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學詩詞教學中的地域民俗文化應用

2023-09-04 09:22焦華麗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民俗文化詩經

焦華麗

內容摘要:古代文學作為面向歷史追溯過去的課程,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往往會面臨教學內容與現實關聯不夠緊密的問題。而發掘古代文學中蘊含的地域民俗文化內容,再結合當下民俗的傳承與延續,就可以在古老的文學作品與當下的學習者之間建立一個有效的連接。本文以《詩經·陳風》為例,發掘其詩篇中蘊含的歌舞之俗和求子之俗,結合現實地域中依然鮮活的民間習俗,發掘古代文學詩詞教學與現實結合的深層次內容,探索古代文學詩詞教學課外實踐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古代文學教學 《詩經·陳風》 民俗文化

對于面向過去的古代文學而言,其教與學的大多數情況就是對歷史維度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家、文學現象以及內在規律進行全方位的探索與認知。但古代文學課程并不應是遠離現實的歷史存在,它也可以與學習者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尤其是其中蘊含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等待著教學者以有效的方式去發掘和運用。這些源自于歷史,蘊含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地域民俗文化并不僅僅是歷史的遺跡,它們往往還在現代生活中保留有痕跡。這也使得地域民俗文化可以成為連接古代文學與當下現實生活的一個關聯點,課堂教學也可以以此為切入點,拉近古代文學與現實人生的距離,由此達到將文學與現實結合的教學效果,使古代文學教學也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滿足學生多層的學習需求,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詩經·陳風》呈現的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古老詩歌的面貌,也反映了周口這個地域上幾千年前的風俗人情。陳地處于楚夏之交、中原腹地,“控蔡、潁之郊,綰汴、宋之道?;淬粲惺?,順流東指,此其經營之所也”,可謂是豫東交通要沖?!捌涞卦瓭裎盅?,水流津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商業發達,交通便利。陳都宛丘,即今河南周口之淮陽,“其上古為太昊伏羲之墟、神農所都之地;夏為豫州之域;商為虞遂封地;西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此,建立陳國;春秋末年,楚滅陳,陳則成為了楚國的北方重鎮?!盵1]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文化積淀,使之熔鑄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格,而孕育于此地古老社會風俗中的《詩經·陳風》可以說就是這種特殊地域文化的體現。將《詩經·陳風》中相關的地域民俗內容與課堂教學結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的寬度和深度。

一.《詩經·陳風》地域民俗的課堂教學內容發掘

《陳風》作為《詩經》十五國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文學詩歌講授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而其中蘊含的獨特地域民俗風情更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深入發掘這一部分內容能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詩經·陳風》代表篇目的文化背景,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識與視野。

《詩經·陳風》一共十首,其中有描寫男女歡會于道路、歌舞于市井的歡樂愉悅的《宛丘》《東門之枌》;有描寫男女互相吸引、相與為歡的熱鬧情況的《東門之池》;亦有反映男女期會,焦灼等待之情的《東門之楊》與反映失戀時的痛苦和愛情受阻時的苦悶憂郁的《防有鵲巢》等等。這些篇章呈現的都是男女相知相戀相念相期的內容,加之由于去古未遠,還多保留有原始社會的殘余和影響,在保存著遠荒、蠻性的同時,又具有自由率真的氣息?!蛾愶L》篇什開篇既是《宛丘》繼以《東門之枌》,其詩雖為兩篇,但其所歌詠的內容卻是都是歌舞之事。這一點郭晉稀先生在《風詩蠡測》中有過詳盡的論述:“兩詩所寫之享亦相同,《宛丘》云,“坎其擊擊”,“值其鷺翻,《東門之扮》云,“婆要其下”、“市也婆要”同寫歌舞姿態?!敝苯芋w現出一種陳國舞風極盛的民情,而巫以歌舞事神,歌舞往往被認為是陳地巫覡之風俗的最直接體現。而在《東門之枌》中除了與《宛丘》近似的舞容之外,還有一個細節也暗示了這盛大的祭祀聚會的主題。譬如《東門之枌》“視爾如枝,貽我握椒”便有求偶之意。芬芳花椒香而多子,因而不但是降神的圣物,也是生育繁育的象征?!敖奉惗嘧?,所以古人常來比女人。椒類中有一種結實聚生成房的,一房椒叫作椒房?!∑涠嘧拥募橐饬x?!盵2]顯然在《詩經·陳風》詩篇中在男女相會歌舞祭祀的風俗之下還傳達了求偶育子的習俗與觀念。

早在漢代,班固就在《漢書》中就曾記載陳地民俗,《漢書·地理志下》曰:“陳本太昊之虛,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是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陳詩曰:‘坎其擊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鷺羽。又日:‘東門之扮,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風也?!盵3]班固不僅指出了認為陳地“好樂巫覡歌舞之事”的歷史淵源,還直引《宛丘》《東門之枌》詩句為證。而在《詩經》闡釋史上,三家詩中的齊、魯二家也提到了這兩首詩中的歌舞與陳地“好巫”之民風的關聯。如齊詩學派大師匡衡認為:“陳夫人好巫,而民淫祀?!憋@然,在這種民俗事巫的歷史文化語境下,《宛丘》《東門之枌》中的歌舞就與巫祭活動產生了必然的聯系。在我國的原始文化中,“古代之巫,實以歌舞為職,以樂神人者也?!盵4]《宛丘》中的舞者持鷺鳥之羽,立之而舞,是在以歌舞以娛神也。其詩篇并沒有描繪的歌舞向何神所獻,而是著重突出了舞者自“宛丘之上、而下、而道,無地不熱鬧,無冬無夏,無時不熱鬧”的執著與癡迷,其體現出的恒意既是一種虔誠也從另一方面暗示出陳地巫風歌舞舉國若狂的意味。而陳國這種濃郁的好巫之風在陳奐的《詩毛氏傳疏》引用《韓詩外傳》的一條材料中也得到了佐證:“子路與巫馬期薪于韞丘之下。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脂車百乘,觴于韞丘之上。此韞丘即宛丘。陳有宛丘,猶之鄭有洧淵,皆是國人游觀之所。處師氏脂車觴此,則陳大夫之游蕩無度,習成風俗,由來久矣?!盵5]

此外,《詩經·陳風》中以“東門”為題的詩歌共有三篇,《東門之枌》《東門之池》《東門之楊》。無一例外反應的都是男女聚會于東門之地的情愛之辭。而男女情戀與“東門”的密切相關性似乎也暗示了東門其地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內涵。所以除了“婆娑鼓舞以事神”之外,在《陳風》的三首東門之詩中反復提及的“東門”也是陳國求子之俗的見證。雖然篇中言說的都是男女之情辭,但其皆于東門而會的背景也就意味這這個地方是國人相聚的一個重要的場合。而東門乃是陳國都城之門,在傳統的信仰中一直有對于“東”一直有這樣的認知:“木在東方,東方者陰陽氣始動,萬物始生,木之為言觸也,陽氣動躍?!倍鴱臇|周以來,中原各諸侯國除魯國曲阜外,各個都城的布局多是坐西朝東,以東為尚,東門為尊,而往往許多重要的祭祀活動都是置于東門東郊。譬如在《月令》中就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的記載。而東郊僅是在東門之外,應都是傳統信仰中祭祀活動的神圣場所。而作為祭祀的宗教重地往往自然也是能聚集人群的熱鬧場所,正所謂“國之交會,男女之所聚”,自然也就歌舞吟詠于其中萌發。于是三首感慨男女之情的東門之詩也就成為了陳地東門之祭繁盛熱鬧的見證。在上古社會的觀念認知中往往將東方與“萬物生長”聯系起來?!皷|方”的概念既包含著方位和季節的意義,又于其特殊的時空觀念中蘊涵著生命的主題。如果從這個立場來看,東門情詩也就不是什么“淫詩”“刺詩”,而是真實反映了上古社會于仲春之時在東門祭高禖背景下男女順時依禮而會,其所吟唱的男女相慕戀的求偶之辭也就是自然的情感流露。而又因其與高禖之祭的相關性,加之上古“東”這一特殊方位所具有的“生育”所指,使得表面上看起來男女情長的東門之歌往往具有了一重隱含的“求偶生子”的觀念于其中??梢哉f東門之會與歌舞之風一起構成了《詩經·陳風》的主要民俗內涵,對其深入的發掘與解讀深化了《詩經》教學內容的內涵,也找到了和當下民俗生活結合的立足點。

二.《詩經·陳風》民俗文化的當下延承與課外教學拓展

民間習俗中蘊涵的文化、道德、民風都是時光積淀的民族傳統精華。雖然時光流逝,但是古陳之地的風土之音中對于生命的熱情與企望卻在一代又一代的風俗傳承中綿延下來?!皷|門之會“”與“歌舞之風”一起構成了《詩經·陳風》民俗中的生命主題,而這一內涵恰恰正可以從本地依然存在的廟會文化習俗和民間歌舞中找到印證,教學中也以此為結合點,打通課內與課外,連接古代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讓課堂的內容更貼近生活的現實。

在當今多元文化交流的時代環境下,將帶有鮮明民族記憶與情感的民俗作為教學資源引入課堂進行新的教育意義探索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需明確找到詩歌作品蘊含與當下民俗現實的最佳對接點,才能更有效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以《詩經·陳風》為例,其作為《詩經》十五國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文學詩歌講授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分量。而其中蘊含的獨特地域民俗風情更是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將《詩經·陳風》中相關的地域民俗內容與課堂教學結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的寬度和深度?!对娊洝り愶L》一共十首,其中有描寫男女歡會于道路、歌舞于市井的歡樂愉悅的《宛丘》《東門之枌》;“婆要其下”、“市也婆要”寫的都是歌舞姿態。直接體現出一種陳國舞風極盛的民風民情,而巫以歌舞事神,歌舞往往被認為是陳地巫覡之風俗的最直接體現?!对娊洝り愶L》所展現的歌舞祭祀、男女歡會的場景,其大多傳達了一種潛在的對于生命繁衍的精神信仰。時至今日,作為傳統民俗活動太昊陵廟會其中種種信仰習俗與民間活動依然還是圍繞著關于子嗣生命延續而展開。譬如古廟會中為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原始巫舞“擔經挑”便是一種淮陽特有的民間歌舞,直接印證《詩經·陳風》所呈現的上古時期陳地好歌舞的習俗。而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太昊陵祭祀活動中,無論是扣子孫窯、“拴娃娃”還是廟會上隨處可見的泥泥狗都傳遞出希望子孫繁衍不息的愿望,也正是《詩經·陳風》古老的“東門之會”中生命主題的延續。這些依然鮮活的當下民俗內容也就成為了《詩經·陳風》詩篇教學中最有益的補充與證明。而對民間地域文化與古代文學教育教學的探討,顯然不僅有利于開拓課堂教學的視野和內涵,也有助于突破純知識性課內教學方式。這種通過回溯過去來連接當下,進而尋求教學思路突破的方式可以說打開了一些古代文學教學的新局面。

古代文學的教育不應僅僅是單純的知識記憶的訓練,還應該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進行一種文化學習。教學的內容很多時候也不應局限在課堂之中,將課堂書本所學相關的知識與現實內容印證并實踐更能進一步拓展教學的意義。與地域民俗文化結合,恰是把教學導向生活與文化的一種途徑。民俗本就是民間的,它來自于大眾,現在我們身處的就是它發生的具體環境。通過鮮活的經歷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古老文學中依然延續的當下習俗,體會到文學與文化的力量與傳承,從而產生對民族的文化的深層次認同。以《詩經·陳風》為例,最直接的運用方式就是在課堂上以音畫圖的方式直接將地域的民俗的內容以切合教學詩篇內容的方式展現出來。陳地太昊陵廟會中的求子習俗與其所承載的文化傳統,可以說即有陳地本身文化的因素,也有大姬求子而好祀所帶來的遺風,更吸收結合了伏羲與女媧的始祖傳說。然則,雖時光流逝,但是古陳之地的風土之音中對于生命熱情與企望的主題卻在一代又一代的風俗傳承中綿延下來。時至今日,作為傳統民俗活動的古廟會仍在太昊伏羲氏之墟的淮陽一年又一年的繼續,其中種種信仰習俗與民間活動依然還是圍繞著關于子嗣生命延續而展開。只是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改觀,那些原本蘊含著神秘巫術色彩的儀式,漸漸成為一種承載者歷史文化蘊含的民俗形式。而淮陽廟會中雖仍然人潮涌動,人們也是帶著求子祭祖祈愿平安昌隆的愿望而來,但文化觀瞻的游樂性意識也在不斷滲入這個古老的廟會中。因此,民俗與教學結合,除了讓它走進課堂之外,還需要我們走出課堂,走進民間民俗的土壤。有了深切環境體驗之后,才會了解《詩經·陳風》所反映的歌舞之俗求子之俗的現代延續。而就《詩經·陳風》的教學而言,實地的考察也就成為了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因地制宜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還“活在”身邊的《詩經》民俗,感受“彼澤之陂,有蒲與荷”的現實場景,所讀所學成為所歷所見,更能真正體會和感悟出古代文學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實質。

從《詩經·陳風》的發生環境來看,它本身植根于先秦時期陳楚民間廣闊的土壤中,其詩歌篇目所吟詠的內容與曾經地區民俗文化和生活不可分離,也與現在地域的民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要充分利用其現有的民俗文化環境讓學生與地域民俗文化進行“全接觸”,在此過程中不斷激活印證學生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而無論是課堂觀察、分析、模仿,還是直接的民俗活動考察與接觸,都是拓展古代文學詩詞教學內涵的有益探索與嘗試。

參考文獻

[1]王劍.《陳楚文化及其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3,第6期.

[2]聞一多.《風詩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3]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1653頁.

[4]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5]陳奐.《詩毛氏傳疏》.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4,第121頁.

項目名稱:中國古代文學“詩詞教學”的創新與實踐(周口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J2021016

(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

猜你喜歡
民俗文化詩經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熱貢地區民俗文化中的潔凈觀與實踐研究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讀詩經
詩經
現代詩經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現代詩經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