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三位一體”閱讀教學設計

2023-09-01 03:25左逸昕方正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關鍵詞:三位一體民俗文化教學設計

左逸昕 方正

內容摘要:“三位一體”閱讀教學是融合“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于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進一步明確了閱讀教學的課型,使得閱讀課型更有區分度?;凇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關于閱讀教學的要求,以“三位一體”閱讀體系為基礎,構建以《社戲》為教讀課文,《安塞腰鼓》為自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為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閱讀教學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把握教材,將教讀課所學知識、方法和能力在“自讀課”“課外閱讀”中有效遷移。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多樣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學會品讀不同表達方式寄托的情思,開闊閱讀鑒賞視野,更好地理解民俗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民俗文化 三位一體 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指出,在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只有在科學閱讀方法的引導下,學生才有可能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和探究,進而取得進步。在閱讀方法的指導上,通過瀏覽,略讀以及重點段落的精讀等方式,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抓住文章的核心,進而迅速掌握關鍵內容?!叭灰惑w”閱讀體系之下,閱讀方式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學生主要閱讀方式轉變為教讀,自讀以及課外拓展閱讀等多種閱讀方式。為確?!叭灰惑w”教學模式更契合學生學習發展需要,教師應積極將學生帶入到教讀,自讀及課外拓展閱讀之中,并主動講授相關閱讀方法。在教讀課文《社戲》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進入江南水鄉感受“社戲”這一民俗活動的同時,通過引導學生理解綜合應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感受文章簡潔明了的語言中充滿生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和作用。此外,在自讀課文《安塞腰鼓》中,也是通過分析文中不同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和作用,體會“安塞腰鼓”民俗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學習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在課外閱讀《云南的歌會》中,學生可以自主分析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結合地域特色來分析民俗活動的意義和價值,落實學到的閱讀方法。

一.設計依據

《社戲》《安塞腰鼓》兩篇文章均為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內容,本單元主要關注點在于介紹民俗文化,以期讓學生們對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以及悠久豐富的地域文化有所領悟,從而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民俗的價值和意義?!渡鐟颉方柚吧鐟颉边@一民俗活動講述了了“我”記憶中的平橋村,展示了江南水鄉淳樸深厚的民風民情?!栋踩摹方柚鞍踩摹边@一民俗藝術形式,展示了我國陜北氣勢恢宏,極具震撼力的民俗舞蹈,贊美了生活在黃土高原釋放能量的人民?!对颇系母钑纷鳛檎n外閱讀的文章,選文于沈從文先生的《過節與觀燈》。這篇文章借助“云南的歌會”這一民俗,展示了云南鄉民善于歌唱的民風特點,贊美了云南淳樸自然的民風民俗。這三篇文章都展示了各自地域的民俗風情,贊美了我國優秀的民俗文化。

“三位一體”閱讀體系能有效區分不同課型,《社戲》作為教讀課文,可以教授給學生閱讀方法,激發對民俗文化的閱讀興趣?!栋踩摹纷鳛樽宰x課文,主要讓學生將教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讀課文中,借助旁批和課后閱讀提示,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完成閱讀?!对颇系母钑纷鳛檎n外閱讀的文章,同時采用“1+X”的方法,與沈從文先生的《端午給我的特別印象》和《燈節的燈》進行群文閱讀,幫助學生擴展閱讀量,養成閱讀習慣,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熱愛?!渡鐟颉贰栋踩摹贰对颇系母钑啡恼碌恼显O計,構建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結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養,建立文化自信”[1]學生通過學習這三篇民俗文化的課文,可以認識我國不同地域的民風民俗,并且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激發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關注民俗文化的現實意義,堅持文化自信,提高社會責任感。

二.學習目標

統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為“學習本單元,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還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盵2]可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理解和把握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人文主題是民俗風情。本節課以“探究民俗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為基本問題。通過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設計,幫助學生在教讀課文中學會品讀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在自讀課文中能借助讀系統落實此類閱讀方法,進一步在課外閱讀中運用此類閱讀方法。整體學習目標如下:

1.理解民俗文化的價值與意義,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增強對民俗文化的熱愛之情。

2.把握文章的脈絡,概括主要的民俗內容。學習品讀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品味課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作者情感,提升思維能力和品質。

3.通過對三篇文章所運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感性體驗、理解、欣賞和評價,聯系實際生活實踐,可以獲得豐富的民俗文化審美體驗。這樣的實踐可以幫助人們培養對文學作品中各異的民俗風情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獨立欣賞能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社戲》《安塞腰鼓》《云南的歌會》作為不同的閱讀課型,有不同的學習目標?!渡鐟颉纷鳛榻套x課文,需要兩個課時。具體學習目標:1.通讀全文,找出文章中“社戲”民俗的相關內容。2.引導學生理解綜合應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感受文章簡潔明了的語言中充滿生命力,理解成人和兒童雙重視角的敘事方式。3.感受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和懷念之情,同時也深刻理解和領會著“社戲”這一民俗所帶來的意義與價值。

《安塞腰鼓》作為自讀課文,需要一個課時。具體學習目標:1.在已學《社戲》的基礎之上,理清陜北民俗安塞腰鼓的主要特點,感受它所體現的生命力量。2.用已學分析不同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和作用,領略《安塞腰鼓》所蘊含的情感內涵,細細品味其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藝術。3.體會作者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贊頌和對民族精神的禮贊,理解體會“安塞腰鼓”民俗的意義和價值。

《云南的歌會》作為課外閱讀,需要一個課時。具體學習目標:1.自主品讀。找出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內容,了解“云南的歌會”的特點2.小組合作探究。理解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和作用,揣摩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3.運用“1+X”閱讀,體會作者對云南自然淳樸民風民俗的贊美,探尋并領略云南民俗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三.教學過程設計與說明

環節一:學習《社戲》(教讀,兩課時)

任務1:課前自讀,找出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內容。并回答課后問題:文中的社戲到底好不好看?好看的是什么?學生進一步自主閱讀《社戲》原文,思考原文和節選的部分在敘述視角,看戲體驗方面有何不同?

任務2:找出文中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和議論抒情的句子,從多種角度進行賞析,掌握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

【說明】

《社戲》是一篇描寫江南地區民俗活動的課文。教師在教讀本篇課文時應將社戲這一民俗活動為切入點,梳理文章情節,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更要注重理解社戲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作為教讀課文,本文有預習,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三個部分。學生根據閱讀這三個部分,可以認識到本文的重點在于學習多種表達方式并且分析作用。

第一課時解決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文章結構。首先要強調默讀,學生要拿起筆,一邊讀一邊找出文章中的民俗活動。同時學生要帶著預習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盵2]學生弄清了這個問題,也就弄清了作者的情感,這對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需要弄清的中心問題是:文章中的社戲并不是那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不是那么好吃。作者之所以說那夜是好戲和好豆。是因為作者懷念平橋村有趣的鄉村生活和淳樸善良的民風民情。同時社戲作為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推動情節發展。同時也是平橋村村民的精神生活,孩子們的快樂源泉,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學生弄清的核心問題后,自主閱讀《社戲》的原文。原文寫了“我”在北京兩次看戲的經歷,給“我”的感覺都是“不好”的。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成人后看戲的體驗不好?教師可以補充成人后北京看戲的寫作背景,是1922年10月,當時社會黑暗,民不聊生。作者通過兒童時期可愛的故鄉與現實黑暗的社會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對光明的前景的向往和人與人之間淳樸關系的追求。

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感受文章簡潔明了的語言中充滿生命力。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可以知道那夜的社戲并不好看,難以忘懷的是那夜美麗的景色以及淳樸善良的小伙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寫以及人物描寫的句子,并分析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本文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句子舉例如下:

景物描寫:“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盵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關鍵詞、修辭和描寫三個角度進行賞析。

1.抓住關鍵詞賞析:此處“踴躍”有躍動之意,使山化靜為動,寫出了在行船上看山的具體情景。

2.從修辭角度賞析: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將淡黑色跌宕起伏的連山比作踴躍鐵制的獸脊、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山的形態,表現出前去觀看社戲的興奮和迫不及待之情。

3.從描寫角度賞析:采用環境描寫的手法,作家從嗅覺、觸覺和視覺等多角度描繪出一幅秀美的江南水鄉畫卷,渲染出前去觀看社戲的激動與興奮。

人物描寫:“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盵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關鍵詞、修辭和描寫三個角度進行賞析。

1.抓關鍵詞進行賞析:作者運用“點開”“磕”“退后”“架起”一系列動詞,突出了平橋村小伙伴劃船的熟練,以及他們的熱情好客。

2.從修辭的角度賞析:“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襯托出了自己看戲的激動之情。

3.從描寫角度賞析:運用了動作描寫,作者從一系列動詞突出了小伙伴駕船的嫻熟,突出了“我”和小伙伴看戲迫不及待的心情。

本文不僅有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同時還有議論和抒情的語句。例如:課文的第一段,講述了“我”在平橋村的情況后,直接抒發議論“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盵2]其中“樂土”二字直接表達了我對平橋村的懷念與熱愛。課文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總結性議論?!拔摇弊铍y忘的不是那夜的戲和豆,而是淳樸的民風和善良的村民。教師根據景物描寫、人物描寫和議論抒情的語句可以總結出:敘述、描寫、議論以及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常常相互交錯、相互融合,帶給讀者多元的閱讀體驗。描寫可以使文章具有更加生動詳實的特點,同時,議論也能夠通過對作者觀點的闡釋來突出文章主旨。抒情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之分,它能加強文章的感染力、加深主題。綜合使用各種表達方式,可以使文章層次分明,讀來趣味無窮。

環節二:學習《安塞腰鼓》(自讀,1課時)

【說明】

《安塞腰鼓》作為自讀課文,有旁批和閱讀提示部分。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學習中,更要重視助讀系統的作用,并且鞏固教師在教讀課文《社戲》中傳授的閱讀方法。學生首先要找出《安塞腰鼓》中的民俗文化內容,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和陜北的地域特色,通過大聲朗讀的方式,品析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語言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熱烈豪放以及它所蘊含的蓬勃生命力,進一步體會作者對高原生命的贊頌和對民族精神的禮贊,理解“安塞腰鼓”民俗的意義和價值。

如何自讀呢?

第一,自定學習目標?!白宰x課文,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進一步強化閱讀方法,沉淀為自主閱讀的能力?!盵3]所以教師應該通過《社戲》的教讀課文引導學生自定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可以確定為: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夠品味安塞腰鼓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谝褜W的《社戲》閱讀方法,進行自主思考概括《安塞腰鼓》所體現的民俗文化內涵。另外,可采用已學的表達方式分析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并領會《安塞腰鼓》所表達的情思,從而加深對《安塞腰鼓》傳達的民俗文化內在意義與價值的認識。

第二,在規定時間內,大聲朗讀課文,品味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首先要大聲朗讀,本文課后閱讀提示部分指出“這是一篇適合朗讀的文章,大聲朗讀幾遍,自然能感受到其中強烈的生命律動”。同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應重點品味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例如文章的第二十七段“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2]這個句子作者連續運用了七個動詞,文本中連續使用七個感嘆號,表達出了作者熱烈激動的情感,寫出了作者在富有震撼力和穿透力鼓聲下思緒飛揚。同時,文段還對鼓聲的撞擊力和激發力進行了強烈的贊賞。再例如文章的第十四到第十六自然段,作者嫻熟地運用了14個“隆隆”音來形成聽覺上的連綿不斷、雄奇壯觀的效果,并對作品進行了歌頌。通過情感豐富的朗讀,我們發現《安塞腰鼓》昭示了一種激情澎湃、滿懷贊揚的激烈情感。作者運用了許多生動的動詞,通過對安塞腰鼓的生動描寫,表達出對處于新時代下的大西北農民頑強向上的精神風貌的崇敬。

第三,分組學習。分析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在此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的“閱讀提示”?!伴喿x提示”指出“文章句式豐富多樣,短句急促有力,長句酣暢淋漓;大量運用排比、反復、比喻的修辭手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內朗讀自己感興趣的一組或幾組排比句,要求讀出他們的結構特點,用詞特色、和其他修辭的配合以及它的奧妙。例如課文的第七自然段“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2]學生可以結合旁批“從沉靜陡然轉為熱烈,體會那種動感”來鑒賞此段落,同時可以運用教師在教讀課文中傳授的閱讀方法,可以從感官、修辭、情感、寫法、煉字等多種角度品味賞析。

第四,查找有關本文的寫作背景。教師可以提供有關“安塞腰鼓”的民俗文化知識,思考安塞腰鼓所蘊含的民俗文化的意義和價值?!鞍踩摹弊鳛樘赜杏陉兾鞅辈扛咴貐^的地域性文化現象,亦成為陜北人民精神生活的寄托與象征?!鞍踩摹彼钪吘成系氖勘M攻殺敵,浴血奮戰。也是對士兵在戰斗中取得勝利的祝賀之歌。陜北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著一種以雄壯、激情、力量為特點的生命舞蹈。那些古代戰爭中擂鼓鳴金的場景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這種展現熱情與力量的儀式卻在這里得以延續?!鞍踩摹彼淼年儽钡赜蛐蜗蟛粌H源遠流長,而且在此基礎之上,其所蘊含和體現的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積極向上的精神特質更是被廣泛地認可和推崇。

環節三:學習《云南的歌會》(課外閱讀,1課時)

【說明】

在教讀課文《社戲》和自讀課文《安塞腰鼓》的基礎上,學生學習了“社戲”和“安塞腰鼓”兩種民俗藝術活動。學會了通過朗讀的方式品析文章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會了分析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學會了結合地域特色來分析民俗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我國的民俗藝術活動,落實學到的閱讀方法。故選擇沈從文先生的《云南的歌會》作為課外閱讀課文。

具體步驟為:

1.創設閱讀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云南映象》的視頻,讓學生體會云南濃郁的民族風情,激發對本文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要補充本文的創作背景,《云南的歌會》就是沈從文作為歷史文物研究學家對云南民俗——云南的歌會的一種“行為采錄”是作為作家的沈從文對于民俗文化的一種特殊的“搶救性發掘”。

2.自主品讀。找出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特點。揣摩語言,體會描寫的“畫面感”。要求至少從文章中找出兩個例句,且兩個例句運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描寫、議論、抒情或者修辭手法等。并說明運用此類表達方式有何作用。

3.小組探究,展示交流。劃分探究小組,小組內交流閱讀體驗,取長補短,集思廣益。每個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到班級發言,其他人針對展示內容與展示者進行交流、品讀。

4.加強閱讀指導,引導學生進行“1+x”閱讀。學生學習本文,可以將沈從文先生的《端午給我的特別印象》和《燈節的燈》進行群文閱讀,建議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記錄小組內成員的表現,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從而在小組合作中相互學習并不斷進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可以利用活動記錄本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實現生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的結合,從而實現評價的多重功能。通過群文閱讀,學生可以更好的學習民俗文化,培養熱愛民族節日、熱愛生活的情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5.布置作業。借助一定的文體,選用可行的視角,運用各種表達方式進行全面闡述,來描寫家鄉的民俗文化。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不同的地域民俗中寄寓的情感都同樣滋養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語文教學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同時也是最有效的傳播途徑。學習優秀的民俗文化,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罢Z文教師應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學生應積極的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盵4]

長久以來,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叭灰惑w”閱讀教學體系的構建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使其能夠獨立開展有效的閱讀。本文構建以《社戲》為教讀課文,《安塞腰鼓》為自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為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設計,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俗,學習不同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的效果和作用,感悟民俗對精神的滋養和文化的認同價值。此外,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所在地域的民俗傳統,思考其背后蘊含的意義和價值,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范練娥.“三位一體”單元整體構設的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3):1.

[4]楊代清.民俗文化解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

基金項目: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學科大概念下的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編號:2022GA18)。

猜你喜歡
三位一體民俗文化教學設計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基于“三位一體”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途徑研究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論“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商務禮儀課程中的運用
淺析高職院校三位一體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