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生活化美術教育的實踐研究

2023-08-27 10:42黃素清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回歸生活美術教育生活化

黃素清

摘 ?要:藝術的創造不僅能夠促進幼兒的藝術審美能力,還能提升幼兒的手腦協調能力、想象力、觀察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而藝術創造培養的主要途徑就是運用好“生活化”的藝術材料。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能創造出什么,但是他可以啟發解放幼兒的創造力?!蔽恼赂鶕貧w生活的幼兒園美術教育,分析生活化材料對幼兒美術教育的作用,這些作用主要包括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育;回歸生活;生活化

一、回歸生活的幼兒園美術教育對幼兒的影響

(一)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與審美情趣

幼兒喜歡擺弄美術材料是有原因的?!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的欲望,他們是敢于實踐的探索者。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主要是通過多種感官,進行實踐和探索活動的?!鄙钪械牟牧蠠o處不在,石頭、樹枝、樹葉、洗衣液瓶子、干花朵等材料,都能夠讓幼兒產生興趣,開放性的操作材料能夠有效支持幼兒的藝術創作。例如,在一次本園小班美術活動“春天里的大象”中,教師通過圖片引導幼兒欣賞了各型各樣的大象,再觀賞了春天的美景后,引起了幼兒的興趣。隨后立足于生活,巧妙地運用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紙皮、花朵、紐扣等材料,讓幼兒進行想象,創作出他們心中的“春天里的大象”的模樣。在活動中幼兒大膽地進行嘗試,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會詢問教師或互相幫助,教師也適時地為幼兒提供支持,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各形各色的“春天里的大象”隨即誕生。

(二)分析生活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的有效運用

1. 生活化美術用材的選擇

在美工區和美術活動時,幼兒可以使用各種創作的工具,創作出一幅幅屬于自己的故事。教師要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操作的材料,支持幼兒進行自主創作活動,如一些生活材料,樹枝、貝殼、瓶子等。

(1)開放性的美術材料是激發幼兒創造的源泉

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夠為幼兒的創作思維添磚加瓦。因此,教師投放的活動材料應具有豐富性,保證幼兒活動的需要,并在活動中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想象與創造,投放開放性材料讓幼兒自由想象,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不同的“美”。教師也不對材料做任何的裝飾,也不對材料的用法做任何的規定,讓幼兒自由發揮創造,教師在一旁只起引導作用,以此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如生活材料:紙箱、奶粉罐、光盤、紙杯等,將這些廢舊的材料進行加工改造,組合在一起可以變成機器人、車子等,用這些拼湊來的材料改造成一件美工作品,教師和幼兒都可以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2)開放性的美術材料是幼兒美術活動中創新思維的前提條件

生活處處是教育,處處有資源。幼兒園某次美術活動選擇的是根據大自然中“四季的樹”為素材進行美術創作,此次內容選擇是幼兒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中班下期的幼兒已有了各個季節相關的知識經驗。在活動前利用家長資源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各種樹的形態特征,并通過圖片、視頻了解不同季節樹的形態特征,從而讓幼兒對樹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后來的創作過程中,教師與幼兒共同收集材料,帶幼兒在戶外和秋游時收集落葉、樹枝、果殼等,當幼兒參與了材料的收集后對此次的美術活動更加感興趣,活動中也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索、激發他們的創作興趣。教師則提供一些美工材料像棉花、吸管、紐扣、毛球等,豐富多樣的開放性材料不僅開拓了幼兒的創作思維,也拓展了幼兒對“美”的想象,為他們提供了創作的無限可能。因此本次活動學生創作出來的各個季節的樹的作品畫面都十分豐富有趣,有用棉花做成冬天的樹,有用綠葉和樹枝做成夏季茂盛的樹,也有用吸管當作樹干,還有用紐扣當作春天的樹上的小花朵等。學生用豐富多樣的材料,去探索、去發現原來這些材料還可以組合成這樣,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

2. 選擇適宜的美術活動內容

(1)選材內容貼近生活

教師選擇的內容可貼近幼兒的生活,從他們的生活中選擇教育素材既是教師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幼兒最感興趣、最熟悉的活動內容,當幼兒對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他們才會主動去探索、實踐、創造,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情感體驗。生活中的花草樹木、汽車、房屋是很好的參照內容,幼兒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也可利用家長資源,在日常生活中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可以根據節日來選擇活動內容。例如在母親節到來這天,教師可制訂“最美的媽媽”這個活動,讓學生畫出最熟悉的媽媽,用畫筆或其他美工材料表現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媽媽,從作品中也表達了幼兒對媽媽的愛。幼兒對創作的題材越深刻、越熟悉,才能在生活中主動去體驗“美”。

(2)選材內容根據幼兒喜愛的繪本

沒有一位幼兒是不喜愛繪本的,繪本是幼兒的“伙伴”,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價值取向,因此教師可通過合適的繪本選擇美術活動內容。以《我的情緒小怪獸》來說,整個繪本里的色彩豐富,人物畫面鮮明,繪本里每個小怪獸的情緒不同,色彩也不同。學生在閱讀這本繪本時就能知道什么是情緒,繪本中也貫穿了健康領域“身心狀況”的知識點,情緒看不見摸不著,應如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定的認知,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通過繪畫顏色和繪畫表達、宣泄情緒,也讓幼兒了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情緒,讓繪本與繪畫相結合,開辟幼兒的新思維。

3. 環境創設與審美培養

教師要為學生創造適宜的教學環境,學齡前的幼兒更需要與眾不同的環境。美感是一種體驗的累積與獲取的歷程,幼兒通過感官等媒介,覺察周圍生活環境中各種美的信息。那么,教師如何為幼兒營造生活化的環境創設,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兒童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迸e一個實際例子來說,一個新園環境為了營造幼兒園“美”的藝術氣息,為了不失生活化的元素,通過收集不同的材料和自然物進行了一系列的藝術創作,這些生活化的材料并不是所有都是廢舊的材料,還有一些生活中人們常用到的物品,如衣架、夾子、紙袋子、瀝水杯架等,這些材料創設起來并不累,教師不需要花很大的時間與精力去改造它,在物品上稍微點綴幾筆,不僅保留了它原有的樣子,還創造了新的不一樣的物品。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整合了這些材料進行環境改造后,學生會發現,原來紙袋子可以變成一只小兔子,洗衣液的瓶子可以變成大象,PVC水管與塑料袋結合后可以變成一個小帳篷等。當教師利用這些生活化材料創設環境后,剩下的探索就交給幼兒了,讓他們用眼睛去發現與想象,讓幼兒在環境中感受美,發現美并創造美。

二、把握幼兒美術活動中自主行為的建議與實施

(一)建立有效的規則機制

為了營造良好自主的美術活動氛圍,隱性的規則提示也是必要的。在美術活動中可以播放輕柔的音樂,避免選擇一些歡快的曲子,因為在活動中學生都參與到相互討論、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這就需要一個舒適的環境氛圍。在活動結束后教師不必和學生大聲說:“我們要收拾結束咯?!苯處熤恍柙诨顒拥拈_展前與幼兒說:“等會兒聽到音樂的鐘聲響了,我們的手工坊就要關門咯,小朋友們就要回到位子上?!碑攲W生聽到音樂的鐘聲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地回到位子上。這些隱性的提示也能夠激發幼兒自主的行為。

(二)操作材料多樣化,開展多類型的美術活動

以“我與棉花做游戲”為例,在第一次操作后幼兒便失去了興趣,在第二次活動推進時,教師可繼續增添毛球、羽毛、紐扣白色紙盤等,開展“好吃的蛋糕”美術活動,還是以棉花為主,并通過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以“過生日”為故事情節,學生在活動中能夠自如地創作與表現,有的小朋友把毛球當作水果,說道:“哇,我做的生日蛋糕上有好多好吃的水果!”也有的小朋友說:“我還要為我的蛋糕加上一點奶油?!蓖ㄟ^這次推進,活動開展得很順利。之后繼續以棉花為主,開展了美術活動“新疆棉”“圣誕老爺爺”“草原上的綿羊”“冬天的雪”等一系列活動,學生通過生活化材料“棉花”繼續拓展了思維與創造力。

(三)為幼兒創造留白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指出:“教師應創造機會與條件,支持幼兒藝術表現和創造?!绷舭椎目臻g往往能夠引起幼兒無限的想象,在同一幅作品中,不同的幼兒對他留白的空間想象也不同。在一次“樹葉貼畫”的活動中,教師出示一幅只貼了一片樹葉的畫,引導學生對這幅畫進行想象,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說“像一艘船”“像一把傘”等。他們在互相分享又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比起填滿的畫面,適當的留白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生活中教師可以給予幼兒更多的留白,讓學生用想象去填充它們。

所有的教育教學知識幼兒不是一次活動就能夠吸收的,教師不僅要為幼兒的創造留白,還要循序漸進地推進幼兒的發展思維。有一次班級里一位幼兒看到了生活老師用到了洗衣液,他說:“老師,我發現這個洗衣液的瓶子好像大象啊,彎彎的把手像大象的長鼻子?!庇纱?,順著幼兒的發現,班內開展了“印象傣族”主題活動,幼兒在欣賞了傣族象的特點后,了解了傣族象的色彩、條紋特點等。有了這個前期經驗后,又開展了“傣族的大象”美術活動,以洗衣液瓶子為主材料,利用家長的資源收集了許多洗衣液瓶子,不在瓶子上做任何的標記與裝飾,根據前期的經驗,學生用彩帶、海綿紙、紐扣等在瓶子上裝飾出了具有傣族特色的大象,但在制作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只是被傣族象的顏色特點所熏陶,雖有傣族的色彩在,但粘貼的裝飾物雜亂無章,色彩搭配較為混亂。根據此次活動反思,小班的大部分幼兒對粘貼排列的技能過于薄弱,不應該在材料上全部留白。

在此次活動的反思后,下一次的美術活動繼續推進了“傣族的大象”。在部分的瓶子上留下了隱性的指導,用了各色的馬克筆在瓶子上畫上了排列的圓點、波浪、橫線等,剩下的創造就交給了學生,有了簡單的提示后,學生在粘貼、排列與色彩的搭配上更加具有藝術性。小班幼兒的作品不能追求完美,作品的創作呈現固然要有幼兒的痕跡,教師雖不能一手包辦,但提供幼兒的隱性示范和指導在某階段還是必要的,適當地留白與下一階段的推進都要環環相扣。

三、結語

回歸生活的美術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育途徑。教師應以幼兒生活作為本源,將美術教育回歸幼兒的實際生活中,并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種資源,運用環境去培養幼兒的“活”本領,通過教育內容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環境的生活化等活動策略,開展滲透性、自主性的生活化的美術活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季湄,馮曉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孔起英. 幼兒園美術領域教育精要——關鍵經驗與活動指導[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陳學群,余暉. 幼兒園優秀美術活動設計99例[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0.

[5]邊霞,王任梅. 兒童都是藝術評論家——論兒童欣賞和理解藝術的可能性[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06):22-27.

(責任編輯:陳華康)

猜你喜歡
回歸生活美術教育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寫作教學實踐
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初探
如何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讓小學音樂教育融入自然回歸生活
讓幼兒教育回歸自然
淺談小學生的美術教育
基于視覺識別時代的學校美術課程
聽障兒童美術教育方法研究
基于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的數學教學方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