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教育”思想對現代父母的啟示

2023-08-20 00:46張莉
文教資料 2023年8期
關鍵詞:活教育陳鶴琴家庭教育

張莉

摘 要:“活教育”是陳鶴琴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無論對幼兒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有重要的價值。本文簡要梳理了“活教育”的內容、方法,并總結了“活教育”思想對現代父母的啟示,旨在呼吁全社會,尤其家長,都要重視家庭教育,科學認識兒童,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從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陳鶴琴 “活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

對幼兒園教師來說,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并不陌生,可是對大多數家長來說,“活教育”可能是個陌生的概念。其實,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源頭就是家庭教育。陳先生為找到兒童教育的心理依據,以長子一鳴為對象進行兒童心理觀察與研究,從而孕育了“活教育”思想??梢?,在幼兒教育的兩個最主要陣地——幼兒園和家庭,幼兒園教師要熟知“活教育”思想,家長也應對此多了解、多學習?!盎罱逃彼枷雽ΜF代父母的啟示將對家庭教育質量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一、“活教育”的基本內容

(一) “活”的兒童

陳鶴琴先生提倡“兒童中心”“一切為兒童”,認為“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影,而是有他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的”,“兒童不是‘小人,兒童的心理與成人的心理不同,兒童時期不僅作為成人之預備,也具有他的本身價值,我們應當尊重兒童的人格,愛護他的天真浪漫”。[1]他反對“死教育”,反對“打氣”“塞鴨子”式的教育,主張要了解兒童,了解兒童的心理,讓兒童動起來,打破只用耳朵聽、眼睛看的教育,盡量地利用兒童的手、腦、口、耳、眼,把兒童的聰明、可塑性與創造力發展出來。所以,“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兒童“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把兒童看成“活潑潑”的兒童,強健他們的體魄;把他們從傳統的死記硬背教育方式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讓他們在與活生生的社會中,學習與他人相處、與人團結合作、互相包容;了解活生生的世界,知道“大自然是如何運動著的,大社會是怎樣在發展著”[2]。想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對于兒童的觀念不得不改變。在《兒童心理之研究》一書中,陳鶴琴先生根據對一鳴的觀察,歸納了兒童心理的七個特征:好游戲、好模仿、好奇、喜歡成功、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喜歡稱贊。[3]正是這些研究促成了陳鶴琴先生兒童觀的成型,提倡要科學認識兒童,要順應兒童的發展規律。這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可以說,沒有科學的兒童觀,眼中沒有“活潑潑”的兒童,家庭教育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二) “活”的教育內容

杜威先生提倡“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陳鶴琴先生提倡“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這些教育理念雖提法不一,但都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主張把教育與生活統一起來,在與生活的接觸中、在“做”中獲得經驗的積累。陳鶴琴先生說一鳴小時候經常到街上玩,“凡他喜歡看的東西,我們就止步看看。什么驢子磨豆,什么機匠織布,什么衣莊里賣衣,什么市場里賣菜……看的時候,他有不懂的地方,我告訴他。因此他的知識逐漸豐富起來了……所以做父母的應當常常帶小孩子到街上去看看,以豐富他的知識,以增進他的經驗”[4]。陳鶴琴先生還說,小孩子應有與動物玩弄、種植花草、玩水玩雪等機會,這樣才“可以使小孩子的經驗格外豐富些”。同時,陳鶴琴先生還特別教導父母怎樣在家庭中為孩子創造“游戲的環境”“勞動的環境”“科學的環境”“藝術的環境”“閱讀的環境”,反對條條框框的以升學為目的的學習,“把一本教科書攤開來,遮住了兒童的兩只眼睛,兒童所看見的世界,不過是一本6寸高、8尺闊的書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在這個渺小的書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識,去求學問,去學做人,豈不是等于夢想嗎?”[5]可見,陳鶴琴先生非常重視生活中的教育,也深知教育契機就滲透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書本是小世界,社會是大世界,豐富多變、絢麗多彩的大自然、大社會才是兒童學習的最好場所。

(三) “活”的教育方法

關于“活教育”,陳鶴琴先生提出了十七條教學原則,雖說是教學原則,對家庭教育也同樣適用。關于制定十七條原則的目的,陳鶴琴先生意在“使得做教師的、做家長的讀了,都能了解,都能應用”。這十七條原則是:①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②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③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④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⑤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⑥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⑦比較教學法;⑧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⑨積極的暗示勝于消極的命令;替代教學法;

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教學游戲化; 教學故事化; 教師教教師;

兒童教兒童; 精密觀察。[6]

這十七條原則中,有的家長一看便會理解,有的家長會認為跟家庭教育沒有關系。實則不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很多方法跟學校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第七條原則“比較教學法”,學校里會用到比較的方法教孩子學習知識,這個方法同樣適用于家庭教育。陳鶴琴先生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天,有個圓圓臉孔、雪白牙齒、干干凈凈的女孩到家里來玩,先生就問:“你的牙齒多么白,怎么會這樣白的呢?”女孩說:“我天天刷牙齒的?!庇謫枺骸澳阋惶焖妆檠??”女孩說:“早上起來刷一刷,晚上要睡覺了再刷一刷?!迸⒒厝ズ?,先生就問自己的小孩:“剛才來的小朋友可不可愛?她的臉總是笑瞇瞇的,她的衣服干干凈凈的,她的牙齒雪白,你要像她一樣可愛嗎?”小孩說:“要的、要的,我要有笑瞇瞇的臉孔,干干凈凈的衣服,潔白的牙齒,每天早晨刷一遍,晚上刷一遍?!保?]

沒有批評,沒有說教,孩子自然而然地在比較中學習做人、做事,而且對所學的事物既有興趣,又印象深刻,自然就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活教育”思想對現代父母的啟示

(一)眼中要有兒童

說到“眼中要有兒童”這一點,很多父母可能會說:“父母眼里怎么可能沒有兒童呢?”是的,家里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眼里都是兒童??墒?,他們眼里的“兒童”只是一個沒有自主能力、事事需要幫助、時時需要被人照顧的“小人兒”。其實,兒童是小,但他們是能干的、是有主動性的、是有偉大想法的。父母眼中應該有這樣的兒童。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有健全的身體、建設的能力、創造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以及服務的能力。所以,父母如果沒有科學的兒童觀,溺愛、過多包辦代替,或者過度保護,就會使孩子失去動手鍛煉的機會,缺乏創造性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環境,以自我為中心,不愿與人合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多引導、支持、鼓勵孩子,讓他們有思考、創造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有能力的個體。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有充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在與外界接觸中,學會與他人相處、合作。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豐富孩子的各種感覺,強健體魄,增長知識,愉悅精神,尋找、發現自己的真知識、真世界。

(二)科學看待幼兒的學習

不是只有在學校和課外班里才能學習,相反,兒童周圍的世界都是學習發生的場所。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主張讓孩子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這一理念對現代父母有很大啟發意義??v觀周圍兒童,每天放學后被父母帶來帶去奔波在各種興趣班之間,周末的時間也被各種昂貴的輔導班填滿。家長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多學點,不浪費時光。而在陳鶴琴先生看來,雖然書本的知識也是若干經驗的代表,但不如大自然、大社會的知識鮮活,就如想讓孩子學習認識蜜蜂,但只是讓孩子對著圖片認識蜜蜂,卻不帶孩子去大自然中找一找、認一認蜜蜂一樣。

陳鶴琴在自己家里辦了一個幼稚園,在天氣還好的時候,就帶孩子們外出游玩,“他們在曠野里跑來跑去,看見野花就采采,看見池塘就拋石子入水取樂”。等孩子大一些,就讓他們辨菽麥、識斗秤。包括菜市場的蔬菜、魚蝦都是很好的學習資源,可以同兒童研究魚怎樣游水,怎樣呼吸,怎樣食物,也可以把魚解剖開研究魚鰾,或者觀察魚生活在不同的水里會有什么不一樣,這些觀察不僅能讓孩子對魚有更全面的了解,還能培養孩子的研究精神。家長還可以帶孩子走進戶外,感受四季的不同;和孩子一起種植物,或者養小動物,讓孩子照料植物、動物的同時,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體會到人和周圍世界的緊密聯系……這些事情看似不是學習加減乘除、認字寫字這樣的直觀學習,卻可以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素養:善良、責任、研究精神,而這也是真正有意義的、有長遠價值的學習。

(三)讓孩子有動手、動腦的機會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焙芏喔改付贾肋@首兒歌,有的也給孩子教過這首兒歌??稍谏钪?,父母有沒有把這首兒歌的精神融入教育呢?看,一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拿勺子吃飯,大人怕孩子弄臟、怕孩子吃不好,連忙包辦代替,喂孩子吃飯;孩子進入小學,家長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家務全包;把孩子送到學習輔導班,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只要把知識灌輸進去就好……陳鶴琴先生指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父母切不可包辦,或橫加干涉。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的唯一門徑。父母要注意保護孩子的權利、尊重孩子的個性、重視孩子的力量、發掘孩子的潛能,鼓勵兒童去發現他們自己的世界。比如兒童想了解“浮、沉”的關系,父母可以給他提供一盆水,以及不同大小、材質的物體,讓孩子自己去親身實踐;如果兒童想了解有關種子的更多知識,家長可以提供種子讓孩子用去種植,看看植物從種子到發芽,甚至到開花、結果的全過程;即使是看似枯燥的家務勞動,也是孩子學習的機會,如在洗碗的過程中孩子慢慢能學會如何能把碗洗干凈、如何洗能節約用水,甚至在干家務的過程中學會統籌安排時間等等。只有讓孩子動手、動腦,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他們才能獲得充分學習的機會,在做中學習、進步。

(四)做父母也需要學習、需要智慧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陣地,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需要父母不斷學習,用智慧之花育教育之果。陳鶴琴先生的“十七條原則”中就有很多教育的智慧值得家長學習。

原則五是“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沒有小孩是喜歡被批評的,家長可以利用這種心理來鼓勵孩子。比如,我們想讓孩子學習做家務,那么孩子做完,哪怕做得不好,家長也不應該說“你看這孩子,什么都不會做”,而應該找到孩子的閃光點,比如“你這次主動掃地,我很開心”“你能幫家里做事了,真是長大了”……這樣的鼓勵可以促進孩子進一步主動做家務的興趣。相反,如果父母眼里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常常因此批評孩子,時間長了不但不能達到使孩子改正缺點的效果,還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抗。

原則十三是“教學游戲化”。游戲是孩子都喜歡的,但是人們總是把“游戲”和“學習”對立起來,這其實是不對的?!敖虒W游戲化”,就是用游戲化的方式,既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又能使孩子學習有興趣。這種方法在家庭中同樣適用。比如在孩子二、三年級時,家長可以用“算24點”的方法跟孩子一起玩撲克牌,既好玩,又能提升孩子計算的能力與速度。

原則十六是“兒童教兒童”,即兒童教育兒童,兒童指導兒童。如今家里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不少,這也是“兒童教兒童”的天然優勢。父母可以請老大幫忙讀書給弟弟妹妹聽,在讀的過程中,孩子們之間加深了感情,同時大孩子也鍛煉了讀的能力,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讀的內容,體會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增加責任感。所以,家庭教育并不是一件隨意的事,需要父母的智慧。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及“活教育”思想中蘊含了很多有關家庭教育的經驗與智慧,值得父母們學習、研究。

三、結語

“活教育”思想是陳鶴琴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歷經歲月至今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是幼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寶貴財富。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家庭教育》的序言中所說的,如果父母們也能讀一讀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了解一些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那么小孩子就可以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煩惱了。

參考文獻:

[1] 陳秀云,陳一飛. 陳鶴琴全集:第1卷[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007.

[2] [5] [7] 陳秀云,柯小衛. 活教育[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18,29.

[3] [4] 陳秀云,陳一飛. 陳鶴琴全集:第2卷[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527,630.

[6] 陳秀云,陳一飛. 陳鶴琴全集:第5卷[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6.

猜你喜歡
活教育陳鶴琴家庭教育
陳鶴琴的教育家之路
教育大師陳鶴琴的教子經
論陳鶴琴“活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