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實踐課程教育方法探究

2023-08-24 17:45張麗平
名師在線·中旬刊 2023年7期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小學

摘 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旨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創意物化精神,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形成集創意、創造、實踐、服務、承擔精神與能力于一體的個人綜合素養,以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社會。文章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的目標、主題確定進行探析,并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有效策略,希望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方法提供一定研究思路。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0-0065-03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義務教育必修課程,并列于學科課程,是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實現長遠、綜合發展。提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水平,促進小學生綜合全面成長,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需要教師把握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向性,對綜合實踐課程及其目的有正確的認識,關注重點,明確原則。

一、綜合實踐課程教育宗旨

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立德樹人作用。綜合實踐活動與社會生產勞動、社會實踐息息相關,這是教育部關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定位?!毒V要》指出了課程實施的兩個關鍵點:一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宗旨在于幫助學生的成長,因此應通過立德樹人教育,引導學生實現健康持續發展,在綜合活動課程中不斷形成核心素養;二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應以實踐的方式進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關鍵在于“實踐”二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立足學生個人成長,離不開切實的實踐教育[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隸屬教育的一環,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目標具體應如何實施,值得思考。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包含創意設計、考察探究活動、勞動服務等內容,教師可以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充分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將自身的創意、想法轉化為現實,發揮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是對過去傳統教育的一種糾偏,重視和強調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以及發展方向的差異性。學生皆不同,走入社會后,將會呈現出多元的職業方式和生活狀態,面臨不同的發展需要、機會與抉擇。因此,綜合實踐活動應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尊重學生之間的不同個性,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并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鍛煉學生的能力、綜合素質。教師應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引導學生發揮潛能,不斷成長和超越自我,幫助學生達成對自我、社會乃至人生的正確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使學生最終實現個人健康成長與自主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二、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設計

綜合實踐活動以現實生活為指歸,因此活動主題取設應取材于現實生活。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定應尊重學生的視角,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圍繞小學生的學習、日常生活、娛樂活動乃至接觸的社會公共資源、服務和大自然等展開[2]。大自然中包含很多能夠讓學生獲得靈感的元素,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讓小學生觀察大自然,通過野外探索、研學旅行等實踐探究方式,在自然中觀察植物、動物的生活方式,觀察它們與人類的差異和相同之處,進而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反思,思考自己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并做出相應的改進。關注小學生的娛樂生活也是拓展綜合實踐課程主題的有效途徑。娛樂生活素材反映小學生本性,綜合實踐課程根據學生喜歡或是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能夠降低小學生對綜合實踐課程的抵觸心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能夠充實和豐富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日常生活也是綜合實踐課程主題的重要來源之一。日常生活與每一位小學生息息相關,也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產生直接影響,如家務勞動分配涉及小學生對以后家庭生活的想象與規劃,也能夠讓學生在家務勞動中體會父母的愛和犧牲,體會生活的挑戰。此外,針對小學生的勞動實踐教育,還可以讓學生參與社會公共服務,如帶領小學生去愛心工會、偏遠農村等地方參與公益性活動,讓小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獲得實踐經驗。這能讓小學生感受完全不同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勞動觀,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感受生活的不易。

另外,綜合實踐活動還可以以小見大,從生活周圍延伸出去,從很小的事物出發,觀察社會和自然現象。如在對超市的調查中,發現口香糖擺放位置的“小心機”,觀察不同飲料之間的成分差異,并比較大型購物商場與小便利店之間的差異,讓學生思考超市給我們帶來哪些便捷,同時又增加了哪些負擔。再如,讓學生動手實驗,做小小發明家。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利用水、盆、三棱鏡或普通鏡子等,觀察光在水和鏡子的折射下出現的七種顏色,思考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顏色,理解光波譜組成、傳播和折射原理,讓學生感受光和色彩的神奇之處。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設定,應依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小學生的原始傾向、內在動力,而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學生[3]。體驗能夠帶給小學生最真實的東西,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時期,同時抽象思維能力也有一定的發展,這種思維特點使小學生難以通過語言具象描述自己的感覺、感受,只是對事物有模糊、籠統的印象,只能透過具體的形象表達在實踐過程中的感覺與體驗。因此,綜合實踐主題的確定應選擇小學生能理解和感興趣的方式,通過具體的行動、真實的活動過程和體驗,促進小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成長、成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方法探究

(一)綜合實踐活動探究方式研究

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例,實踐探究應通過問題、假設、探究、實踐等一系列過程實現。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工具、方法,調動現有經驗、知識,以及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探究和設計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內容等,并做好實踐準備,最后利用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等方式,反思總結,得出最終解釋結論,收獲心得與體會[4]。

以教科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五年級(下冊)為例,針對主題三“合理消費——家庭用錢小調查”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的零食、玩具、衣服、上學所需的費用占父母工資比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自己日常學習、生活以及娛樂活動等花費會讓父母付出哪些成本。在調查之前,學生首先需要提前思考自己有哪些東西需要購買得到,按類分別列出清單,并做好訪談提綱(包含日?;ㄙM項目清單/表格、其他關于自己的支出費用、父母職業情況、收入情況、上下班通勤時間及成本等內容),做出假設“自己的日常開銷占父母工資收入的20%”。最后向父母詢問關于書本、學費、生活費等項目支出,了解父母的工資收入情況、職業情況、工作時間及具體工作內容等,最后驗證假設,得出結論,了解父母需要做哪些工作以及付出怎樣的工作強度才能獲得工資,并且獲得的工資是否能夠維持經營好家庭運轉,自己的學習費用、生活和娛樂成本需要父母付出哪些代價等。通過這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了解當前社會的消費水平,以及家庭經濟收入與支出是否均衡,還能了解生活的艱難,了解父母的辛勞艱苦、無私付出和愛,這有助于學生樹立節約觀念、責任和成長意識,促進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責任擔當。

教師通過問題、假設、實踐及總結等科學的社會實踐探究方式,可以使學生掌握社會調查的方法,并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實踐探究能力、觀察能力、反思總結能力等,引導學生形成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二)綜合實踐課程定性、過程性評價方式探析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應體現出綜合性,一是實踐活動方式的綜合性,二是針對學生評價方式的綜合性,即多元性[5]。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應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樹立責任意識,形成問題解決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操作方式應以質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個體差異性評價等評價方式為主,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優點,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發揮課程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以教科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四年級(上冊)為例,針對實踐主題二“探究校園中的植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校園,觀察有哪些植物種類。為了取得更好的實踐探究效果,教師可以邀請植物研究專家一并與小學生完成實踐,為學生介紹各種植物習性。教師要觀察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表現特點。有的學生較為專注,觀察植物和聽植物專家介紹時都很認真,但不擅于和同學交流。針對此類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充當植物生長知識和掛牌行動的“技能小專家”,采取質性評價方式,鼓勵該類學生認真、負責和專業的態度,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相對不足之處,讓學生通過對植物知識的了解,進行記錄總結,包括植物的學名、種屬、習性、培養方式、注意事項等內容,將這些內容總結整理成植物介紹牌,然后與其他學生一起為植物掛牌。另有一類在實踐過程中表現活潑的學生,這類學生溝通能力強,可負責組織活動,引導其他同學共同制作保護植物的宣傳標語。針對這類學生,教師應充分肯定其能力,利用學生期望獲得肯定的心理,鼓勵他們更積極地組織活動、溝通和完成任務等,促進實踐順利進行。

綜合實踐活動質性評價方式即利用定性、描述性的語言評價學生,而不是拿固定的標準統一衡量學生,能夠充分肯定不同學生的價值;過程性評價即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進行評價,在過程中引導學生向更積極的方向改變,并非終結性評價的確定結果,而是利用過程、階段式的評價引導學生不斷前進,最終獲得實踐的綜合素質能力。

(三)綜合實踐課程自主性教育方式分析

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表現自己真實的一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鼓勵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互動,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收獲活動經驗,通過完整的實踐活動過程,讓學生獲得體驗與感悟,最終促使學生形成綜合實踐能力。

自主性教育方式關鍵在于客觀評價學生個體,尊重學生之間不同的性格特點。自主性教育應引導不同學生發揮自身特長,并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以便學生可以自由地完成實踐主題活動,在充分的實踐體驗中獲得成長經驗。而給予學生自主權,充分放開實踐課程中對學生的約束,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提升認知,了解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皆有優勢。

以教科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六年級(上冊)為例,針對主題一“傳統文化溯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自己了解到的或感興趣的民間藝術,讓學生分組探究家鄉流傳下來的各類民間藝術,并進行小組展示?;谧灾餍越逃?,加上地方民間藝術的多樣性,學生可以在實踐課程中呈現不同的碰撞方式,如有的小組選擇折紙藝術,會在課堂上分享色彩絢麗的折紙作品并現場演示基本制作方式;有的小組喜愛戲曲文化,可能會在課堂利用多媒體播放豐富的戲曲視頻資料,或進行現場展示等。為了促進學生個性的發揮以及實踐能力的成長,教師應讓學生自由選擇和決定,讓學生充分享受實踐活動的樂趣和最終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如讓小組學生自主選擇民間藝術介紹的形式、時間、互動方式、使用的媒介等,以最大化發揮學生的創造轉化能力,以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成長,形成實踐能力,體會實踐活動帶來的收獲和個人能力的增長。

四、結束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以實踐的方式,為學生成長提供積極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創新實踐經驗、能力,收獲態度、責任感,促進學生不斷形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并通過“提問—假設—實踐—總結”的探究方式、定性/過程性評價方法以及充分給予學生實踐活動自主權等,促進學生成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游麗金.新形勢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有效策略[J].求知導刊,2021(45):20-22.

張亮亮.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策略[J].啟迪與智慧,2021(6):89-89.

賈金鳳.新時期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教學模式分析[J].新智慧,2021(34):4-6.

孫顯榮,李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1):204.

杜燕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路徑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0(4):62-67.

作者簡介:張麗平(1985.12-),女,福建莆田人,就職于莆田市荔城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區教研員,優秀共產黨員,市級骨干教師。

猜你喜歡
綜合實踐活動小學
心理拓展訓練與相關概念關系辨析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數學學習呈現多元化
新課程背景下歌唱教學方法的探討
先寫后教:語文作文教學途徑探微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