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和理論創新

2023-08-24 20:56洪銀興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理論

洪銀興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1)《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人民日報》2022年4月25日,第1版。中國經濟學是基于中國國情和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創新中形成的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科。中國經濟學植根于中國大地,講中國故事,研究中國經濟規律。國家近期確定的中國經濟學教材,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微觀經濟學、中國宏觀經濟學、中國發展經濟學、中國金融學、中國財政學、中國開放型經濟學、中國區域經濟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這些就成為中國經濟學的學科分支。本文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國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來說明中國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和理論創新。前者涉及中國經濟學的方向,后者則涉及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容。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經濟學中的指導地位

中國在較短時間內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消滅了絕對貧困現象。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堪稱世界奇跡,指導產生這個經濟奇跡的經濟學理論不是西方經濟學,而是植根于中國大地、講中國故事、研究中國經濟規律的中國經濟學。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中國經濟學研究和發展的“富礦”。其成果寫在中國的大地上。進入新時代以后,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代表,中國經濟學在發展階段、經濟制度、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理論進展??梢宰孕诺卣f,中國有自己的經濟學,即中國經濟學。中國經濟學不僅提供基本的經濟學理論,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已成為中國的主流經濟學。

中國經濟學的范圍有多寬?長期以來,經濟學科似乎有一種分工: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限定在生產關系上,經濟運行問題研究交給西方經濟學,經濟發展的研究交給發展經濟學(也主要是西方的),這樣,政治經濟學就只剩下幾個干巴巴的關于生產關系的原則性規定和教條。實踐證明,這種學科分工是不準確的。馬克思當時創立政治經濟學時有六冊計劃,包括: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資本論》只是馬克思六冊計劃中的第一冊。這意味著,不能把《資本論》看作其政治經濟學的全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學,不能只是提供經濟制度分析的理論,還要提供經濟運行和發展的理論。經濟運行分析,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行的理論,經濟運行的微觀分析關注效率,宏觀分析則關注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的穩定。經濟發展分析,即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的經濟發展理論,根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關注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對外經濟分析,即依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關注開放發展研究。

中國經濟學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包括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為代表的經濟制度理論,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代表的經濟運行理論和以新發展理念為代表的經濟發展理論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學理化成果,為中國經濟學的各個學科提供思想和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能承擔起中國經濟學各個學科的基礎作用,需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守正創新。其路徑就是習近平指出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有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俱進。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2)習近平:《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關于為什么人的問題。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馬克思創立的政治經濟學,公開主張和維護無產階級利益,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服務?!豆伯a黨宣言》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頁。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為少數人服務還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是必須搞清楚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明確以人民為中心,與所謂“普世價值”的最大不同在于,服從于全體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不被某個利益集團綁架,不是代表某個社會階層的利益,而是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謀求包括各個利益群體在內的全體人民的福祉。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發展生產力、增進人民福祉為目標的政治經濟學;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政治經濟學;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政治經濟學。

第二,關于研究對象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偏重生產關系還是生產力,這取決于所處階段的研究任務。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替代的客觀規律,研究對象偏重生產關系,也就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阻礙作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時,生產力水平沒有達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明確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社會主義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達到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不只是改革和調整生產關系的實踐,還是發展生產力的實踐。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把對生產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是研究在一定生產關系下發展生產力的經濟學。

第三,關于研究任務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是闡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則是為創造此物質和文化條件提供理論。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政治經濟學的基本任務由批判舊社會轉向建設新社會,是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規律及相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發展道路,從而提供建設新社會的理論指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不是完全消滅私有制,相反,要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利用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生產力。尤其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社會主要矛盾轉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充分不平衡發展的矛盾,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任務的著力點就要轉向針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發展問題,尤其要針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特別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開啟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時代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任務是加強發展中大國的現代化研究,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改革和發展的理論。

第四,關于學科主線的問題。對所要構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目前是有爭議的。毫無疑問,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線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大方面。根據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社會主義經濟特征的規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主線也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概括:一是對生產力的研究。研究什么?鄧小平說,不能只講發展生產力,“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4)《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頁。。很顯然,前者是改革問題,后者是發展問題。習近平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09頁。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就是要建立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解放生產力屬于生產關系層次的改革和完善,涉及基本經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改革、基本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改革和完善等。發展和保護生產力,涉及經濟發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增進物質財富,另一方面是增進生態財富。二是對生產關系的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突出生產力并不意味著不需要研究生產關系。政治經濟學既研究生產關系又研究生產力,兩者結合在一起分析產生的理論才能準確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需要利用社會主義經濟的制度優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征是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在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克服絕對貧困現象以后,推動共同富裕問題就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共同富裕不僅需要發展,也需要改革。把上述兩個方面合起來,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線。

政治經濟學作為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功能是不可否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提供思想教育教材,要解決堅定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問題。尤其要指出的是,只有政治經濟學能夠分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明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下的所有制結構,區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這是政治經濟學學科功能使然。但區分公有和非公有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誰戰勝誰的問題,而是服從于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各自領域各展所長、平等競爭、共同發展,體現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非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兩個“毫不動搖”。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功能不僅僅在于此。在中國經濟學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主流經濟學還有以下兩個重要的指導功能,不但不能忽視,而且要進一步加強。第一,提供基本的經濟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關系,還提供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的基本經濟學原理。它所提供的經濟學理論不但不會被西方經濟學所替代,更是面對現實,對改革發展中的各種經濟現象做出理論的解釋和概括,尤其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和宏觀的運行提供基本的經濟范疇和經濟學原理。第二,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對國家和企業的經濟決策、經濟發展、經濟改革提供理論指導,用政治經濟學理論講好中國的故事,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提出建設性意見。如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能為經濟運行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就會喪失主流經濟學地位。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一個致用的學科,就會居主流經濟學地位。

二、中國經濟學分析中國經濟的維度

經濟學旨在對一定的社會經濟進行經濟分析,既要解釋世界,又要指導改造世界。與一般的經濟學不同,中國經濟學注重的是經濟規律分析。經濟學要能準確解釋世界,就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就是從經濟規律上對各種經濟現象作出科學解釋。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產生不同的經濟規律,中國經濟學的任務就是揭示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規律。認識經濟規律的目的就是尊重經濟規律,提供按經濟規律改造世界的理論,具體地說,提供按經濟規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

中國經濟學分析面對的是三個層面的經濟:第一個是社會經濟關系本質層面,涉及對社會經濟制度的分析,是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性說明。第二個是經濟運行層面,涉及對資源配置方式和相應經濟體制機制的分析。經濟運行又分為微觀經濟運行和宏觀經濟運行。經濟分析的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實現宏觀經濟的均衡和安全。第三個是經濟發展層面,這是發展中國家特有的研究層面。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及運行和發展規律的學科,不僅闡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質的規定性,指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還要提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運行理論,以及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的經濟發展理論。包含了這些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中國經濟學的核心學科并成為中國經濟學各個學科的基礎和指導思想決不為過。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加快經濟增長和擺脫貧困是經濟學分析的著力點。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后,經濟學分析的著力點就轉向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經濟發展。按此要求,中國經濟學對當代中國經濟的分析有五個維度。

一是經濟制度。任何一種經濟現象都有其制度背景。根據馬克思的分析,經濟發展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它自己的規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同,生產關系和支配生產關系的規律也就不同。這一層面分析的目標是解決社會經濟制度是否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即解放生產力。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經濟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習近平所說的,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6)《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1版。經濟制度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經濟學研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涉及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另一類是基于一定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經濟體制,它既要反映前一種制度的基本要求,又可能有不同的具體形式,即不同的制度安排。比如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方式在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就有具體的制度安排,如企業制度、市場制度、財政體制、金融體制等。雖然這些體制有時也稱為經濟制度,但同前一種類型的制度是不同的?;窘洕贫仁窍鄬Ψ€定的,經濟體制是可以隨著發展的需要調整和改變的。因此,經濟制度分析不僅涉及對基本經濟制度的堅持和完善,而且要在堅持一定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尋求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這就涉及經濟體制改革。

二是經濟效率和效益。經濟運行的經濟學分析必然要進行經濟效率效益分析,不僅涉及資源配置效率,還涉及投入和產出效益的比較。馬克思使用要素生產率概念,如土地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索羅提出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學所要涉及的重要方面。此外,交易成本成為制度效益的分析工具。用這些分析工具衡量經濟效率和效益得出的結果,能成為完善經濟制度、改革經濟體制和確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我國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就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作為改革目標。

三是經濟發展。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分階段推進的,在低收入階段關注的是通過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擺脫絕對貧困問題,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開啟的現代化新征程是要轉向高質量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相應的經濟發展就涉及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創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問題。

四是發展動力。政治經濟學分析資本主義是要尋求推翻這個社會的動力,分析當代中國經濟則是要尋求建設新社會并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首先是制度的動力。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涉及三大動力:一是激發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動力;二是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市場經濟的活力。其次是需求側的動力。市場化改革使企業發展受市場的調節,使市場競爭壓力轉化為企業的內在動力。宏觀調控體制改革形成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協同拉動力。其中,消費拉動力越來越大。最后是供給側動力,供給側的結構、效率、創新和相應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間,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在這些方面尋求發展的動力。

五是經濟安全,也就是規避經濟風險。經濟安全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宏觀經濟安全要求保持宏觀經濟均衡,防止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以及經濟風險的國際輸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人們對經濟安全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視,特別是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提出了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的雙支柱調控?,F實中的經濟安全分析還涉及規避微觀風險,如市場(包括價格和匯率)風險和并購風險等。經濟學的研究也由此從資源配置延伸到風險配置,例如現代金融學的研究從金融資源的配置延伸到各種風險工具的配置。經濟學的風險分析,除了規避風險外,還涉及風險管理問題。對有風險收益的風險,不是規避問題,而是需要敢于冒風險,例如創新有風險,但可能得到創新收益,企業家就是要敢于冒這種風險。再如面對市場風險進行對沖,不僅可以減輕風險損失,還可能得到風險管理的收益。這種風險管理也是經濟安全分析的重要方面。

總而言之,經濟制度、經濟效益、經濟發展、發展動力、經濟安全是經濟分析的五個維度。經濟運行難免遇到一系列的矛盾,例如速度和效益的矛盾、安全和風險的矛盾、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等,但無論如何權衡與取舍,經濟分析的目標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

三、中國經濟學回答時代之問

研究經濟問題需要問題導向,即所處發展階段的重大發展問題導向。處于什么發展階段就有什么樣的發展目標、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在于準確定位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進入新發展階段所面臨的社會矛盾和發展任務,進而推進符合時代特征的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

(一)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階段的重大經濟問題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由我國所處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它指的是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需要完成發達國家所經歷的生產社會化、市場化和現代化任務的階段。服從于這個任務,這個階段的主題是改革和發展,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具體形式,以發展生產力。

習近平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一個靜態、一成不變、停滯不前的階段,也不是一個自發、被動、不用費多大氣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過的階段,而是一個動態、積極有為、始終洋溢著蓬勃生機活力的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7)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也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階段,或者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升級版。新發展階段之所以是“新”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現在轉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就成為發展的重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的地位沒有改變。這意味著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任務沒有變,發展是硬道理沒有變,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沒有變。需要改變的是發展方式,其內容涉及:發展是要在人民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發展的問題已經不是數量不足,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涉及的是發展的質量。因此,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發展方式就成為經濟學研究的著力點。

(二)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的重大經濟問題

對經濟時代的劃分,馬克思有個經典的判斷:“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0頁。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產業革命提供了機械化的勞動手段;第二次產業革命提供了電氣化的勞動手段;第三次產業革命則提供了信息化的勞動手段?,F在雖然仍然屬于信息化時代,但信息化已經發展到智能化和數字化的時代,表現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這是嶄新的、充滿了基于數字技術的經濟和社會體驗的時代。這個階段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挑戰性,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具有顛覆性。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依托的技術是數字技術,人工智能使萬物互聯互通成為可能。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交匯融合,互聯網快速普及,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增長、海量集聚的特點,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次,數據成為重要的經濟資源。數字經濟的資源基礎是數據。通過互聯網掌握大數據,通過云計算處理和提供大數據,企業通過互聯網獲得的大數據成為發展的重要資源。數據的經濟要素作用主要體現在:數據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要素?;ヂ摼W、人工智能都以大數據為技術基礎。數據不僅是宏觀經濟運行和調控的依據,也是企業管理和營銷的依據。獲取和處理數據的能力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誰壟斷數據誰就壟斷市場。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后,對數據的生產、報酬、交易和消費等獨特的運行,就成為數字經濟運行的核心。最后,互聯網平臺成為數字經濟依托的載體?;ヂ摼W平臺依托數字技術實現產業的深度融合和跨界?;ヂ摼W平臺同時也是大數據的采集、開發和運用的平臺。對在互聯網平臺上自然生成的各類各地消費者的消費偏好、交易頻次、消費品種和數量等數據加以計算和開發,可以生成各種所需的生產要素,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綜合判斷,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9)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求是》2022年第2期。首先是數字產業化,提供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也就是作為生產要素的大數據。大數據是比石油資源還重要的資源,大數據產業成為基礎性產業,世界各國都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10)《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 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人民日報》2017年12月10日,第1版。其次是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加快制造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再次是政府治理數字化和社會管理數字化。政府治理和社會管理各個方面利用大數據,既精準又便捷。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治安管理等方面作用突出。最后是實物產品和服務數字化,如音樂、出版、新聞、廣告、服務代理、金融服務等,消費者不用通過購買實物產品,而是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直接交易、消費數字產品和服務。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的重大經濟問題

我國原來的經濟運行方式是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后逐步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了300多年,而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僅有40多年的歷史,是發育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的結合。我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先前定義為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后來定義為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由此開始了由不完善不成熟市場經濟向完善成熟市場經濟的轉型。黨的十九大明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兩個改革重點:一是完善產權制度,二是完善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應的所要建立的經濟運行機制,就是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完善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就是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重點,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的要求,這是實現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重要制度安排。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要求建立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是筑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基礎。主要涉及以下內容:首先,市場體系是要素市場配置的載體和平臺。按高標準要求需要補的市場體系短板涉及完善并規范金融市場、建設和規范土地市場、發展技術市場、充分開放勞動力市場尤其是人才市場、數據的市場分享。其次,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公平而充分的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競爭政策是政府為保護、促進和規范市場競爭而實施的經濟政策。所要強化的競爭政策主要表現在:資源配置以競爭為導向;市場主體的培育以競爭為基礎;產業組織政策以競爭為基礎;市場秩序建設以規范競爭秩序為基礎。其中,特別需要建立和完善針對新經濟業態的競爭秩序建設。再次,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市場選擇和經濟激勵是政治經濟學所要研究的以增強微觀經濟主體活力的兩個重要方面。原有的市場經濟理論強調的是市場選擇、優勝劣汰。后來信息不完全理論產生以后,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就強調激勵。我國的經濟運行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以提高效率,同時又要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市場主體因為高稅收、高杠桿率及相應的高利息率、高的社會負擔嚴重而缺乏活力。為此,中國經濟學研究需要尋求增強市場主體活力的路徑,尤其是針對實體經濟企業降低企業的稅費,推動降低企業的利息和其他的社會負擔。只有市場主體活了,整個經濟才能活。

(四)開啟現代化新征程后的重大經濟問題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在發展階段上告別了低收入階段進入了上中等收入階段。我國已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緊接著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需要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爸械仁杖胂葳濉鄙婕鞍l展模式問題,若難以擺脫低收入階段的發展模式,后果是既無法在勞動力成本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發達國家競爭。我國所面臨的“中等收入陷阱”威脅有三大表現:一是收入差距的擴大;二是物質資源供給趨緊;三是環境污染嚴重。特別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改革開放以來支持40多年高速增長的增長要素已經得到了充分釋放,如果不能動員出新的發展要素,再加上國際上經濟逆全球化盛行,潛在經濟增長率就會出現下降趨勢。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等收入陷阱威脅的存在,需要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通過發展和現代化來跨越它??缭健爸械仁杖胂葳濉钡穆窂?就是習近平說的“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發展,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40頁。。其路徑就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中國經濟學一系列的理論創新,關鍵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論突破。

首先,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新發展格局下的經濟發展需要依托規模處于世界前列的國內市場,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在低收入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拉動,以高積累(高儲蓄)支持高投資。進入新發展階段,投資需求對優化供給結構起關鍵作用,不僅要解決供給對需求的適配性,還要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創造引領新的需求。相比于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大。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在于以需求牽引供給。中國式現代化所要擴大的消費需求,不僅是消費總量,更重要的是消費需求結構的升級,因為中高端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大。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需要解決好能消費、愿消費和敢消費問題。具體地說,在分配環節解決能消費的收入支撐問題,在流通環節解決愿消費的市場環境問題,以完善的社會保障解決敢消費的預期。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提高消費比例,改變高積累低消費狀況。

其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創新是現代化的第一動力。實踐證明,最前沿的技術是引不進來的。尤其是當中國的科技水平顯著提升,接近現代化水平時,就會遇到發達國家斷供、“卡脖子”等阻礙。這就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以原創性創新成果,突破發達國家的圍堵和遏制,占領科技和產業的世界制高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主要涉及:第一,科技創新與發達國家并跑,就是與國際接軌。只有在并跑中的科技創新才能就新科技相關問題進行平等的國際交流和對話,提升自己的科技創新能力,突破發達國家對我國斷供和“卡脖子”的技術封鎖。第二,在重要科技領域領跑。就是與未來接軌,直接瞄準國際最新技術并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第三,與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結合,建立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不僅要依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突破產業鏈上的卡脖子技術,還要推動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最后,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啟現代化新征程后,對外開放也進入新時代。更高質量的開放發展,不僅需要在開放中獲取國際資源和市場,更要獲取高端技術,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第一,培育國內科技和產業優勢需要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包括創新要素的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升級。第二,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要把優質存量外資留下來,還要把更多高質量外資吸引過來,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第三,參與全球化經濟和國際競爭的戰略、參與外循環的競爭優勢,不是建立在原來的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而是如黨的二十大所說的,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按此要求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第四,由政策性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包括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四、中國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當然,它也常常用到數學方法。這是中國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

(一)抽象法

馬克思說:“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1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8頁。典型的是對供求關系的分析,正如馬克思所說:“供求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如果它們達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現象,所以在科學上等于零?!钡?在政治經濟學上必須假定供求是一致的,“這是為了對各種現象在它們的合乎規律的、符合它們的概念的形態上來進行考察,也就是說,撇開由供求變動引起的假象來進行考察”。(1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1頁。這種抽象分析方法,是要尋求供求一致時的內在必然性,并以此作為經濟分析的標桿。

馬克思當時之所以突出抽象法,原因是與自然科學相比,經濟學無法通過實驗室進行實驗。這個結論在當時的科學實驗條件下是準確的。特別是馬克思的理論是要以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因而根本不可能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進行實驗。經濟發展到現當代,電腦的產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一部分(當然不是全部)經濟學原理可以利用電腦和信息手段進行模擬和實驗,例如,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就是在實驗經濟學方面作出貢獻的經濟學家。電腦的產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一部分經濟學原理可以利用電腦和信息手段進行模擬和實驗。(14)弗農·L. 史密斯:《經濟學中的理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不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進展就是從改革開放的試點經驗中得出的結論。這表明實驗和試點同樣可以成為經濟學的方法。

對抽象范疇,馬克思有明確的規定:“只有作為最現代的社會的范疇,才在這種抽象中表現為實際上真實的東西?!瘪R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時面對多種生產關系存在,運用科學的抽象法,抽象出占支配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來進行研究和敘述。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31頁。而面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不只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而且多種所有制經濟的混合也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在此背景下,公有制經濟不可能成為掩蓋其他所有制色彩的“普照的光”。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系的研究就不能限于對公有制的研究,其他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也應成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不僅如此,分配關系也是這樣,不僅要研究按勞分配,還要研究要素報酬。

包括數學在內的科學研究方法實際上也是抽象法。許多人認為,一門學科只有在使用數學時,才稱得上是科學??梢钥隙?能夠得到數學證明的理論是科學的理論,但不能反過來說,沒有數學證明的理論就不是科學。數量分析是一種論證方式。新思想產生后需要得到論證,許多經濟學大師最早提出的理論和思想都不是數學形式的,恰恰是后人力圖用數學去證明其理論。盡管數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學科,但在中國經濟學中數學分析有其缺陷:第一,現實中許多經濟關系是無法量化的。某些在西方國家可以量化的經濟關系在我國不一定能夠量化,原因是我國的經濟關系正處于轉型中,經濟關系越復雜,越難以量化。第二,可用的數據都是過去的,依據過去數據的數學分析只是對過去經濟活動的回顧和實證,很難準確說明中國經濟的現在時和將來時,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時代產生的新經濟。甚至一些數學推斷的結論可能會對創新性思維產生束縛。模型分析方法也是數量分析方法。模型是理論的一種規范化表達,它通常是對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假設關系的數學表述。實際上,模型分析也是一種抽象分析的方法。所有的模型都是舍掉一些對分析不必要的部分而使所分析的現實經濟問題簡單化。當我們使用模型這一重要的經濟分析工具時,必須注意到,由于模型作了抽象,經濟模型產生的理論會丟掉大量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現實性。當用一種經濟模型來幫助制定實際的制度安排時,通常需要重新引入在建立模型時被舍棄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現實因素。有關經濟的想法是最重要的,數學和計量方法只是體現和執行經濟想法的工具。經濟學的主要領域是靠經濟學知識而不是靠數學取勝,最終是經濟學想法決定了一篇文章的貢獻,而不是數據推導。經濟學家的工作畢竟不是為了開拓數學理論前沿,那是數學家的事情。因此,我們不能將經濟學家與數學家混同,就像我們不能把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混同起來一樣。我們不能以數學水平的高低來衡量一名經濟學家的水平,也不能以運用數學的多少和它的難易程度來作為評判經濟學論文質量高低的標準。因為經濟學研究所做出的貢獻主要是創新思想的貢獻。(16)參見錢穎一:《剖析現代經濟學》,《中國經濟報告》2019年第3期。

(二)辯證法

經濟分析的辯證法表現在習近平多次倡導的“兩點論”和“重點論”上,他以市場和政府作用為例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58頁?!皟牲c論”就是一分為二,“重點論”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即使明確了某一方面是重點,也不能偏廢另一方面。40多年經濟改革的邏輯和理論突破,每一個方面都體現“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例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涉及的是政府和市場關系,改革的重點是市場化。不僅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還要完善市場。所有制改革涉及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即兩個“毫不動搖”,改革的重點是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先是放開并發展多種非公有制經濟,后是推進包括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分配制度改革涉及按勞分配為主和按要素分配,改革的重點是按要素分配。先是推進要素參與分配,后是完善按要素分配。經濟運行體制改革涉及的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兩點,改革重點是供給側。先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降成本,后是培育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根據唯物辯證法,“兩點論”中的重點是根據需要確定的,明確重點的一方,不能偏廢非重點的另一方。在另一個場合,根據需要,另一方也會成為重點。明確這一點對改革的協同性非常重要。改革到一定階段,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原先非重點的可能會轉化為重點。例如所有制的改革,起初的重點是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到一定階段后國有經濟如不作相應改革,不僅國有經濟效益進一步下降,更為重要的是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也可能喪失。這意味著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的改革逐步成為改革的重點。再如分配制度的改革,改革初期針對大鍋飯的分配制度所產生的共同貧困問題,需要以提高效率為改革的著力點。隨著改革的深入,面對過大的收入差距,為推動共同富裕,就要更加重視公平與效率的協調。再如宏觀調控經濟,面對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解決長期發展問題,但在短期內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為了穩經濟就需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有機結合起來。

(三)問題導向

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問題導向。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推進問題導向的理論創新,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地指導中國實踐。中國經濟學需要的是重大的改革和發展問題導向的理論創新。問題導向同理論創新密切相關。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對中國經濟學來說,對理論創新起導向作用的問題是時代之問。聆聽時代的聲音是理論創新的出發點,回應時代的呼喚是理論創新的任務。只有聆聽時代聲音,回應時代呼喚,認真研究解決所處時代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推動理論創新。

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創新的根本任務。中國經濟學研究肩負著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復雜又艱巨的改革和發展問題提出了理論創新的要求。理論創新與問題導向之間相互呼應,問題導向是理論創新的需求,理論創新是理論供給。實踐創新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針對問題的理論創新接連不斷,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和創新突出問題導向有明確的針對性。第一,要破除先驗論。從先驗的理論出發求證先驗的理論,只能形成脫離實際的教條,不能解釋現實的經濟問題。第二,不能照搬照抄反映西方價值觀的西方理論,食洋不化不能解決中國問題。第三,要克服模型導向。中國經濟學不簡單排斥模型分析方法,但否認模型導向。一些學者采用西方經濟學的范式,采用通用的數學模型,用中國的數據,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這種研究實際上還是西方經濟學的框架,不能看作中國經濟學,只是西方經濟學的中國案例應用。

現實中的問題很多,作為導向的問題只能是“國之大者”。原因是,現階段的社會科學研究不是“茶余飯后”的談題,而是解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問題,例如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共同富裕的問題。二是發展的重大問題,例如高質量發展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問題。三是改革的深層次問題,例如發展和完善平臺經濟問題、發揮資本作用并防止其無序擴張問題。四是國家安全問題,例如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問題、防止國際風險的傳導問題。所有這些問題導向的研究不只是擺出問題,更要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這是理論創新之要。問題導向不僅要求從實際出發,還要實事求是,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這是理論創新的源和本。理論的指導力不僅在于準確反映問題、解釋世界,還在于以正確的理論指導解決問題、改造世界。以問題導向研究現實的中國經濟學,意味著不僅從實際出發,還要回到現實,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相結合。只有這樣,中國經濟學才是致用的科學。

中國經濟學的理論指導力,以對現實經濟的解釋力為基礎。所謂解釋現實,就是扎根中國大地,講中國故事,直面現實經濟問題,而不是追求空洞的抽象分析。具體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把基本經濟制度學理化,系統化,但不能就此為止。如果不研究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政治經濟學所闡述的原理只能是空中樓閣、空洞說教,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的關鍵在于基本經濟制度實現形式的完善。根據黨的二十大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所有制研究要深入到產權層面,涉及以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依靠產權流轉做大做強做優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國資管理轉向管資本為主;農地制度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置。分配制度的實現形式是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投入,按貢獻,按市場供求參與收入分配。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研究要深入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研究。

(四)對西方經濟學方法的借鑒與超越

中國經濟學的方法論還涉及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和聯系。當代世界的經濟學有兩大理論體系或范式,一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二是西方經濟學??傮w上說,中國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它同西方經濟學有明顯的區別,尤其是在世界觀上有根本區別,但在研究經濟問題上有相通之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偏重于經濟關系本質層面的分析,注重研究物與物關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研究經濟制度的本質規定,特別是注重對經濟關系運動的規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種經濟范疇都反映一定的社會關系。關注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阻礙和促進作用,突出生產力發展對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相應的,就有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調整和完善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決定它在中國經濟學中的指導地位是不可否認的。

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問題,涉及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其理論范式包括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市場選擇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成本理論和激勵理論、信息經濟學的信息不完全理論。就突出效率的經濟運行理論來說,西方經濟學偏重于經濟運行層面的分析,對經濟現象表層進行描述和分析,更為關注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根據薩繆爾森的定義,其首要任務是對生產、失業、價格和類似的現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釋,并把這些現象聯系起來進行系統分析。由于中國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運行層面,因此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也是必要的。這兩個理論體系依照各自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對于分析經濟過程有不同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總體上不在一個層面,也可能存在交叉。偏重經濟運行分析的西方經濟學,也會涉及經濟制度的分析,但這種制度分析是以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永恒的制度為前提的,是在這一前提下對具體制度或體制的分析。偏重生產關系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會分析經濟運行,但它對經濟運行分析的重點是各種生產關系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和調整。對同一經濟現象和經濟范疇,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層次。例如價格范疇,西方經濟學根據供給、需求及各自的彈性,描述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說明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是一種均衡價格。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價格界定為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的運動體現價值規律的作用,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供求平衡的價格就是反映價值的價格。根據研究任務需要,討論價格體制改革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為指導,描述市場價格變動可能會用到西方經濟學。再如對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和地租等分配范疇的分析,西方經濟學把它們看作要素報酬的形式,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將之界定為剩余價值分割的形式,并由此確定了各自量的界限。再如制度分析,西方的制度經濟學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既定前提,重點研究企業制度、市場制度、產權制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把對制度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國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等,當然也要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框架內研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制度和產權制度。由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涉及的是本質層次、制度層次的分析,因而它應該成為經濟分析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中國經濟學完全排斥西方經濟學的概念也是不現實的?,F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本身就包含了同非公有制經濟的混合,作為其理論概括的中國經濟學就會有相應的理論的混合。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中國經濟學有選擇地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范疇是建立在對自身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基礎上的。中國經濟學可以使用一些西方經濟學的范疇和原理,例如:微觀經濟學領域的帕累托最優、資源配置理論、市場經濟理論、全要素生產率等;宏觀經濟學領域的總供給和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總需求管理的財政貨幣政策等;制度經濟學領域的交易成本、產權理論、信息不完全理論等;發展經濟學領域的二元結構理論、中等收入陷阱理論、創新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知識經濟理論、經濟全球化理論等。這些范疇和理論進入中國經濟學就使中國的發展理論可以同世界流行的經濟學理論進行客觀比較并為我所用。當然,這些西方經濟學的范疇和原理進入中國經濟學涉及批判地吸收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特別是要在其所反映的制度性質和中國的基本國情方面進行中國化改造。其中,最為重要的中國化要求就是適應人口大國、處于上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實際,反映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對共同富裕的要求。

總的來說,中國經濟學是發展的、包容的、與時俱進的。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學在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必然會有不斷的創新和突破性進展。

猜你喜歡
政治經濟學經濟學理論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構
簡明經濟學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構建更確當政治經濟學芻議
經濟學
黑格爾、馬克思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