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讀共生 協同育人

2023-08-30 14:40顧潤生許蘊霞
江蘇教育·班主任 2023年7期
關鍵詞:協同育人勞動教育課程建設

顧潤生 許蘊霞

【關鍵詞】勞動教育;文化場境;課程建設;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30-0033-03

【作者簡介】1.顧潤生,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許蘊霞,江蘇省昆山市信義小學(江蘇昆山,215300)校長,高級教師,蘇州市名教師。

顧潤生:“信義少年根植家國情懷的農耕閱享實踐”項目的內涵是什么?農耕閱享實踐與根植家國情懷之間又有何種內在聯系?

許蘊霞:本項目旨在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信義少年,從“悅耕讀、健身心、慧學用、塑信品、弘義舉”五個方面,培養信義少年勤儉、自強、堅韌、樂觀、善思、創新、自信、誠信、負責、友善十大核心品格。所謂農耕閱享實踐,是以“耕”“讀”作為育人途徑、以“學思行知”作為教學流程的教育模式。農耕是勞動創造,閱享是分享經歷,二者相輔相成,“耕”以“讀”為魂,“讀”以“耕”為本,“讀”是“耕”的生長點,“耕”是“讀”的突破點。

我們力圖在項目實施中使學生在農耕、行走、研學等實踐中蓬勃生長、修身養性、增智啟慧,提升其對道德、責任、家國的理解。在農耕閱享實踐中,學生回歸土地,建立起鄉情與鄉愁,意識到自己與中華大地的血脈聯系。在農耕勞動中,學生了解事物的來源,體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勞動創造世界的全部過程,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價值觀。學校依托江南地區的地域資源,轉變學習方式,實現五育融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顧潤生:項目實施的頂層思考是什么?

許蘊霞:項目實施以來,我們不斷提煉內涵,完成了信義少年品格提升工程體系建構(見下頁圖1):以信義文化底蘊為基礎,以課程場境建設、課程體系建構為課程支點,以日?;顒?、儀式活動、志愿活動、親子活動、協同活動為活動支點,完善導師機制、協同機制、評價機制、督導機制組成的機制支點,整合節氣與物候、地域與習俗的農事支點,構建農耕閱享實踐。學生在耕讀中知來處、明去處,建立起鄉情與鄉愁,成為“悅耕讀、健身心、慧學用、塑信品、弘義舉”的信義少年。

顧潤生:項目的實施路徑是什么?

許蘊霞:我們圍繞文化浸潤、課程引領、活動啟迪三方面,立足生活、課堂和基地,根據農作物的生命周期設計主題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探索創新意識。具體包含三大行動。

第一,自主建構農耕課堂的文化場境。學校通過科學布局、整體構建,著力建設一系列農耕實踐基地,“半塘田園”與“空中田園”遙相呼應,傳統農耕、現代農業、未來農科相輔而行;打造“一廊、二館、三院”文化場館,耘心廊引領前行方向,鋤禾館與昆曲博物館同聲相應,又滿書院、澄美藝術院與未來農科院融合共生;同時聯合校內與校外,協同家庭與社區,全面建構可視性環境文化與互動性關系文化融通的文化場境。學生在沉浸式場境中感受田園的質樸氣息和耕讀的美好,分享耕讀感悟,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第二,全面建設“知耕善讀”課程體系。為提升學生品格,根植家國情懷,學校自主設計耕讀課程體系,形成了“兩級·三類”課程框架。首先,以學科融合滲透完成國家課程的校本建構。學校試圖以中小學各學科為載體實現耕讀教育目標,通過教材中的選文選材厘清各學科實施耕讀教育的要素清單,明確各學科每個模塊或單元的耕讀教育目標及其對應的耕讀教育內容,真正讓耕讀教育成為各科教學的貫穿線索。其次,以超學科整合完成校本課程的特色建構。學校依照四季時序,遵循節氣輪回,開發了以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統整課程為支撐的長周期、大單元校本耕讀課程。該課程打破了各大課程領域的界限,跨越了多門學科,甚至實現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勞動實踐的有機整合,以及學生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的緊密相連。

第三,積極探尋“樂耕慧讀”體驗活動。學校挖掘家長和社區的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日?;顒?、儀式活動、志愿活動、親子活動、協同活動,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出有益探索。學校以“三橫”(家、校、社)、“三縱”(價值體認、社會情感、行為表達)為抓手,組建知情意行一體化的“樂耕慧讀”活動網絡,讓學生在“耕”中實踐,在“讀”中思考,最終成長為具有家國情懷的信義少年。

顧潤生:項目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許蘊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形成全方位的學生評價體系,具體建構四大評價方式。第一,研究型任務單?;谡鎸嵡榫吃O計學生喜歡的任務,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為出發點,將任務中的重難點分解成易于操作、利于理解、便于思考的“任務串”形式,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形成綜合性評價。第二,成長型信用卡?!稗r耕信用卡”由“農耕地圖”“農耕筆記”“爭章小達人”等部分構成,用于記錄學生的耕讀成就,同時作為特色農耕項目“承包員”競標的主要依據,注重學生參與農耕課程的反饋和激勵。第三,他助型點贊墻。學校在農耕文化長廊開辟一面“點贊墻”,將學生參與農耕勞動的感悟、事跡、精彩瞬間定格,以展覽、分享會等形式將這些成果與全校師生共享,為學校農耕課程的開展提供長久的動力。第四,互動型云平臺。學校在線上平臺開設“微視頻”“美文苑”“集市匯”等專欄,鼓勵學生投稿,學生在展示中收獲自信,在分享討論中反思問題,不斷提升。

顧潤生: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許蘊霞:在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的引領下,學校構建起耕讀育人的教育新模式,整合學科與勞動、課內與課外、學校與家庭,并帶動數所合作校,形成豐富的課程資源。2023年4月,江蘇省昆山市信義小學入選全國“家校社協同育人項目”第一批實驗基地學校。近年來,學校承擔了省級規劃課題“指向品格提升的小學生好習慣養成實踐探索”、市級規劃課題“鄉村學校生成課程開發的行動研究——以農耕系列課程為例”、市級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厚植家國情懷的耕讀教育區域性探索”?!靶帕x少年根植家國情懷的農耕閱享實踐”項目幫助教師更新教育觀、兒童觀和師生觀,促進學生成長,培養了一批信義少年,他們好奇心強,專注力和創造力高,身體健壯,勤勞樸實,尊重生命,熱愛自然與生活,熱愛閱讀與創作。江蘇教育頻道、“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以及“人民教育”“中國勞動教育指南”“江蘇教育發布”等微信公眾號多次呈現了信義小學耕讀教育的相關報道。學校的勞動教育主題案例《以勞促德,多維育人》獲江蘇省首批中小學“一校一案”典型案例,《稻田里的發現》獲江蘇省“課后服務學生活動優秀方案”一等獎。

猜你喜歡
協同育人勞動教育課程建設
探討農村小學學生的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馬卡連柯勞動教育思想對兒童勞動教育的啟示
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原則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