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參與軍民融合戰略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2023-08-16 22:06郭原草張鵠志
中國軍轉民 2023年7期
關鍵詞:軍民融合參與高校

郭原草 張鵠志

摘 要: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具有先天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儲備,是軍民融合的重要參與主體,充分調動高校參與軍民融合戰略的積極性,發揮高校在軍民融合戰略中的協同創新作用至關重要;目前絕大多數非軍工背景院校普遍存在軍工人才培養體量與能力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對軍民融合戰略的認識不夠深入等突出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高校應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加大軍工人才引進與流通、優化科研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軍工科研的積極性,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與政府、軍工企業等緊密配合,持續推進軍民融合戰略。

關鍵詞:高校;軍民融合;參與;問題

項目資助:2021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信息化教學實踐及其對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效果研究》(HNJG-2021-0645)

安全與發展是國家的兩大核心利益,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一直是各國政府重點考慮的問題;二戰結束特別是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總體緩和,各國普遍削減軍費開支,把經濟建設作為主要目標;為了兼顧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世界大國不約而同的啟動軍民融合戰略,利用國防科技工業顯著的溢出效應推動民用科技發展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取得最佳社會效益,實現軍地協同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軍民融合的推進是一項極其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軍隊、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與高校之間的緊密配合;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具有強大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儲備,是軍民融合的重要參與主體;正確認識高校在軍民融合戰略中的作用,充分調動高校參與軍民融合的積極性,發揮高校在軍民融合戰略中的協同創新作用,促進各參與主體之間的協作創新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軍民融合內涵

據筆者個人理解,軍民融合就是將國防科技、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實現軍地資源共享、互相促進與協同發展,避免重復建設,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最大化;據統計,軍民融合為美國每年節省軍費開支300多億美元(20%以上);據中國國防大學發布的《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4》顯示,中國的軍民融合度只有30%左右,軍隊信息化程度顯著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尚有很大的潛力和提升空間。

從我國乃至世界軍民融合發展史看,多數軍工強國普遍經歷了戰時軍民一體、戰后軍民分開、軍轉民、民參軍、軍民融合的發展過程,即軍民分開-以軍帶民-以民促軍-軍民融合的過程;“軍轉民”是各國早期普遍采用的軍民融合模式,其產生的背景是戰爭結束后軍隊訂單大量減少,軍工產能嚴重過剩,同時各國把戰后重建和恢復經濟作為主要工作,因此軍工企業勢必要轉向民用品生產;考慮到軍工企業普遍具有先天的技術優勢,軍用技術標準普遍高于民用,軍轉民模式相對容易實施,多數兩用技術都是先軍用再轉民用;但是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傳統的軍轉民單向模式已不能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動力,因此運用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到軍品科研生產中,利用全社會生產要素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服務就成為了新的方向,即“民參軍”;中國民參軍大體有四種渠道:私企與軍工企業合作配套研發、參股控股軍工企業、收購兼并軍工企業、參加軍隊(總裝備部、總后勤部、三軍總部及直屬工廠)及軍工企業組織的項目招標等;民參軍的出現打破了軍工行業自成體系、軍民分割的狀態,充分調動了全社會的科技資源,使國防工業更好地植根于國民經濟中,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民參軍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諸多問題,比如民企受到政策性歧視、準入門檻高、審查繁瑣、不能平等競標、收購兼并軍工企業阻力大、實際參與程度低等,真正參軍成功的民企極少;但是由于民參軍能夠最大程度調動社會力量反推國防科技創新發展,因此代表著軍民融合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發達國家早已完成從軍向民參軍轉型,近8成軍用技術由民企貢獻。

總體來看,從建國之初到文革結束二十多年,我國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取得了巨大的軍民融合成就,不僅最大程度減輕了國防建設給脆弱經濟帶來的壓力,還研發出的“兩彈一星”、洲際核導彈等一系列高精尖國防技術裝備,打破了美蘇等國的“核訛詐”,確保了國家戰略安全;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的強力推動下,我國軍轉民取得重大進展,航天、航空、核能、船舶制造等軍用技術先后實現民用及民品產業化,實現國防科技成果社會化轉移一萬多項,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進入新世紀,我國軍民融合戰略又取得了航空母艦、萬噸級驅逐艦、C919大型客機、北斗導航系統、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載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戰略性成果,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同時推動了國防科技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我國軍工院校發展演化史

在軍民融合戰略中,高校的主要貢獻在于培養各類人才,并依托下屬科研機構(如二級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院)與其他相關主體開展科技協同創新;根據與軍工行業關聯程度不同,我國高校大體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由軍隊直接領導的院校,如國防科技大學、陸軍工程大學等,即俗稱的軍校;第二類是由原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工信部領導的國防七校,由原兵器工業部領導的兵工七子,即國防特色高校;第三類各省政府與國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即軍地共建高校;第四類是非軍工背景的普通公辦院校;目前,前兩類院校是軍民融合戰略參與的主力,后兩類院校的潛力尚待挖掘。

我國最早的軍工院校是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于上世紀50年代在蘇聯援助下建校,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為軍隊專門培養武器裝備研發、制造、維修、使用等領域的技術型人才;由于校址在哈爾濱,民間也稱哈軍工(官方從未使用過這一稱謂);60年代該校拆分解體,各系部、各學科專業脫離、重組并擴建,形成一批新的軍工院校;其中基礎部、電子系、導彈系、原子系、計算機系組建為國防科技大學;各單兵種系部及專業擴建為對應兵種工程技術院校,如炮兵系擴建為南京理工大學、裝甲兵系擴建為裝甲兵工程學院、防化兵系擴建為防化兵學院、工程兵系擴建為陸軍工程大學、空軍系擴建為空軍工程大學與西北工業大學、海軍系擴建為海軍工程大學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其中南京理工與北京理工、長春理工、沈陽理工、重慶理工、西安工大與中北大學由原兵器工業部領導,稱兵工七校;兵器工業部撤銷后只有北京理工、南京理工轉由工信部領導,其余五校則轉交地方;西北工大與北京理工、北京航天、南京航天、哈工大、電子科技大學、上海交大由國防科工委領導,并稱為“老國防七?!?;08年國防科工委撤銷并降格為國家局后并入新組建的工信部,上述七校轉由工信部領導;其中哈工程、南京理工代替上海交大與電子科大與另外五校稱為“新國防七?!?;從以上歷史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所有軍工背景院校幾乎都是從哈軍工演化而來。

三、高校參與軍民融合戰略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一)軍工人才培養體量與能力有限

目前我國國防科技人才主要由軍隊院校(如國防科技大學、陸軍工程大學等)以及有軍工背景的院校培養(如國防七校、兵工七子);由于軍民融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人才潛在需求量極大,僅靠少數軍工院校培養的人才已經很難滿足軍民融合戰略的實際需求;而數量占絕大多數的普通公辦高校由于行業辦學等歷史原因,普遍沒有設置國防特色學科,不具備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的基礎和能力;由于沒有辦理軍工三證,不具備承接軍工項目、開展國防科技研發的合法性,長期游離于軍工體系外;隨著軍民融合戰略的不斷推進,部分民口高校已經轉為省政府與國防科工局共建高校(軍地共建高校);但是這類高校國防特色學科數量明顯偏少,師資力量薄弱,對軍民融合戰略的支援力度極其有限,在一些非軍工大省這個問題更加突出。

(二)參與積極性不高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與科技評價體系存在著以科研業績為導向的“五唯”傾向,即唯論文、唯基金、唯職稱、唯獎勵、唯人才帽子;在教育資源、科研資源等總體有限的大環境下,高校為了在激烈競爭中勝出,普遍將論文、基金等指標與教師年終考核、評獎、評優和職稱評定掛鉤;由于軍工研究事關國家戰略安全,具有高度的保密性,所取得成果不能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申報科學基金項目、專利或獎勵,對高校整體排名提升、“雙一流”工程建設、個人業績考核及職稱評定沒有直接幫助,學校和教師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

(三)對軍民融合戰略的認識有待加強

多數非軍工背景院校對軍民融合戰略普遍不夠重視,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不能把軍民融合戰略融入到“雙一流”建設與學校的長遠發展規劃中,自身定位不明確,淪為軍民融合的看客。

四、高校開展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的對策

(一)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創建獨立科研機構

學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當今世界重大創新科研成果大多是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學科交叉融合是高校開展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的突破口,重大軍工科技創新突破更需要跨學科攻關;高校應在立足本校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之上與相關學科進行交叉,才能更好服務于軍工;近年來國內部屬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熱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創建跨學科研究院,賦予研究院獨立的人事、財務、研究生招生等權力;如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交叉科學研究院”,有力推動了學科交叉融合。

(二)加大軍工人才引進來與走出去

人才是科技創新最核心的要素,面對軍工人才匱乏的困境,非軍工背景高校應加大軍工人才引進和培育,加強與軍工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提升服務軍工產業能力;考慮到軍工科研不同于一般的科學研究,非國防特色高校應重點考慮以團隊為單位引進相關人才,在盡可能短時間內大力提升軍工科研能力;同時,高校應在國家及各省相關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支持和鼓勵相關教師、科研人員等以掛職、兼職和離崗等形式到軍工企業開展相關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及項目合作;以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生產力對接,強化對軍工企業技術創新的源頭支持;高校根據實際情況與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變更聘用合同,約定崗位職責和考核、工資待遇、兼職期限、保密、知識產權保護等事項;高校、專技人員、企業三方應當約定工作期限、報酬、獎勵等權利義務,依據專技人員取得的知識產權、科研成果等進行權益分配;高校專技人員掛職、兼職和離崗期間,與在崗人員同等享有參加職稱評審、項目申報、崗位聘用、培訓、考核、獎勵等方面權利;高校專技人員在軍工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期間取得的工作業績可作為其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考核、獎勵等重要參考依據。

(三)優化科研評價體系,激發軍工科技創新活力

鑒于國防科技研究的高度保密性,高校應優化科研評價體系,推動分類考核評價,加大同行評議力度,不能簡單以發表論文數量評價軍工科研人員的科研業績;在職稱評審、績效考核、科研獎勵等活動中針對軍工科研人員單獨制定相關政策,客觀全面的評價其科研業績,為軍工科研人員解決后顧之憂。

五、結語

軍民融合作為國家重大戰略,也代表著高校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育的基地與搖籃,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軍民融合戰略中的地位與責任;高校應將富國強軍的目標貫穿于高等教育中,把自身發展與國防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樹立命運共同體觀念,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軍隊建設培養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充分發揮自身在人才儲備與科技創新方面的先天優勢,與政府、軍工企業等相關主體緊密配合,共同助力軍民融合戰略深入推進。

參考文獻

[1]陳志新,鄒大挺.從大國競爭看我國軍民融合發展[J],云夢學刊, 2019, 40(6): 79-87

[2]謝地,榮瑩.新中國70年軍民融合思想演進與實踐軌跡[J],學習與探索, 2019, (6): 10-21

[3]方煒,唐路路,孫澤華.中國特色軍民融合概念演變研究[J],科技與經濟, 2020, 33(6): 1-5

[4]趙麗,陳競博.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的內涵與對策[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21, 37(2): 1-10

[5]宇巖,王春明,張麗佳,祝林,歐陽志楠,戴立威.以色列軍民融合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20, 42(6): 677-687

[6]李軒,李熙,劉貞,關杰,吳玉廣,毛旭敏.軍民融合深入發展的新模式探究[J],新技術新工藝, 2019,(8): 5-9

[7]孫雷霆,李春發.軍民融合時代特征、制約問題與治理路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0, 37(8): 134-143

[8]朱曉明.地方高校開展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山東教育(高教), 2020: 39-41

(作者簡介:郭原草,博士,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講師,從事建筑工程、地質工程方向的教學、科研與技術服務工作)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猜你喜歡
軍民融合參與高校
軍民融合產業的四川探索:產業基金的邏輯和方案
特朗普的“軍民融合”政策能兌現嗎?
“參與”北約軍演的UFO
關于有效思品課堂的幾點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