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探究

2023-08-15 12:04廖玉玲
廣西教育·B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高中歷史教學設計

【摘要】本文在論述實施背景、介紹相關概念、闡述相關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探索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路徑,指出可通過“聚焦素養,提煉主題”“依據素養,確立目標”“立足素養,整合內容”“落實素養,設計活動”“實施評價,達成素養”等方式,優化大單元教學設計,增強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涵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高課堂實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 大單元教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7-0071-05

2021年秋季學期起,廣西迎來實施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時代。新高考改革對高中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單元教學設計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熱點,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入推進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索,有助于廣大教師平穩順利地推進高考綜合改革,積極對接新高考的各項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接受學科知識、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的直接渠道。2010年以來,柳州市第二中學(以下簡稱我校)以實效課堂為突破口,狠抓“三精”教學,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學生為本,關注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叭苯虒W是指:課前精心準備——突出集體備課,著眼團隊精神;課中精彩呈現——突出實效課堂,著眼教學相長;課后精細落實——突出個性輔導,著眼情感交流。在“三新”時代,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對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進行深入探究,是我校踐行“三精”教學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體表現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其中,唯物史觀指的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時空觀念指的是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史料實證指的是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歷史解釋指的是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例行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及方法,家國情懷指的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

(二)大單元教學

崔允漷教授指出“大單元”是一種區別于教材單元和內容單元的學習單元,它是一個在“大任務”驅使下,統籌目標、內容、實施、評價、情境與任務而設計的微課程,也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和學習事件。筆者認為,大單元教學是一種區別于傳統單元教學,并將教材內容進行整體的、系統的整合與設計,且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新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基于學情,圍繞大主題、大任務、大概念等大單元教學邏輯重構教學內容的教學過程。

(三)大單元教學設計

大單元教學設計是指在分解課程標準、學情和重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大主題、大概念等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重組,進而形成明確的大單元主題,并對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習過程、任務驅動、學習評價、學后反思等教學因素進行統籌規劃和科學設計的教學設計模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主題性及側重性。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立足課標,注重整體

在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之前,教師需要立足課標,注重整體。也就是在設計大單元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在充分解讀課標、了解學情考情、落實單元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從歷史教材的整體編排上和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上分析教材,對幾個單元或者某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同時,教師要從宏觀上構建知識框架,將緊密相連的教學內容放在一個主題下,依據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構建整體化、結構化的教學框架。

如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可整合為三個大單元開展教學活動(如圖1所示)。第一至第三單元為世界古代史,可以提煉出“古代文明的產生、發展與演變下的世界”這一主題。該主題主要論述古代文明的多元發展格局;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而促成的歐亞大帝國崛起以及歐亞地區文明的交往;不同地區的文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加強交流,人類各地建立了初步聯系;闡述人類從原始社會發展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過程。第四至第六單元是世界近代史,可以提煉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及工業革命帶來的新世界”這一主題。該主題重點講述新航路開辟與世界歷史形成過程;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與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之間的關系;工業革命及其帶來的重大影響,包括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第七單元至第九單元是世界現代史,可以提煉為“20世紀以來國際秩序的演變和發展趨勢”這一主題。該主題主要闡述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國際秩序的演變;二戰后的冷戰以及不同社會體制下的國家發展進程,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相互影響的趨勢不斷加強。因此,教師要在立足教材整體編排、不脫離歷史發展整體脈絡的基礎上,將內容和關聯密切的單元整合在一起,在宏觀上進行大單元教學的構建與實踐探索。

(二)依據目標,側重內容

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中每個單元皆由2到4課組成,每一課所含的子目較多,每一子目的內容含量也較大,這種情況下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依據課標要求、聚焦核心素養、根據單元主題、結合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適當取舍,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如通過研讀課標和教材,我們可在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大單元主題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及工業革命帶來的新世界”的基礎上,把第五、六單元整合為主題“工業革命帶來的新世界”的單元教學,同時還可以并入《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0課至第13課的教材內容。整合后的單元主題為:第1課《走向新世界——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第2課《迎來新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第3課《形成新體系——影響世界的殖民體系》,既突出了工業革命的進程、特點和影響,強化了大單元主題下的重點知識,又縮減了教學課時,同時,整個大單元的教學設計更為緊湊,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涵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三)任務驅動,梯度推進

大單元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情,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設計教學活動。教師要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設計具有梯度性的任務群,由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合作方式進行思考、歸納、學習,接著教師加以引導、總結和提升,從而使學生逐層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培養和落實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五、六單元《工業革命帶來的新世界》整合后的第3課時《形成新體系——影響世界的殖民體系》為例,本課由于教學容量極大,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較多,因此教師要在深入分析課程標準和課程結構的基礎上,繼續整合教學內容,圍繞《形成新體系——影響世界的殖民體系》這一主題開展課堂教學。在主題下,教師共設計四個環節(四個學習任務),環環相扣,梯度推進,進行探究式學習。具體如下。

任務1:了解西方在拉美、亞非的殖民擴張概況

任務2:探究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過程

任務3:剖析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影響

任務4:反思殖民的歷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重點落在“任務3:剖析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影響”這部分,通過圖片、視頻、文字材料等形式呈現,讓學生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歸納提煉相關影響,并進行成果匯報。

(四)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

“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是新課改倡導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線教學需要遵循的原則。在“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原則的引領下,課堂可以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效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如在講授《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這節課中的第一環節《認識世界——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部分,筆者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設計(學習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材料和課文內容,從多角度歸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代背景(8分鐘),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做總結發言,成員進行補充。課堂最后,筆者及時點評和總結發言。通過以上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學科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路徑

(一)聚焦素養,提煉主題

教學主題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是開展課堂教學的靈魂和風向標,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主題進行。新課標指出,教學主題必須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筆者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結合課標、教材和學術依據,提煉了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六單元的主題,整合后的大單元主題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憂外患與國家出路的探索”。1840年至1919年,隨著列強侵華的不斷加劇,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民族危機加深,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各個階層進行了民族抗爭,農民階級發動了以反封建反侵略為目標的太平天國運動和“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領導了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并發動了反封建、倡導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芭f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憂外患與國家出路的探索”這一主題側重指向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的培養,回應了新課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要求。

(二)依據素養,確立目標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大單元的教學設計,教學具有鮮明的目標性,每個單元、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需要落實的核心素養,這就意味著課堂上的一切師生活動都應以此為中心展開。因此,在確立單元教學目標時,教師要有側重的滲透相應的核心素養。確立單元教學目標后,教師要在學情的基礎上,分析單元教學的重難點。如筆者整合、設計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憂外患與國家出路的探索”,大單元核心目標為:理解并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正確認識晚清至民國初年列強多次侵華所產生的影響,認識這段歷史時期中國與世界的橫向發展和縱向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及存在的局限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三)立足素養,整合內容

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主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內容整合需注意知識要素與核心素養培養的統一。如筆者在充分研讀新課標的基礎上,遵循立足課標、注重整體的原則對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六單元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憂外患與國家出路的探索”大單元主題下,將主題內容分解為第1課時《列強侵華的不斷加劇》、第2課時《地主階級的探索與抗爭》、第3課時《農民階級的探索與抗爭》、第4課時《資產階級的探索與抗爭》等具體內容。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列強侵華、各階層探索與抗爭的因果關系,并進行深度探究。

(四)落實素養,設計活動

歷史核心素養的落實,在于合理地設計單元教學活動。在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以任務為驅動開展課堂教學,設置具有梯度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或自主學習,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如在進行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六單元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憂外患與國家出路的探索”這一單元的教學設計時,筆者通過設置任務群創設情境,設計以下任務群。

學習任務1:1840—1919年,列強侵華主要有哪些事件?

學習任務2:這些侵華事件的主要條約內容和危害是什么?

學習任務3:列強每次侵華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學習任務4:面對列強的不斷侵略,中國各階級分別進行了哪些探索?探索的結果如何?探索的意義及局限性是什么?

筆者通過創設相關情境,從以上問題切入,引導學生進行有梯度性的探究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精選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設置,從不同的視角培育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五)實施評價,達成素養

制訂有效的單元教學評價,是促進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大單元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實施單元教學評價環節?,F以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2課《形成新體系——影響世界的殖民體系》中的評價水平分析為例進行說明。

1.教學評價水平分析

水平1:在敘述西方列強在亞非拉美的殖民擴張時,能夠運用圖表自主學習,梳理基礎知識;能夠依據史料從多渠道獲取信息,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過程;能夠通過材料、圖表分析歸納世界殖民體系形成所產生的影響。

水平2:能夠利用圖表和史料對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表現加以描述;能夠理解空間和環境對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重要作用;能夠借助史料理解概述世界殖民體系建立所產生的雙重影響;能夠運用相關材料,對世界殖民體系形成所產生的影響作出解釋,能夠認識到殖民主義的罪惡,感受建立和諧世界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夠利用不同史料的長處,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能夠分析材料中對世界殖民體系產生的不同影響。

水平4:在對世界殖民體系產生的影響的分析過程中,能將其置于具體的時空框架下,做出合理的解釋;在對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探究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材料作出論述,能夠認識到人類社會發展多樣性,形成開放包容的國際意識。

2.學業質量水平測試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后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殖民列強通過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等方式向西亞、東亞、南美等地區縱深擴張,使亞、非、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變為經濟附庸。到19世紀中后期,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

——張紅菊《全球視野下的殖民主義研究:殖民主義與全球化進程及其消極影響》

材料二

歐洲商人、工業家、拓殖者、工程師、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傳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并且把亞非社會導向一個技術與理智為基礎的世界社群。

——張斌峰、何卓恩《殷海光文集》

材料三

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在世界格局的演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資本主義列強把亞、非、拉美廣大地區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為了把這些地區變為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屬,變成自己的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地,而絕非要在這些地區發展資本主義,改變其原有面貌。

——張紅菊《全球視野下的殖民主義研究:殖民主義與全球化進程及其消極影響》

問題:

(1)依據史料指出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的表現是什么?結合所學歸納推動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2)依據史料一,概括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過程中的殖民擴張對亞非社會的深刻影響。

(3)依據史料二,分析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實質目的是什么?對世界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評價說明(參考答案略):

[題號 答題思路 學業質量水平層次 (1) 從材料中的“殖民列強通過擴大殖民地和商品市場等方式……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變為經濟附庸”從史料實證角度分析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的表現和形成的因素 2-1 能夠辨識歷史敘述中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表達方式

3-1 能夠從獲得的史料中提取有關信息 (2) 通過材料中的“歐洲商人、工業家……并且把亞非社會導向一個技術與理智為基礎的世界社群”從歷史解釋層面歸納殖民擴張對亞非產生的積極作用 4-2 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個別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釋的能力 (3) 通過材料分析“資本主義列強把亞、非、拉廣大地區……改變其原有面貌”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視角分析得出列強侵略的目的及其對世界格局產生的影響 1-4 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學習、探究中,并將其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4-4 在獨立探究歷史問題時,能夠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嘗試驗證以往的說法 ]

綜上所述,以核心素養為依托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需要教師立足學科核心素養,進行科學、合理的大單元教學設計,進而有效促進“教—學—評”一體化,提高課堂實效,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落地,增強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涵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

[2]李衛東.大觀念和核心學習任務統領下的大單元設計[J].語文建設,2019(11).

[3]孟亦萍.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基于真實情境的大單元教學實踐[J].基礎教育課程,2019(10).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2023C45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廖玉玲,廣西凌云人,碩士研究生,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高中歷史教學。

(責編 藍能波)

猜你喜歡
大單元教學高中歷史教學設計
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淺談以“類化”思維改進中職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有效策略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