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的思考

2023-08-29 15:12趙萌
關鍵詞:人的本質馬克思實踐

摘 要: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直是以“人”為出發點和核心的理論,而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則是其根本問題。馬克思對人的本質說的探索,與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的發展歷程相吻合,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抽象到科學,對馬克思的“人的本質”的思想根源和主要內容進行了探究,對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實踐價值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淵源;類本質;實踐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體論的思想根源

(一)古希臘與中世紀時期對人的本質的認識

人類本性問題的產生起源于古希臘的“斯芬克斯之迷”,這是第一個涉及人類的問題,并成為后來西方哲人開始探討人類與世界的關系的起點。古希臘米利都學派是第一批探討人類問題的哲學派別,他們反對從神話中尋求宇宙起源,而應當從真實的物質世界中尋求其本質。在他們看來,人的全部生活,包含人,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物質組成,而人的本質就是其物質屬性。舉例來說,希臘哲學家把水、火、氣等具體的物理要素視為天地之源;與把人“物化”的自然哲學不同,希臘的唯心哲學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精神的本質,比如,柏拉圖把靈魂看作人類的天性;亞里士多德提出“人是理性的動物”和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等;在歐洲中古時期,基督教統治世界,《圣經》基督教的教條相信神是永恒的,它是最高的造物主,而人是神的創造物。人的本性就是上帝或者神。

(二)近代西方哲學對人的本質認識

近代以來,由于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哲學思想受到自然科學的深刻影響,哲學家也開始運用科學武器,把人從天堂拉回人間,利用自身的某些特性來解釋人性。近代西方哲學家對人的本質有兩條認識路徑,即經驗論與唯心論。經驗派哲學家們主張,要了解人的本性,就得從經驗與觀察入手,正如十八世紀法國的拉美特利所說,人“歸根結底是一些動物和一些在地面上智力爬行的機器而已”[1]。拉美特里認為,人與動物之間沒有本質的差別,與動物相比,人類只不過是一種更加復雜的機器,精神是一個完全依賴于肉體的器官。近代理性主義哲學家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從這一命題出發,他進一步肯定了“自我”的存在,這個“自我”是一種精神實體,在笛卡爾看來,人的本質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實體。他主張用人的理性來控制人的欲望和行為活動。這種理性主義貫穿了整個近代西方哲學的始終。

早期哲學家對人的本質問題的討論,對馬克思的進一步研究起到重要作用,但真正推動馬克思深入研究人的本質理論的是德國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接下來筆者主要對這兩位哲學家關于人的本質的研究分別進行闡釋。

1. 黑格爾對人的本性的理解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大師,他把“宇宙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整個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都是它的外在表現。他在《精神現象學》中闡述了人類是怎樣理解“絕對精神”的,并用辯證法法則來闡釋其絕對精神系統。黑格爾認為,人的本性即精神。他在《歷史哲學》中進一步指出:“精神是自由自在的,利用精神區分人與動物,動物沒有這一精神,因為人具有這一精神,所以人是自由的?!盵2]黑格爾認為,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有思維,而動物是有直覺的,人類可以用理性和心靈來支配自己的行動。

黑格爾還在《精神現象學》《法哲學》等書中,對人類的本性進行了分析,在他看來,人的本質就在于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但他所說的勞動并非具體的實踐活動,而是指抽象的精神理性活動,而且黑格爾并未看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使人產生異化的消極作用。

雖然黑格爾只是提出了精神層面的人,而且并沒有真正理解勞動的意義,但他的哲學系統中的合理因素卻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理論源泉,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2. 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性的理解

費爾巴哈作為德國哲學的最后一位哲學家,其關于人的本性的論述始于宗教的批判。費爾巴哈以人為立足點,揭示了宗教的本質,并進一步論證:“人所認為的絕對本質,就是人自己?!盵3]555費爾巴哈哲學說雖然以人為中心,但它的基礎是整個自然界。費爾巴哈認為:“人在世界上最初的出現,只歸于感性的自然界?!盵3]112費爾巴哈在人類的本性問題上,盡管還存在著許多缺陷,但他還是將哲學回歸到了人性。費爾巴哈的思想對馬克思的“人的本性”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人為人的本性”這一命題的重要意義予以了充分的肯定,進而對費爾巴哈的人文主義進行了進一步的應用和發展。

二、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的主要內涵

(一)人是人的最高本質

馬克思發現,過去的哲學家在探討人的本性時,普遍存在著把人的本性外化的傾向,舊唯物主義哲學家將人的本質進行“物化”,從自然中尋求人的本性,把自然的屬性看作是人的本性;主觀唯心論把人的本性“精神化”,把人的本性看作是自己的內心,這似乎提高了人的本質地位,但其實他們所謂的精神都是至高無上,且脫離人自身,從而成為支配整個宇宙的一種萬能實體;客觀唯心論把人的本性看作是一種客觀精神,它比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要早。宗教神學“神化”了人的本性,認為人的本性來源于上帝的本性。

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學說是馬克思關于人的本性問題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他反對把人的本性外化,而應當從人自身中尋求人的本質。馬克思深受費爾巴哈思想的影響,在其《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書中,更是明確地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盵4]11馬克思的這一主張,徹底排除了人的本質外在化,并揭示了人的本性的真正根源。馬克思主張,人是由人而非宗教所創造,人的本性不應存在于虛幻的天堂;而是要從人的本身入手,也就是人的本性是人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地發現人的本性。

(二)人的類本質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命題雖然奠定了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研究的起點,但它并沒有進一步考察“人的本質是什么”。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進行了批判地繼承,為人類本質的探索揭開了一頁嶄新的篇章。

費爾巴哈進一步提出“類”的概念,以解決人類的本性。費爾巴哈將世間萬物分為無生物類(如水、大氣等)和生物類,而生物類則分為人類、鳥類、魚類、動物等。費爾巴哈所說的類本質指的是人和動物相互區別的根本屬性。接下來,他進一步指出,人與動物的類本質最根本的區別是精神。他指出:“對這個問題最簡單、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識?!硇?、愛、意志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人的絕對本質?!盵3]26-28在這里,費爾巴哈把理性、愛等意識視為人類的類本性。

馬克思根據費爾巴哈關于人的“類本質”觀點,將“類本質”定位于人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差別,這一點是對的,但并非他所指的精神本質,而應該重新確立真正的類本質,因為在馬克思看來,精神雖然是人和動物相區別的一個重要方面,但還有產生和決定精神的更原初的源頭——人的現實生命活動。因此,馬克思認為我們要在對象世界中確認類存在。他寫道:“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盵4]162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下文簡稱《手稿》)中,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勞動思想作出批判地繼承。他明確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盵5]馬克思從人的生命活動的性質上對人這種類存在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馬克思認為,人的生命活動是自由的,人類不像動物那樣完全依附于自然界,而是在現實活動中通過不斷改造自然界從而獲得自由和主體的地位;其次,人作為有生命的類,往往把生命活動當作自己的對象,按照自身的目的去創造生活,所以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此外,馬克思從“異化”的角度,闡明了“自覺的自由活動”,即“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撰寫《手稿》期間,盡管在思想上仍受到費爾巴哈人本學的影響,諸如“類”和“類特性”等詞匯,但這并非單純的重復,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概念的突破。

(三)人的發展本質

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本質”是人類始終具備的與動物不同的基本特性。但人類從動物中演化而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不斷地前進。所以,人的本質不能只局限于類的本質,還必須具有發展的本質,才能體現人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人不僅受自由的有意識的特性支配,還會受發展的本質支配。這是人與動物更深層次上的區別。

要了解人的發展本性,就需要對異化、私有財產及其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述關于“異化”的理論時,認為生產的發展和分工的出現是導致“異化”的根源。馬克思指出:“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因為共同活動本身不是自然形成的,所以這種社會力量在這些人看來就不是他們自身的聯合力量,而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強制力量?!盵5]85-86所以,勞動分工與擴大再生產會產生異化,它們又是如何作為人類發展的根本依據呢?這就要求對私有財產的來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私有財產起源的先決條件是生產勞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在社會中大量涌現,從而使私人占有成為可能。而個人對私人財產的追逐,則是由于人類的需求天性和私有財產本身的特性,這兩者的結合成了歷史發展的推動力。

因此,假如沒有異化,就不會出現生產的分工和擴大再生產,人們的行動也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機會。因此,生產、私有財產或異化都與人的需求本質息息相關,它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出發點。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人類所有的歷史都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能夠生活”,“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即滿足基本物質生活需要。與此同時,“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盵4]531-532人的需求不像動物那樣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在人的需求中包含著人和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人類的需求是人類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真正出發點和動力。

(四)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正如我們所說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人類與動物不同的一種本質特征,但是人的類本質卻無法區分人與人的不同。馬克思在《手稿》中曾提到,人的本質只為社會中的人而存在。在此,馬克思認為,人的類本質必須通過某種社會方式來實現,從而使我們能夠從現實社會的視角來審視人的本質。

1845年,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第六條中明確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501,這一哲學論斷開創了人的本質觀的根本變革。

傳統的西方哲學總是試圖以一種“唯一的本體”來看待人的本質,認為人的本質是既成的、永恒的、抽象的,而不是“革命的”。馬克思則是從實踐性的角度來認識人的本質。在他看來,人的本質已不再是一種“抽象性”實現,它所包含的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

首先,從實踐角度來理解人的本質,每一個人都是具有豐富性和差異性的個人。由于實際生活中,不同的人所從事的實際工作不同,從而在實踐中產生不同的社會關系;而不同的社會關系,又產生出不同的社會地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最終每個人將擁有不同的本質;其次,從實踐的視角審視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不斷地變化和發展的。由于現實社會活動的不斷發展,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也在不斷地改變,因此,作為在實踐活動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現實本質也處在變化之中。馬克思認為,“雖然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某一種具體的社會形式,但“這并不是說,他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在其中獲得一定生產力的那種社會形式。恰恰相反,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5]409。

三、結語

本文從上述四個方面對馬克思的人的本質進行分析,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這四個方面并非孤立的,而是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只有從四個層面和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來審視人的本質,我們才能對馬克思人的本質的豐富內涵進行全面的認識,從而為馬克思對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同時,研究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對探討和解決新時代人和社會的發展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拉美特利.人是機器[M].北京:三聯書店,1956:67.

[2] 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111.

[3] 榮震華,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趙萌(1977- ),女,河南南陽人,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猜你喜歡
人的本質馬克思實踐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再論唯物史觀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爾批判式人學觀探究
從“人的本質”看犯罪的刑罰預防
淺談人的本質與價值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