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

2023-08-19 11:47劉孟捷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3年24期
關鍵詞:普惠小微商業銀行

文/劉孟捷(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現階段,國內商業銀行數字化改革進程深化進行,商業銀行兼任了改革事業的重要角色,具體反映在資金投入、統一數據平臺等方面。同時,隨著近年來自然災害事件的發生,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打擊的同時,也制約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常規運行,促使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成為社會當先關注熱點。因此,以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角度切入,探究商業銀行如何識別應用數據時代的先天優勢,穩固普惠金融服務任務的可續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從而不僅有助于滿足不同單位及群眾的本質需求,而且有助于憑借轉型模式完善自身經營管理,推進銀行普惠金融實現大跨步發展,同時承擔自身應有責任。

一、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背景

首先,立足于現實需求角度下,觀察國際及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可預見復雜度。國內經濟發展形勢下存在需求緊張、供給沖擊、預期弱化三重壓力,其中小微企業和“三農”行業沖擊力度相對顯著,運營風險與不確定性加劇。特別是面臨自然災害頻發的環境下,大部分小微企業營業額受損,線下經營形式為核心的企業沖擊力度最大。加之面臨現金儲備與資源的局限性,中小企業日常經營受到相應影響,甚至存在停業危局,隨即誘發不同程度的裁員、經濟困境等一系列情形,迫使改善中小企業內部困難成為首要任務。

其次,立足于供給角度下,中央明確規定加大實體經濟,尤其是針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及綠色發展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2022 年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中,明確提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理念。監管部門針對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正式提出詳盡、多元化考核要求,要求金融機構在保證供給充足性的同時,做好直達作業,加大考核力度與導向性。而商業銀行所涉服務對象較多,惠普金融服務職責重大,為響應上級號召,需大力推動商業普惠金融業務的蓬勃發展。但是,伴隨普惠金融發展規模持續拓展,貸后管理工作任務加重,團隊人員緊缺,兩者矛盾日漸突出,無形加劇貸后管控工作難度、折損貸后質量[1]。

二、商業銀行傳統普惠金融發展的困境

(一)資本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

由于風險挑戰持續不斷,多數經濟體銀行業將維持審慎的經營風格,進一步制約銀行資產規模擴張速度,資產規模擴張趨緩形勢延續。加息對凈利息收入帶來的提振作用將有所減弱,政治經濟環境和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銀行業盈利增長壓力難以緩解,盈利能力恢復繼續受阻

(二)銀企信息不對稱

其一是小微企業信息透明度不足。由于小微企業發展規范性缺失,信息透明度不足,致使財務報表與稅務審計信息待進一步規整、完善;其二是銀企信息不對稱。由于小微企業經營形式渾濁,難以保證申請貸款環節信息整合的完整度與正確度,銀行對企業財務情況了解不清晰,無法提取羅列客戶特征,順利開展風險評估工作?;谛畔⒉粚ΨQ問題,徒增商業銀行信息采集與處理成本,為管控信用風險,被迫增加小微企業貸款價格,拉升小微企業貸款條件嚴謹度。而面臨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價格抬高的局勢,不僅會使銀行高質量客戶流失,風險型客戶增加,“逆向選擇”問題顯著,而且會引發道德層面不足,客戶以高風險追求高收益,引發風險激勵效應。

(三)客戶黏性低

針對商業銀行以往普惠金融業務營銷管理水平低下、客戶黏性低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客戶評價機制模糊,機制建設不到位。商業銀行數據問題顯著,降低客戶評價精確性與全面性,客戶管理精細化程度有待加強;二是缺少智慧營銷系統,難以聯動整合行業線路客戶資料與開發力量,無法借助數據分析手段精準對應營銷措施,客戶安排、營銷追蹤等環節開發依舊依靠人工模式,線上模式建設不全面,營銷管理效率未得以大幅度提升;三是商業銀行物理網點轉型步伐遲緩,制約分支行勞動力發揮,難以支撐普惠金融業務發展。大多網點尚未分派專業員工,且零售信貸觀念不強烈、專業水平薄弱;四是尚未建立客戶經理與產品經理的聯動機制,職責劃分不明確,客戶與相應客戶經理配備不及時,不利于穩定客戶群體,深挖客戶價值[2]。

(四)客戶覆蓋面不足

商業銀行以往獲客形式下經營成本過高,客戶對象集中于大企業與大客戶;由于部分中小商業銀行劣勢顯著,無法切實滿足互聯網背景下的信貸新需求。目前,商業銀行線上獲客形式缺乏創新意識,營銷理念有待加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一缺少專業技術隊伍,開發更新效率偏低,大數據應用拓展進度緩慢;二營銷手段單一,客戶資源有限,電子化營銷管理工具不完善,資源轉化手段依舊以人工為主,客戶安排、營銷追蹤尚未全面落實線上模式,導致營銷效率難以得到提升。

(五)智能化發展進程慢

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線下貸款產品業務主要集中于前期調研、過程審批、后續檢驗環節,運行模式以實地調研、線下填制、采集資料方式為主,依舊隸屬勞動密集業務,自動化建設水平低下;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線下貸款產品需要線下獲取客戶,前期調研環節中無法引進外部數據完成客戶畫像,全部由客戶經理展開調研,其內容復雜多樣;過程審批中以人工要素為主,規范化程度偏低,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尚未構建集中審批機制,嚴重影響其工作效率;后續檢驗環節缺少大數據技術手段與風險識別預警功能,沿用人工模式,增加貸后工作煩瑣度[3]。

(六)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商業銀行以大數據為主的風控手段起源短暫,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創新意識欠缺。具體有:一是風控模式滯后,普惠金融風控能力不足。當前,普惠金融風控體系以線下調研與后續管理為核心方式,無法采取大數據與智能技術設置信貸風險管理智能化模型,商業銀行無法實現企業全過程風險追蹤監管,無法在客戶選擇、貸后風險管理方面實現自動化形式;二是數據挖掘技術專業性缺失,數據維度不全面。小微企業有關數據挖掘不及時,外部數據質量偏低,主要數據規范性不足,數據統計口徑不一致;三是貸款管理水平過低。商業銀行依舊使用傳統貸后管理模式,不僅增加小微企業成本,而且降低工作效率,貸后檢驗環節尚未實現差異化管理,加劇客戶經理工作壓力。

三、科技背景下傳統普惠金融轉型與發展的優勢

(一)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傳統普惠金融轉型進程中,數據屬于商業銀行重點生產要素與競爭要素,而依托于數據驅動下各環節持續創新優化,為商業銀行發展創造全新價值。金融服務作為商業銀行發展基石,未來競爭實力大多源自數據支撐?;诳萍?、數字化背景下,商業銀行不斷加強數據累計、管理與應用,革新內部核心業務,靈活采用先進手段革新商業銀行主營業務模式與產品,增強核心發展實力,拓展自身優勢?,F階段,各商業銀行強調轉型發展核心力量,靈活操作先進技術,挖掘數據深度價值,在客戶、經營、風控等層面糅合大數據,不斷革新數據驅動下的業務發展格式,圍繞客戶體驗感,向各類客戶提供全面服務。另外,我國商業銀行依托于大數據技術手段,實現全程數據化經營,設置規?;@客形式,持續完善優化具體經營系統,比如建設銀行新型核心系統、農業銀行新型云平臺等。經過智能分析大數據信息,改進普惠金融業務的關鍵環節,進一步提升銀行經營效率,打破傳統業態,革新新型業務發展形式,增強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4]。

(二)聯動客戶需求實現了精準營銷

1.精準捕捉客戶畫像

圍繞數據設置智慧營銷系統,依托于多途徑數據,導入客戶、交易、產品等多維度數據信息,采取可行技術剖析客戶常規行徑與特征,整理識別客戶現實需求,打造多元化客戶標簽,優化宣導客戶畫像功能,保證實現客戶畫像的精準捕捉,增強科技背景下銀行獲客能力。

2.實現線上場景獲客

近期,線上場景獲客形式已然成為商業銀行普惠金融質量發展的必然道路。加之受互聯網金融態勢的沖擊,金融科技不斷革新,以線上場景獲客形式作為商業銀行主要發力點。

3.精準制定營銷策略

打造營銷道路,通過深挖、分析銀行產生的各項數據信息,整合有限信息,展開全面性分析,著重分析整理客戶的支付與途徑偏好,識別客戶實際需求,精準選擇目標客戶,以便向客戶群體提供符合實際需求的產品,實現精準營銷策略,節省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三)挖掘產品信息,開拓金融市場

基于數據驅動模式,商業銀行整合、深挖多維度數據信息,組織產品信息管理,促進產品革新優化,結合客戶現實需求研發相應產品,積極開拓金融市場?,F如今,大型商業銀行采用多途徑、多方面采集客戶數據,持續積累批量數據,強調發展核心力,科學判斷客戶資質,制定準入規則與自動授信審批機制,不斷研發推出全新貸款產品。比如圍繞小微企業信貸層面,立足于企業及內部金融資產、房貸、銀稅、社保等數據信息研發現行、純信用推出的建設銀行的“小微快貸”農業銀行“小微e 貸”和“納稅e 貸”、工商銀行的“經營快貸”、郵儲銀行的“極速貸”、光大銀行陽光e 稅貸等;立足于供應鏈核心企業所推出的工商銀行“網貸通”產品;立足于“三農”數據體系下推出的三農信貸產品等;立足于便民服務,推出“云繳費”。光大銀行面向全國省市縣各區域提供“云繳費”開放繳費平臺,從個人、企業、政務等領域提供全面便捷的繳費服務,通過“接入、整合、輸出”完整的閉環服務體系及“小、快、靈”的線上渠道優勢,快速賦能稅務局、政務服務平臺、繳費人、基層服務人員等,有效踐行了“為人民服務解難題”的初心,并通過生活繳費、社保繳費、電費繳納等數據創新推出電費貸、票據+繳費、融資+繳費等產品。通過上述產品的數據驅動,妥當處理普惠金融客戶融資難度大現象,并發揮助力作用,成為銀行機構增量擴戶的主要手段。

(四)優化業務流程,實現無紙化作業

目前,商業銀行積極促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業務流程轉型升級,借助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就貸款業務前期、中期及后期全過程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縮減人工線下操作作業量,積極推動無紙化作業模式,即全過程電子檔案管理,從而提升客戶經理自身工作效率,保證員工參與度、貢獻度。同時,通過智能梳理改造業務流程,由商業銀行導入風險標準與底線值至相應風險系統中,構建囊括大數據篩客控線、模型系統排險等全過程風險控制制度,并且通過科學更新模型、產品、系統,保證數據安全系數與質量,在提升整體工作效率的同時,增強自身風控能力[5]。

(五)降低了信貸業務風險

由于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業務風控模式數據匱乏,難以滿足長尾市場的金融現實需求。而繼大數據應用,得以體現出客戶對象與風控指標維度的多元化程度。通過多元化整理數據信息,導入更多可用數據,比如小微企業內部數據、個體客戶的數據信息,借助先進技術手段,處理信息不對稱情況,構建全面性、精準性的風險控制體系。另外,通過調研商業銀行小微企業線上產品的重點數據情況,得出數據能夠提升風控精細化管理效率,實現風險管理重點環節的預估分析,落實提質增效。

四、商業銀行數字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稅務保障措施

(一)完善制度體系,強化頂層設計

隨著經濟逆周期調節,政府相關部門就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機制建設提出更高標準,通過針對性政策內容打造有關普惠金融服務的良好建設環境,借助相關機構建立商業銀行競爭制度與準則。同時,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協調掌控技術與機制之間的發展,做好同步化進行,調動商業銀行的服務優勢,保證有關金融服務的順利開展。

(二)加強社會建設,實現數字化轉型

首先,關于信用體系建設作業,以政府部門視作引導部門,其余部門分工協作,及時消除額普惠金融組織結構中主體間的信用信息交流隔閡,依托于全社會信用體系,有效降低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活動的經營成本與風險。其次,積極建設多平臺支付與清算體系,引進多方金融機構參與,以便于后續靈活精準調整支付與清算體系,設立業務供需雙方經濟利益共同體,加強市場協調性,落實數字惠普金融業務轉型任務,進一步完善優化普惠金融業務的運行環境[6]。

(三)實現跨界合作,完善金融產業鏈

商業銀行要嵌入和諧合作觀念,勇于組織合作業務,在梳理掌握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全產業鏈的前提下,打造產業鏈條系統合作形式,消除上中下游界定,實現跨界合作形式,打造金融產業鏈合作交流通道,借助合作形式實時追蹤掌握普惠金融質量發展的具體動向。而商業銀行自身,應當明確自身社會職責,最大化調動自身優勢,引領建設領域內部的橫向合作生態。鑒于該生態背景下,調動不同商業銀行的自身優勢,在科學合理的前提準則下積極交流有關業務活動產生的數據與實踐成果,從而進一步提升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大大減少商業銀行穩健發展普惠金融的各項成本。

五、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國家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的綜合背景下,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成為責任所在、轉型結果,更是契合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要求。根據商業銀行自身的特殊地位,需發揮牽頭作用,就完善制度體系保障,加強社會建設,實現跨界合作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隨著不同金融機構普惠金融業務的大力發展,勢必為后續“六?!薄傲€”相關工作提供幫助,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形式下,使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得以全面開花。

猜你喜歡
普惠小微商業銀行
小微課大應用
探索節能家電碳普惠機制 激發市民低碳生活新動力
商業銀行資金管理的探索與思考
日照銀行普惠金融的鄉村探索
農村普惠金融重在“為民所用”
小微企業借款人
關于加強控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探討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小微企業經營者思想動態調查
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