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科技助力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融資研究

2023-08-29 11:16陳庭強謝明王磊周治
會計之友 2023年17期
關鍵詞:金融科技知識產權

陳庭強 謝明 王磊 周治

【摘 要】 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為現有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困境帶來了轉機。文章從科技創新視角出發,結合多種金融科技工具和應用,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數據分析法、理論推演法、經驗對比法等,針對企業融資現狀,指出融資市場環境欠佳、融資過程信息不對稱及融資風險管控能力不足制約了我國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發展?;诖?,文章依據金融科技對知識產權融資的創新機制,設計出三條融資優化路徑:加強市場資源拓展,鞏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金融科技政策;整合融資流程信息,搭建融資服務平臺,保障信息透明安全;建立風險評價體系,加強監管科技運用,推動風險擔保業務。文章既是對現有理論成果的延續,又能為企業提供有益借鑒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知識產權; 新創科技企業; 質押融資; 金融科技

【中圖分類號】 F832.51;F1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3)17-0044-06

一、引言

從2015年3月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國知發管函字〔2015〕38號),到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以及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內容,越來越多政策鼓勵推動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同時也要對企業給予指導和服務,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管理機制,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這反映了國家對推動知識產權金融工作的重視,既是為了助力我國由知識產權大國及金融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及金融強國轉變,又能幫助新創科技型企業[1]去運用知識產權質押應對融資難題。由于宏觀經濟增速減緩等因素的影響,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融資業務開展緩慢已陷入瓶頸期,亟須改變現狀。近年來,國家逐漸重視科學技術對金融市場發展的影響,多領域協同發力,金融科技(FinTech)的快速發展為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融資提供了新的機遇。本文便是在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加入了對金融科技的考究以突破現有瓶頸。

以往的學者針對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開展了廣泛研討,并著重研究各地區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與融資機制、投融資的關鍵要素(如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決定融資風向的政府政策法規和融資過程中的風險管理四個方面。關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與機制的研究,學者們主要通過不同主體視角或借助實證檢驗的手段探討現有融資模式與融資機制的不足并提出建議[2-3]。例如,于立強[2]以中部地區某省份為例,從內外部環境的雙視角剖析了制約中國專利質押融資規模增長的關鍵因素,并指出現有機制存在不足。張海寧[3]指出要解決企業面臨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制度瓶頸,首要任務是改變融資模式,由政府主導型變為市場主導型。此外,很多學者也對知識產權價值評估判定的法律、技術、經濟等因素分析,并拓展了評估手段,優化了評估方法等[4-6]。例如,胡成等[4]指出融資時作為抵押物的專利技術、商標等知識產權,尤其是律法層面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李明星等[5]以及張貴群等[6]為解決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難題,分別對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方法及手段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另外,對融資中政策法規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過許多知識產權融資案例來檢驗業務體系中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并從不同融資主體視角提出完善策略[7-8]。例如,陶麗琴等[7]梳理了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質押擔保制度,并依據政策法規提出了合理的建議。李政剛[8]指出通過法律修訂和司法解釋,采取擴大知識產權質押客體范圍等手段,可有效緩解金融機構與企業在融資協商中的不信任和矛盾。此外,多數學者從融資風險管理(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析以及風險控制等)方面進行研究[9-11]。例如,鮑新中等[9]從多角度識別了融資可能面臨的風險因素,建立起風險影響因素的形成機理因果關系網絡,進行研究分析以此尋求有針對性地改善和防范融資風險的機會。劉振亞等[10]為了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運用FMEA方法構建融資風險防范的預警模型。苑澤明等[11]則采用隨機森林構建融資風險預警模型,并進行了風險防范實驗,進一步充實了風險預警技術。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傳統研究如融資模式、價值評估等方面,多數學者沒有從創新視角,考究當下金融科技廣泛地運用對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帶來的沖擊與改變,顛覆了銀行固有的融資模式與邏輯。鑒于此,本文結合多種金融科技工具和應用,運用文獻分析法、數據分析法、理論推演法及經驗對比法等,從三方面解析企業知識產權融資困境的機理,探索金融科技助力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創新機制,設計融資優化路徑。

二、我國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現狀

目前關于新創科技企業(也稱初創科技企業)的研究方興未艾。已有調查發現,新創企業大量過早夭折,存活時間超過2年的不足1/3,平均維持時間僅2.5年,相較于發達國家,美日兩國分別為8.2年、12.5年[12],針對開展知識產權融資業務幫助企業融資刻不容緩。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內容提及支持開展知識產權投融資等增值服務,整理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年鑒數據如表1所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數額逐年攀升。單獨看知識產權融資數據較為耀眼,但對比我國知識產權整體數據分析依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企業進行質押融資業務的知識產權資源占比率極低,僅占知識產權總量的0.17%[13];二是知識產權企業質押貸款案例質量不高,尤其是我國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成功案例極少且其融資金額低下。

本文基于現有學者研究成果并結合現狀研究,指出了新創科技企業融資困境,并重點分析了其形成機理和關鍵要素,如圖1所示。

(一)市場環境欠缺束縛融資業務

我國現有知識產權金融環境受限頗多,主要是市場流動性不足、融資工具技術落后及知識產權事業的基礎設施不穩固三方面。首先,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因為國家早期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體系框架及制度理論以加快知識產權金融業務開拓,使得交易市場發展過快,資源積累不平衡且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導致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不良率高居不下。事實上各地市場零星分散規模偏小且金融資源無法集中,現有的科技成果產權認可度低,不確定性高,變現困難,在金融市場交易價值極低。其次,在數字經濟時代,各知識產權金融業務機構創新能力欠缺,技能和工具落后。市場各參與機構主體過于重視通過政策、補貼等外部扶持,輕視培育自身技術力量[14],導致市場現有技術創新能力匱乏,金融開發技術迭代落后的局面,表現在金融風險量化評估、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未普及,融資市場不能提供優質的知識產權金融業務所需的服務產品等。此外,資本及技術得不到有效補充,導致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不夠牢靠,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融資業務、模式、流程及應用創新性不足,現有市場職能機構越來越多,但很多都未實質性運作,業務成交量低[15],各地典型融資成功案例極少。

(二)信息不對稱限制企業貸款

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過程中機構繁雜標準不一,企業又處于業務低端、畏懼核心技術泄露,導致信息不對稱、信息安全問題凸顯。其一,各地區的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機構繁雜紊亂[9],各機構的部分規章制度、業務流程互相不被認可且不統一。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22年全國知識產權服務業統計調查報告》的數據披露,截至2021年底從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約為8.4萬家,知識產權服務者約92.8萬人。不斷增長的數字意味著政府監管愈加困難,并且各機構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協調難度大,刻意掩蓋利好信息行為頻發,無法發揮協同效應[16-17]。其二,融資過程中銀行、中介機構、新創科技企業是位于不同層次的,各機構功能機制、認知理念不同,因而信息損耗和信息交互不暢等現象必然存在。事實上新創科技企業處于融資全流程的底端,獲取信息困難,同時市場中各機構對企業給出的不同模糊信息又進一步降低了信息可利用性。其三,企業質疑信息安全,擔心技術泄露,無法完全信任金融機構與之合作?,F有的中介服務機構或金融機構的信息管理系統未必完善可靠,因此,不愿意披露過多信息,使得政府、銀行對企業產權信息、技術應用、專利行情等資料信息獲取零散碎片化,難以辨析業務的可行性。

(三)風險管控不力影響銀行放貸

當前,新創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中的風險識別、風險監控及風險擔保等工作并不完善。一是新創科技企業無法有效識別知識產權運營轉換過程的風險。新創科技企業通常缺乏經驗,在投資決策、運轉經營、資金流動性方面等均面臨很大的風險且自身無法識別并預警。研究表明,很多由年輕人創立的新創科技企業管理者缺乏經驗,輕視知識產權運用及管理中的風險隱患,同時對資本市場理解尚淺[18],又欠缺業內引路人和監督者,會偏離市場方向,做出錯誤的戰略決策。二是我國現有的金融機構風險監控機制并不成熟、體系尚不完善,投入大但低效。具體體現在各參與機構融資風險管理工作中銀行數字化、智能化普及度低下,導致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專注性和準確性不足,無法針對性地實時監控融資風險。三是知識產權融資的風險分擔機制缺陷嚴重,各機構風險應對能力薄弱。例如,擔保和保險機構排斥知識產權融資業務,對于融資風險的處理無法采取有效措施。此外,現有的風險分擔模式涉及擔保、保險、基金等業務主體,仍依賴財政補貼,風險分散化目標遠未實現。

三、基于金融科技的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創新機制

我國金融科技行業市場規模近年來一路高漲,早在2019年便達到3 753億元之多,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此外金融科技具有的更新迭代快、顛覆性、跨界性、智能化等特征極為顯著,早期業內人認知停留在搶奪傳統金融機構融資市場份額,近些年轉變到金融科技為傳統金融機構賦能,有助于優化當下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金融市場體系,努力構建全新的知識產權融資模式。本文研究發現,對于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領域,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已經深入滲透在線上支付、互聯網貸款、征信評級、保險定損、金融監管等細分領域,在潛移默化中加速了知識產權金融市場的創新。本文梳理得出以下三個創新機制。

(一)市場環境優化機制

金融科技的發展引導充足金融及科技資源流入,提升了市場流動性。數字經濟下金融科技在融資市場引入了數據提供商(阿里、美團等)、硬件軟件服務商(AMD、微軟、ORACLE等),依托金融科技服務商(螞蟻金服、東方財富等)提供的金融科技資源促進融資市場資本交易自由化,流動性顯著提升,能有效助推開發知識產權融資工具的同時,還保障了市場交易體系穩定。金融科技帶來的技術創新將會消弭知識產權交易市場中過時的金融服務,提供新工具技術。例如,數字化催生出了眾多金融開放銀行(智能銀行),有效拓寬了融資服務業渠道;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主導的分布式計算技術加速了各主體融洽循環,有效擴大市場還拉近了各主體的距離。此外,互聯網平臺化能協調改善現有市場環境制度,引流獲客,互聯網金融熱潮還促使市場規模擴大并深入細化,避免了資源過度集聚、分散的現象,促進銀企產學研院校等多方聯動,價值鏈重塑躍升;信息互聯技術由于其規則通用性、開放性以及較低的成本,幫助市場各主體合理交互匹配,為推廣統一標準化的融資技術工具提供了條件,如圖2所示。

(二)信息不對稱緩解機制

信息化時代,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的業務機構應該主動擁抱金融科技,推進數字技術變革,利用數據元素高效快捷驅動融資信號信息傳遞。應對信息不對稱難題,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節約了信息成本,提高了信息透明度,有助于發現企業融資信號解決其需求。信息技術具有去中心化、開源開放、跨界及大規模協作等技術特征,能夠重塑企業與金融業的關系,縮減環節。例如,融資過程中構建信息化系統,形成新的運行鏈路,路徑節點多數互通,減少交易的“摩擦系數”[12]。在融資數據交互領域,開發從硬件、軟件及應用由物聯網(IOT)和移動互聯技術,使得融資過程信息數據收集、存儲快捷方便。而在信息安全領域,運用生物識別和數字加密技術可幫助企業規避核心知識產權權屬安全風險等[18],加速了企業和各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使得新創科技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富有彈性[19]。此外,對于市場機構,金融信息化解決了其融資過程的信息阻礙難題,金融服務全面體系化、專業化。例如,借助大數據分析洞察業務表現以及行業趨勢,各機構可以迅速整合融資信息,效率大幅增加,如圖3所示。

(三)融資風險管控機制

公開披露信息數據顯示,金融機構重視金融科技,尤其是頭部的金融機構投入普遍占往年營收的2%以上,最高者超過了8%,還不斷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有效幫助了金融科技監管控制等工作。在當前的風險評價體系方面,使用云計算、大數據能夠對風險進行量化分析收集和評價,精確客戶畫像并匹配新創科技企業的市場角色[14]去考究,而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運用,能夠更全面深入地構建風險評價體系,進行賬戶管理等流程的優化[15],促進業務開展。此外,對于風險的實時監管,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可以幫助監管委員會和自律協會等有效增大監管覆蓋面,處理各種第三方支付不兼容、不透明的信息數據。同時,人工智能中對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有關技術,使得地方機構面對企業遞交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報告中存在的敏感性信息時,能夠及時設定融資風險指數并同步到監管平臺實時監控。在風險擔保體系建立方面,運用大數據分析、區塊鏈共享信息,搭建銀行、投資機構、保險公司等多種金融機構間合作創新橋梁,發展自助終端進而建立合作性的知識產權風險補償基金和知識產權貸款保險等機制[20],并引入第三方擔保,加強再擔保和反擔保等業務服務C端客戶的融資企業,如圖4所示。

四、金融科技助力下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優化路徑

隨著數字化金融服務需求提升,投融資市場加速回暖趨勢明顯,金融科技顯得愈發重要。2021年數據顯示,金融科技投融資規模漲幅顯著,世界范圍內公開透明的金融科技融資數量高達4 969筆,融資額度1 315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了42%和168%。因此,我國要重視金融科技的運用,解決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融資難題,這既關系到知識產權強國和金融強國的建設,又有助于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實力。結合上文金融科技助力下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創新作用機制,并且考慮到金融科技的范圍廣闊、融資過程的復雜性等因素,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優化路徑,為有效實現優化路徑應該集政府、金融機構、服務機構及企業之力,針對環境、流程和風險采取不同的形式進行優化,助力融資,如圖5所示。

(一)加強市場資源拓展,鞏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金融科技政策

一是貫徹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政府要借助金融科技,對知識產權交易市場進行資源拓展,確保市場流動性良好,加強知識產權金融體系建設。例如鼓勵地方銀行使用金融科技手段增強對科技領域的持續關注度與精準識別能力,為符合資格的新創科技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融資租賃、信托、證券化等新型金融服務。而且,要使用人工智能進行企業產品的市場前景、消費者支付意愿等問題分析,加速知識產權融資流程的同時督促企業強化技術產品研究。二是對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加強金融科技監管運用和量化金融的技術創新,進而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的數字化、科技化轉變,并加速集合云端、網絡、線下一體的融資基礎設施建設。具體的,線上開發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類的客戶端app、獨立網站等,線下發展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專項直通業務等。三是加大金融科技政策支持,同時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帶來的創業資源,為新創科技企業提供優良的生存和競爭環境。以上海市為例,上海市政府發布“知識產權金融16條”,鼓勵推動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服務,強調“銀企對接”及金融科技論壇舉辦、“云融資”等創新服務活動積極落實,為新創科技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和便捷的融資服務。

(二)整合融資流程信息,搭建融資服務平臺,保障信息透明安全

一是政府需要牽頭地方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進行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市場的整頓,例如借助量化金融的高頻數據與算法交易,將知識產權市場的多邊資源合理吸納,將業務線上化,縮減流程,加速融資過程的信息交互速度,確保融資過程透明高效,提高市場流動性。二是需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搭建新創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融資服務信息平臺。例如,上海市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平臺連接銀行、律所等多個部門形成聯盟,依靠大數據等技術采集、整理、賦能融資過程中的數據、信息等有效資源,并將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擔保、法律服務等程序進行合理簡化。同時要協同信息與共享實現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融資業務個性定制化,在此過程進行智能化、自動化、敏捷化,還能減少不必要的融資成本。三是要充分發揮信息平臺優勢,實現數據透明化,實現知識產權融資業務中的各主體共享數據信息。融資時要采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建立扁平化便捷組織渠道,保障信息傳輸暢通,杜絕信息安全隱患,并借助多種信息傳輸、信息儲存手段降本增效,加強知識產權評估、融資交易、擔保保險等方面的信息整合與披露,進而保證信息的完整性與安全性。

(三)建立風險評價體系,加強監管科技運用,推動風險擔保業務

一是要設定融資業務風控部門,與新創科技企業協同發展,加大商業銀行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實現大數據積累,助力智能風控轉型。例如,對于融資貸款風險評價等,要通過數據湖、數據集市、模型實驗三層解析完善風險評價體系,明晰經營能力、信用風險及行業風險等,還要加強對企業的專屬測評,合理設計業務判定評價準則。二是加強監管科技的運用,重視科技監管新挑戰。例如,金融機構要借助監管科技,不斷提升對融資風險的識別、預警、監控等管理水平,探索并搭建針對移動支付、在線借貸、數字貨幣的融合式監管體系,為市場穩定發展提供支撐。要依靠機器學習技術,監測融資交易市場中各機構的知識產權交易內容,設計新創科技企業信用白名單,在約束各機構交易行為的同時,保證交易合理規范。三是鼓勵并支持金融機構依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構建欺詐識別、智能合同、黑名單警示等功能的阻截防范模型,進而拓展風險擔保業務。例如,目前各地憑借信息技術等積極探索投保貸一體化模式,以及投資主體同步投資和銀行同步跟進貸款的模式,同時,還應借助大數據分析促進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信息共享合作,對無形資產價值信息進行實時分析并傳輸,方便保險公司等對知識產權的擔保處置。

五、結語

金融科技能夠為破解新創科技企業的“麥克米倫缺口”難題提供新途徑,強調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融合,為知識產權強國和金融強國目標提供新動能。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將知識產權事業主動融入黨和國家戰略發展全局規劃,闡述了當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的困境及其形成機理,并著重分析了市場環境、流程信息和風險管理三要素,指出問題根源所在。之后,從科技創新視角,探討金融科技對融資的市場環境優化、信息不對稱緩解、融資風險管控的影響機制,進而針對性設計出三條基于金融科技的新創科技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優化路徑為企業提供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 盧艷秋,廖愛紅.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新創科技型企業集群網絡嵌入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2,30(2):276-286.

[2] 于立強.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探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35(5):91-94.

[3] 張海寧.構建市場主導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J].人民論壇,2020(30):118-119.

[4] 胡成,朱雪忠.基于專利信號的質押融資模式、困境與對策[J].科研管理,2021,42(3):109-119.

[5] 李明星,蘇佳璐,胡成,等.南京市科技型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主體職能演化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36(11):46-53.

[6] 張貴群,張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價值評估困境及其破解對策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12):208-211.

[7] 陶麗琴,阮家莉.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實踐樣態和立法制度審視——基于知識產權戰略和民法典編纂的背景[J].社會科學研究,2017(5):110-117.

[8] 李政剛.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法律困境及其應對[J].科技促進發展,2019,15(5):524-532.

[9] 鮑新中,霍歡歡.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風險形成機理及仿真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9,37(8):1423-1434.

[10] 劉振亞,李紅亮,王樂.基于FMEA方法的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預警模式研究[J].經濟問題,2020(2):58-66.

[11] 苑澤明,孫鈺鵬.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困境可以破解嗎?——基于隨機森林模型的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9(6):24-35.

[12] 任迎偉,呂玲,張冰然.數字經濟背景下小微企業生存能力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經濟學家,2021(11):33-42.

[13] 費曉光,孔立韋.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制度的價值取向[J].河北法學,2020,38(10):189-200.

[14] 侯世英,宋良榮.金融科技、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與區域創新績效[J].現代經濟探討,2021(2):58-66.

[15] LI L.Brief discussion on the object scop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ledge financ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2021,4(10):544-552.

[16] 陳彩云,湯湘希.知識產權信息披露研究[J].會計之友,2021(23):30-35.

[17] 陳庭強,周文靜,童毛弟,等.融合CDS網絡的銀行間信用風險傳染模型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0,28(6):24-37.

[18] 朱清香,趙文輝,張蓓蕾,等.自主創新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技術型董事和知識產權保護的調節作用[J].會計之友,2022(1):82-89.

[19] THAKOR A V.Fintech and banking:what do we know?[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20,41.

[20] 喬金杰,李思瑾,黃賢環.創業企業社會資本、融資約束與財務柔性[J].會計之友,2022(21):124-131.

猜你喜歡
金融科技知識產權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重慶五大舉措打造知識產權強市
數字智能時代的供應鏈金融
金融科技發展對保險行業的影響研究
百度金融成立國內首家“金融科技”學院
關于知識產權損害賠償的幾點思考
寧夏平羅縣城鄉居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的關系
知識產權為“互聯網+”護航
知識產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