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與政策優化:基于群體差異的潛在類別分析

2023-09-01 04:33賀小林梁燕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優化策略

賀小林 梁燕

摘要:城市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狀況直接關切到老人的生存質量,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根本基礎?;谏虾J懈啐g老人居家照護服務調查,運用潛在類別分析方法對城市高齡老人群體的居家照護服務利用類型、結構與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將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分為全方位醫養型、養護結合型、家政型、無正式照護型四類。研究發現:學歷、ADL受限個數、居住狀況、性別、過去一年健康狀況等因素對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影響顯著。亟須根據高齡老人的服務需求類型,完善照護服務供給體系;推進醫養結合服務,提升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精準匹配程度;促進無正式照護服務型老人的服務利用比例,改善高齡老人生存質量。

關鍵詞:高齡老人; 居家照護服務 ; 優化策略 ; 潛在類別分析

一、引言

2020年5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占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3.50%?!盵1]2021年末我國65歲以上人口突破2億,占14.2%,已經全面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隨著高齡老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快速增加,高額的醫療費用和照護費用支出呈現出明顯的增加趨勢,國際相關研究得出的“接近死亡效應”在我國也得到了數據的支持?!坝捎诟啐g老人慢性病和殘疾風險更高,其長期照護成本高且死亡前易產生高額醫療費用?!盵2]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乃至健康高齡化,讓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健康長壽成為社會政策關注的終極目標。為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各地根據財政承受能力,制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養老保障、生活照護、康復照護、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盵3]當前我國正在緊鑼密鼓地加快老齡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與服務類別的供給,但福利政策的瞄準影響著福利效率,服務利用的分層尤其是城市高齡老人這一特殊群體的服務利用情況直接關切到老人的生存質量,是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根本基礎。

上海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城市之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2016-2020年,上海戶籍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60歲以上戶籍老人由2016年的457.79萬增長到533.49萬人,老人人口占戶籍總人口比重由31.6%增長到36.1%。預計到2025年,全市60歲及以上常住和戶籍老年人口分別將超過680萬和570萬?!盵4]人口老齡化、少子高齡化、家庭規模小型化與純老化交織共存的復雜局面,將進一步加重養老服務尤其是高齡老人養老服務的負擔。我國城市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整體需求水平較高,尤其是醫療護理和生活照護兼顧的醫養結合服務、居家照護服務成為當前養老政策關注的核心和重點。完善居家照護服務,是上海乃至國家在快速老齡化背景下為應對“老有所養”基本服務需求做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有限財政供給背景下,城市高齡老人群體服務利用呈現何種結構特征?對于哪些居家照護服務需求最為迫切?哪些因素會影響其服務利用?這些事關城市高齡老人養老服務質量的關鍵問題亟待回應。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對于完善深度老齡化時代我國城市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體系和政策架構,構建與城市高齡老人群體需求類別相匹配的居家照護服務,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上海圍繞高齡老人的養老問題,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方案,從服務體系和制度保障方面進行了規范引導。早在2006年上海就出臺了相應政策,將城市高齡無保障老人納入社會保障。2009年7月,上海開展“探索建立本市老年護理保障制度綜合研究”,形成了“1+8”調研報告。2013年7月,在基本醫保制度框架下,在3個區6個街鎮進行高齡老人醫療護理計劃試點,2017年,由徐匯、普陀、金山三個區先行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2018年,上海市在原高齡老人醫療護理計劃和區域長護險試點基礎上在全市全面開展長護險試點,推動社區居家照護服務。2019年,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率先試行社區長期照護服務的精準化供給和老年認知障礙的早期篩查和服務干預。小步快走的漸進式政策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針對城市高齡老人的居家照護服務尤其是醫療護理方面的服務依然嚴重不足?!霸诶先司蛹裔t療護理問題上,需要社區、機構等社會化、專業化的多層次照護服務體系予以支撐?!盵5]

二、文獻綜述

(一)高齡老人照護服務需求:剛性及其風險

相關研究表明,“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中國社會的常態,而現有治理模式及制度安排仍缺乏結構化和系統性的反應與適應,相應治理研究亦遭遇困境?!盵6]長期以來我國傾向于將高齡老人養老的社會責任交給家庭去承擔,照護費用及人力基本由家庭內部解決。然而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年齡結構不均衡與代際遞減下家庭結構的巨大變化,使得獨生子女成家后很難對雙方年邁失能的父母進行照護?!案呤召M且參差不齊的照護機構如何規范,家庭無力負擔時如何應對等問題走向社會的視野?!盵7]“對城鎮老年人而言,社會養老不但弱化了子女對老人的精神慰藉,還擠出了子女對老人的經濟供養?!盵8]高齡老人數量和失能狀況的增多對居家照護提出了客觀需求?!捌渲姓鎸嵗夏険狃B負擔和撫養期望過高的風險,尤其是高齡老人的撫養需求超過社會和家庭對高齡老人的撫養服務能力,形成過高的撫養老年負擔,影響人民生活、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實力提高,甚至危及社會穩定?!盵9]“中國當代家庭形態的‘現代趨向顯著,但親子關系中的‘傳統行為仍很濃厚。隨著生育率降低、人口預期壽命延長,家庭存世成員縱向延長,橫向收窄,三代存世普遍,四代存世明顯提高,在老年親代存世時,贍養、照護義務不容忽視,親情關照更不可缺少?!盵10]“中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研究”課題組進行追蹤調查所取得的高齡老人分性別需幫助比例數據,推算出“2050年中國高齡老人基本生活長期護理人數將比2020年增長7.5倍以上”[11]。沈可等研究發現:“養老金是低齡老人主要的生活來源,高齡老人仍高度依靠子女的轉移支付。90歲以下老年人照護支出的年齡趨勢與醫療費用類似,然而照護費用在90歲以上的高齡階段有明顯的翹尾趨勢,高齡老人對生活照護的需求非常旺盛?!盵12]隨著人口高齡化趨勢的不斷凸顯,少量已有的研究關注到我國城市高齡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基本生活缺乏保障,存在著高風險,面臨著生存危機。

(二)高齡老人照護服務利用:遮蔽抑或滿足

從整體上看,我國高齡老人的服務利用研究尚未得到學術界和政府應有的重視,大多數調研未能將高齡老人作為重要研究對象?!安簧偃珖哉{查中對于高齡老人的關注籠統地涵蓋在65歲以上老人的統計范疇中,很少有關于80歲以上老人的專項研究,關于這一群體的服務利用情況基本被遮蔽?!盵13]部分研究注意到高齡老人的服務需求,張廣利等基于生活質量的視角對城市高齡空巢老人社區照顧的研究,“發現其在日常生活照護、醫療陪護、生命安全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都表現出自己的特殊性?!盵14]壽莉莉、朱即民對上海市高齡老人生活現狀進行了多因素分析,認為:“高齡老人的養老應由政府經濟供養、社會醫療保障、社區生活照護、親人生活慰藉綜合施策?!盵15]張文娟、李書茁的研究表明:“代際支持對高齡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和心理狀況影響顯著,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日常照護和經濟支持進行?!盵16]羅艷、丁建定基于2005~2018年中國老年健康調查數據研究發現:“隨著福利社會化改革推進,服務利用分布對高收入老人更有優勢。以補償家庭照護資源不足為目標的政策則保護了低收入老年人的服務利用機會?!盵17]郭瑜、張寅凱認為:“制度化的社會養老保險對代際關系與養老預期變遷具有重要影響。養老保險逐漸成為中國城鎮老年人經濟獨立的基石,協助達成當代老年人分而不離、重心下移的體諒式養老方式,也成為影響城鎮老人服務利用的重要基礎?!盵18]與此同時,“中國的老齡社會治理發生在快速的經濟與社會轉型、城市化、人口流動和全球化過程中,包含如何構建一個整體性的老齡問題回應機制?!盵19]對于城鎮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的回應與滿足,也是制度化、整體性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高齡老人照護服務選擇:模式以及問題

社區居家照護服務模式在滿足老年人醫療和養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降低社會養老負擔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口老齡化、非正式照護方式的失效以及疾病譜的變化,我國老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的照護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凹彝ヰB老是家庭關系和家庭功能的具體體現。也是家庭內部個體之間出于不同的身份認同、利益需求和情感關系進行協商的結果?!盵20]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在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三種模式中,社區居家養老對于大多數老年人是一種更為理想的養老模式。[21][22][23]其中,社區醫養結合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強化居家養老服務的必然需求。在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互不銜接的現狀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多種合作,以家庭醫生、社區日間照護中心和家庭病床為切入點,打通“醫養”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渠道,使其優勢互補,提供約定式、互動式、跟蹤監測式服務是解決老年人醫療和養老問題的最佳模式。[24]有學者經過精算和政策仿真,認為在社區醫養結合的政策配套中,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具有可持續性和政策推廣意義。[25][26]但當前我國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普遍遭遇建設資金不足、法律法規不健全、服務序列未形成、服務供給部門壁壘未打破、服務所需的人力資源匱乏,支付保障體系缺位等瓶頸問題,養老體制的結構性失衡突顯,老年照護服務資源不足且效率不高。因此,追求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的整體效應,應先使醫療和養老充分分化并形成功能上的細致分工與有機耦合。[27]需要分層分類提高養老服務目標瞄準率,基于需求來構建社區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在需求-供給框架下實現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的精細化管理與無縫隙服務,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動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家庭病床服務。[28][29][30]“在養老服務提供過程中,要堅持老年人的需求導向,嚴格按照精準分析得到的需求結果主動為老人對接服務?!盵31]

(四)高齡老人照護服務評估:特征及其影響

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關注老年人照護需求滿足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劉婕等對上海市同批居家高齡失能老人的健康狀況、家庭照顧狀況、家庭和社會支持情況等進行跟蹤分析后發現:“同批高齡失能老人呈現生活自理能力變差、生活需要協助完成需求加大、經濟供給能力減弱、家庭和社會關系趨于一般、社會支持能力較弱、親屬照顧者照顧壓力增加等新特點?!盵32]白晨、顧昕考察了高齡化背景下老年人病殘趨勢、健康不平等以及社會養老保障與服務在改善老齡健康上的政策效果?!案啐g老人長期‘帶殘生存的問題不容忽視,自理能力與認知功能受損對總體健康狀況的影響突出。女性、低收入等弱勢群體更容易陷入長期多維健康貧困,醫療服務可及性與社區養老服務水平的提升能夠顯著降低長期多維健康貧困的發生風險?!盵33]袁笛、陳滔基于2014年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調查(CLHLS)個人和社區數據,采用多層模型探索收入、非正式和正式照護資源對老人長期照護需求和需求滿足的影響,研究發現“低收入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較高、滿足程度較低;非正式、正式照護資源供給能夠降低老人長期照護需求,改善老人需求滿足狀況;正式照護資源中養老資源的增加能夠緩解低收入對照護需求滿足的負面影響,縮小不同收入老人需求滿足差距”[34]。紀競垚利用2016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數據探討中國居家老年人家庭-社會照護模型,認為:“精準匹配社會照護資源需考慮老年人主觀能動性及健康狀況、照護類型、家庭經濟資源稟賦等微觀因素,宏觀層面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照護政策等作用于個體行為時,需結合城鄉發展實際并注重供求對接?!盵35]

以往研究豐富了學界對于高齡老人服務利用的認知,為完善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提供了依據,但也存在著對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與精準供給之間的拓展研究空間。比如,現有研究未充分展現正式照護服務類別及其潛在利用情況,對高齡化背景下中國老人居家照護及服務利用績效的考察仍值得進一步探討。首先,在研究焦點上,重“制度”輕“服務”的情況比較普遍,已有文獻多聚焦高齡老人服務利用的制度建設,關注高齡老人本身及其服務內容的研究(特別是社區居家照護服務)還不多?!笆聦嵣?,相比于不斷完善提升的長期護理保障制度,能否提供充足可及的正式居家照護服務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往往更加直接且重要?!盵36]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對服務利用的度量普遍關注老人的社會學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忽視了高齡老人實際服務利用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既不能完整展現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的真實情況,又容易掩蓋生理、心理及認知各維度在正式與非正式照護服務利用之間的“替代或遮蔽效應”。綜上所述,以往對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的研究,較少涉及老人服務利用類別的真實情況,對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的潛在類別研究有待進一步拓展。

三、研究設計和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潛在類別分析方法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分析方法,通過對研究對象在不同觀測變量上的分布分析,形成人群特征亞型,有助于促進對人群異質性特征的理解,為制定更有細分人群針對性的干預和政策提供實證參考。國內學術界將潛在類別分析方法運用于分析心理行為特征、健康生活方式類別、養老服務準備、家庭代際關系、社會資本與教育獲得等與不同人群密切相關的福利政策議題。[37][38][39]基于文獻回顧,本文運用“上海市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需求與利用”專項調查數據,通過引入潛在類別分析方法,探討上海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的一般特征與類型,并在此基礎上實證考察相關因素對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類型的影響。研究方法與變量設計如下:

(一)潛在類別分析模型(LCA)

本文使用潛在類別分析(LCA)來確定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類型。對593名高齡老年人的服務利用進行分析,基于41項居家正式照護服務項目的利用情況,采用Mplus8統計軟件,分別從2到6個類別進行模型擬合,以確定服務利用的潛在類別。LCA最優模型的選擇基于下列統計擬合指數和模型的可解釋性:(1)Akaike信息標準(AIC),貝葉斯信息準則(BIC),樣本量調整BIC(aBIC)的值體現了模型擬合度,值越小或跟上一個模型相比,其值的下降幅度越大,表示擬合程度越好;(2)Entropy指數用來評估分類的精確程度,其取值越接近于1,表明分類的準確度越高;(3)Lo–Mendel l–Rubin似然比檢驗(LMR)和自舉似然比檢驗(BLRT)的p值顯著性,反映了跟n-1個類別相比,n個類別模型的優勢;(4)模型分類結果要具有可解釋性?!盎谝陨蠘藴?,在確定最佳模型后,根據各外顯變量的條件概率對各潛在類別進行命名,計算各觀察值的后驗概率并確定其所屬類別?!盵40]通過潛在的類別變量對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各外顯變量間關系進行估計和解釋,來確定居家照護服務利用的潛在類別及分布比例。

(二)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

在潛在類別模型分析結果基礎上,本文利用Stata SE 17統計軟件,以安德森衛生服務利用模型為指導,采用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來分析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類型的影響因素。將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類型作為因變量,選取了個體傾向因素(包括年齡、性別、教育、婚姻)、能動因素(包括居住安排、收入、醫療保險),以及需求因素(包括自評健康狀況、ADL受限個數、過去一年內住院情況、慢性病狀況)作為自變量。由于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在現有研究中應用較多,為節省篇幅,本文簡要介紹變量設計過程如下。

(三)變量設計

將潛在類別分析生成的居家照護服務利用類型作為因變量。自變量選擇以安德森衛生服務利用模型為指導,包括傾向因素、能動因素和需求因素:(1)傾向因素包括年齡、性別(1=女)、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1=非在婚);(2)能動因素包括居住狀況、個人收入、醫療保險(1=城鄉居民);(3)需求因素包括自評健康狀況、ADL受限個數、過去一年內住院情況(1=是)、慢性病情況(1=有)。其中,年齡、個人收入(取對數)、自評健康(賦值為1到5)、ADL受限個數(賦值為0到6)為連續變量;教育為1-5的分類變量,分別表示未上過學、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專、大專及以上;居住安排為1-3的分類變量,分別表示獨居、僅和配偶居住、和子女或其他親戚居住。

(四)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來自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于2021年5月組織開展的“上海市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需求與利用”專項調查。該調查按區縣分層,對鄉鎮街道(街鎮)、居/村委會(社區)、個人(居家老人)三階段抽樣。在上海市16個區中隨機抽取2個城區(楊浦區和浦東新區),在楊浦區和浦東新區先各抽取3個街鎮,再各抽取6個社區,共6個街鎮,12個社區,在選中的12個社區70歲以上居家老人數據庫中隨機抽取1200位老人,實際調查982人。本研究納入80歲以上651人,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刪除關鍵變量上存在缺失值和無效值樣本,最終得到有效分析樣本589份。

四、數據分析和結果

(一)樣本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調查對象的平均年齡為85.6±4.25,其中女性占58.6%,小學以下或未上過學占59.7%,46.2%在婚,獨居者占20.6%,有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者占56.5%,自評健康的平均得分為2.6±0.99,ADL受限個數為1.94±2.50,30.6%的調查對象過去一年內住過院。

(二)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的潛在類別分析

本文分別估計了潛在類別數目2-4時的模型參數,對比不同潛在類別數目下模型的適配性檢驗指標,發現4類別模型的L2絕對值、AIC、BIC、ABIC相對較小,且ENTROPY大于0.8,LMR與BLRT值在0.001水平上顯著,而5類別模型的LMR值不再顯著,表明5類別模型相較4類別模型而言沒有優勢,4類別的劃分正確率比較高,因此將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劃分為四種類型最為合適(見表2)

圖1顯示了居家高齡老人在各個服務項目上利用正式照護服務的比例。在總樣本中,全方位醫養型的居家正式照護服務人數比例最低(3.6%),但項目服務利用比例最高,其次是養護結合型(5.9%),這類老人利用正式照護服務的比例相對較高,主要體現在術后康復等醫療護理和生活自理方面的服務類別。再次是家政型(8.7%),在正式照護服務項目利用上主要集中于生活照護方面,如配餐及提供飲食,協助料理家務(打掃、洗滌、購物)、物品整理、物品清潔消毒等。將樣本進一步細分發現:養護結合型和家政型在正式照護服務利用上面存在較大差別,主要體現在養護結合型老人在醫療護理與生活照護服務利用方面均顯著高于家政型。由此可見,生活自理能力對于高齡老人是否依賴居家照護服務有顯著影響。無正式照護服務利用的高齡老人人數高達(81.8%),與王德文的研究發現“中國高齡老人群體是相對比較健康的群體”比較一致。[41]但在調研過程中,本研究也發現這部分高齡老人的服務需求呈現出多元復雜的特征。隨著高齡老人年齡的增長,其正式照護服務需求未出現顯著增長,是因為高齡老人普遍身體健康程度較好、暫時沒有相應的服務需求,還是由于居家照護服務的制度剛性和覆蓋不足,或者由于高齡老人正式照護服務市場供給不足造成,值得進一步深入分析。

(三)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類型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構建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四種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類型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與無正式照護服務利用組相比,初中學歷(相較于未上過學者)歸屬于全方位醫養型的可能性更大;高中或中專,大專及以上歸屬于全方位醫養型的可能性依次降低。這與傳統認知中,高齡老人身體健康狀況與學歷相關且學歷越低身體狀況越差,并不完全一致。研究發現證實了高中及更高以上學歷的老齡老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好,但更低學歷者可能由于生活方式比如從事農業生產等原因身體健康相對于初中學歷者反而較好。ADL受限個數越多,有呼吸系統相關疾病者,歸屬于全方位醫養型的可能性更大,表明高齡老人居家正式照護服務利用和生活自理能力顯著相關,生活自理能力是決定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類型歸屬的主要標準。呼吸系統疾病相對于神經系統、內分泌、心血管、骨科、視覺系統等其他相關慢性病更影響高齡老人健康。和子女或其他親屬居?。ㄏ噍^于獨居者)歸屬于全方位醫養照護服務的可能性更大,歸屬于養護結合型的可能性更小。ADL受限個數越多,歸屬于養護結合型的可能性更大。這與王金營的研究發現“高齡老人的健康狀況與子女是否健在、配偶是否健在并一起居住有顯著關系”結論一致。[42]居住安排會影響高齡老人對居家正式照護服務的利用,和子女一起居住的高齡老人更可能利用全方位醫養型照護服務。另外,性別會影響高齡老人對居家正式照護服務的利用,女性歸屬于家政利用型的可能性更小,男性可能會更多利用居家正式照護服務也得到了證實。過去一年內住過院者歸屬于家政利用型的可能性更大??傮w而言,相對于三種類型高齡老人居家正式照護服務,更多老人目前歸屬于無正式照護服務利用。高齡老人對于正式居家照護服務的認知、態度、行為,除了考慮服務經濟性、安全性之外,還受到家庭照護壓力、養老倫理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其中,絕大多數老年人受養老倫理文化的牽絆最為明顯?!靶袨閼B度的權變性導致了服務利用行為與行為意向的背離,為理解兩者的背離現象提供了新視角?!盵43]

五、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基于上海市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調查,分析了城市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的層次與結構,通過正式照護服務的潛在類別分析,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可以分為全方位醫養型、養護結合型、家政型、無正式照護型四種類型。這四種高齡老人居家正式照護服務利用類型體現了以下含義和特征:(1)“無正式照護型”在幾乎所有居家服務項目中都沒有服務利用,僅有少量項目(如整理床單位、留置導尿管護理、溫水擦浴、協助料理家務)服務利用也不足1%。(2)“家政型”的服務利用主要集中在協助料理家務(打掃、洗滌、購物)、配餐及提供飲食、物品整理和清潔消毒。該類型服務利用側重生活協助,也部分涉及個人生活護理(如洗澡、擦浴等個人清潔衛生),但不涉及專業醫療護理(如導尿、鼻飼、灌腸、注射、康復訓練等)。(3)“養護結合型”有更高的家政服務比例,同時在個人生活護理方面的利用比例也更高,此外在陪診、留置導尿管護理等方面較“家政型”也有更高的比例;該類型同樣不涉及專業醫療護理。(4)“全方位醫養型”在所有服務項目上的利用比例均超過95%,在個人清潔護理和專業醫療護理項目上更高達100%;該類型人群占比也最小。

不同照護類型在居家照護服務利用項目和比例上明顯不同,說明當前高齡老人居家正式照護服務利用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全方位醫養型在正式照護服務利用中所占比例相對較低,而非正式居家照護服務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研究發現:學歷、ADL受限個數、居住狀況、性別、過去一年健康狀況等因素對高齡老人居家照護利用類型影響顯著??傮w來看,健康狀況決定了高齡老年人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因而決定了高齡老年人的居家照護服務利用模式。健康狀況良好的老人因為不太需要疾病護理和醫療照護,他們較少受到自理能力方面的約束,這類高齡老人在服務利用上會有更多選擇。健康狀況一般的高齡老人會更多地考慮他們所需要的醫療照護,因而其選擇的余地也比較小,通常會在養護結合型和家政型之間進行選擇,這既和他們健康發展趨勢有關,也和相關養老保障制度如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和覆蓋情況以及收入狀況相關。在長護險發展相對較好的地方,健康狀況較差的老人更可能獲得養護型居家照護服務。一般來說,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更傾向于全方位醫養型正式照護服務,最近一年有過住院經歷的高齡老人更傾向于全方位醫養型正式照護服務,這樣他們可以獲取更為專業的醫療護理,并減輕護理給其家庭所帶來的負擔。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需求與利用呈現以下特征:

(一)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需求具有明顯的多元復雜性。歐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的情景互動理論闡釋了日常生活中個體之間的微觀互動過程及其運作機制,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闡釋路徑。[44]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需求及其情境決定了服務類型的多元性。一方面,高齡老人正式照護服務需求既是一個客觀性的需求,但又是主觀性比較強的需求。從客觀性角度來看,老年居家生活照護需求隨著高齡老人年齡增長和身體狀況的變化尤其是健康狀況惡化呈現明顯的增加趨勢。另一方面,從主觀性角度來看,老年人對日常生活照護需求與老年人的主觀認識、對客觀需求滿足情況和照護服務資源的可及性綜合評價緊密相關。全方位醫養型高齡老人對各項居家正式照護服務是客觀的剛性需求,各項正式照護服務項目的利用比例均呈現明顯的剛性特征,尤其是以疾病治療和康復為主的居家照護服務利用比例高。養護結合型高齡老人對居家正式照護服務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和等級性。從需求率和需求規模來看,家務照護需求和簡單護理需求無疑是高齡老人的基本性照護需求。與全方位醫養型高齡老人相比,簡單護理需求屬于一般性照護需求,而全方位醫養型的疾病照護需求和身體照護需求是特殊性照護需求,屬于高齡老年正式照護需求金字塔的頂端。家政型高齡老人的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照護方面,更多無正式照護服務利用型高齡老人則基本尚未體驗過居家照護服務。從服務需求和利用的優先序來看,和黃匡時的研究“通常老年人會優先滿足自己的疾病照護需求和身體照護需求,然后才是家務照護需求,最后才是更高層級的服務需求心理慰藉和認知護理方面的需求”結論一致[45]。

(二)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受個體與家庭特征的顯著影響。全方位醫養型占比最低,但涉及所有項目的服務利用。一方面體現了醫養結合服務的必要性,但也顯示正式居家照護服務分布不均。從性別來看,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存在嚴重的性別失衡,男性高齡老人比女性高齡老人服務利用比例高,這與王翠絨的調研發現中國城市女性高齡老人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基本生活缺乏保障,存在高健康風險,面臨生存危機的結論基本一致。曾毅教授的研究也表明:“起點年齡相同但自理能力狀態不同的高齡老人在其余壽中處于自理能力完好狀態的比例存在很大差異,其性別差異也較大,女性處于劣勢且隨年齡增大?!盵46]“女性高齡老人不僅在生理、心理、經濟收入、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在長期帶病生存的過程中,其服務利用也嚴重不足,生存質量存在雖年齡增長而不斷下降的問題,生存狀況令人擔憂?!盵47]“與男性相比,女性老年人服務利用的可能性更小。但這未必表明女性自理能力好于男性,而可能是婚姻擠壓下符合家庭補缺標準的單身男性更多?!盵48]養護結合型和家政型在服務類別和服務利用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從收入角度看,收入較高的高齡老人不僅在專業性相對較高的醫護服務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專業性較低的家政服務利用上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已有研究顯示:“中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對高收入家庭更加友好,收入、居住地、社會保險等是差異形成的主要因素,個體需要對利用差異的貢獻甚微?!盵49]因此,養老模式的選擇要以高齡老人的養老意愿為現實基礎。尊重高齡老人的養老意愿,以其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選擇不同類型的養老服務模式。

(三)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利用存在明顯的服務利用鴻溝。無正式照護服務老人在服務利用方面嚴重不足,原因可能是老人基于自身健康狀況與生活自理能力基礎上的理性選擇,也可能在于政策瞄準的價值偏差。戴建兵對上海、廣州、成都、大連和呼和浩特五個城市2801份樣本進行參數估計和歸因分析,認為:“生活自理能力變量對于中高齡老人社區養老依賴性具有顯著影響?!盵50]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國內城市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服務的整體“可及性”程度偏低,滿足目標人群需要的能力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老人患病率將進一步顯著增長。從高齡老人生活質量的角度考慮,本研究認為無正式居家照護服務利用并不意味著高齡老人對居家照護服務沒有服務需求。從馬克斯·韋伯的價值理性視角來看,“政策理念和政策設計(服務可及性)都沒有問題的前提下,政策對象在特殊的價值理性的主導下主動選擇的結果也會導致瞄準偏差。對這一現象學界并未獲得足夠的關注?!盵51]之所以有如此高比例的高齡老人選擇無正式照護服務,可能與患病高齡老人及其子女對于“享?!钡膬r值理性,也可能與高齡老人的經濟狀況、居住狀況直接相關,從經濟角度出發做出的價值選擇,從而縮減自身對于居家照護服務的需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要的過渡期和寶貴的窗口期,為未來人口高齡化高峰期的到來提前做好準備,理應成為社會政策關注的重要命題?!凹彝ヰB老公共政策作為解決中國家庭養老問題的有效手段,存在去家庭化與再家庭化矛盾,含蓄型與補缺型囿限,分散化與碎片化傾向,性別平等與工作家庭平衡理念缺失等問題”。[52]基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結果,本研究從政策保障、社會支撐、提出有利于加強高齡老人居家正式照護服務的政策優化路徑:

一是根據高齡老人服務利用類別情況,完善居家照護服務供給體系。從政策原則理念與政策目標對象來看,基于高齡老人自理能力的評估和居家照護服務的利用需要進行政策設計與服務細分。對于全方位醫養型高齡老人,繼續完善照護服務的精細化。對于養護結合型,強化醫養結合服務銜接與供給。對于家政型,在完善民政居家照料服務的基礎上,根據高齡老人服務利用情況進行服務項目的動態調整。對于自理能力較強的高齡老人,可以適當鼓勵參與社區養老文化服務。對于女性高齡老人,可以在現有高齡老人保障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政策探索,聯合民政、婦聯等部門,通過慈善機構、福利基金會、社會捐贈等形式籌集資金,倡導設立女性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救助基金,進行居家照護服務的專項援助,解決其基本生活和醫療問題。此外,還應當加快推進正式照護市場化建設,以促進居家照護服務的市場供應,破解老年照護供需失衡困境。

二是推進醫養結合服務,提升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的精準匹配程度。從政策內容框架和政策運行機制來看,“目前我國的養老服務質量規制過多偏重‘條件,而忽視了養老服務最終的輸出質量?!盵53]例如,高齡老人認知障礙癥將成為困擾許多高齡老人居家照護難點。上海超大城市老齡化、高齡化趨勢不可扭轉,這一問題將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對高齡老人尤其是社區認知障礙癥家庭的居家照護服務利用的關注度還非常低,處于萌芽階段。上海中心城區部分街道和社區已經開始針對高齡老人尤其是社區認知障礙癥家庭的照護服務試點,這些有針對性和持續性的服務,尤其是涵蓋預防、干預、治療、照護為一體的服務值得高度重視和積極探索。在推進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中,圍繞高齡老人的服務利用情況和服務需求類比進行精準分類供給,通過構建“醫、養、護、居、送”為一體的高齡老齡居家照護服務體系,能夠在滿足高齡老人服務需求、減輕老人痛苦的同時,降低家庭照護負擔和社會照護成本。這不僅需要全面了解高齡老人對居家照護服務需求的內容,還應及時了解高齡老人對居家照護服務的使用、評價和期待,從而提高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供需匹配的精準度。

三是促進無正式照護服務類型老人的服務利用,提升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谔厥饧彝ヅc普通家庭發展平衡、養老資源供給與配置均衡的考慮,政策層面需要更加關注無正式照護服務類型的高齡老人?!拔覈鴮嵭杏媱澤?0年來,家庭結構少子化、小型化加速,只有兩人的核心家庭比重不斷增加,由家庭提供非正式照護的傳統模式顯然難以為繼?!盵54]高齡老人生活質量如果長期得不到正式照護,失能失智風險將會成為國家風險,完善長期照護政策和服務體系尤其是正式照護服務供給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伴L期以來我國居家養老存在忽視老年自力與自主服務、強調家庭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抽象化、推崇機構養老服務等服務方式方面的問題,還存在政府資源不均衡配置、市場資源進入引發爭議、家庭與社區資源不足等資源配置方面的問題?!盵55]激活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潛在需求是提高社會養老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相關研究表明,“我國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意愿與行為之間存在明顯的悖離,2018年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CLASS)數據統計發現,僅有9.97%的老年人使用過居家養老服務?!盵56]本研究對于高齡老人居家照護服務的利用調查再次驗證了這一點?!罢陴B老服務供給中的責任轉型是政府公共服務責任變遷乃至政府職能變遷的一個縮影?!盵57]對于高齡老人的照護服務利用,政府應該通過相應的社會政策進行鼓勵,如通過構建新價值理念,對相關案例的宣傳、服務可及性的提升、支付機制的完善等途徑來促進高齡老人對于正式照護服務的利用,確保高齡老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及時接受正式居家照護服務,進一步提升高齡老人的健康生活質量。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課題組目前僅在上海市開展高齡老人居家正式照護服務的調查,研究結論還需要進行更大范圍、連續調查的面板數據來進一步研究加以檢驗;其次,在抽樣階段未來需要考慮進一步優化抽樣方式,提高樣本的代表性。此外,城市高齡老人的養老保障服務分布在民政、衛生、殘聯等部門,各個部門頒布的政策、提供的服務、涵蓋的內容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為了提高政策分析的可操作性,本研究選取了政策代表性比較強的居家照護服務來進行服務利用評估和政策分析,未能全面考察其他相關服務的利用情況和影響,未來研究將進一步優化。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人口年齡構成情況[EB/OL].國家統計局網站,(2023-02-03)[2023-06-05].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4.html.

[2]陶濤,王楠麟,張會平.多國人口老齡化路徑同原點比較及其經濟社會影響[J].人口研究,2019,43(5):28-42.

[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21-11-24)[2023-06-05].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24/content_5653181.htm.

[4]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EB/OL].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 (2021-06-16)[2023-06-05].https://fgw.sh.gov.cn/sswghgy_zxghwb/20210706/8f00482535e54b49bdbd24f6bbaaae6d.html.

[5]李建梅,姚紅,李成志.上海市開展高齡老人醫療護理計劃試點的實踐與展望[J].中國醫療保險,2015(11):40-42.

[6]胡湛,彭希哲.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治理選擇[J].中國社會科學,2018(12):134-155.

[7]鄭尚元,袁少杰.老齡化之因應與長期照護保險法制之展望[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4(3):127-134.

[8]劉一偉.互補還是替代:“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基于城鄉差異的分析視角[J].公共管理學報,2016,13(4):77-88.

[9]尹文耀,李芬,姚引妹,等.中國人口的廣義高齡化——基于分省模擬的全國層面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7(9):113-140.

[10]王躍生.直系組家庭:當代家庭形態和代際關系分析的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20(1):107-132.

[11]桂世勛.中國高齡老人長期護理問題的思考[J].中國人口科學,2004(S1):113-118.

[12]沈可,蔣承,王桂新.未“富”背景下的老年人收支與社會保障——基于全國調查樣本的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13,22(4):30-36.

[13]王翠絨,鄧志強.城市高齡老年人的生活狀況研究——來自湖南省長沙市310位高齡老年人的調查[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3):77-79.

[14]張廣利,林曉蘭.高齡空巢老人的社區照顧——基于生活質量的視角[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8):167-172.

[15]壽莉莉,朱即明.上海市高齡老人生活質量及其社會政策支持[J].中國人口科學,2001(S1):99-102.

[16]張文娟,李樹茁.代際支持對高齡老人身心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4(S1):39-44.

[17]羅艷,丁建定.福利社會化背景下的機構養老利用差異[J].中國人口科學,2020(5):79-90.

[18]郭瑜,張寅凱.代際關系、養老保險與中國城鎮養老新圖景[J].社會學研究,2021,36(2):160-180.

[19]敬乂嘉.老齡社會的復合治理體系:對1982—2015年老齡政策變遷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0(5):63-70.

[20]陶濤,劉雯莉,李婷.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個體化進程中的中國家庭養老支持分工[J].社會學研究,2021,36(5):25-46.

[2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3):121-138.

[22]穆光宗.我國機構養老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2):31-38.

[23]鄭功成.理性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29(3):1.

[24]梁鴻.家庭責任醫生制度改革的政策探索[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2,5(6):1-2.

[25]米紅,楊明旭.老年人長期照護模式的優化選擇[J].中國社會保障,2015(5):42-43.

[26]何文炯.老年照護服務:擴大資源并優化配置[J].學海,2015(1):88-93.

[27]青連斌.社區養老服務的獨特價值、主要方式及發展對策[J].中州學刊,2016(5):77-83.

[28]席恒.分層分類:提高養老服務目標瞄準率[J].學海,2015(1):80-87.

[29]楊燕綏,陳誠誠.中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面對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6(4):46-48.

[30]高鵬,楊翠迎.上海市醫養結合的政策過程與實踐——基于“過程—工具”的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21(6):23-34.

[31]賈妍,藍志勇,劉潤澤.精準養老:大數據驅動的新型養老模式[J].公共管理學報,2020,17(2):95-103.

[32]劉婕,樓瑋群.上海市同批居家高齡失能老人照顧狀況的跟蹤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7(4):100-107.

[33]白晨,顧昕.高齡化、健康不平等與社會養老保障績效研究——基于長期多維健康貧困指數的度量與分解[J].社會保障研究,2019(2):3-12.

[34]袁笛,陳滔.低收入老人長期照護需求和需求滿足——基于照護資源整合的視角[J].西北人口,2019,40(4):106-117.

[35]紀競垚.中國居家老年人家庭-社會照護模型[J].人口研究,2020,44(3):53-70.

[36]白晨,顧昕.高齡化、健康不平等與社會養老保障績效研究——基于長期多維健康貧困指數的度量與分解[J].社會保障研究,2019(2):3-12.

[37]張潔婷,等.潛在類別分析技術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2):1991-1998.

[38]王甫勤.地位束縛與生活方式轉型——中國各社會階層健康生活方式潛在類別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7,32(6):117-140.

[39]宋璐,李樹茁.農村老年人家庭代際關系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性別視角的潛在類別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7(6):1-12.

[40]封鐵英,范晶.獨生子女父母養老準備——基于群體差異的潛在類別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0,35(5):104-112.

[41]王德文,等.高齡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人口科學,2004(S1):93-97.

[42]王金營.高齡老人健康狀況與子女經濟支持及生活習慣依存度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4(S1):24-30.

[43]王永梅,杜鵬.老年人對待社會養老服務的行為態度研究——以北京城六區為例[J].人口研究,2018,42(6):74-86.

[44]向玉瓊,趙焱鑫.“疊層式情境互動”:危機治理中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邏輯——基于中國疫情防控的歷時性考察[J].公共管理學報,2022,19(2):12-22.

[45]黃匡時.中國高齡老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滿足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S3):331-334.

[46]曾毅,馮秋石,HESKETH T,等.中國高齡老人健康狀況和死亡率變動趨勢[J].人口研究,2017,41(4):22-32.

[47]王翠絨.城市女性高齡老人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人口科學,2005(3):75-80.

[48]郭秋菊,靳小怡.婚姻擠壓對農村流動男性養老意愿的影響——基于壓力應對理論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6,38(2):29-39.

[49]劉柏惠,俞衛,寇恩惠.老年人社會照料和醫療服務使用的不均等性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2(3):86-95.

[50]戴建兵,李琦.城市中高齡獨居老人自理能力與社區養老服務依賴性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7(4):36-44.

[51]趙代博,程令偉.“價值理性”與福利政策瞄準偏差——基于甘肅省東部農村新農合的調查[J].社會保障研究,2017(3):60-66.

[52]李連友,李磊,鄧依伊.中國家庭養老公共政策的重構——基于家庭養老功能變遷與發展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9(10):112-119.

[53]林閩鋼,王鍇.“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養老服務業的政府規制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9(12):16-21.

[54]楊團.中國長期照護的政策選擇[J].中國社會科學,2016(11):87-110.

[55]丁建定,李薇.論中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核心問題[J].探索,2014(5):138-143.

[56]王永梅,李雅楠,肖穎.居家養老服務對城鄉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基于三期CLASS數據的效應評估[J].人口研究,2020,44(6):49-62.

[57]魯迎春,陳奇星.從“慈善救濟”到“權利保障”——上海養老服務供給中的政府責任轉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6,17(2):76-84.

Service Utilization and Policy Optimization of the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Urban Elderly —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Based on Potential Category

He Xiaolin / Liang Yan

The status of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s directly concerned abou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building an elderly friendly society.Based on the survey of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Shanghai,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vel and structure of the utilization of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Using the Latent Class Analysis techniques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types of the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comprehensive medical care,combined care,housekeeping and no formal care.The study found that educational background,the number of ADL restrictions,living conditions,gender,health status in the past year and other factor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ype of home care utilization of the elderly.According to the demand categories of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supply system of care services;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nursing services,and improve the accurate matching of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promote the service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elderly without formal care services,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Home Care Service;Service Utilization;Policy Optimization;Latent Class Analysis

責任編輯 矯海霞

猜你喜歡
優化策略
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失衡與優化策略
高中體育籃球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芻議高校體操教學環境的優化策略
基于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的人居環境優化探析
鄉村旅游供應鏈優化探析
企業重大風險確定及管理建議的研究論述
分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基于一種優化策略的智能燈控制系統研究與設計
政府機關人力資源管理優化策略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