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

2023-08-24 20:56任保平
關鍵詞:高質量現代化體系

任保平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確定經濟發展思路、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實施經濟發展政策、進行宏觀經濟治理的根本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重大判斷,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22頁。隨著高質量發展進入加速落實階段,亟須構建指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以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一、以高質量發展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22頁。。中國發展經濟學應該從學理上“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經驗,回應我國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面臨的重大發展問題挑戰”(3)洪銀興:《以創新的經濟發展理論闡釋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11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需要以高質量發展來開拓其新境界。

(一)以高質量發展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型式”新境界

美國發展經濟學家錢納里認為,“發展型式”是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領域系統變化的概括與提煉。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經濟面對的不再只是發展問題,而是發展起來以后的現代化問題。此時中國發展經濟學的建構就要圍繞變化之后的主要矛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問題,開拓“發展型式”的新境界。(4)任保平、張星星:《高質量發展對中國發展經濟學新境界的開拓》,《東南學術》2019年第6期。中國在轉變發展方式中創造的“發展型式”可以概括為:一是要以發展質量為目標。注重提升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益、生產創新效益以及質量組織效益,著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二是以創新為驅動力。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推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依靠創新驅動,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綠色發展。三是以效率提升為主要方式。在拓展效率視野、提升效率層次、追求效益優先的關鍵方向上,提升生產效率、市場效率和協調效率,從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面推進我國的效率變革,推動效率提升,帶動經濟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四是以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經濟現代化為先導,然后逐漸向政治、社會、生態等多個維度拓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到逐步實現人民的精神富裕,逐步實現從基本實現現代化到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梢?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國在目標目的、發展動力、發展方式以及發展主線等各方面都呈現出新的變化,開拓出了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型式”的新境界,這是“發展型式”的一次重大創新。

(二)以高質量發展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觀新境界

隨著不同發展階段背景的變化,發展觀也在不斷演變。在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觀是“多快好省”;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觀逐漸取代了過去的觀念;20世紀末,“發展就是硬道理”成為主流發展觀;21世紀初,“科學發展觀”被提出并得到推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發展理念。進入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后,“新發展理念”這一新發展觀更加完善。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就是要高質量發展,這一新型的發展觀開拓了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觀的新境界,是發展觀的一次重大創新,具體表現在:一是以創新發展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動力理論的新境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經濟發展的速度、效能、可持續性皆由發展的動力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背景下的發展要求著重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創新能力,擴大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發揮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推動經濟發展速度的提高,提升經濟發展的效能,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二是以協調發展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結構理論的新境界。我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不平衡問題在經濟發展中更加突出。我國經濟發展亟須轉向協調發展,增強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發展的整體性,推動供求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空間結構以及相應的發展戰略趨向均衡。三是以綠色發展開拓經濟發展財富理論的新境界。在傳統發展經濟學中,財富僅指物質財富。綠色發展理念在原有財富論的基礎上,引入“人—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觀點形成了新的財富論,進一步強調了自然資源在財富構成中的重要性。綠色發展理念不僅強調要保護環境和生態,還注重治理和改善過去發展所遺留下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在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提供,更多優質的、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高質量生態產品。四是以開放發展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經濟全球化理論的新境界。開放發展強調從融入全球化轉向主導全球化,推動我國由經濟全球化的從屬地位轉變為主導地位,對我國開放型經濟提出了轉型升級的新要求,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為我國發展創造內外聯動條件,進一步優化我國的區域開放布局,推動我國更深層次的開發,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五是以共享發展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目的理論的新境界。共享發展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要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實現改革和發展成果全民共享。構建實現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以共享發展來解決收入分配領域的矛盾,建立資本與勞動的協調、共贏機制,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推進人的現代化進程。

(三)以高質量發展的三大變革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路徑新境界

高質量的發展就是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來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一是以質量變革實現數量型發展向質量型發展的轉型。質量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保障?!百|量第一”是高質量發展的運行基礎和內在要求,我國經濟發展追求速度與質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不能僅以GDP為標準,還要重點考量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要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列入考量標準,注重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質量變革旨在提升產品質量、生產質量和生活質量,其中,提高產品質量是基礎,提升生產質量是關鍵,提升人們的獲得感、安全感和體驗感以及全面提升生活質量是目標。推動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型,開拓了中國發展經濟學中經濟發展模式的新境界,是經濟發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創新。二是以效率變革實現從規模擴張型發展向質量效益型發展的轉型。效率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在質量效益的基礎上,強調在諸多領域推進經濟結構的全面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的發展。這要求從要素配置效益、生產創新效益和質量組織效益三個方面實現質量效益型發展。其中,要素配置效益指要素配置的結構不斷優化,使存量要素配置到生產效率較高的領域,以提高產出效益;生產創新效益指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優化生產體系,實現產出效率更高、成本控制更好;市場組織效益指建立優化的制度體系和管理體制,形成有效的市場機制,增強市場匹配能力,提高競爭效率,推動效率提升和收益增加。三是以動力變革實現從要素驅動型發展向質量效益型發展的轉型。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保障,強調經濟發展動力的調整,包括創新發展動力、結構發展動力、城鎮化發展動力以及產權保障動力等方面的調整。其中,創新發展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能夠有效促進生產能力的提升,推動實現協調發展。結構發展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動力結構以及要素結構來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城鎮化發展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外部拓展,在勞動要素的分布結構、配置水平、協調能力等方面促進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產權保障動力是指推進現代產權制度建設,以加強產權保障激勵企業投資擴張和產業創新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以高質量發展的富民目標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任務新境界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人民富裕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目標,我們必須著重考慮,經濟發展能不能給人民帶來利益,能否使經濟發展的成果讓人民共享。這要求我們以高質量發展的富民目標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任務的新境界。一是開拓以富民為目標的新境界。中國發展經濟學以人民富裕為目標,不僅涉及加快經濟發展問題,還涉及經濟發展成果的共享,使人民群眾得到最大收益、享受最大的社會福利。這既要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還要在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推動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二是開拓實現人民富裕的新境界。其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另一方面,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耙徊糠秩讼雀黄饋怼痹诟母镩_放的進程中已經逐步實現,當前我國要注重的是擴大中等收入階層比重,以共同富裕推進共享發展的實現。要堅持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注重共享發展,有效吸收“包容性增長”和“益貧式增長”模式中的有利之處,推動建立資本與勞動的協調、共贏的機制,有效調節收入分配。人民的富裕水平不僅要看收入水平,還要注重生活質量。這就要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增加物質財富,還要注重精神財富和生態財富等協調發展,在實現人民物質富裕的同時,積極推進人民在精神財富和生態財富等方面的富裕。三是轉向追求人的現代化的新境界。追求人的現代化,包含人的素質現代化,即人的身體素質、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均達到現代化水準。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推進實現以提高人的素質、變革生活方式和創建高品質生活為主體的人的現代化。在新征程上,人民富裕成為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新的關注點,需要以高質量發展的富民目標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中發展任務的新境界。

(五)以高質量發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動能新境界

新動能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的新動力。培育和發展經濟新動能就是要給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新能量。過去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出增速、滿足需求增長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培育與形成需要供需雙側協調發力,著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這需要通過創新驅動、結構調整、制度變革等手段培育供給側新動能。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圍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積極鼓勵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為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萍紕撔碌暮诵氖亲灾鲃撔?要由跟蹤模仿為主向跟蹤模仿與并跑領跑并存轉變,同時提升科技成果轉向生產力的轉化效率,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這需要我們充分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空間、較強的產業專業化能力以及強大的科技人才儲備,強化基礎研究,突破關鍵領域的技術難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結構調整要著重解決有效供給不足和無效產能并存的結構性問題。在需求端,要在推動供給結構優化升級的基礎上,推動消費需求升級,滿足居民消費需要在健康、安全、衛生、檔次等各方面的新變化,構建新型消費體系,加強中高端消費的供給;同時推動投資需求升級,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數字基礎設施等為重點,形成新的投資需求增長點。在制度變革方面要積極探索國際交流合作和創新開放新模式,穩步擴大制度性開放,形成新的外需增長點。

(六)以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創新開拓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戰略新境界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后,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對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發展問題,而是要著重關注發展起來以后的后現代化問題。相應地,過去的追趕戰略已經不再能夠有效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后現代化問題,需要進行發展戰略的創新。在戰略思路上,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創新為第一驅動,以知識、技術、信息和人力資本等先進生產要素為核心,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圍繞解決后現代化問題為核心,推動實現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在戰略目標上,由過去的制度創新轉向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現代化強國為內容的綜合創新。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本協同發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逐步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在戰略措施上,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和生態化的協調同步發展,以“強起來”為目標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和生態化協調同步發展,不是強調“四化”齊步發展,而是有先有后,補齊短板實現協調發展;也不是“四化”各自孤立推進,而是彼此相互促進,各個領域深入融合的共同發展。以推進生態化為基礎,以深化市場化推動城市化邁入新階段,城市和城鎮深度融合發展,共同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工業化進程繼續向前邁進。以“強起來”為目標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新階段對外開放新格局,要求我國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機遇,重塑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優勢,培育開放發展的新動能,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優化我國的區域開放布局,拓展對外開放空間,實現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積極推動我國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升我國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

二、指導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經濟學基本命題

指導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在理論上回答“為什么要轉向高質量發展、什么是高質量發展、如何轉向高質量發展”三大基本命題。

(一)為什么要轉向高質量發展?

回答為什么要轉向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解決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問題。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發展經濟學的新歷史起點,在基于新歷史起點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上,首先需要回答“為什么要轉向高質量發展”這一命題。從理論上來看,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在于:第一,轉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不是總量矛盾,而是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矛盾實質是質量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發展質量不高的發展。對此,必須在繼續重視數量發展的同時重點解決發展質量問題,通過質量提升實現數量的有效增長。第二,轉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打造經濟發展升級版模式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中國經濟要從規模擴張轉變為效率提高,從數量發展轉變為質量發展,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升級版。中等收入國家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決資源環境問題、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們必須由數量型高速發展轉向質量效益型高質量發展,在數量型發展版的基礎上打造質量升級版。第三,轉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按照發展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在經濟發展的低級階段一般追求數量發展,進入高收入階段則需要追求經濟發展質量。在低收入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從貧困走向富裕,因而以追趕戰略為經濟發展導向,集中全部資源,以數量型發展為目標努力實現從貧困走向富裕。進入高級發展階段后,經濟發展目標就要轉向實現現代化,包括人的現代化、企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結構現代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現代化。當然,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也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目標轉向現代化目標的必然要求,是支撐新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

(二)什么是高質量發展?

回答什么是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就是要促進形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和評判體系。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總量與規模增長到一定階段后,經濟結構優化、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社會協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結果。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升級版。關于“什么是高質量發展”的回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高質量。高質量發展就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創新過程或變化過程。這一階段我們已經不再僅關注經濟的總量和規模,而是更加辯證地看待“量”與“質”、“速”與“效”的關系,把評判的焦點更多地放在“好不好”的問題上。高質量的經濟意味著結構和動力上更加合理完善,經濟體制和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具體來講,高質量發展在經濟總量上應表現為產品和勞務的增加以及經濟總量與規模的蓬勃發展;在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改進上表現為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發展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則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效益提高、經濟穩定、衛生健康狀況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二是對外開放高質量。開放是指加強對外貿易往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已經實施了40多年,創造出了中國數量增長的奇跡。高質量發展下的對外開放要求繼續堅持擴大與各國的雙向投資與貿易往來,共建更加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同時,還要求通過共同打造互聯互通的人文環境與物理條件,擴大全球的有效需求,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貢獻。三是生態環境高質量。生態環境的高質量要求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保障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同時,盡量削減對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所產生的各種負反饋效應。因此,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不僅是我們的愿望,也是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轉型與調整的內在要求。合理地應對氣候變化是生態環境高質量的應有之義,需要我們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四是人民生活高質量。人民生活質量是反映人生活的經濟社會條件在質的方面展現出的具體水平。社會民生的持續改善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涵。人民生活高質量并不簡單指人均收入的增長,還包含了生活幸福度、生活品質等多維度的提升,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的高質量。人民生活高質量是社會人均收入呈“棗核”狀,各階層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沒有明顯較大差距,在勞動安置、休息和居住的權利上做到全社會人人平等;公民都享有并積極行使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社會民主權利和自由程度較高,法律制度完善;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人們享有豐富多彩又休閑益智的閑暇生活,擁有較高的城市綠化面積、人均環保費用和工業“三廢”處理率等方面。

(三)如何轉向高質量發展?

回答如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就是要確定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依賴于如下實現路徑。

1.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微觀主體。企業是最基本的市場供給主體,只有激發企業活力、提升企業效率,才能構建起高質量發展的微觀主體:一是把質量和效益作為企業決策的出發點?;仡櫸覈髽I質量管理的發展道路,會發現其中存在著問題。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微觀主體必須受到投入產出比的約束,因此我們要將質量和效益作為經濟主體決策的基礎和出發點,以此來推動產品質量的提升和企業生產方式的改變。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率,而且還能通過創新帶來的先進工具與技藝降低成本。二是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企業作為國家創新力重要的載體,是微觀層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一環。我們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以推進創新驅動核心戰略為抓手,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支撐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此外,還需激發廣大企業的創新積極性,通過普惠性的財政科技資金補貼和各種政策來支持其成長與發展。三是推進創新型企業的發展。伴隨著科技進步和技術革命的推進,創新型企業將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必須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強化人才與服務兩大保障、深化產學研三方協同創新,提高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同時,要鼓勵引導更多的企業投入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來,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基礎與原創能力,努力擺脫過去在技術上受制于人的問題。四是推進企業品牌建設。大品牌、大市場是企業品牌建設的中心與重點,這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路之一。當前,我國產品市場還存在著品牌競爭力較低的問題,品牌建設提高地區形象、促進產業上下游共同發展的重要意義并未得到人們的充分重視。在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中,企業應重視品牌建設與規劃,并提升到企業經營戰略的高度,以提升企業的傳播影響能力。

2.建立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立高質量的經濟體系是現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和跨越轉型關口的迫切需求,具體來講,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構建高質量的增長體系?,F階段經濟的發展需要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新增長點既在于先進制造業,又在于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及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要切實提高制造行業的共性技術服務,以科技為落腳點,提升投入產出比。只有牢牢把握新的增長點,有針對地進行生產規劃,才能更好地構建高質量的增長體系。二是構建高質量的產業體系。高質量產業體系指工業化程度比較健康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比較充分的產業化,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本、制度創新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依照這一標準,我國高質量的產業化道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從經濟智能化、產業綠色化、發展高端化出發,來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升級進步和現代服務業的系統優化,最終實現產業體系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集約型增長轉化。同時要加快制造業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實現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三是構建高質量的業態模式體系。高質量的經濟體系應立足于生產和生活消費升級的需要,通過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同時,高質量的業態亦要求我們建立公平、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的有效配置,從而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

3.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經濟發展動力轉向新的增長動能,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盡快轉換到創新驅動。要充分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推動社會進入全面創新階段,引領增長質態升級。一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質量變革。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高度重視經濟質量,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強化和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標準,推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升級。二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效率變革。高質量來源于高效率,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才能以較少的生產要素投入,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與此同時,效率變革可以通過促進優質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從而帶動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激發創新活力與創造潛能。三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變革。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階段,舊動力的作用在遞減,過去的經濟發展范式存在產業鏈條過短、就業彈性較低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推進動力變革,培育新動能。而新動能培育的關鍵就在于供給側“三大發動機”,也就是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不同的制度安排將會帶來不同的經濟績效,這也是進行制度變革的理論基點。供給側的制度變革就是要求我們在宏觀政策層面放松政府對經濟的管控,降低企業進入門檻,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把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有機結合在一起,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4.形成高質量發展的供給體系。將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從供給側發力,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一是推動供給體系隨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通過供給體系和需求結構的不斷配合適應,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率提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二是不斷增強產業上、中、下游之間協同性。以土地、資本、勞動力和創新為核心的要素流入流出更加自由、順暢、高效,同時價值鏈也在不斷攀升,經濟發展的動力不斷加強。三是要素質量及其配置效率的提升。高質量發展將通過要素質量及其配置效率的提升來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只有要素質量及其配置效率得到了提升,要素報酬率才會提高,高端要素的作用才能得到發揮,供給體系的質量和經濟發展的質量才會提高。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整個供給體系要有活力、有效益與有質量,而且要求要素供給也要有質量。要素供給質量包括:第一,勞動力供給質量的提升。人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動力變革的核心力量,因此在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同時,我們應以提升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水平為基點,推動資本勞動比的上升,推動勞動生產率的穩步上升。建立激勵措施,激發人才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注重企業家精神和現代工匠精神的培養,注重發展實體經濟的企業家和現代產業工作者。第二,注重供給主體的質量。從企業角度來講,應提高其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產品的質量水平、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要以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為目標,努力培育出具有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提升我國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的占比,從而在關鍵的制造領域和行業中保持全球領先的綜合實力與行業影響力。第三,重視金融供給的質量。要堅決防范和化解新形勢下的金融風險,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防止單體局部風險演化為系統性全局風險,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的控制。第四,要注重產品供給的質量。應加強產品設計、制造、配送、銷售等環節的質量標準、行業監督,保持市場的公平競爭。

5.建立高質量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高質量的發展需要發揮政府在體制機制中的作用,從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出發將政策重心從高速增長轉變到高質量發展上來:一是發揮質量型政策的作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是數量型政策,它們更側重于通過調控稅收、公共支出和貨幣的供應量等手段來刺激經濟的增長,但這個推動力是外生的,還可能造成排斥效應。而人力資本政策、創新政策、結構升級政策才是質量型的經濟政策,它們更側重于通過創造內生動力來促進經濟發展,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進而達到一個自發的良性循環。二是實施高質量的宏觀調控目標。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調控目標更多地依賴于質量效益指標。針對高質量發展實施宏觀調控,目標是把調控政策精準化,把調控手段下沉到中觀層面,從部門經濟、地區經濟和集團經濟的層面來提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觀調控不能再依賴數量指標,而要更多依靠質量效益性指標,重點調控就業、收入、企業利潤的合理增長以及物價的穩定、風險規避等方面。三是在宏觀調控中要實現激勵和約束的結合。要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公平公正的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在高質量調控時要通過建立質量型政策去保護知識產權,解決企業及科研團隊在創新研發上的后顧之憂,將立法和政策相銜接,做到調控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過科學的政策引導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持與激勵,實現微觀、中觀與宏觀各個層面經濟主體的高質量發展。

三、指導高質量發展的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中國發展經濟學是中國經濟學的重要分支,已有的發展經濟學理論為處于貧困階段即低收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做出了貢獻。但隨著中國進入上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中國發展經濟學需要研究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特別是高質量發展目標導向下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和經濟規律。因此,構建指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應該成為當前研究的焦點問題。

(一)指導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基本特征

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歷史起點上的經濟發展質量為對象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講中國經濟發展故事,與一般的發展經濟學相比有三個重要特征:第一,解決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發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的質量問題。中國是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不僅存在城鄉二元結構,而且存在地區間的二元結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的質量問題。第二,指導中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階段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理論。中國已經告別了低收入階段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階段,需要相應的指導中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階段的現代化的發展理論。第三,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中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基本經濟制度是發展的制度基礎,因而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偟膩碚f,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所研究的發展問題雖然與一般的發展經濟學有相通之處,但更要依據這三個特征進行建構。

(二)指導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主要維度

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需要解決“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其中包括收入差距和地區差距擴大、物質資源供給趨緊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等問題。我們需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發展來跨越它。(5)洪銀興:《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學維度》,《管理世界》2022年第4期。我們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繼續采用低收入階段時采取的發展方式。應對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這些發展難題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從以下五個維度進行建構。

1.發展模式的質量型維度。進入新發展階段,物質和環境資源的供給到了極限,農業剩余勞動力支持的低成本勞動力明顯減少;支持高投資、高儲蓄的人口紅利逐漸減少;有效供給不足與無效供給過剩并存。加之發達經濟體在高科技方面的打壓,我國的增長速度轉向中高速不可避免。根據現代化目標,到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意味著我國的經濟增長要保持中高速才能實現這個目標。要使經濟增長中高速可持續,需要轉向高質量發展,即支持高質量的發展方式,推動形成創新發展方式。其中包括:解決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尋求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途徑;尋求在新產業革命及碳達峰、碳中和趨勢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向;尋求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全要素生產率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

2.經濟結構的優化維度。這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中心問題。各個國家按照經濟結構分為三類:消費與金融主導型國家、制造業與出口主導型國家和資源型國家。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各個國家在經濟結構上都需要揚長避短。消費和金融主導型國家強調制造業回歸并且擴大出口,著力發展知識密集和綠色的制造業。部分資源型國家不滿足于出賣資源,開始著力發展資源加工制造業,以提高附加值。這兩類國家的結構轉型無疑會增加制造業和出口主導型國家的競爭壓力。對于我國這樣的制造業和出口主導型國家來說,要改變大而不富、不強的問題,需要根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從三個方面研究經濟結構的優化:第一,制造業提檔升級,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二,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第三,補農業現代化和后發展地區的短板,包括補現代金融的短板,在此基礎上實現區域、城鄉結構的協調。

3.經濟現代化維度?,F有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思路主要有:(1)發展的要素分析。依據發展函數,逐一研究各個發展要素和經濟發展的關系。(2)發展的結構分析,以結構轉變為主線,從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等方面構建中國發展經濟學的自主知識體系。(3)轉型發展。把轉型與發展相結合,構建中國發展經濟學的自主知識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作為新的歷史起點,明確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本質要求、戰略安排、目標任務和重大原則。因此,當前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考慮經濟現代化,研究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產業鏈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現代化維度,研究高質量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路徑(6)洪銀興、任保平:《新時代中國發展經濟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頁。。

4.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維度。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是以擴大外需為戰略基點,強調出口導向、外資推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國際經濟發生重大變化,一些發達國家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在產業鏈的高科技環節上對中國“斷供”;再加上新冠疫情等因素使得全球產業鏈斷裂。與此相反,中國市場地位明顯提升,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總體規模進入世界市場的前列。實踐也證明了,依賴外需的外向型經濟拉不動大經濟體的發展,尤其是沿海外向型經濟的市場和資源獲取主要在海外,其發展沒有能夠拉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在此背景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必然,中國發展經濟學需要立足于內循環和外循環兩個方面來研究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內循環和外循環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促進的。國民經濟轉向以內循環為主體,需要需求側和供給側共同發力。需求側重在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供給側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著力攻克卡脖子技術環節。

5.經濟發展的安全維度。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應對外部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壓力也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7)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41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發展既面臨全球化風險,又面臨逆全球化風險,還面臨政治風險。應對外部經濟風險就是要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世界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輸入,國際市場及匯率風險的影響,全球產業鏈中的脫鉤斷鏈,等等,都可能打斷我國的現代化進程,過分依賴外資和國際市場就會有風險。因此,中國發展經濟學需要研究經濟安全,研究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既聚焦重點、又統攬全局,研究如何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連鎖聯動。換言之,要研究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建立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調控機制。

(三)指導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構成

根據新發展理念,建立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建構并完善以下經濟發展理論。

1.創新發展理論。創新發展是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其理論建構主要包括如下要求:(1)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體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現代化的戰略支撐,中國發展經濟學需要提供創新發展理論以指導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體系,既要研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又要研究占領科技和產業的世界制高點。(2)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發展經濟學需要提供創新發展理論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實現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新技術、新產業的跨越。(3)建立數字經濟新體系。當今世界正在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中國發展經濟學需要提供創新發展理論以推動建立數字經濟新體系,要研究依托數字技術的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數字化。

2.協調發展理論。協調發展是中國發展經濟學發展結構理論的創新。針對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社會主要矛盾,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注重協調理論建構,著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結構性問題?;谥袊F代化實踐的經驗總結,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的中國發展經濟學不僅需要準確把握“四化”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新內容,還需要根據協調發展的要求,補齊短板以實現“四化同步”協調發展。一是補農業現代化的短板。針對農業、農民和農村現代化的短板,促進三農發展由原來的非農發展的“涓滴”轉向直面三農的發展。二是補后發地區實現現代化的短板?;緦崿F現代化要求各個地區整體實現,即需要補后發地區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短板,爭取與先發地區一道進入同一起跑線。

3.綠色發展理論。綠色發展是中國發展經濟學財富理論的創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中國已邁入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關注綠色發展理論的建構:一是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到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高度,推動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二是創新財富觀,綠色環境被視為寶貴的生態財富,這種財富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新財富觀相適應的經濟發展不僅要謀求物質財富,還要謀求生態財富,力求提供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高質量生態產品。

4.開放發展理論。開放發展是中國發展經濟學全球化理論的創新,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經濟進入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對外開放也進入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要求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二十大提出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要求。這對中國發展經濟學開放發展理論建構提出了新要求:第一,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第二,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參與外循環的競爭優勢是要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第三,依托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以進口促進新技術、新產業的引進。全球產業鏈環節的國際國內布局并重,促進產業鏈現代化。

5.共享發展理論。共享發展是中國發展經濟學分配理論的創新。共享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目標之一,這一目標旨在推動共同富裕,這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共享發展既不能完全消除財富差距,也不是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共享發展的重要標志是顯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中國發展經濟學需要大力推動共享理論建構,研究如何從低收入群體占大多數的金字塔型收入結構轉向中等收入群體占大多數的橄欖型收入結構。具體而言,共享發展要求收入差距需要有個“合理區間”,并分階段推進。同時,立足于相對貧困人口大都集中在農村和后發展地區這一現實,共享理論的建構不能只關注城市和先發展地區現代化的先行,更要關注農村和后發展地區現代化的跨越,因而必然提出如下要求:推動結構調整和市場完善以調節解決行業間收入差距;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和教育培訓以解決人力資本水平造成的收入差距,并通過反壟斷和規范市場秩序來調節由行業壟斷和非合理收入造成的收入差距;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以解決勞動者的富裕問題。

綜上,指導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有如下特點:以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為歷史和邏輯起點(8)洪銀興:《進入新階段后中國經濟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中國工業經濟》2017年第5期。;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方向;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新發展格局為背景;始終處在不斷發展階段。指導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發展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是一個宏大的工程,在充分借鑒西方發展經濟學優秀理論成果的同時,必須以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為背景材料,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實踐。

猜你喜歡
高質量現代化體系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邊疆治理現代化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三位一體”德育教育體系評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