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淵源、科學內涵及實踐要求

2023-08-15 13:58謝小飛吳家華
關鍵詞:共同富裕發展

謝小飛 吳家華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合肥 230000)

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長久以來的共同期盼和美好愿景,是中國共產黨的神圣使命和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實現共同富裕、實現什么樣的共同富裕、怎樣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現實問題,為全體人民追求共同富裕指明了發展方向。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盵1]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淵源、把握其科學內涵、探索其實踐要求,無論對于新時代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還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淵源

(一)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豐厚涵養

早在上古文明的原始部落時期,夏禹在《尚書·大禹謨》就開始思考“政”與“民”的關系,并提出了“政在養民”“厚生”等具有深遠意義的觀點。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部落共同體進入階級社會后,隨即產生的是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處于社會底層的被剝削階級始終致力于追求平等富裕的幸福生活??v觀歷史可以看到,在王朝興盛的時期,統治階級普遍采取了重民、養民、富民、教民等一系列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在朝代更迭的時期,統治階級忽視人民利益,導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在長達五千年的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古近代先賢不斷豐富和發展了共同富裕思想。

第一,富民思想。西周時期,《尚書》中的“周書”部分就已記載了“裕民”“惠民”的表述,而到了春秋后期的儒家學派則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這種富民思想。儒家主張“藏富于民”,要求統治者在解決民眾基本生存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取得民眾的愛戴與擁護,使百姓走向富裕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表達了民富則國富、民足則君足的主張,正如孔子所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2]孟子進一步提出了發展生產、免除商稅、征收單一農業稅的主張,并將“薄稅斂”作為反對統治者實行苛刑繁法、過分剝削百姓的手段?!耙灼涮锂?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3],集中體現了儒家輕徭薄賦的思想,對于使百姓致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等貴賤,均貧富”思想。儒家將社會動蕩的根源歸結于貧富差距,并始終強調通過調均的手段來縮小貧富差距??鬃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4],表達了財富分配不均比貧窮危害更大的觀點。然而,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奴役百姓積累了過多的財富,針對統治者的殘暴剝削制度,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農民起義幾乎都提出了財富平均分配的訴求,及至南宋初年,鐘相、楊幺領導的農民起義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清朝末年,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試圖通過以解決土地問題為核心的總體社會變革方案,構建政治上平等、經濟上絕對平均主義的“人間天國”。盡管由于違背歷史發展潮流而具有空想主義性質,但其提出的帶有平均主義的土地分配政策反映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深受百姓歡迎。

第三,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不僅是先民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而且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追求的理想。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愈加嚴重,面對現實社會中剝削日益嚴重、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不甘亡國亡種的仁人志士在反思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從西方文明中尋找構建理想社會的方案。例如,資產階級思想家康有為在繼承中國古代大同、太平思想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議會制學說,并在《大同書》中描繪了人們衣食住行都盡善盡美的理想世界,表達了對建立平等富足理想社會的渴望。孫中山發展了“天下為公”的思想,他立志要振興中華,實現“民富國強”,并一再強調建設中華民國之首要任務“在民生”,闡明了要想解決貧富不均引起的社會矛盾,必須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并為實現這種理想付諸了艱辛的實踐。

雖然由于各種局限導致這些理想都未能實現,但不可否認其在特定歷史時期所起的進步作用,尤其是“求大同,均貧富”的思想,使得幾千年來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已經滲透到中國人民的血液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

(二)理論延續: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學構想

早在16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者以及近代科學研究者已經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造成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并描繪了消滅貧富分化后的理想社會。但由于其無法論證資本主義社會滅亡的必然規律以及找到構建理想社會的現實途徑,因而只能歸于空想。馬克思恩格斯揚棄了各種關于實現共同富裕的方案,推動了共同富裕理論從空想到科學的轉變。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詮釋:

第一,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揭示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是造成社會貧富分化的根本原因,而且對此進行了“病理學”診斷。在他們看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是社會個人消費品分配的決定性因素,正如《哥達綱領批判》所說:“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盵5]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創造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社會財富被資本家所掌握,而無產階級卻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勞動和勞動產品相分離,“工人變成赤貧者,貧困比人口和財富增長得還要快”[6],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就在于永無止境地追求剩余價值,在利潤的驅使下使整個社會生產在劇烈的競爭中盲目發展,陷入了“為生產而生產”的怪圈。隨著資本的積累和生產機械化程度的不斷發展,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導致相對過剩人口出現,進一步使生產擴大與消費不足的矛盾變得越來越激烈,最終不可避免地出現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盡管資產階級采取了改進技術、對外擴張以及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等措施,其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矛盾得到暫時的緩和,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只能造成更大范圍的危機。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廢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7],必須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消滅物對人的統治以及人剝削人的經濟根源,才能消滅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以及造成的嚴重浪費,才能使自身的勞動成為自由創造以及發展個性的活動,從而真正成為掌握國家和社會生產資料的主人。由此可見,廢除私有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保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制度前提。

第二,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應“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8],突出強調了生產力是人類的財富源泉,決定著生產關系的變遷以及共同富裕的實現。在人類社會歷史中,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例如,人們使用石器的時代,對應的只能是原始社會。同樣的,機器大工業生產也不能置于私人占有的生產關系之中,因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的進步只會加劇社會矛盾,只有擺脫資本主義對抗性矛盾,支配資產階級時代所創造的發達生產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當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化有其內在的規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闡述了“兩個決不會”思想,從物質生產方式特別是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解釋資本主義滅亡的客觀前提,指明了只有生產力達到一種空前的發展水平,才能在全世界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生產,從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始終強調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果不具備這一基礎,就無法達到共同富裕而只能是普遍的貧窮,而且“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9]。

第三,嚴密論證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過程。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批判了拉薩爾派“公平分配”的錯誤觀點后,科學闡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階段。首先,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只能實行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按勞分配方式,原因在于:其一,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夠發達。盡管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從根本上鏟除了剝削賴以存在的所有制基礎,保證了每個勞動者獲得消費品資料的平等地位,但可分配的產品數量本質上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由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無法達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所擁有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因而這一階段既不能實行平均分配,也不能實行按需分配,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其二,勞動僅僅是人們謀生的手段。這一階段對于大多數勞動者來說,只有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創造財富,社會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10]。這就是說,消費品的獲得是根據勞動者提供給社會的勞動量劃分的,從而刺激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消費品而盡其所能地勞動。盡管這里的“勞動”還帶有謀生的意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種負擔,但不可否認的是,實行按勞分配有利于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其次,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可以根據每個社會成員的需要分配消費品,但這種“需要”絕不能按資產階級庸俗的意義去理解,而應理解為為了滿足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需要。事實上,人類在這一階段不僅取得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而且在精神方面完全超出了資產階級的狹隘眼界,并同舊的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成為了高尚的、脫離低級趣味的人。特別是隨著人們思想覺悟的進一步提高,人類會有針對性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11],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真正意義上實現共同富裕。

總體而言,馬克思恩格斯在關于未來理想社會的論述中形成了科學的共同富裕理論,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創中國特色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理論來源。

(三)思想傳承: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共同富裕思想的總結凝煉

中國共產黨一登上歷史舞臺,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歷史使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一個外無主權、內無民主的國家,追求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正是基于這一認識,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歷經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標志著中國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為追求共同富裕創造了根本政治條件。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恢復經濟、鞏固政權的基礎上,先是通過農村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后又為了改變千百年來小農生產的局限性,把個人土地所有制變為集體土地所有制——走集體化道路,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兩極分化、引導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為此,1953年12月16日,由毛澤東親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指出:“逐步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盵12]這是黨的文件中首次使用“共同富?!?也正是這一“明白易懂”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為農民所接受。此后,我們黨始終強調社會主義國家與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并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下帶領人民群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追求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保障。

改革開放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鄧小平始終堅持將社會主義與共同富裕有機結合起來,制定了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成功解決了人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并于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13]這是首次明確將共同富裕確立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為促進共同富裕指明了發展方向與發展目標。20世紀末,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江澤民在堅持“發展就是硬道理”的基礎上,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助于縮小東西部差距、推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胡錦濤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并在建黨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 “加大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14],深刻體現了黨始終堅持走公平正義的共同富裕道路。由此可見,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是對歷代領導人共同富裕思想的總結凝煉,一方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另一方面,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加強了執政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為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二、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盵15]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初心使命和執政理念,又為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內涵作出了新的詮釋。

(一)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的根本原因,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是為了“每個人”的富裕,目的就在于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16],深刻表明新時代追求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富裕,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基本立場的堅持和發展。當前,盡管我國已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標志著我國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進步,但貧富差距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使全體人民達到共同富裕成為現階段最廣大人民的強烈期盼。因此,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共同富裕作為重要內容和根本目的,集中力量解決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才能把人民團結起來、凝聚起來,進而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當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二)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共同富裕是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富裕,它不是一維的而是多維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而這一目標不僅包括物質生活的層面,還包括精神生活的層面。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批判了在資本奴役勞動、物統治人的現實環境下,人的精神富有無從談起,只有用共產主義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使勞動者擺脫異己力量的支配才是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的前提,表明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富裕既包括物質財富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是全體人民自由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社會的生產活動,為人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自身感興趣的活動,而不局限于某種固定的社會分工。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下,人們改善生活品質、期盼更高品味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更加強烈。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盵17],明確了我們追求的富裕不僅包括物質層面上的富有,也包括人民在精神層面上的富足。因此,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注重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促使二者在良性互動中實現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

共同勞動對于實現共同富裕意義重大。人類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勞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物質生產勞動是一切歷史活動的基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18]。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共同勞動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認為“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19],明確了推進共同富裕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勞動、共同創造、共同奮斗,而不是簡單地把財富分給不勞而獲的人。因此,只有全體人民以高度的積極性和熱情投入到社會生產之中,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為社會財富的充分涌流創造活力和條件,從而在共建中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

(四)共同富裕是有差別的逐步富裕

共同富裕作為一個歷史性概念,它既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而是要經歷一個有先有后、逐步實現的過程。盡管我國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但在現階段所謂同步富裕、同時富裕、同等富裕都是違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不僅無法調動全體人民的勞動積極性,而且會落入平均主義的窠臼之中。因此,既要充分考慮到當前我國推進共同富裕仍然面臨諸多現實挑戰,也要把實現共同富??醋饕粋€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根據各個地方實際發展水平,因時因勢因地制定可行的發展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盵20]新征程上,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繪就共同富裕的絢麗圖景。

三、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踐要求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執著追求,也是獲得人民支持從而贏得執政地位的根本原因。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準確把握當前推進共同富裕面臨的諸多挑戰,探索符合我國特殊國情的措施。

(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1],表明黨中央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2010年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不高。為此,在成功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下,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做優。一是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保證“量”的增長。把“蛋糕”做大是提高收入的前提,從根本上來說,生產力是社會生產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如果不發展生產力,就沒有豐富的可供分配的社會產品,就不可能建立起富裕的社會,也就談不上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二是用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以實現“質”的提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推動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通過創新將科學技術進步轉化為更高生產率和經濟增長動力,為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推動生產要素、產業在城鄉、區域間的均衡配置,縮小中西部與東部、南方與北方的差距,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控制碳排放,加強環境保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以確?!百|”的提升具有可持續性;積極借鑒文明發展成果,強化區域間開放聯動,使開放發展成為加速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促進共享發展。三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實現共同富裕夯實根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必須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發展,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全面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傊?只有多措并舉推動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二)發揮基本經濟制度的保障作用,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

生產力高度發展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實現共同富裕,有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發達的生產力條件,也具有實現國內人民共同富裕的財力,但存在嚴重的社會貧富分化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使二者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共同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為實現共同富裕筑牢堅實的制度基礎。

首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馬克思主義認為,誰掌握了生產資料,誰就能夠處于整個社會發展的主導地位。歷史已經反復證明,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必然導致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被無情地占有,使其始終處于貧困境地。當今中國,必須始終高度重視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是因為公有制企業中所產生的物質利潤屬于集體或國家所有,生產資料屬于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可以使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有利于消除剝削、防止兩極分化,從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如果把國有企業搞小了、搞垮了、搞沒了,……共同富裕還怎么實現?……不能稀里糊涂跟著喊口號,更不能中別人的圈套!”[22]其次,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不僅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而且在科技創新、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為此,必須不斷放寬市場準入,消除各種顯性和隱性壁壘,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政策供給,建立健全以公平競爭為核心的市場環境,確保民營企業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堅決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鼓勵民營企業改革創新,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從而更好地為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貢獻。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進收入分配公平

合理的分配格局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制度仍不完善,必須充分發揮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協同合力作用,加快形成“提低”“調高”“擴中”的有效分配機制,從而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從目標和歸宿來看,“提低”“調高”就是為了“擴中”,只有多措并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才能真正縮小收入差距,防止階層固化。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要抓住重點、精準施策,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23],這是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出的重要部署。近年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但整體占比不高。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必須進一步聚焦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推動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臨近中等收入門檻的低收入人群進入到中等收入行列。首先,大力完善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就業直接關乎居民收入穩定,沒有收入的穩定增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無從談起。只有不斷提高就業質量,才能夯實居民收入的有效增長。其次,把大力發展教育作為主攻方向。必須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做到學有所用,同時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這對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至關重要。最后,持續加大政府對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力度。當前城鄉、區域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容易引發社會不滿情緒的滋生蔓延,這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我們不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必須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將“蛋糕”分好。國家應從頂層設計好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加大對高收入群體征稅力度的同時,還要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特別是要重視第三次分配在調節收入分配、促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發揮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24],明確了以慈善捐贈為主渠道的第三次分配是推動社會財富流動和分配的有益補充方式,必須將其用活用好。其實,早在1985年鄧小平就已提出:“提倡有的人富裕起來后,自愿拿出錢來辦教育、修路?!盵25]因此,必須加快構建和完善第三次分配的政策體系,用現代治理的方式解決社會公平問題,為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群體過渡創造條件。

(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近年來,我國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總體水平呈上升趨勢,但城鄉居民在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非均等現象。因此,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基礎上,不僅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加強監督、及時幫扶,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致貧,而且要繼續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26],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其一,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問題極端重要,必須對農村閑置耕地進行專業化管理和經營,深化農村改革,釋放農村發展活力,這既能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又能提高農民經濟效益。其二,推動農業現代化。當前,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依然面臨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矛盾、農村產業的融合程度不深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黨和政府必須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繼續加大相關領域的財政投入,全力以赴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建成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其三,建設美麗鄉村。依據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總要求,合理規劃鄉村建設布局,堅持規劃先行、依規建設,特別是要發展農業農村獨特資源優勢,加快鄉村產業振興,讓農村得到發展,使農民切實得到實惠??傊?走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既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城鄉關系,又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發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