?

早期飲食質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長臂影響研究

2023-08-11 11:02王新珠付開賢劉有為賀新宇
關鍵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

王新珠 付開賢 劉有為 賀新宇

[ ? 摘 要 ? ] 采用問卷法調查了615名在校大學生,探討早期(12歲之前)飲食質量對心理健康的長臂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對于大學生而言:早期飲食質量可以預測其心理健康;早期飲食質量可以預測其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早期飲食質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變量。大學生的早期飲食質量可通過身體健康間接影響其心理健康;在小時候要提高飲食質量,大學階段要增強身體健康,提前干預與身心和諧發展是有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 ? 關鍵詞 ? ] 早期飲食質量;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長臂影響

[ ? 中圖分類號 ? ?] ?B844.2[ ? ?文獻標志碼 ? ] A

一、問題提出

大學生心理健康是社會和教育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2010-2020 年的10年間,我國大學生焦慮、抑郁、睡眠問題和自殺未遂的檢出率顯著上升。[1]991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大學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為35.7%,高于疫情前的檢出率30.9%。[2]1055疫情期間約2/5的大學生經歷了焦慮癥狀。[3]7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依然是高校工作的難點與痛點。2018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堅持發展與預防相結合,促進身心和諧發展。[4]67目前國內多數研究多重視當前事件與社會心理因素(如壓力、人格與就業等)對心理疾病的誘發作用[5]41,忽視了早期生活經歷對身心健康的基礎性影響,這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客觀歸因,也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

(一)早期飲食質量與心理健康

生命歷程理論認為,早期生活經歷是個體終身發展與身心健康的預演。經歷較多早期逆境的個體,更容易在未來罹患各種身心疾病,健康壽命也會受到影響。[6]166早期逆境包括心理逆境,如忽視、辱罵以及親人去世等,也包括生理逆境,如毆打、飲食差、性侵害等。[7]1146

早期飲食質量可長遠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研究發現,兒童3歲時測定的營養不良(貧血與發育遲緩)可以顯著預測23歲時精神分裂癥發病概率,11歲時的智商為介導變量。[8]8223歲時營養不良的兒童在8歲時更具攻擊性或過度活躍,11歲時有更多的外化問題,17歲時有更明顯的行為障礙和過度運動,這些結果與兒童的心理社會逆境無關。3歲時的營養不良程度與8歲和17歲時的外化行為問題之間存在劑量-反應關系。低智商介導了營養不良與外化行為問題之間的聯系。[9]2005終身隊列(life span cohort)研究發現,2歲之前的營養不良與中年期的偏執、分裂、回避和依賴性人格特征有緊密關聯。[10]301良好飲食可以給心理健康帶來長期增益。一項環境豐富(environmental enrichment)實驗表明,與生活在正常社區中的控制組幼兒相比,在豐富環境(良好的營養、教育與身體運動)中生活了2年的幼兒(實驗起始年齡為3~5歲)在17歲時有更低的精神分裂傾向與反社會行為水平,在23歲時有更低的犯罪行為傾向。豐富環境對3歲時營養不良的兒童有更強的心理健康增益。[11]1627

(二)早期飲食質量與身體健康

在解釋路徑上,目前研究一般認為飲食質量通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而長遠影響個體心理健康。如有關動物模型以及人類嬰兒的研究皆發現,早期缺鐵改變腦結構(大腦髓鞘化、樹突的分化和組織)、神經遞質功能(多巴胺和單胺類神經遞質)和神經代謝,從而影響感覺運動、認知語言和社會情緒的發育,即使經過醫學干預,這種發育傷害依然可以持續到青少年。[12]892[13]672在大腦發育時期長期蛋白質營養不良會導致學習和行為上的永久缺陷。[14]2221

早期飲食質量不僅影響早期身體健康,還可以預示個體終生身體健康?;谥袊鴥和难芯堪l現,兒童后期(14至18歲)較少攝入肉、魚、奶等食物的受訪者,成年期的健康狀況更差,如報告較多的慢性身體疾病、急性疾病的發病率更高,感覺到更多的身體疼痛/不適,容易肥胖,且肺活量低;同時遭受更多的失眠與抑郁。[15]650洪巖璧和劉精明的研究表明,14歲之前的營養狀況(如是否挨餓、吃魚肉等頻率)可顯著預測早期健康(身高為代理變量)以及30歲后的健康狀況。[16]156基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 2013-2015)的數據表明,童年挨餓較多的老年人,更易罹患多種慢性病,認知能力也更低。[17]113其他類似研究也發現兒童期的飲食質量與個體終生身體健康有緊密關聯。[18]1[19]15

(三)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緊密關聯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F代研究不斷證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雙向關系,特別是在抑郁癥與焦慮癥方面表現更為明顯。[20]1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研究指出,免疫功能障礙是精神和身體疾病的共同機制。如與普通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重度抑郁癥和焦慮癥等精神疾病在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患病率更高。此外,亞臨床免疫異常在各種精神疾病中經常發現,慢性炎癥在抑郁癥的病理生理中廣泛出現。[21]1539祖國傳統醫學中的身心交互理論認為,形體與心神相互統一、相互影響,形體失健會導致心神異常,而形體調養也會改善心神狀態。[22]13[23]134如肝氣不疏者多抑郁易怒,針灸調理形體可顯著改善焦慮情緒。[24]28通過調整臟腑功能與氣機運行來治療心神疾病是傳統的中醫療法?,F代研究表明,身體運動可以通過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如提高心肺功能、促進多巴胺分泌)而增進心理健康。[25]138

(四)研究假設

基于以上文獻回顧,本研究認為,生命早期(12歲之前)飲食質量較差也會長遠傷害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盡管這種飲食質量并沒有差到臨床上營養不良水平。由于生命早期的飲食質量一般具有較長的時間延續性,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往往是長期的、潛在的。長年不良飲食不僅不利于中樞神經的健康發育,損害心理調節功能,還會因為運化不足而形成精氣薄臟腑弱的虛弱體質,使大學生在壓力之下更容易出現心神異常。

因此,本研究提出“早期飲食質量→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模型,它包括兩個研究假設:(1)早期飲食質量正向預測大學生心理健康;(2)大學生身體健康是其間的中介變量。

二、研究方法

(一)變量與測量工具

心理健康測量使用 WHO 5心理健康指標,該指標有5個條目,使用五點量表法,要求被試報告最近兩周內的心理狀況,如其中一個項目是“我心情愉快”。用“1”表示“從來不”,“5”表示“總是如此”,其余類推;5個項目的均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26]243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數為0.75,顯示了較好的可靠度。

早期飲食質量測量問卷來自曹文君和郭穎的研究[27]286,在測量時讓被試回憶12歲之前,平時飲食中含有早餐、肉類(如豬肉、雞肉、魚肉等)、水果、牛奶(或其他奶制品)的情況。量表為五點量表法,“5”表示“每天有”,“1”表示“從沒有”,其余類推。在本研究中,這4個項目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71,達到了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模仿Hays 的整體身體健康測量條目[28]2,使用五點量表法,一個項目是“整體上,你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選項中“1”表示“很差”,“5”表示“很好”。另一個項目是評價生活中最常見活動的勞累或輕松程度,即“在學校中,你每天從宿舍快步走到教室的疲勞程度如何”,選項中“1”表示“非常累”,“5”表示“很輕松”。本研究中,兩個項目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數為0.77。

此外,用一個項目來測量早期家庭經濟狀況,即“在12歲之前,與別人家相比,你家的經濟情況如何”,用五點量表法,“1”表示“很差”,“5”表示“很好”。

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父母教育水平、民族、戶口以及早期家庭經濟狀況。

(二) 研究被試

本研究中的被試來自四川省三所普通本科院校。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問卷。有效問卷615份。男性為295人,占47.97%,女性320人,占52.03%;農村戶口471人,占76.59%,城鎮戶口144人,占23.41%;少數民族90人,占14.63%,漢族525人,占85.37%;父親為高中或以下學歷者有513人,占83.41%,父親為大?;蛞陨蠈W歷者有102人,占16.59%;母親為高中或以下學歷者有537人,占87.32%,母親為大?;蛞陨蠈W歷者有78人,占12.68%。

三、研究結果

(一)相關分析

首先報告本研究中連續變量的均值與標準差,以及它們之間的相關情況(見表1)

從表1可知,大學生心理健康均值為3.87,身體健康均值為3.65,均高于五點量表法中間值3,所以大學生的整體健康狀況較好。早期飲食質量均值為1.97,遠遠低于五點量表法3,可見,大學生的早期飲食質量較差。

從表1可知,早期飲食質量與心理健康顯著正相關(r=0.192,P<0.01),與身體健康也為正相關(r=0.285,P<0.01);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正相關(r=0.239,P<0.01)。

(二)回歸分析

根據溫忠麟等人的建議[29]269,本研究使用逐步回歸的方法來驗證中介效應。第一步,考察早期飲食質量對心理健康的預測效應;若有顯著的預測效應,則進行第二步,考察早期飲食質量對身體健康的預測效應;若有顯著的預測效應,接著進行第三步,同時考察早期飲食質量與身體健康對心理健康的預測效應。如果第三步中身體健康的預測效應顯著,則說明中介效應存在。在三步回歸中,性別、年齡、戶口、民族、父母教育水平、早期家庭經濟狀況皆為控制變量。

在第一步回歸中,早期飲食質量可以正向顯著預測心理健康(β=0.154,P<0.01),這很好地支持了研究假設1。

在第二步回歸中,早期飲食質量可以顯著預測身體健康(β=0.273,P<0.01);在第三步回歸中,早期飲食質量依然可以顯著預測心理健康,但預測力有所下降(β=0.097,P<0.05),同時身體健康可以顯著預測心理健康(β=0.211,P<0.01)??梢?,對大學生而言,身體健康是早期飲食質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部分)中介變量。這樣,假設2也得到完全支持。

圖1直觀地呈現了身體健康的中介效應。

四、討論與分析

(一)早期飲食質量長遠影響心理健康

在回歸模型1中,控制了與早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有關的重要變量,包括戶口、父母教育水平與早期家庭經濟,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早期飲食質量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其心理健康水平(β=0.154,P<0.01),這樣研究假設1得到很好的支持。說明在12歲之前的生命早期,早餐、水果、肉類與牛奶的攝入對成年早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梢?,不僅嬰幼兒期(5歲之前)的營養不良可以長遠影響個體心理健康, 生命早期(12歲之前)的飲食質量較差——即使沒有差到臨床上的營養不良——依然可以長遠傷害個體的心理健康。這一結論具有較強的普遍意義,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期營養不良這一臨床現象越來越少,但青少年期因飲食習慣導致的飲食質量較差卻依然較為普遍。[30]1271

(二)身體健康的中介作用

逐步回歸分析表明,早期飲食質量可以正向預測大學生的身體健康(β=0.273,P<0.01)(見表2中模型1)。這一點與洪巖璧和劉精明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他們在調查中發現,14歲之前的飲食質量與成年期的身體健康有緊密關聯。[16]168生命早期是個體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良好的飲食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祖國中醫認為,兒童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勃勃,發育迅速”,長期飲食攝入較差,則會導致脾胃運化不足,影響后天精氣生成,而導致臟腑虛弱。正因如此,那些報告12歲之前較少攝入早餐、水果、肉類以及牛奶(或其制品)的大學生有著較低水平的身體健康。

進一步回歸分析表明,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可以顯著預示其心理健康(β=0.211,P<0.01)(見表2中模型2)。這一結果與Ohrnberger等人的觀點是一致的,即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相互影響,身體健康可以預示心理健康。[31]42研究表明,身體中的慢性炎癥可能是導致抑郁的原因[32]1;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的病理過程可影響到神經系統從而影響心理健康。[21]1539祖國中醫理論認為,形體是心神的根基,如果臟腑虛弱、精氣受損或陰陽失衡,則相應的七情五志就會發生異常,即表現出心理上的不健康。

總而言之,本研究的模型“早期飲食質量→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得到了較好的支持。對于大學生而言,早期飲食質量較差可以長臂影響其身體健康,從而長遠傷害到其心理健康。這種長臂影響與生命歷程理論的諸多研究是一致的,即個體早期經歷可以長臂影響終身健康,包括心理健康。[33]413[34]923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

基于模型“早期飲食質量→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應該堅持提前干預與身心和諧發展的原則。

一是將干預的關口提前至小學與中學階段。早期飲食質量可以長臂影響未來的身心健康,學校應該向中小學生講授健康飲食的知識,督促他們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特別是要求早餐吃好,合理攝入水果、奶制品與肉類。 在垃圾食品多樣的今天,關注中小學生飲食質量對未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二是高校要鼓勵大學生采取主動健康行為,以促進身體健康。主動健康行為包括健康飲食、適當鍛煉、良好睡眠以及心理調適。主動健康行為可以更好地維護和促進身體健康,從而間接促進心理健康。當代大學生面臨日益增大的競爭壓力,健康的身體是抗壓能力的基礎,也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參考文獻]

[1]陳雨濛,張亞利,俞國良, 2010~2020中國內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學進展, 2022(05):991-1004.

[2]翟文海,張瓊,閆俊.新冠肺炎疫情前后中國大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及相關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2 (07):1055-1060.

[3]Fu, W., S. Yan, Q. Zong, A.L. Dan, C. Lv,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1(Pt A):7-10.

[4]戴萍.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探索[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0, 19(06): 67-69+82

[5]廖友國,何偉,吳真真.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元分析[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7 (05):41-46.

[6]石智雷,吳志明, 早年不幸對健康不平等的長遠影響:生命歷程與雙重累積劣勢[J]. 社會學研究, 2018 (03):166-197.

[7]Schilling, E.A., R.H.Aseltine,S.Gore.The impact of cumulative childhood adversity on young adult mental health: Measures, models, and interpretation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8 (5):1140-1151.

[8]Venables,P.H.A.Raine,Poor Nutrition at Age 3 and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at Age 23:The Mediating Role of Age 11 Cognitive Functioning[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2 (8):822-830.

[9]Liu,J.,A.Raine,P.H.Venables,S.A.Mednick. Malnutrition at age 3 years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at ages 8,11,and 17 year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4 (11):2005-2013.

[10]Hock,R.S.,C.P.Bryce,L.Fischer,M.B.First,G.M. Fitzmaurice,P.T.Costa,J.R.Galler.Childhood malnutrition and maltreatment are linked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in adulthood:Results from a Barbados lifespan cohort[J].Psychiatry Research,2018 (5):301-308.

[11]Raine,A.,K.Mellingen,J.Liu,P.Venables,S.A.Mednick.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at ages 3-5 years on schizotypal personality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at ages 17 and 23 year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3 (12):1627-1635.

[12]邵潔.胎嬰兒期合理鐵營養與兒童大腦發育[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5,(12):892-896.

[13]Erik,S.,Carlson,Ivan,Tkac,Rhamy,Magid,Michael, B.,O'Connor.Iron Is Essential for Neuron Development and Memory Function in Mouse Hippocampus1-3[J].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9 (4):672-679.

[14]Strupp, B.J.,D.A. Levitsky.Enduring Cognitive Effects of Early Malnutrition: A Theoretical Reappraisal[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5 (8):2221S-2222S.

[15]Qi,Y.J.Niu,Does Childhood Nutrition Predict Health Outcomes During Adulthood?Evidence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China[J]. J Biosoc, 2015 (05):650-666.

[16]洪巖璧,劉精明.早期健康與階層再生產[J]. 社會學研究, 2019 (01):156-182+245.

[17]劉亞飛.童年饑餓經歷會影響老年健康嗎?[J]. 經濟評論, 2018(06):113-126.

[18]Cui,H.,J.P.Smith,Y.Zhao.Early-life deprivation and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hood:Evidence from childhood hunger episodes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0 (6):56-78

[19]Qin Z,Zhichao Y,Wei W,et al.Childhood familial environment and adulthood depression:evidence from a Chinese population-based study[J].International Health,2019 (4):1-18

[20]Kolappa,K.,D.C.Henderson, S.P.Kishore.No physical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 lessons unlearned?[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 (1):3-3A.

[21]G, A.M B.J. M.Mental health is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body: How psychoneuroimmunology and health psychology can inform and improve treatment[J]. Journal of evalu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2020 (5):1539-1547.

[22]官銳園,樊富珉, 試述中國傳統醫學中的“身心互動”理論[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01):13-16.

[23]胡秉嬌, 黃春艷, 晁岳剛, 等, “體醫結合”教學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02):132-136.

[24]高莉萍,鄒勇.安神清腦法針灸治療焦慮癥42例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06(5):28-29.

[25]楊灼芳,梁麗輝.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及其機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1(6):138-140.

[26]Krieger,T.,J.Zimmermann,S.Huffziger,B.Ubl,C.Diener,C.Kuehner,M.G.Holtforth,Measuring depression with a well-being index: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WHO Well-Being Index (WHO-5) as a measure of the severity of depression[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4 (6):240-244.

[27]曹文君, 郭穎, 平衛偉, 等, HPLP-Ⅱ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測試[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6 (3):286-289.

[28]Hays, R.D., B.D. Schalet, K.L. Spritzer, D. Cella, Two-item PROMIS? globa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cales[J].Journal of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2017 (1):1-5.

[29]溫忠麟, 侯杰泰,張雷, 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 心理學報, 2005(02):268-274.

[30]許諾, 張國寶, 謝國蝶, 等, 學齡兒童飲食行為與營養狀況關系及其性別差異[J]. 中國公共衛生, 2020(09):1271-1277.

[31]Ohrnberger,J.,E. Fichera,M.Sutt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 mediation analysi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7(10):42-49.

[32]Preez, A.D., J. Leveson, P.A. Zunszain, C.M. Pariante.Inflammatory insults and mental health consequences: does timing matter when it comes to depression?[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6 (10):1-17.

[33]Montez, J.K. M.D. Hayward.Cumulative Childhood Adversity, Educational Attainment,and Active Life Expectancy Among U.S.Adults[J].Demography,2013(2):413-435.

[34]Yang, L.,Y.Hu, K.Silventoinen, P.Martikainen.Childhood advers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results from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J]. Aging & Mental Health, 2020(6):923-931.

[ 責任編輯 ]甄 欣

A Study on Long-arm Effect of Early Dietary Quality on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Xinzhua,FU Kaixianb, LIU Youweia, HE Xinyub

(a.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b. Development Planning Division,Xichang University,Xichang,

Sichuan,615000,China)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615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before the age of 12) diet quality on mental health. It was found that for college students: (1) early diet quality can predict their mental health; (2) Early diet quality can predict their physical health; (3) Physical health is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 between early diet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early diet quality can indirectly affect their mental health through their physical healt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et in childhood, to enhance physical health in college, prevention in advanc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re important way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words:early diet quality; good health; mental health; long-arm effect

猜你喜歡
身體健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籃球運動對健康的促進作用研究
小學體育課如何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
健身運動與心理訓練探析
網球運動對鷹潭市老年人身體健康影響研究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