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策略研究

2023-08-23 03:10陳恩花
考試周刊 2023年30期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高中語文

摘 要:文章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為課題,分析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與專題教學的概念;以部分高中語文教育實例為參考,淺談了現階段專題教學存在的問題;總結了專題教學應遵循的原則;對專題教學的實施展開了思考;并以統編版高三語文教材為例論述了實踐教學案例,以期提升高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30-0018-06

一、 引言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傳統教學思想逐漸被摒棄,教學思路、教育方向與模式均發生了改變。新時代教育相較于傳統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思維培養,實現了知識教育到能力教育的過渡。思維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包括分析力、理解力、概括力、比較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將其貫穿于教育始末迫在眉睫?!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是輔助學生思維能力發展與提升的重要途徑,專題教學更是提高了其教育針對性。因此,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師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中,應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為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提供研究導向。

二、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與專題教學

(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內涵

新課標提出了六個學習任務群,其中包括“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思辨性閱讀是指在閱讀中思考分析,嘗試以文字知識的學習解決生活與學習中的問題,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辯證能力;思辨性表達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之上的,一是書面語表達,二是口語表達?!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是一種深度閱讀,要求讀者在閱讀中不能被文字內容限制,而是透過表象看本質。宏觀來講,就是對文章的主題思想、觀點、論據等方面做出思考與評價。

(二)專題教學內涵

專題教學指的是從縱橫兩方面將教學內容及學科知識點進行整理、歸并、提煉與升華。即在縱向上以教學結構中螺旋反復為指向,走“積極前進,循環上升”之路;在橫向上以教學內容中的知識的相互作用為指向,走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相結合的道路。專題教學實現了階段性內容的整合,為學生深度理解文本做出了貢獻。

(三)“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與專題教學之間的關系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學生在閱讀中內化與外輸知識的一種途徑,即在閱讀中自主思考分析,并經過思維過濾將自己的觀點以語言的形式呈現。專題教學重在知識點的整合,從縱向與橫向兩方面拓展延伸,完善了課程體系,給予了學生閱讀與表達的空間。在專題教學這個小范圍內,“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方向更加明確。如“學習之道”“珍惜生命”“愛國主義”等專題,規定了學生的思辨方向,在明確的主題中,學生的思考與表達更具針對性,教育質量將隨之提升。

三、 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現狀分析

為研究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路徑,需要對高中語文教育現狀展開分析。故此,筆者對本市幾所高中展開了調研,發現了幾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接下來對問題重點分析,問題不具備普遍性與針對性,僅以研究對策。

(一)課前準備不充分

課前準備工作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充分的準備可以完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感,是確?!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教學目標落地的開篇之作。而現階段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課前準備工作不甚理想,如教師尚未在課前給予學生學習資料,或者未給予學生參與課堂知識歸總的機會。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需要學生在課前對文章的寫作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在課堂中圍繞文字內容展開思辨,而課前學習不充分無疑是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與表達實效?;谒急嫘阅芰ε囵B視角下,缺乏學生的參與無疑會導致教學程序難以有效進行。尤其是對高中生而言,教材知識難度較大,學習、升學壓力大,假設缺乏課前預習,在課堂中會顯得吃力。因此基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背景下,教師應完善課前準備工作,給予學生充分的預習機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提升其學習積極性。如此既有利于教學目標的落實,又能踐行學生本位思想。專題教學對學生的知識掌握要求較高,課前準備工作正是豐富學生知識體系的途徑,亦是引導學生以批判性思維審視文本的關鍵所在。

(二)閱讀空間有局限

結合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特點分析,教學不能僅圍繞教材知識,而是要以教材為核心向外延伸,才能在滿足學科教育屬性的同時為學生提供廣泛的探究空間。例如在教學《我與地壇》時,可以圍繞史鐵生的更多作品展開,如《合歡樹》《秋天的懷念》《病隙碎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在廣泛的閱讀空間下加深學生對作者的了解,如此對學生深度理解《我與地壇》有所助益。文章意境深遠,哲理豐富,將自己的情感投入地壇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傳遞出了作者對生命永恒的思考。在閱讀文章的同時,僅以文章為主是不利于學生深度解讀的,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才能達到思辨性閱讀需求,為學生的表達提供導向。又如在教學《登高》時,教師可以融入這一時期歷史背景,將更多關于秋季、悲涼主題的詩詞融入其中,使學生在不同詩詞感受中體會傳統文化藝術魅力。

(三)實踐空間稍顯不足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需要給予學生廣泛的實踐空間,如辯論、分析、演講、寫作等,在實踐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在教學文言文、古詩詞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創作空間,倡導學生仿寫詩詞、文言文,以此為端口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在文學素養提升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會隨之提升。如學習《拿來主義》時,文章以嬉笑怒罵、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了抨擊市政、挑戰強權的思想。剖析文章不能僅以文章內容為主,而且要將文章中的時代與現代作對比,分析文章蘊含的情感。文章意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求國人從精神上不忘初心;符合國家之間的雙邊關系,互利共贏,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話,豐富個人。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思想政治中的“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知識點為學生創建實踐平臺,將傳統文學作品與新時代社會充分融合,實現傳統思想的傳承與延續?;诨ヂ摼W背景下,教師可以將文章內容與時政充分融合,鼓勵學生在線上平臺互動討論,分析其中的關聯。在后期教學中,將有助于課文教學的資源都充分融入其中,完善課程體系,為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提供廣泛的實踐平臺。

(四)評價模式單一化

評價是激勵學生進步的主要途徑,豐富的評價項目、完善的評價體系、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都是界定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所在。而現階段部分高中教師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中,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如評價主體多以教師為主,評價模式側重于結果性評價,抑或存在不同的評價模式。評價的單一導致教師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難以做出考量,同時不利于學生思辨性閱讀能力的提升,導致專題教學難以在實踐中取得理想化成果。高中處于教育關鍵階段,培養學生的思辨性閱讀、思辨性表達能力遠比知識教育更加重要。而評價是輔助學生定義自身“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一板塊的缺失導致學生改善與提升面臨困境。因此,基于專題教學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師應改善傳統評價模式,嘗試以專題教育目標為導向實施評價,健全評價體系,確保學生在評價中取得良好學習成果。

四、 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堅持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現已經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要求指出了教育工作開展的方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探究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策略。即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與貫穿。做到德育為先,在教案中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精神,多維度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塑造人、發展人。

(二)培養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培養關系著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亦是新課標重點強調的內容。因此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與文化自信的培養。只有將核心素養相關內容滲透至專題教學,才能在給予學生表達空間的同時提高其判斷能力與實踐能力。如此一來,既能提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教育質量,還能樹立全新教育觀,改變傳統知識為主的教育現象,促使教育事業穩步發展。

(三)閱讀表達一體化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包括閱讀與表達兩部分,專題教學必須將閱讀與表達有效結合。舉例來講,在教學《勸學》時,學生應嘗試在閱讀中表達。如文章通過比喻大量論證了學習的重要性,在深度閱讀中,應嘗試從學與不學兩方面展開辯證,即學習會獲得什么?不學習會怎樣?在雙向考量辯證中自主表達,相互分享心得。在閱讀與表達有效結合中,可以促進學生走進文章,受其引導,是樹立學生學習意識、培養其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

五、 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實施思考

(一)結合學情做好課前準備

學情是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一切因素,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愛好、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家庭環境、心理特點與思想意識等。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之前,教師應圍繞學情做好課前準備,夯實教育基礎。結合高中學生學情分析,大部分學生有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尤其是高三學生,即將面臨高考,壓力不言而喻。在課前準備工作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師生合作中為課堂教學提供有利條件。例如在教學《老人與?!愤@篇小說時,教師在課前可以將文章故事主線整理出來,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體現,引導學生在課前結合思維導圖閱讀,在閱讀中體會老人“打不敗”的精神?;蛘吖膭顚W生借助云平臺學習文章,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整合中深度理解。這一精神需要學生在學習中傳承,將老人“打不敗”的精神延續至生活,健全自身人格魅力。以“打不敗”精神為專題整合課程資源,為課堂深度閱讀提供保障。

(二)多元閱讀剖析文章脈絡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重在閱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閱讀空間,使其在閱讀中領悟文章內涵哲理,為表達提供導向。閱讀方式包括精讀、略讀、跳讀、猜讀、跟讀、范讀等,在閱讀中還需結合文章內容探析。如小說多采用范讀、略讀的方式,文言文多采用精讀、跟讀的方式,不同文體有不同的要求。與此同時,專題教學重在“主題”的設定,深度閱讀則需要教師圍繞主題搜集更多資源,豐富學生的閱讀空間。例如在教學《勸學》一文時,文章論點是“學不可以已”,正文則是以比喻的方式證明論點。在閱讀文章時,教師應開發更多關于勸告學習的文本,如《孫權勸學》《勸學詩》《白鹿洞書院教規》等,在更多勸學文章的閱讀中可以有效輔助學生厘清文章脈絡,進而明確學習的重要性。在多元化閱讀方式、閱讀內容的支撐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更具實施優勢。

(三)結合疑慮引導學生辯論

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林黛玉?!边@足以證明學生在閱讀教材文本時,必然會存在不同的見解。教師應借助學生觀點的不同引導思辨表達,在辯論中證明自己的觀點。辯論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頗有助益,同時還能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使其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如此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大局觀,而這正是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核心基礎。例如在教學《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時,這篇文章的觀點是:人性本善,也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有善的因子,都有與人為善的本性。關于這一觀點,荀子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人性本惡,需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在文章閱讀中,教師可以組織辯論賽活動,要求學生圍繞“性本善與性本惡”展開辯論。在辯論中,需要明確自己的觀點,并結合自己的觀點搜集論據,以此提升自身觀點的說服力。在辯論活動中,學生可以相互質疑,相互提問,在辯論中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辯論是觀點的對立,并不是學生之間的對立,辯論既可以選取歷史素材,也可以圍繞生活素材,總之要做到以理服人。在辯論活動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則迎來了機遇。

(四)完善評價輔助學生成長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與實踐能力等。教學必須拉長戰線,才能促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評價是輔助學生各方面能力持續向好的一種途徑,借助評價完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具有可行性優勢。評價可嘗試從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兩方面展開,過程性評價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主,輔助教師綜合考量學生的各項能力。結果性評價是以階段性為主,圍繞某種教學目的,檢測學生是否符合標準。在評價中,完善評價主體,豐富評價項目。評價主體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評價又包括自評與互評。評價項目包括閱讀、表達、思維等層面。如部分學生閱讀能力較強,但是不善于表達;部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強,但是缺乏足夠的閱讀經驗;部分學生辯證能力缺乏等。在豐富的項目評價中,可以輔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實際信息,進而圍繞學生的信息界定教學方案,促使其在后期完善優化,逐步強化自身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

六、 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具體實施案例

(一)“學習之道”為專題

專題教學需要明確的專題內容,筆者以“學習之道”為專題展開探究,本專題圍繞《勸學》一文選擇同議題文章3篇,包括《師說》《拿來主義》《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圍繞四篇文章安排課時12個,包括閱讀、寫作、演講、辯論、反思、總結六個環節。在實施專題教學過程中,筆者以“情境導入——明確目標——設計任務——學習評價”為主線。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之前,筆者欲對學生的學情做出分析,現階段高三學生壓力較大,教學必須采用豐富有趣的教學模式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此方可實現教與學雙向奔赴,為專題教學提供可能性。

第一步,情境導入。在引導學生閱讀《勸學》時,可以借助故事情境導入,如韓愈焚膏繼晷、鄭板橋勤能補拙、司馬光“警枕”等故事。在故事情境導入中,提高學生對《勸學》一文的學習積極性。抑或者采用微課視頻導入,即教師在授課之前將文章講述的大概故事以微課的形式傳遞,給予學生主動探索與學習的空間。在情境導入文章之后,接下來則正式進入文本教學。

第二步,明確目標。以核心素養為指向,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這四個層面界定目標。語言目標就是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詞句段,學會實詞虛詞的用法。閱讀四篇文章,對比其中的語言運用技巧,學習藝術描寫手法,為積累寫作素材夯實基礎。在掌握基本知識點之后,背誦《師說》《勸學》兩篇文章。思維目標則是自身對文章內容的思考與分析,四篇文章寫作思路、邏輯各有不同,在思考辯證中會存在自己獨特的觀點?!秳駥W》《師說》文章議論性色彩較重,議論文具備明確的論點、論據、論證,在閱讀文章中,應厘清其中邏輯,學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問題,在知識內化與外輸中培養思維能力。審美目標是培育學生創造美、發現美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中以審美鑒賞的態度閱讀文學作品,在閱讀中樹立正確的三觀。關于這一部分,可以嘗試將其與寫作關聯起來,在讀寫結合中強化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文化目標就是鼓勵學生傳承與踐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勸學》《師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記錄了古代傳統道德文化,《拿來主義》揭示了革命時期中國人為了國家挺身而出的精神,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體現。

第三步,設計任務。包括演講、辯論等環節,抑或者參考新課標提出的任務群設計,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任務這一環節是實施“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的重要一環。以演講任務為例,結合“學習之道”這一主題閱讀規定的四篇文章,同時還應向課外拓展與延伸,在豐富的閱讀空間中為自己的演講做準備。信息化時代,線上資源是學生挖掘材料的重要途徑,又或者借助社會調研的方式搜集知識,為撰寫演講稿提供思路。上述提出的四篇文章與專題關聯密切,如何在演講稿中有效滲透四篇文章的主旨,同時將課外資料融入其中,是學生演講環節需要充分重視的項目。假設以《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為例,在演講中應貫穿文章思想,將不同情況下不學習造成的危害結合社會實際現象展示出來,在演講中提升文章說服力。如此既能實現深度閱讀,還能促使學生在文章關聯生活中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與提升。辯論則是圍繞專題內容,“學習之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部分學生認為在于閱讀積累,部分學生認為在于實踐積累,部分學生或認為多觀察生活就能得到不同的啟發,畢竟“處處留心皆學問”。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觀點,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圍繞自己的觀點展開探究,在辯論中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在思辨性表達中內化知識。除演講與辯論之外,教師還可以圍繞“學習之道”這一專題探究更多實踐活動,力求將教學目標在任務設計中貫徹落實。

第四步,學習評價。這一環節主要是指學生需具備學習意識與評價思想。即在評價中學習,舉例來講,讀者的思考方向不同,獲得的學習成果不同,而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思考方向各有差異。在評價他人的觀點時,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是否能夠給予自己啟發。如上述提出的圍繞“學習之道”設計的任務,學生對不同文章具有各自的觀點,在評價中應嘗試尊重這些觀點。如《勸學》告誡后世“學不可以已”;《師說》論述了師道的重要性,抨擊了不良師風;《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講述了不同愛好卻不學習會衍生的弊病,指出了學習的重要性;《拿來主義》是一篇雜文,表現了抨擊市政、挑戰強權的思想,語言幽默風趣,讀來感受頗深。這些文章在任務設計中,與學生的辯論、演講融為一體。而學生的評價則要圍繞學生在任務中的表現,如演講情感不豐富、辯論信息不精準等。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還需將其視為一面鏡子,觀察自身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

(二)“愛國主義”為專題

愛國主義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重要部分,將其滲透于閱讀教學既能豐富學生的思維,還能實現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目標?!皭蹏髁x”專題重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界定教育思路,將知行合一貫穿于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愛國信念。這一專題教學主要以《故都的秋》為例,文章主要表達了詩人對故鄉與祖國的熱愛之情。這一專題側重于學生的精神、品質、思想、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培養,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空間。

首先,以“愛國”為核心整合閱讀資源,如《囚綠記》《我愛這土地》,又如古詩詞《離騷》、戲劇《屈原》等。在閱讀資源的整合中,學生的愛國情感將被充分激發。此時教師鼓勵學生在閱讀中選擇一篇文章,以自己的形式展示出來,并站在教師的角度實施教學,徹底轉換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例如戲劇《屈原》,學生可以自主排演話劇,將文字內容以場景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如此可以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還能使學生在文字轉換場景中發展思維能力。具體來講,在場景轉換中,屈原高潔不屈、一心為國的精神將充分凸顯,如此既能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又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培養頗有助益。

其次,以情感為主線組織實踐活動。上述閱讀環節對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所啟發,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組織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知行合一,時刻嚴于律己。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傳統文化活動,如端午節音樂會、閱讀會、故事會等,或者組織社會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幫助弱小,展示自己的價值,主動踐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應的精神。在精神踐行中,學生良好的習慣逐步養成,如團結友愛、樂于奉獻、誠實守信等。如此不僅深化了閱讀教學,還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夯實了基礎。

最后,總結實踐經驗,探究后期如何做人做事。實踐經驗的總結需要與理論知識關聯,如《故都的秋》《屈原》等文章,在關聯中體會文人的愛國精神,同時以此為目標長期踐行愛國品質?!豆识嫉那铩肥亲髡咭詰涯畋眹餅橹骶€,以五幅秋景圖為載體講述了自己對故鄉與祖國的熱愛之情。文章情感豐富,意境深邃,讀來令人感動,仿佛身處其中一般。學生可以嘗試以文章為仿寫對象,將自己的愛國情感滲透于生活中的細節,實現情景交融。閱讀、實踐、感悟、寫作的有效結合正是促使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重要部分。實踐活動豐富多樣,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育需求與專題內容創設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強化其愛國情感,使其在知行合一中逐步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這一專題主要是閱讀、實踐、感想的結合,與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與落實立德樹人不謀而合。由于不同區域文化傳承各有差異,教師組織活動還需結合當地文化,如革命基地、歷史事跡等,在融合中加深學生的愛國情感,升華文章教學意境,充分發揮課本教育價值,為提升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夯實基礎。

七、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實踐運用能力、語文核心素養、德育品質與綜合素養等。而現階段部分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面臨不同的困境,導致教育難以取得理想化成果。文章主要對困境展開了分析,進而結合困境詳細論述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實踐策略。但是在教學中遠遠不夠,教師還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區域文化、課程目標等多方面因素界定教育方案,厘清教學思路,確保專題教育取得實質性突破。

參考文獻:

[1]蔡廷梅.淺析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3(7):34-37.

[2]何敏.“雙新”背景下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路徑[J].文教資料,2023(3):143-146.

[3]練友蓉.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單元教學策略分析[J].高考,2022(36):60-62.

[4]曹丹.高中語文課堂思辨性閱讀與表達[J].好作文,2022(22):57-58.

[5]廖小瑤,封友勝.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構建[J].高考,2022(33):150-152.

[6]郭彩虹.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設計探究[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2(11):47-48.

[7]樓特欽.項目化:高中語文情境命題設計的一種探索——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情境命題設計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19):108-111.

[8]范成忠.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范式構建分析[J].高考,2022(21):104-106.

[9]竇曉曼.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文理導航,2022(16):73-75.

作者簡介:陳恩花(1981~),女,漢族,福建福清人,福建省福清華僑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猜你喜歡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專題教學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談高中語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教學實施對策等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理解與實施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案例:跟四位“名師”學思辨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案例:哀怨曲還是歡樂頌
廓清國家利益觀前提下的理性愛國教育論
關于高中語文修辭教學的一些看法
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