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青年導演創投:群體需求與扶持建議

2023-09-01 18:23武琦
中國電影市場 2023年9期

武琦

【摘要】近年來扶持優秀青年電影人成為電影行業重要議題之一,不論是電影節展還是行業協會紛紛推出青年影人創投計劃。本文對目前國內的創投對象、內容、孵化流程、評審機制等方面進行梳理,選取50位至少有一部院線/網絡長片或兩部電影節參展短片的青年導演,通過調查問卷和深度訪談的形式對青年導演基本信息、從業狀態以及他們面臨的問題進行研析,根據青年導演實際需求對目前國內青年導演創投扶持計劃提出具體建議,給國內電影節展、行業協會以及影視公司的創投扶持體系提供一種可資借鑒、可操作性的方法與路徑。

【關鍵詞】青年導演 群體需求 扶持建議

本文是2022年山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項目“國產影視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時代內涵和實現路徑研究”(編號: SSKLZXKT202208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為加快培育青年影人,近年來青年導演扶持計劃層出不窮,創投更是成為了電影節展的標配。最新數據顯示, 2023年3月,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板塊累計收到有效項目共874個,相比去年增長近2. 5%。創投項目823個,其中體育類項目50個;制作中項目51個,項目創投征集數量已經連續四年呈現增長態勢。2023年4月,青島影視周公布了12組入選“金鑰匙創投”計劃年度片單的作品,同時宣布增設“箸筆”基金扶持年輕創作者。雖然國內各大創投逐漸為青年導演與行業資源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然而,從項目實際成活率來看,部分創投項目未達預期。本文從青年導演實際需求角度出發,研究青年導演的真實生存狀態,他們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面對創投,他們最渴望收獲什么?通過實證分析,探尋青年導演群體需求,建立和創投方的對話體系,掌握未來青年導演從業者發展趨勢。

創投,即創業投資,電影創投旨在為電影制作人提供機會,向國際電影業推出他們的想法,并為項目融資。[1]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創投扶持計劃約有30多個,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一是電影節展創投,如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2007年)、FIRST青年電影展“電影市場·創投會”(2011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板塊”(2012年)、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產業板塊”(2019年)、海南島國際電影節“H! Action創投會”(2019年);二是電影公司商業創投,如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2016年)、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2017年)、REELFOCUS真實影像計劃(2022年);三是行業協會創投,如“青蔥計劃”(2015年)、“金鑰匙創投”(2023年);四是個人名義創投,如賈樟柯“添翼計劃”(2010年)、北京成龍慈善基金會主辦的“成龍A計劃”(2015年)[2]。這些創投項目均重在項目發掘、展示、培育以及項目投資融資。雖然各大創投形式和內容上略有差別,但總體來看均主要向青年導演提供資金、培訓、產業鏈服務等扶持。

(一)資金支持

電影作為一種產業,首先要解決錢的問題,沒有錢再好的劇本也無法實現。當下國內創投幾乎均會為創作者提供資金支持,主要分為現金獎勵和設備服務獎勵兩類?,F金獎勵方面,資助金額主要集中在5至50萬元的區間,如First青年電影展創投會資助5—10萬元、平遙國際電影展創投會資助5—50萬元、“金鑰匙創投箸筆基金”入選者可獲得10萬元生活費以支撐限期一年的劇本寫作;設備服務方面,包括法律服務、設備器材服務等,如上海國際電影節提供價值12萬元人民幣的法律服務, REELFOCUS真實影像計劃提供30萬元設備器材租賃券。這將給剛入行或尚未入行的創作者提供更多的創作可能與物質保障。

(二)孵化培訓

目前國內一些創投環節采用了分享課程、短片拍攝工作坊、創投路演、后續項目跟進等多元孵化形式。創投訓練營將目光從項目落到新人個體上,通過電影行業一線的導演、專家學者開設講座,幫助新人更好的進入行業展開實踐。例如, 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出新人孵化創投訓練營,入圍學員將參加培訓工作坊、論壇等電影節主要活動,為新項目開發做好準備。2021年FIRST訓練營除了開設導演課程之外,制片、攝影、美術、錄音這四項工種均開始孵化新人。[3]2023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邀請到了中國導演張藝謀,土耳其導演、編劇努里·比格·錫蘭,德國導演、編劇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等人擔任主講嘉賓。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電影節展、業界影視公司開始對電影新人展開孵化培訓。

(三)產業鏈服務

隨著創投體系逐漸成熟,部分創投主辦方會從資金、劇本,到拍攝制作,再到后期宣發,為青年導演提供幾乎全產業鏈服務。除此之外,一些目光敏銳的創投主辦方在近兩年展開跨界戰略布局,通過引進優酷、愛奇藝、貓眼等戰略合作伙伴對行業渠道與優質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如: 2022年, REELFOCUS真實影像計劃攜手開心麻花,增設“發現喜劇未來”通道,向國內外征集優秀喜劇導演、編劇,并優先參與開心麻花影視劇、人才培養班項目; 2023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人論壇圍繞藝術創作、類型題材、宣傳發行等方面展開探討,以期為中國電影產業鏈開拓更多通路;再如: 2023年,金鑰匙創投計劃匯聚出品方、投資人、制片人精準對接市場和觀眾,助力年輕創作者實現劇本拍攝和宣發上映。

面對層出不窮的創投,本文旨在調研青年一代創作者的生存狀態及其真實需求。由于筆者深度參與REELFOCUS真實影像計劃、平遙國際電影展產業板塊相關工作,因此依托電影節展,用滾雪球法調研了50位想要在業內持續發展的青年電影導演,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

具體步驟如下: 1.設置問卷。通過閱讀文獻,了解相關數據和信息,確定問卷具體形式,選取出生于1983年—2004年、至少擁有一部院線/網絡長片或2部以上電影節參展短片的青年導演作為研究對象,問卷從青年導演基礎信息(6項)、從業狀態(8項)、面臨問題(7項)三方面入手共設計21個問題。2.咨詢電影行業專家,對問卷的主題設置和語言表達進行咨詢,確保問卷設計合理。3.問卷預測。通過“問卷星”APP發放回收10份預測問卷,并對問卷進行內容效度檢驗。根據檢驗結果,修改了1個問題選項,“對目前中國影視產業從業者專業度的評價”這一問題答案中,將“編劇/導演/制片人/攝像/剪輯/視效/演員/其他”修改為“編劇/導演/制片人/攝像/燈光/剪輯/視效/服化道/演員/宣傳/發行/其他”。4.最終形成本研究的正式問卷。在“問卷星”APP線上發放問卷,并通過SPSS軟件對調查問卷數據進行統計。除此之外,本文設計了深度訪談環節,對15位曾經在電影領域工作過或參與過創投環節的青年導演采用面對面座談和電話交流的形式進行訪談。

(一)基本信息

此次調查問卷從性別、年齡、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是否科班出身、有無劇組經驗六方面對青年導演基本信息展開調研。受訪青年導演中,男性占 77%。出生年份多集中于1987—1996年,比例占總受訪者的近80% (見表1)。青年導演中大多數目前在北京生活或學習,占比高達75%,其余分布在上海、廣東及其他省份,還有2%的導演生活在國外。90%的受訪導演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這其中有近三成導演擁有海外求學經歷。受訪者中, 82%的受訪者是本科學歷出身,是一批具備學識水平和專業水準的高素質人才。63%的導演在自己的作品之前曾在劇組進行實習,這些經歷也為導演創作自己的作品積累了經驗。

(二)從業狀態

受訪導演中超過半數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都是短片或廣告。在拍攝第一部作品時,超過四成新人是依靠家人和朋友籌資。被采訪的青年導演中,僅有 2人能夠拿到超過百萬的制作經費來打造自己的首部作品。從擁有完整劇本到資金到位,大多數作品的籌措時間都在一年以內(見表2)。

網絡平臺的崛起,給了青年導演們越來越多的展示途徑和獲得商業回報的渠道。在訪談中有導演表示,其作品首先在網絡上發布,引起了一定反響后,被制片方看中,才有了以后的項目合作。青年導演在網絡平臺上完成首發的比例達到39%,還有23%的青年導演作品在電影節/展上完成首發,其余20%的青年導演通過小規模放映完成首發,幾乎沒有導演通過院線完成首發(見表3)。在深度訪談過程中,多數青年導演表示只要是好內容都會愿意去嘗試,無所謂什么形式或平臺。這些青年導演認為新導演不必局限于長片或短片,只要有合適的機會都可以嘗試,如果有機會可以在劇組工作和學習他們認為是很好的成長路徑。

(三)面臨的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 63%的受訪導演認為觀眾的口碑是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其次就是業內給予的肯定和榮譽,個人收入并未排入前三名??梢钥闯鱿啾仁杖?,他們更看重觀眾和行業的認可?;仡欁约鹤鳛閷а莸穆殬I歷程,多數受訪導演表示,制片發行渠道是最迫切的需求,第二位希望得到的支持是從業訓練,具體到生活素材該如何積累這一問題困擾著諸多青年導演(見表4)。部分青年導演提到了制片方能否給予青年導演在項目中充分發揮的空間的問題。半數受訪者認為,中國影視產業觀眾基數大、市場潛力大,但中國影視產業最缺乏的是能銜接行業實操的培訓,也有導演認為,行業協會的支持以及相關行業標準的確立也相對匱乏。受訪導演對于中國影視產業從業者中在服化道、剪輯、燈光等偏技術類工種專業認可度較高,專業制片人及優秀編劇成為影視團隊中最緊要的需求。

要使青年導演成為電影行業持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就必須找準青年導演緊迫需求與行業所能提供的結合點,實踐過程中科學借助ERG理論[4]所關注的三個維度:生存、關系、成長,針對不同青年導演的不同需求,建立并不斷完善青年導演培育體系,充分調動青年導演職業化積極性。

(一)生存需求:鳴之通其意

許多青年導演離開學校不久,缺乏社會經驗,在短期內不能快速實現作品成名的強烈愿望,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在此就出現了“受挫———回歸”現象,即在較高層次的需求不能滿足時,就退而追求低層次需求的滿足。因此在剛入行時,青年更渴望的是在資金保障、政策支持、自身技能提高上讓青年導演感覺有盼頭,為實現更高層次的追求打好基礎。

1.增加劇組磨礪實戰機會。目前高等院校培養的青年導演與電影行業仍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通過調查問卷也可看出,青年導演本身很渴望能進入其他劇組團隊中鍛煉自己。過去三年,青年導演尤其是學生導演缺失機會去實操鍛煉,不論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僅靠一兩部學生作業無法熟悉真正的電影產業流程。能加入訓練營的導演只是很少一部分有幸被選中的青年人,并且多數訓練營還停留在大師班的講授環節上。教育行業以及創投在孵化嫡系導演時,建議增加劇組實戰機會,讓青年導演從進入影視圈起就能打下扎實功底。一個導演應該盡可能多的嘗試不同的劇組職位,才能更清晰精準地進行預算控制和管理。

2.設立青年導演行業基金。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 45%的青年導演第一部作品都是在家人、朋友的資助下完成的。雖然目前已經有大量資本注入創投環節,但這些資金被分配在少數人手中。建議通過設立青年導演行業基金,使更多青年導演可以有機會通過基金會籌集款項;在技術支持方面,青年導演一方面可以利用創投影視公司協助,另一方面可以積極邀請母?;驑I內老師提供技術幫助;在政策支持方面,官方應積極為青年導演開辟綠色通道,對青年導演事業相關環節減稅或免稅;還可以創新舉措,為青年電影創作人員提供信貸基金等金融支持,為青年導演拍攝影片拓展渠道。

3.明確業界選拔規則。目前創投環節中有幾點問題:一是各電影節展創投環節與孵化模式雷同,選拔目標對象不是非常清晰;二是各創投每年評委不固定,口味不一;三是很多電影節在選拔的過程中過分重視青年導演過去所獲得的榮譽。筆者認為合理設置選拔標準是創投實行好壞的關鍵,一是形成樣片拍攝機制。目前國內電影節展創投主要通過公開答辯的方式獲取投資人的信任,沒有形成影像表達。二要收集青年導演詳實的個人資料,了解他未來是否想持續從事導演工作,有過劇組經歷為宜,人品是否好,是否具有較好的人際交往溝通、組織活動能力,這樣在創作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推進項目。三是要公開、公正選拔過程,盡管當下創投呈井噴之勢,但是不少創投并沒有明確自己的投資需求或偏愛的電影類型,筆者建議明細各自創投的定位,在官網上公示出選拔條件為宜。

(二)關系需求:食之盡其才

奧德弗認為,關系包括愛、歸屬感、友誼、尊重等因子,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要。這就需要外圍用更多實際行動支持青年導演的拍攝,為青年導演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環境,為青年導演傳道授業,溝通圈內人脈。

1.實施幫帶協作制度。目前已有的創投多數都會定期舉辦大師班分享、大師班課堂來完成培訓扶持,筆者建議可以采用幫帶協作制度,青年導演剛剛開始職業道路,缺乏實戰工作經驗,這種前輩帶新人的關系定位為“協作”,不是以前輩為主新人為輔的形式,而是基于對青年導演的尊重和信任,幫助學生導演盡早熟悉工作,完成角色的轉變,使青年導演樹立起完成作品的信心。

2.搭建暢通交流平臺。要建設起青年導演制片人群體之間、創投主辦方之間兩類交流平臺。在調查問卷中,青年導演十分渴望優秀制片人、特效師、演員資源共同協作,尤其緊缺專業制片人的加入, 2022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訓練營的20位名額中不僅有10位導演,還有5位制片和5位編劇,這便于讓他們在平等交流的對話氛圍中展開合作。[5]除此之外,要暢通國內創投主辦方間的交流,因為每一個平臺資源不同,既競爭又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3.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行業媒體要做好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新聞媒體一要積極宣傳創投扶持政策,二要宣傳優秀影片及最新行業趨勢,三要加大對優秀青年導演的宣傳和報道,大力宣傳青年導演成功經驗、做法。通過一系列積極的宣傳報道,引導社會對青年導演和創投計劃有更多關注和支持。行業媒體要提供包括政策法規、產業鏈的相關信息,使青年導演了解行業新信息,幫助青年導演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成長需要:策之以其道

成長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和關系需要已得到充分滿足的基礎上的人的最高需求,這時人們往往渴望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希望得到上升通道。到達這一需求層面時,每個青年導演的需求不盡相同,動態激勵扶持方案顯得尤為重要。

1.加強后創投動態管理。目前國內的訓練營,普遍時間較短,僅靠幾部短片不能完全判斷出青年人的長片掌控力,各個電影節展缺少“后創投”的進一步孵化與培育機制。筆者建議建立青年導演人才庫,加強青年導演動態管理。例如:在獲得電影節獎項或已經拍攝完成后,是否需要在后期加強對制作中項目的宣傳發行扶持。除此之外,主辦方要給予立志于扎根影視行業的青年導演激勵措施,建立以長片為主、多崗位鍛煉的模式,創新“草根/學生導演———職業導演———院線導演———知名導演”的導演培養鏈,給青年導演提供與之匹配的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拓寬青年導演未來的成長空間,滿足有能力的導演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2.形成分眾化扶持特色。目前的創投不乏項目雷同的情況,一個項目在某節展上亮相后,極其容易在其他節展上來回流轉,占用了本來就緊張的行業資源。創投主辦方應該明確定位,既可以對青年導演形成差異化、多樣化選拔,不斷滿足不同類型、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又能使主辦方的活動保持持久活力,提升活動質量。

本次調研雖然僅有50位青年導演參與,遠遠不能覆蓋并完全代表這個群體,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不斷發展的,特別是對青年導演來說,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需求。在今天這樣一個技術、知識、觀念快速發展變化的環境下,正確的激勵扶持方案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實現按需激勵,才能更好地孵化優秀青年導演,促進電影行業持續發展。

注釋

[1]劉帆,臧連榮.十年來內地電影節展項目創投研析與思考[J].當代電影, 2021 (8): 49.

[2]李卉,陳旭光.新力量導演的“電影節生存”與藝術電影的多元樣貌[J].長江文藝評論, 2020 (4): 14.

[3]劉琨.論青年電影人才的扶持與培養———從北京國際電影節說開去[J].當代電影. 2021 (8): 59.

[4] ERG理論是耶魯大學克萊頓·奧德弗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重組,于1969年提出。該理論中提出人的基本需求有三種,即生存( Existence Needs)、關系(Relatedness Needs)和成長(Growth Needs),簡稱為ERG理論。Alderfer CP.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69 (4): 142-145.

[5]王曄.上海國際電影節新人培養體系思考與實踐[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 2020 (7): 1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