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共育視域下青少年自我統一性與積極性心理培育的實踐

2023-08-26 03:25王過朱釔冉張鵬程
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 2023年6期
關鍵詞:積極心理家校共育

王過 朱釔冉 張鵬程

[摘? ? 要]青少年學會自我成長,激發自我潛能是發展的一部分,家長和教師的引導更顯教育的人性化和專業化,雙方共育的重點本身就應是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從家校共育的視角闡述雙方角色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探究青少年對自我認同感的取舍和對待事物的態度,并以“關懷”為引協助和督導青少年建構積極樂觀的心態、發掘自身閃光點、充分認識自我,以“交互”為徑參與青少年的教育成長過程并給予穩定的情感和社會支撐,以“適應”為力支撐學生的自愈力、創造成功體驗。最終家校雙方助力青少年不斷探索并完善積極的統一性自我。

[關鍵詞]家校共育;自我統一性;積極心理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愈發火熱,國家更加強調教育的目標需向著高素質、高優多能的方向發展,學校教育展現不足之處——學校的認知需求和數據化教育導致學生只是學生而不是孩子。研究發現,“家校幫助學生加強對自我的了解并主動給學生營造積極的情緒體驗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些對自我具備更全面認知的青少年,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成為更健康的人;那些具備積極態度的學生也同樣體驗著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認知也更傾向于用積極性的角度看待?!憋@然,這些還需要家庭和社會在其中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在家校共育視角下探討家長和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對自我進行探索,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積極性的心態,分析家長和教師在學生實現積極性自我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和教師的信念實踐來幫助孩子探索“改善后的自我”實現全面的自我、積極的心理以及協調的生理三方面的和諧發展。

一、文獻綜述

(一)涵義解析

1.家校共育

“文化缺陷模型”研究發現,文化水平和人文素養低的家庭其孩子有著消極的情緒體驗、價值觀和實踐能力。這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家校共育不只是簡單的“共同教育”,更要互相協調并努力消除雙方教育中的文化缺陷,毋庸置疑的是具有高強化聯結的家校共育必然會產生1+1>2的教育效果。家校共育是家校雙方強化對學生的互動和支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學資源,共同致力于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新型育人方式。

2. 自我統一性、積極性心理

埃里克森(Erikson)認為,青少年時期對自我發展的程度、能否克服自我同一性混亂以及是否達到自我統一關乎青少年未來的長遠發展。自我是一個人所能稱之為自己的一切的總和,而且自我是永遠在改變、成長和發展的。自我統一性是個體不斷認識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自我影響和自我模式等關于自身存在的一切屬性的整體結構。

帕特瑞克(Patrick)等人證明了通過青少年生活中教育領域發展積極的自我統一的重要性。自我統一和積極性心理特征通過元素移動的方式在整個生命周期的發展中相互加強。這里的積極性心理是主動去發掘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積極看待人類的優秀品質,并努力保持行為與總體目標一致性的心理狀態。

(二)理論基礎

1.交疊影響域理論

愛普斯坦(Epstein)提出交疊影響理論是為了增加學生在學校的成功機會。家校社三位一體是必要的社會組織觀點,即三者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有同方向的目標和影響。單純分數論的學業成績不應歸為發展,學生發展應該是一種在他助下的自助。圖1的模型包括內外雙層結構。外層結構里包含著為家校社創造活動的空間、機會所需的重要力量。內層結構指出了三位主體間發生互動的地點和方式。交疊領域的雙層結構以關懷學生為中心,強調主體間協同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如圖1所示,交疊領域的兩大核心之處,一是將“關懷”作為家校協作的主要內容,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關注學生的智力發展、關懷學生的情緒波動。并在此理念基礎上共同營造和諧穩定的成長環境,因而,此環境下學生可以體驗到來自家校的一致性支持、感受到家長和教師的共同關懷。在雙方關懷過程中成長的學生會更自信,更主動探索自我和周圍的世界、會體驗到情緒的變化和改變,自我同一性會得到更多的探索、穩固、發展。此外,充滿溫馨和關懷的環境可以激發學生潛能,給予一個良好的情緒感知體驗。利于培養學生形成積極性心理,即面對困境時會保持一種趨向于積極性的行為狀態。二是交疊領域的“重疊狀態”意味著家校社三方責任的共享、也意味著來自各方的多重影響: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長的殷切期望和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社會的熏陶都是學生自我發展過程中的助力因素,都會促進學生對自我以及對世界的認識。

2.自我認知發展理論

斯金納(Skinner)等人提出的自我系統——中介模型被用來理解家庭和學校環境如何相互作用影響青少年的學業和情感功能。根據這一理論框架,家長和教師創造的環境可以支持青少年的自我體驗,使他們有能力取得成功,這些經歷會影響青少年對教育活動的參與,進而影響學術和情感發展?;趯W生綜合發展的眼光,學校和教師應考慮的問題是其自身的身心綜合全面發展。父母的愿望是對學生認知影響最大的因素,父母對孩子自我未來規劃以及自我認知影響程度有時與社會經濟地位密切相關,有時是父母對自身角色和自我效能感知的結果。

心理學的目標是讓個人的生活更加充實和富有成效,但大多數研究和臨床實踐都集中于導致精神疾病和心理困擾的因素,自我認知發展所需要的是將自我認知心理學與教育學進一步融合,以促進人的發展。雷特(Lent)等人提出了一種自我幸福感和心理社會調節的綜合模型或統一理論。獲得生活滿意度最直接途徑是通過領域滿意度——在生活領域取得成功的經驗。心理學與教育學融合點應是將重點轉移到青少年了解自己與自己的所有相關歸因上,以及通過生活經歷在年輕人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幫助青少年找到未來的成功和幸福的人生軌跡。生活經歷的數量影響著自我認知發展的程度,生活經歷的成功經驗影響著自我情緒的體驗,布拉肯和蘭普雷克特(Bracken&Lamprecht)提出“積極的自我”概念,學校提供了同齡人之間交互下自我意識,即有另一個“自我”需要考慮。家庭提供了年齡層次的交互經驗,在某方面“適應”一詞適應于家庭環境,家庭和學校中不同自我的認識都歸屬于自我洞察,學生這種洞察力為教育者提供了一條發展人內在自我人性善的途徑。即統合自我和積極的經驗——積極心態的自我觀。

3.積極心理理論

塞利格曼(Seligman)指出,傳統心理學的目標“是將患者從消極的、患病的狀態帶到中性的正常狀態——從負五到零,積極心理學的愿景是讓人類從零到五,并回答“什么是使人類繁榮的有利條件?!贝送馑J為積極心理學的任務應是通過增加個人幸福感、完整的自我認知和獲得人生成功的內在動機來體驗積極的心境以此改善日常生活。這是所有參與教育的主體都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學校是教師影響學生不斷成長的地方,家庭是父母可以塑造孩子人生軌跡啟點并不斷嘗試的地方。積極心理學使我們擺脫了臨床心理學對異常行為的過分強調,以及學術學習的單一方面,重新強調“增強人類的力量、發展人積極性的方面、激發人的無限潛力?!贝送?,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是基于強化學習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優勢,還可以為家長和教師提供更多關于自我認知和積極性心理的專業培訓和理論工具以及傳授和衡量的新方法。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青少年需要更全面更積極的自我認知和社會情感支持工具。事實上,青少年獨特的潛力并沒有在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影響中得到最大化。因此,湯姆林森(Tomlinson)強調積極心理學以其更全面的人類發展觀與教師“系統專業的教學”以及家長“經驗豐富的眼光”合作,為學生自身的發展屬性提供了更豐富的途徑,傳授積極自我認知屬性的信念并不斷進行實踐,自始至終都是希望賦予青少年健康、幸福和成功的積極人生軌跡。家校雙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經驗,不僅是學業成績,更應該是自身的健康和福祉。

二、青少年自我認知和積極性心理培育的實踐探索

(一)家校在學生積極性自我構建中的角色與作用

教育的目的是使個人能夠繼續接受教育——或者說學習的目標和回報是持續成長的能力。積極的自我統一性也必然是教育建設中很重要的成分,這一建設過程中家校雙方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自我認知和情感波動的良性獲得。認知成分包括對生活不同領域的積極評價,情感成分是積極的情緒體驗所占的生活比例。父母本身就具備程度不等的期望和文化水平,家長的過高期望恰恰會阻礙孩子對自我的探索,會妨礙自我統一性的發展;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亦會作用在親子之間關于自我發展的溝通效果上,這種情況下形成的自我也被深深地打上父母的烙印,而且這種影響會一直持續很久。但父母的言傳身教會讓孩子快速形成自我的價值觀和同伴之間的相處之道,孩子以父母的視角去認識自我以及自我與世界的關系時,父母的榜樣作用所產生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覷。此外,家庭環境與父母教養方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情緒體驗,積極情緒理論證明了構建統一自我和體驗積極情緒的重要性,因此父母教養方式和家庭角色的改變是值得期待的結果,父母給予孩子情緒情感的支持體現在良性的互動——父母與教師積極溝通、家長與孩子良好互動,這些行為的增加都與學生增強自信心、情緒調節技能以及自我認知的能力息息相關。

學校是學生學習如何健康地生活并不斷取得成功的地方,學生在學校時努力構建一種自我圖式并以此來理解自己獨特性的成長潛力。自我需求、動機和價值觀是通過與世界的互動構建的。因此,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在校時間以及生命重要時期的發展,通過學校經歷中的成功意義來構建。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有機會對自我進行現實的構建,包括知識、信仰以及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學校作為一個理論指導系統專業且師資隊伍走在發展前面的輔育場所,多方面的綜合實踐以及心理健康課等引導學生情緒參與的活動應被突顯出來。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以及在學校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感,積極情緒的體驗會顯著改善學習效果,亦會促進對自我統一性的探索。

(二)父母期望的深遠性以及參與教育的實踐

有強烈外顯和內隱行為的學生,當家庭參與到他們的教育過程中,他們的破壞性行為會減少、適應能力和社交技能會增強。父母參與教育是促進青少年積極發展的重要方式,除了促進學業成功,父母參與教育更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背景。顯然當孩子在他們的環境中與重要的成年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時,他們會受益。學生想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少不了父母的全力支持。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望是指父母對孩子繼續教育的期望,而“父母參與學?!币脖砻鞲改笇W校和孩子發展的參與和支持,這些因素都相互作用。不同的父母表現出不同程度參與教育的能力,這里的參與能力指的是教育方式、學習技能、價值觀和誘發動機的混合體。

孩子自我統一性方面的探索受父母參與教育時給予的情感性質和對孩子個性的支持影響。當父母只是參加學?;顒踊蛟趯W校做志愿者時,他們會給青少年一種關心、支持和與父母時刻保持聯系的感覺。父母參與的有形活動可以幫助青少年與父母建立情感上的親密關系,這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自我的積極表征,父母以溫暖和適度指導參與會給孩子帶來更親密的行為,這將是促進學業成功和情感健康的積極資產。此外,家長通過學校的參與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有效的應對策略,以應對學校提出的挑戰。這種積極的應對策略可能會降低消沉情緒的水平,增加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和減少習得性無助感。

最后,教師與家長之間必須有有效且適當的互動,以便共享學生信息的同時實現相互支持和營造共性的教育觀。研究發現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積極情緒體驗越多,與父母、老師和同齡人的關系越好,自我認知越完整、未來規劃越明確,在學習和其他方面表現得更加出色。這些結果突出了家長參與重要性的同時亦表明家師共育在學生探索自我統一性和積極性體驗的重要性。

(三)教師信念的有效性以及課堂教學實踐

如圖2所示,學生有發展能力,但并不是通過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教學方式和學術內容與孩子的現實脫節。在學習中,班杜拉(Bandura)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LCP)試圖將教學和學習的重點轉移到更完整的學習者自我觀上。教學是將內容與人聯系起來,與重要的人分享重要的想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有效地將認知發展和積極心理學結合為一個整體,強調了自我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創造個人意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師應該相信他們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認知,可以幫助他們在自我統一性的探索上發揮重要作用,并且教師應該據此制定能夠產生這些結果的干預和教學策略。教師的信念與課堂上展示的行為或教學策略直接相關,教師信念的有效性也是在傳授自我認知和積極性心理屬性時得到強化,學習者的積極作用得到認可支持。

積極心理學的彈性計劃(PRP)主要目標是增強學生處理日常壓力源和問題的能力。PRP通過教孩子更現實和靈活地思考他們遇到的問題來促進積極的心理。元分析發現,PRP顯著減少了絕望感,增加了樂觀情緒。威廉姆斯(Williams)認為積極心理學干預可以在教師的課堂上進行實踐,有效的教學策略要求在學習過程中考慮學生的自我,自我統合和積極性心理屬性必須被視為課堂實踐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教師,都希望充分發揮每名學生的獨特潛力,包括將學生的內心生活與教育相結合,將有機與個人興趣、思維相結合的同時在學校教授和創造積極的心理體驗,通過對學生自我專業性的解讀以及在學生自我探索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改善學生總體的心理健康,將積極心理學元素納入學校課程中,融入教師信念中可以使學校和教師的角色發生決定性的變化,從專注于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學術機構轉變成協調社會情感和自我探索來滿足青少年在各個領域廣泛需求的整體機構。

三、研究展望

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孩子也會學會以這種方式看待世界,從而希望在世界上有所作為或產生積極影響。我們過分強調純粹理性的價值,反而是自己親手扼殺了人類自身創造力和發展能力,共育應是以關注孩子自我發展為中心、深刻關心學生內心世界的偏向。這種關心不僅包括學生的認知能力,還包括整個所經歷的、所感受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會促發學生思考并認真去探索積極性自我的實現。家校雙方希望在學生中產生這些結果,不僅要提高學習成果的策略,而且要為學生營造積極的人生軌跡,需要家長的期望和教育參與要保持一致性,教師信念與課堂實踐要保持一致性,家長和教師教育方向要保持一致性。積極性自我的實現也要求家校雙方更好地理解和踐行他們的信念,并通過參與課程將這些屬性作為結果來關注,那么青少年將在學業成績和積極性自我方面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Shoshani, A, & Slone, M. (2013).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From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Young ado-lescents Character Strength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4(4), 1163–1181.

[2]Sheridan, S. M., Bovaird, J. A., Glover, T. A., Garbacz, S. A., Witte, A., & Kwon, K. (2012). A randomized trial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conjoint behavioral consultation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par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41(1), 23-46.

[3]Wang, M. T., Brinkworth, M. B., & Eccles, J. S. (2013).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self-regulation ability, family conflflict, and developmental problem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9, 690–705.

(責任編輯:呂研)

*基金項目:南通市開發區十四五規劃課題“雙減背景下家校合作的模式與策略研究”(GH2022ZB007)。

猜你喜歡
積極心理家校共育
積極心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語文學科課后作業的有效研究》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淺議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弱化權勢,和諧共生
家校共育勢在必行
小學生感恩習慣培養方法與途徑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