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新媒體的結合

2023-09-06 08:29楊曰
成才之路 2023年24期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結合傳播

楊曰

摘要:當前,傳統文化傳承有以下幾個困境:一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難度大,二是傳統藝術體系不適應當代通用藝術理論體系,三是對待傳統藝術文化的“寶庫”態度導致傳承惰性化。而新媒體的出現,為傳統文化傳承帶來了生機。文章對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結合的可能性、新媒體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新媒體傳承傳統文化的三種模式進行探討,以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新媒體的結合。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新媒體;傳承;傳播;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4-0049-04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盵1]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根基,發展文化不僅要推動科學文化進步,還要做到對歷史上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傳承優勢傳統文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統文化在一些人的眼中逐漸變得陌生而遙遠。而新媒體的出現,為傳統文化傳承帶來了生機。本文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新媒體的結合進行探討。

一、傳統文化傳承存在的困境

1.傳統文化的傳承難度較大

筆者在對傳統藝術文化特征進行總結時,發現多數的中華優秀傳統藝術文化都有一個特征———精英化。除去接地氣的民間藝術,以中國畫為例,《歷代名畫記》中提到了顧駿之“結構高樓,以為畫所”[2],因此傳統國畫是一種“高樓”中的精英們的藝術。而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藝術應該從神壇上走下來和人民對話。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許多傳統文化源于封建王朝體制下的貴族的精神審美需求,而技師以外的黎民百姓與之并無交集。對于大眾而言,一些傳統文化具有極高的門檻,有時缺乏親和力。尤其是技藝通常以家族為傳承紐帶,加之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導致傳男不傳女,在傳承者的選擇上縮小了范圍,因此不具有一定規模的學習者,其技藝的傳承很容易中道而廢。而當前,隨著文化的雅俗性質不斷流變,傳統藝術文化也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歷史上藝術文化的清高性留下的裂隙在如今仍留下一些理解上的鴻溝。

2.傳統藝術體系不適應當代通用藝術理論體系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一些技法理論體系不同于西方,但在當下通用的西式表達中,傳統價值體系出現失語。典型的就是當下音樂譜曲多用來源于意大利的調式音級,而非宮商角徵羽。如水墨色彩,人們更習慣于用灰度區分而非濃淡枯濕等。在理論體系方面,就難以避開學校教育的話題??傮w來看,部分高校對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品鑒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缺乏指導??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下中國在技術上的發展有時受到個別西方國家的干擾,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就有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說。這樣,就使得部分學校忽視傳統文化藝術的教育和學生基本審美素養的培養。這是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傳統文化的生存相對而言也不容樂觀,學校要謀得一席之地,就要在兼顧素養培養的同時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從文化本身出發,賦予它一套更適于學生理解與解讀的話語體系,讓它的表達適應時代,或者將傳統的翻譯為現代的,以使其更加易于當代人理解和直觀接受。除去文化古今的代溝,在傳播中,中西語言文化差異也成為一大難題。當下部分高校的學術研究,有時依然是以西方的范式為主,并且國際通用語為英語。根據高低語境文化理論,英語作為低語境語種,與漢語的表達邏輯有較大的出入。漢語的表達本身具有“感悟類興”的特點,這種婉轉隱晦對表達者和接受者都有較高的要求。而在低語境文化中,關于文化的信息需要使用更加精確詳細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接受者的要求較低,他們需要從表達者處接收明確的信息以求精確理解,而對表達者則要求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將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從高語境翻譯至低語境,很容易造成表達內涵的流失和壓縮,因此對傳統藝術文化研究者在學術研究上設置了較高的語言門檻。而且,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外來文化也對本土文化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因為發展程度的差異,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因此藝術文化上有時存在向西方看齊的現象,傳統藝術現身時代舞臺也存在與異邦文化的競爭問題。而做出改變和適應,絕不等于篡改經典或者數典忘祖,而是藝術文化本身的進步。相反,墨守成規或抱殘守缺,才是真正斷絕了傳統藝術文化的亙古的生命力。

3.對待傳統藝術文化的“寶庫”態度導致傳承惰性化

提到傳統文化,大部分人往往想到的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泱泱中華文明奔流不息,中華藝術文化是一座精神寶庫。但問到寶庫中具體有什么,有些人便顯示出缺乏更多的了解,僅限于教材上的知識與理解。而問題,就出在了“寶庫”這個詞上。人們總是強調漢唐藝術文化,因為那是最輝煌的文化之一;人們總是強調中原藝術文化,因為那是最主流的文化之一。但是“寶庫”一詞有幾個特征:相對靜止不變化,是孤立不變通的;對待文化傳承時,存在“只要寶庫還在,文化就不失底蘊”的僥幸心理;在面對寶庫這一空間時,有時可能難免會背對世界。而這三個特點,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因而,用“寶庫”的態度看待中國傳統文化,難免引起發展的惰性,消泯再創作的動力。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絕非僅僅是藏于萬卷書冊中的一座寶庫,它的影子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是在方言的變易、詩篇的傳唱、風俗的守正創新、生活觀念的身傳言教中成長起來的。因此筆者以為,傳統藝術文化不應該只是一個一成不變的寶庫,它更像是一種文化基因序列,是可以被新的或是外來的文化因子所引醒與再次創作的。略微不同于模因論的復制傳播理論,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問題絕非對文化本身簡單的復制傳播所能解決的,只有結合新的血液與時代的聲音,方能重煥生機。

二、新媒體結合傳統文化傳承的思考

當下,新媒體已融入人們的生活,擁有多樣性、實時性、交互性、個性化等無可比擬的優勢。而新媒體的出現,能打破傳統文化傳承的困境,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補充新鮮的血液,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但是新媒體結合傳統文化傳承的過程,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

1.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結合的可能性

對于傳統藝術文化,單純的文字記載與傳播難免有語言障礙,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則使得文字、圖片、視頻等傳播形式更加大眾化。利用一方屏幕,能更加直觀地展現文化藝術,降低對欣賞者的門檻要求,乃至不通漢語的外國人也能直接接觸到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當下,有眾多優秀的計算機設計軟件與設備。以通用的Adobe和傳統國畫藝術為例,其中描述色彩的RGB、CMYK等都是很好的顏色模式,但國畫講究墨分五色,焦濃重淡輕,顏色的起名都來源于自然本身,都是電腦的顏色模式難以直接描述的。又如具有壓感體系的Apple pencil,其使用手感與毛筆相去甚遠,甚至無法實現提按轉折的用筆。因此,當一個真正的國畫藝術家面對數位板時,他在屏幕上無法呈現真正的國畫;一位能利用電子設備模仿出國畫效果的特效師,他面對筆墨紙硯會不知所措。這樣,面對新媒體表述設備或軟件的限制,被“閹割”后還是原來的文化嗎?重讀題干,人們會發現一些主流設計軟件并不是為中國傳統文化而設計的,正如傳統文化本身的表達困境。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因此這個問題的解決,還需要文化工作者對表達的現代化改造以及適應中國文化表達的軟件的研發。正如漢字的輸入法一樣,找到那個與時代契合的錨點,才能讓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加自如。

2.新媒體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

新媒體是技術革新帶來的新型媒體形態。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傳播的成本下降,加之多樣的表現形式與高度時效性、互動性,其迅速地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上升為廣泛而深刻的文化活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互聯網上網人數9.89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9.86億人[3]。我國新媒體與社會大眾的生活早已達到了深度銜接。而對于傳統文化,利用新媒體走進人們的生活不失為良策?!靶旅襟w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原先文字傳播的弊端,以圖像化的方式進行動態化和立體化傳播,不僅大大提高了傳播效率,而且促進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將傳統文化鑲嵌到圖像之中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進而能夠減少因傳統媒體滯后導致的受眾群體流失現象”[4],從而可以讓傳統文化走下“神壇”,飛入尋常百姓家,打破“廟堂”藝術的怪圈。首先,當下快餐式文化盛行、短視頻盛行,每個作品的平均瀏覽時長逐漸壓縮,從而深究每個文化符號背后故事的精神顯得難能可貴,因此傳統藝術文化的扁平化很大程度上難以避免。但同時,大眾對藝術文化作品的品味也日益變化,有深度有底蘊的作品依然有著天然的優勢。因此,在通過合適的方式打開大門之后,傳播不能出現斷層和真空區,受眾對此藝術的了解不能止步于表象和元素,需要經得起藝術文化本身的深度推敲和研究。其次,讓傳統文化去探尋和新媒體契合的傳播方式,本就是對傳統文化當代表達的改造。新媒體依賴于廣泛的信息技術,用技術去復現或介紹傳統文化,乃至讓其在新時代的手段中愈發熠熠生輝,都是解決傳統文化失語現象的探索與進步,正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正如《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分析》中所說:“借助新媒體技術,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能夠喚起人們的共同記憶,形成情感共鳴,在潤物細無聲之中提升人們的思想水平,自覺接受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對正能量的感悟,并在傳統文化的感召中外化為積極行動,從而形成強大的文化力量與社會凝聚力?!盵5]當然,除去支持傳統文化本身的教育性作品(如《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作品)之外,一些作品以直觀的表現方式表現再現文化本身,在看到這些作品的時候,能夠引醒人們記憶中屬于傳統文化的那一部分。人們會去嘗試辨認,然后進一步去查資料了解,這是通過還原全貌直接引醒文化基因,以適應當下傳統學術體系小眾化的現狀。關于“寶庫”態度,馬景鳳在《新媒體藝術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融合發展研究》一書中講到“新媒體藝術跟隨現代科技的腳步不斷前移,結合創作思維,打破以往單一媒介的限制,作品內涵也于重組結構中產生了整合、綜合的特征”。因此,文化在新媒體的語境下演變為一種可以隨時調動重組的基因,好比藥房里的草藥,其庫存是隨時變化的,不僅是傳統文化本身的敘述,而且與外來文化的對話在新媒體環境中也變得觸手可及。

3.新媒體傳承傳統文化的三種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所謂的新媒體傳承傳統文化,就是借助一些新興技術手段和不同的網絡平臺,將不易理解的冷媒介轉化為熱媒介,給受眾一個低門檻的輕松入門。其實也就是類似一種文化上的喚醒現象,基于平等的基礎,可以以古喚新,以新喚古,以大眾喚小眾,以邊緣喚中心。傳播具體內容的模式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傳統文化元素的直接復刻與沉浸式復現(不排除新技術的使用)。例子:北京冬奧會文創周邊傳統神話主題徽章、河南衛視《蘭陵王入陣曲》《唐宮夜宴》等。分析:直觀。沉浸式復現更能將受眾直接帶入場景,需要創作者對文化本身的深度了解與表現力,需要發掘傳統文化中恒久打動人心的部分,不然很容易落入缺乏親和力的困境。

(2)傳統的方式演繹新的內容。例子:古箏中國鼓翻彈洛天依原創曲《權御天下》《刺客伍六七》第三季OP主題曲琵琶段、木雕作品等。分析:所謂大師級“二次創作”,引醒的是時興的一些流行文化的基因。這對觀眾傳達的信息是:原來傳統的藝術形式也可以這么流行。加之利用新的事物,也可以起到為傳統文化“蹭熱度”的作用。這對于傳統文化踏入大眾視野至關重要,需要創作者對傳統技術的高度掌握、對潮流風向的把握,以及二次創作的能力。

(3)新事物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與思想。例子:2021屆清華美院畢業設計《萬華鏡》、2020屆廣美畢業設計《落凡塵》、劇情PV《神女劈觀》等。分析:新故事中帶著歷史的敘述,以及在創作理念中融入中華文化中綿延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和價值觀。這種新舊融合的方式,很容易引發人們的爭議與誤讀。但是優秀作品往往會具有更加恒久與深刻的影響力,需要創作者在能講好新故事的同時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認知,并將二者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解讀,讓其散發新的生命力??梢哉f,每種模式均有其傳播優勢,但相較舉例的三種模式而言,第三種較前兩種模式更有恒久的生命力與說服力,而其所謂的傳統的價值觀,實際上也不是為傳統而傳統,而是在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的,由時代演變而來的,是本土的,是中華民族在發展道路的探索中逐漸演變而成的價值體系與思想。反觀當下,如部分非遺技術手藝人并不高明的自我營銷、傳統刺繡木雕等藝術的宣傳千篇一律地抄模版,配以缺乏新意的劇情,相較于優秀的傳媒作品必然是難逃邊緣化的泥淖。而且在傳播的過程中,部分創作者對傳統文化本身不甚了解,套傳統的殼唱別臺的戲,在讓觀者感覺內容蒼白的同時也會造成對傳統文化的誤解。因此,人們在講述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故事時,一定要警惕意識形態內核的異化。如部分中國本土的文化產品在制作中為符合海外市場要求一味進行不恰當的改編和再創作,導致其形神俱失,這也是文化傳承中不可取的部分。當然,一個新媒體作品并不能盡數展現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全貌,即便是冬奧開幕式上以精良制作一一羅列的24節氣,也不能詳盡地闡釋節氣背后沉淀五千年的智慧與蘊意。這說明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作用并非完全是科普與傳授,更多的或許是打開通往這些基因序列的門扉,讓其跳脫出那個記憶中的“寶庫”,真正從五千年的文明積淀中褰裳涉水而來,如春雨潤物無聲地走進大眾的生活。在傳統藝術文化面向國際傳播時,要避免稍有成果便著急推廣而不顧他國藝術文化,也不要藏掖著孤芳自賞,只有在充分了解其他藝術文化的前提下,才能產生平等的交流,不落入魯迅先生所說的“送去主義”的桎梏。這樣,人們對待外來藝術文化的態度得以統一,知彼知己,方能在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中百戰不殆??傊?,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絕不只有新媒體這一種答案,讓傳統文化真正走入人們的生活方是正解。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13-14.

[2]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全譯[M].承載,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9:59.

[3]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1-02-28)[2023-03-10]https://www.gov.cn/xinwe n/2021-02/28/content_5589283.htm.

[4]白露.新媒體語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J].文化產業,2021(35):2.

[5]苗文玉.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分析[J].文化產業,2022(01):1.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New Media

Yang Yue

(Languages of Europe and Bunka Gaku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are several difficulties i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irstly, the high pur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makes it difficult to inherit; secondly, the traditional art system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al art theory system; thirdly, the "treasure trove" attitude towards traditional art culture leads to the inertia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has brought vitality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new media, enhanc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new media, and three mode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new medi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with new media.

Key words: 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new media;inheritance;dissemination; combine

猜你喜歡
中華傳統文化結合傳播
談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帶來的雙面性效果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