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非遺平遙紗閣戲人的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研究

2023-08-16 02:14韓寧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9期
關鍵詞:保護傳承

【摘 要】平遙紗閣戲人是一種將扎活、泥塑等技藝融為一體的立體紙扎制作工藝,歷史底蘊深厚,文化特色鮮明。作為中國紙扎工藝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技藝最精的經典之作,紗閣戲人是研究古代紙扎造型工藝、晉劇文化傳承、晉商戲劇民俗的重要例證。目前,紗閣戲人的保護傳承發展迅速,但是危機重重。本研究基于文保實踐和非遺文化發展的角度,通過史料考證、田野調查和實驗檢測等方法,深入分析國家非遺平遙紗閣戲人保護傳承現狀及問題,探索平遙紗閣戲人非遺活化利用的實踐模式。

【關鍵詞】平遙紗閣戲人;保護傳承;活化利用

【中圖分類號】J5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9—061—03

引言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傳統技藝占比40%,紙扎工藝是其中重要代表。平遙清虛觀現藏28閣清代紗閣戲人,是我國傳統紙扎中規格最高、數量最多、內容最完整、工藝最精美的藝術珍品,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一級文物。紗閣戲人以傳統戲曲劇目為題材,在木閣內固定紙扎戲劇人物而成。由于戲人紙扎服飾平整自然,色彩絢麗,猶如紗衣一般,故取名紗閣戲人。

平遙紗閣戲人首創中國古代紙扎多媒材立體造型藝術,豐富了民間手工藝形式,形象佐證了山西地方戲曲發展歷史,成為晉劇在晉商活躍的晉中地區繁榮演繹的縮影。

目前,紗閣戲人原有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遭受各種病害侵擾,制作工藝幾近失傳。因此,研究紗閣戲人制作工藝精要,探索活化利用模式,對紗閣戲人的保護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民間及晉商在一定時期內的歷史文化,以鮮活的方式認識晉中戲劇文明,從而使紗閣戲人工藝可持續性傳承和發展下去。

一、平遙紗閣戲人歷史文化源流

山西素有戲曲故鄉之稱,蒲劇在19世紀中后期傳入晉中,迅速發展成為晉劇。清代,晉商繁榮,票號興盛,平遙成為晉商票號的云集地,富商巨賈創辦戲曲班社,培養名伶,晉劇興盛成為民間風尚。

清朝中后期,平遙喪葬大肆攀比之風,紙扎技藝水平成熟,伴隨晉商推波助瀾的晉劇風行,清光緒年間,平遙城內遠近聞名的紙扎店鋪藝人許立廷受商家委托為市樓專門制作了36閣紗閣戲人,每閣工價2000文,造型精美,氣韻傳神。每逢元宵節,紗閣戲人就在平遙古城市樓底層平臺展出。

二、平遙紗閣戲人保護傳承

(一)平遙紗閣戲人保存現狀

據記載,平遙紗閣戲人制作于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平遙縣城紙扎店鋪六合齋老板許立廷制作,原有36閣,現存28閣,每閣一劇,每劇三至四個戲曲人物。男戲人身高在50cm上下,女戲人身高在48cm左右。戲人固定于大小均等的黑色木質閣子內,每閣通高77cm,寬83cm,深達44cm。閣內均設置匾額、隔斷、題壁。

現存28閣紗閣戲人88個戲曲人物中,56個人物衣袖、褲腿、披肩等紙質部分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殘缺;3處裝飾貼花脫落;5處顏料明顯褪色;8處泥塑手指斷裂或缺失;3處泥塑顏料層嚴重龜裂。由于年代久遠,保存不當,頻繁裸露展示,受到大量灰塵污染,紙質部分老化嚴重,亟待有效保護。

經過幾次除塵、簡單加固、登記造冊的低程度整理保護,1997年紗閣戲人在平遙清虛觀正式展出。2011年平遙紗閣戲人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至今,由有關部門組織,科研院所研究,傳承人實施,對紗閣戲人進行了包括復制復原、編輯書籍、制作數字模型、多媒體宣傳、文物修復等搶救性保護工作。其中,1999年起山西師范大學戲曲研究所的研究是迄今為止關于紗閣戲人內容藝術類最為全面深入的保護。2013年至今山西博物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對10閣紗閣戲人文物進行材質檢測、實驗分析、清洗除塵、脫酸加固等保護修復的研究并實施,是迄今為止紗閣戲人科技類最為系統的保護修復項目。

(二)平遙紗閣戲人工藝傳承

平遙紗閣戲人集紙扎、雕塑、彩繪、書法、剪紙等多種工藝于一體,其工序之復雜,用料之講究,成為山西紙扎工藝的經典之作。

1.平遙紗閣戲人制作工藝

紗閣戲人的主要制作材料為紙、塑土、紡織物等。其中,戲人裹紙使用皮紙、竹紙、草紙等多種材料,泥塑用料為當地的膠泥。上色材料主要是礦物顏料。制作工具以各種手工刀、剪、毛筆等為主。

平遙紗閣戲人的主要制作工藝流程分為扎制人形骨架—泥塑頭、手和靴—戲人裹紙—裝飾戲人四大步驟。首先根據戲人尺寸和姿態用高粱稈制作好骨架,隨后用當地的黃膠泥和以草紙,反復摔打至熟泥后入模具制成頭,再用泥直接捏制手和靴,然后用柔軟且不易破損的紙裹出戲人基本形態,后在外面裹以各種加工色紙作為衣裝,最后給戲人畫臉譜、貼頭飾、戴服飾。

2.平遙紗閣戲人傳承脈絡

平遙紗閣戲人技藝傳承具有百年歷史,大體分為三條脈絡流傳,既各有千秋,又相互交融。

(1)許創雷承: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許立廷首創36閣平遙紗閣戲人,做工精美,形式獨特。許立廷出生于紙扎世家,清光緒年間在平遙縣城內經營紙扎店鋪“六合齋”。其自幼展現藝術天賦,兒時繪制“鳳穿牡丹”等六景圖,名震平遙城。他在紙扎技藝中融入油漆彩繪、古建彩畫、花燈制作等工藝,為紗閣戲人的傳承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雷天壽師從于許立廷,自幼學習紙扎技藝,參與制作紗閣戲人,成為第二代傳承人和平遙紙扎店鋪“余慶堂”掌柜。其子雷顯元隨父學藝,潛心研究紗閣戲人工藝,耄耋之年將遺失的8閣紗閣戲人,從戲名到人物,逐閣進行恢復制作,填補了這項技藝的空白。2012年,雷顯元正式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孫雷旺盛,紗閣戲人第四代傳承人,子承父業,掌握了紗閣戲人全套制作技法。

(2)李氏門派:曾任平遙縣文管所所長、文物局副局長的李有華,一生致力于平遙縣的文物保護工作,為平遙紗閣戲人的保護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1988年李有華帶領其弟子邵悅文參與了平遙紗閣戲人的搬遷、修復和管理工作。2014年,邵悅文按紗閣戲人的原始工藝、形制和材料復制了36閣紗閣戲人,作品在“第二屆中國古建筑產業博覽會”和“2015(上海)國際建筑遺產保護博覽會”展出,廣受好評。2015年,邵悅文被列為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3)冀氏家成:2013年,被列為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泥塑紙扎藝人冀云麗出生于平遙上西門街的泥塑紙扎世家。曾祖父冀敬英和許立廷都是清光緒時期紙扎手藝人,祖父冀振輝繼續制作紙活兒,其父冀修業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書畫家。冀云麗16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紙扎技藝,后拜師于李有華先生,潛心學習繪畫、雕塑、紙扎藝術。2005年,冀云麗應邀為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仿制了5閣紗閣戲人。2009年,應聯合國之需,冀云麗制作了3閣紗閣戲人。

(三)平遙紗閣戲人保護傳承中的問題

平遙紗閣戲人是十分珍貴的非遺文物資源,相較于其它材質的文物,保護難度更大,傳承發展較難,當前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文物基礎保護工作仍然艱巨迫切。從內容上講,紗閣戲人的歷史文化內涵研究、晉商文化對紗閣戲人的影響與發展和紗閣戲人在山西戲曲傳承脈絡中的區位研究等有待進一步探索。從本體保存上講,紗閣戲人經過百年,受多種病害侵襲,剩余18閣,庫存6閣的保護修復工作亟待推進。

(2)文物本身的市場性與實用性不斷弱化。明清時期紙扎是喪葬儀式的必需物品,紙扎店鋪廣布平遙城內外。山西梆子的風靡和晉商的推崇,紗閣戲人有著溫厚的土壤和廣袤的市場。隨著社會環境和民眾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喪葬儀式樸素簡化,戲曲風俗降溫創新,紗閣戲人與現代生活脫節,缺乏發展活力。

(3)國家非遺技藝面臨失傳危機。目前紗閣戲人傳承人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已經去世,其子仍是縣級傳承人。另有省級和市級傳承人各1位,也均已年過半百。受商業化沖擊,傳承人迫于生計無法專注于技藝發展,紗閣戲人制作工藝傳承艱難,瀕危失傳風險較大。

三、平遙紗閣戲人活化利用實踐探索

挖掘非遺的歷史底蘊和現實意義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前提。在現實生活中,再現非遺的非凡魅力和永恒價值是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重要目標。為使紗閣戲人成為可使用、可欣賞、可體驗、可感悟、有共鳴的非遺,本文對紗閣戲人的活化利用模式作如下分析。

(一)基于還原理念的文化創意模式

真實完整是該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則。全方位、多層面、多元化展現紗閣戲人文化創意是這一模式的主要特點。在紗閣戲人主題文化的基礎上,突出紗閣戲人非遺文化的原真價值,融匯山西地方戲曲、文學、紙扎、泥塑等工藝特點,開發制作文創產品,還原非遺本真內容和形態。通過市場流通實現文化傳播和非遺傳承主要有實物還原和數字還原兩種方式。實物還原通過書籍、圖文、海報等媒介展現非遺文物或技藝本身。數字還原依托人工智能、虛擬仿真、3D或4D等技術建立紗閣戲人非遺資源數據庫并通過視頻專題片、工藝動畫等全方位立體化再現非遺原貌。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的紗閣戲人非遺保護將更加智能化、綠色化、形象化和可持續化。

(二)借助現代傳播手段的文化宣傳模式

網絡平臺、融媒體等現代傳播媒介是讓非遺融入現實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重要體現。由此,非遺將不再被束之高閣,而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入了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僅拉近了非遺與大眾的距離,也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事業中?!秶鴮殭n案·平遙紗閣戲人》《農廣天地·平遙紗閣戲人》等紀錄片和《平遙紗閣戲人》短視頻的熱播,讓久遠的紗閣戲人工藝直觀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激發了人們保護和傳承紗閣戲人等非遺的熱情,也推進了文物保護與非遺傳承領域的跨界合作。

(三)以工藝傳承為目的的文化培訓模式

工藝是非遺傳承的技術依托,傳承是實現非遺具象化延續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對于平遙紗閣戲人這種地域文化特征鮮明的傳統技藝類非遺,文化內涵、民風習俗及制作工藝的傳承是保持其生命力的基本要素。開展相關的文化培訓是工藝傳承的主要途徑,可以高效快捷地實現非遺技藝的廣泛傳播與傳承。當前主要分為機構培訓和傳承人培訓。機構培訓指院?;蚩蒲袡C構開展的非遺文化和技藝培訓,通過課程、講座、沙龍等形式,面向學生或科研人員等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傳承人培訓主要由傳承人以非遺工作室等專業為依托,通過多方合作,面向相關技藝實施者、文創工作者以及社會上對相關非遺感興趣的群體,以“講師+視頻+體驗”的方式操作。兩類培訓互為補充,共同推進非遺培訓模式建構與應用,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改善旅游體驗的文化營銷模式

改變傳統旅游營銷模式,讓非遺走向市場,充分發揮文化遺產產業經營功效,這是非遺保護、傳承和利用多位一體的新模式。在建立紗閣戲人、推光漆器、木雕、堆繡等平遙非遺文化集群式體驗館的基礎上,通過舉辦非遺博覽會、非遺論壇、非遺文化節等活動,聯合非遺保護方、網絡平臺、工藝制作方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建立非遺保護、傳承和利用的良性運行機制,構建非遺、旅游、文化和營銷的新型合作模式,這是推動非遺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具體而言,借助平遙國際攝影節等國內外文化交流契機,結合網絡平臺和現代化傳播方式,擴大非遺產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可以有效解決非遺產品供需信息不對稱和銷售渠道單一的問題,有效提高社會對非遺事業的關注度,從而帶動更多人加入非遺傳承的隊伍中,讓非遺更具內生發展動力。

四、結語

平遙紗閣戲人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地方特色的非遺瑰寶,對研究古代紙扎造型工藝、晉劇文化傳承、晉商戲劇民俗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平遙紗閣戲人作為中國紙扎成組類文物孤品,經歷時代變遷,亟待保護傳承。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大背景下,紗閣戲人這一民間藝術具有廣闊的生存發展前景,需深入挖掘紗閣戲人的文化藝術價值,積極拓展非遺活化利用模式,激活非遺文化市場活力,推進非遺傳承產業化,以實現紗閣戲人等非遺技藝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俊杰,王志峰.平遙紗閣戲人(第一版)[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2]郭誠.平遙古城勵進齋詩文拾遺[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7.

[3]閆振貴.平遙紗閣戲人[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8.

[4]武娜.山西平遙紗閣戲人的藝術特征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8.

[5]師豐豐.平遙紗閣戲人視覺形象設計與推廣[D].太原:中北大學,2018.

[6]韓寧.文物保護視閾下平遙紗閣戲人傳統工藝研究[J].文化月刊,2021(9).

[7]田野.非遺再設計,見人見物見生活[J].文化月刊,2019(5).

[8]馬濤.鄉村振興戰略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活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0.

作者簡介:韓寧(1981—),女,漢族,山西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保護、文物與博物館。

猜你喜歡
保護傳承
傳統村落環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關聯性研究
白族醫藥傳承保護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展示
基于三維掃描技術的唐陵雕塑數字化保護研究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態壁龕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云南民族醫藥特色診療技術保護傳承方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