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表政治形象傳播

2023-09-06 07:20魏岳平
西部學刊 2023年16期
關鍵詞:華表政治傳播藝術美

摘要:華表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產物,其形象經過匠人數千年勞動打磨,被傳統價值觀念濡染塑造,逐漸成為政治場域專制王權之表征,具備特定的政治形象。在皇權神授與皇權至尊的社會背景下,君主的實踐活動作為天下共同關注的審美對象,是社會美的一種表現形式?;诖?,生活在中國古代政治運行模式下的藝術創作者能動地想象圣明君主形象,通過藝術創造的方式反映君主實踐,映射社會政治審美理想內涵,華表就是這種審美理想的實物寄托。后人經由華表,可以看到虛心納諫、順天保民、朝乾夕惕等肯定性形象,這些形象在歷史維度上的超穩定延續正是中國數千年政治審美理想的穩定性傳播。

關鍵詞:華表;圣王形象;藝術美;政治傳播;審美理想

中圖分類號:G0;J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6-0054-04

Abstract: Huabiao, an important cultural product of ancient China, whose image has been polished by craftsme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work and shaped by traditional value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olitical symbol of authoritarian royalty and possess a specific political image.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divine authorization and supremacy of the emperor, the monarchs practical activity as an aesthetic object of universal interest is a form of social beauty expression. Based on this, art creators living under the political operation mode of ancient China, imagined the image of a wise monarch, reflected the monarchs practice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 and mapped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aesthetic ideals, with Huabiao serving as the physical object of such aesthetic ideals. Through Huabiao, later generations can view affirmative imagery such as accepting advice with an open mind, obeying heaven and safeguard the people, and being cautious and diligent all day lo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ultra-stable continuation of these images in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has been the stabl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aesthetic ideals.

Keywords: Huabiao; image of holy king; artistic beauty;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esthetic ideal

中國古代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政治文明,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藝術創造過程不可避免地與之發生交互,表現為在藝術作品中融入政治理想,使其充斥著傳統政治價值理念,而其中最為根本的又屬王權觀念。在治水論與軍事民主起源論的支撐下,中國政治文明演進道路從一開始就體現出專制集權的傾向,早期國家建構過程中大量催生精英主義的要素聚合,使得“中國上古政治傳統在前國家時期就已經有明顯的任賢使能傾向,而最為賢能的人往往獲得至尊政治地位,成為至尊圣王”[1],這也是后來專制君主在政治場域核心權威地位的由來。隨著圣明君主形象的沉淀,藝術創作者的審美心理與對至尊圣王形象的期待發生碰撞,產生了一系列承載政治美感的藝術品,華表就是其中之一。

一、正大莊穆:華表的政治形象塑造

在中國傳統社會對政治美的一般理解中,中正肅穆一直是重要的構成維度。從紫禁城三大殿的中軸結構,到朝堂的對稱設計,再到政治文學作品中的駢文曲賦,“正”的概念一直留存在中國人的審美心理底處,也成為他們對審美對象的固定評價標準??鬃釉凇墩撜Z·顏淵第十二》中曾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2]179,又在《論語·為政第二》中強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2,可見“政治”與“正治”同音并舉,體現中國傳統政治倫理中對為政者應當正大光明的規范性要求。而肅穆莊嚴也是引起民眾審美心理強烈震顫的另一形象特征,蓋因上古祭祀禮儀的歷史記憶中包含著對天的沉重思考,人們反觀自身的渺小微弱,用“永恒”與“無限”等概念來理解宗教神明之美,自然在內心中生發出肅穆莊嚴的敬意。中正肅穆因此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創作的主流形象,塑造了國人相對穩定的審美意識,形成了關于政治美的共同體認。

華表的藝術形象在形式上恰好符合中正肅穆的審美規范。早在上古的堯舜禹時代,華表就具備了一些為后世穩定延續的特征。比如,上古時期華表的基本形態是圓柱形,直到明清時期,圓形柱身仍舊是華表的主體構件成分,僅增添了須彌座、云板、承露盤和尊龍等裝飾性要素。圓柱體的特點是通體對稱、比例協調,沒有棱角似渾然天成,在各類廟堂殿宇前,立柱往往都采用圓形結構,頗具承上啟下的中正形象。此外,根據《史記》解集記載,華表為“堯作之,堯立誹謗之木?!保?]可見華表最早取材于樹木,后來由于木料經年易腐,遂用石料雕刻。無論是木料還是石料材質,華表皆取材于自然,具備土地的厚重色彩與樸素氣息,這種色彩氣息又因大地崇拜而增添了厚重的肅穆感。

華表的藝術形象還通過博采自然元素豐富自身的莊重感。仔細觀察華表上的裝飾物會發現,“華表上的蹲獸形象上與獅子、麒麟、無翅的辟邪接近”[4],頂端飛翔騰躍的兩翼取法自然祥云,柱身盤踞的遠古神獸蟠龍、底座雕刻的龍形花紋都是自然或超自然的事物。這些神話故事中才有的形象實際上是先人對自然界神秘現象的主觀想象,用來解釋已知時空的未知現象,其在本質上是對自然的有意識改造,這種改造活動離不開以自然事物為藍本進行的審美觀察,反映了中國人對自然美的獨特理解。華表通過博采這些自然元素形象,構筑了自身與超自然事物相接近的氣質:龍的尊貴、麒麟的祥瑞、獅子的威嚴帶給審美主客體以同質性的莊重感。

由此可見,華表的政治形象來源于華表的藝術形象與中國人審美心理結構的交匯融合。這一政治形象的塑造伴隨了中華數千年文明實踐,是創造華表的勞動主體與欣賞華表的審美主體之間以審美共通感為紐帶進行交流的過程。審美共通感是由審美客體引致的自然而然的相同心靈體會,也是藝術美在勞動者與審美者之間流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中國傳統政治場域基于共同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環境,給予每個生活于其中的人相似的心理感受,同處這個系統內的審美主體產生相似的審美意識?!爸袊饨▽V浦髁x中央集權制度始于戰國,成于秦漢,一直延續到清,歷時兩千多年,大體上與中國封建社會相終始?!保?]創造華表的藝術家生活在中國古代政治場域中,而華表在創作的歷史沿革中與現實政治建立了穩定聯系,因此華表成為創作藝術家對現實政治感悟的凝結,并寄托了藝術家對理想政治的期望。華表正大肅穆的藝術形象經過遷移轉換進入審美主體對現實政治中最顯赫、最活躍的成分——圣明君主實踐的審美理想之中,而創作者創造華表時也熔鑄了其對圣明君主實踐的審美理想,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同質性。

二、華表承載的政治審美理想與華表藝術美的目的性

審美理想源于一般理想,是一般理想在審美對象中的呈現。作為藝術品,藝術家帶著他們的一般理想創作出來,往往具有托物言志的目的?!墩f文解字》中有“志,意也”的說法,“意”是主體性的集中體現,反映的是藝術家的主觀動機,即目的性。而美本身并沒有目的性,康德認為美在關系方面的契機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即某一事物并無客觀目的,但其形式卻符合我們內心諸能力的運行[6]。這一事物的形式之所以符合人們內心某一方面的想象,對于自然物而言,往往需要人們進行聯想,才能在相同文化語境下形成共識;對于人為物(藝術品)來說則離不開創作者的主觀輸入,藝術美的目的性表現為創作者通過塑造藝術品特定的形式傳遞特定的理念,當藝術作品被審美主體欣賞時,對后者產生影響。這種目的性不是藝術品本身的美感帶來的,而是塑造美感之時遵循的共同文化規則。質言之,審美共通點。

華表中承載的政治審美理想來自人們對政治運行的一般理想,在中國古代政治場域中集中表現為虛心納諫、順天保民、朝乾夕惕等圣王形象標準。荀子是較早闡述圣王形象的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在他的筆下有“出于治,和于道”,即圣王是融合了道德權威與政治權威(權力)于一體的人[7]?;趥鹘y政治文化解釋語境,在華表的形象塑造中,也可以發現耦和圣王標準的政治形象。

首先,《史記·文帝本紀》載“文帝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族,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3]。所謂諫木,就是前面提及華表的最初形式,古人將對統治者,尤其是君王的建議、批評刻在諫木上警示君王圣明賢德。即使到了專制王朝鼎盛時期,華表也常常聳立在宗廟、御史院等場所,繼續隱喻著虛心納諫的圣王期待。

其次,有學者認為華表系上古時代初民盛行的“通天柱”之孑遺,是中外古代神話和宗教中被普遍提到的“神柱”[8]。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商周時期,通天的目的在于達民。而龍具有天子的意涵,是溝通上天與人間的符瑞。華表之上盤踞的蟠龍和底座雕飾的龍紋正是天子連天接地的表征,表明君主能夠代天牧民。這種樸素的政治統治思想既強調君主的專制獨裁地位不可撼動,又是華表創作者愛民惜民、順天保民情感的外化存在。

最后,華表的柱頭上立有瑞獸,名曰“犼”,用意在于告誡君主勤政?!盃辍笔且环N形似犬的瑞獸,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蘊含的意義也不相同。如今北京天安門城墻后面的一對華表上仍佇立著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在明清兩代,它的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而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這是對君主行為的直接期待,內蘊著圣明君主的審美標準:在外則憂民憂國,在內則經綸世務。如此一來,只有勤政為民夙夜在公才符合審美者對君主行為的理想期待,那些深居廟堂或者專好游幸的君主都不具有政治美的品質。

在華表與中國古代的政治審美理想的互動中,華表的藝術美與社會美交織重疊,社會美成為藝術美的現實基礎。然而在現實政治環境中,君主的盛德形象經常處于虧損狀態,處在宮殿深處也難以被普通民眾充分了解,現實美的實質和形式都不夠完善。因此,藝術美承載和慰藉了普通民眾對圣明君王的審美理想,是對現實美的重要補充。

三、華表政治形象的傳播與華表藝術美的超穩定延續

政治傳播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是社會活動與政治現象的結合,“政治傳播的構成要素包括主體、對象、內容、途徑、效果等?!保?]華表的政治形象傳播是歷時性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事實上,華表的政治形象之所以能夠為今天的人們所知,除了其自身具備的藝術美感外,還離不開其承載的政治形象的持續傳播。古曲《廣陵散》在魏晉時代得以廣為傳播,但是其后失傳,就是因為傳播鏈條中斷。華表政治形象傳播是政治傳播而非文物流傳,歸根到底就在于華表承載的政治審美理想一脈相承,華表憑借其與主流政治價值觀念的契合,得到了統治階級政治活動的保護,為華表政治形象的傳播提供了重要保障。

華表政治形象傳播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包括藝術創作者、藝術審美者,也包括以華表為政治宣傳手段的政治家;傳播對象是華表的完整物質形態,或者完整物質形態的模型;內容是華表的物質形態承載的政治意涵;途徑也是多樣的,既包括華表在空間上的固定與定向位移,也包括特定政治意涵的講述與傳承;傳播效果則是華表政治形象的沉淀,并為后世所認同。其中值得強調的是,華表的物質形態及其模型必須是完整的,如果華表殘缺,那么它所承載的政治意涵也將遺失或部分遺失,甚至因前后矛盾而被曲解,后人也就無法通過定點觀察解讀華表原本的政治形象。

此外,華表的政治形象傳播不同于一般政治人物形象傳播,后者所傳播的核心內容是人物的政治品格,而華表政治形象的核心內容則是抽象宏大的價值觀念。這種觀念與華表外在形象之間的關聯并非客觀必然,而是人們主觀建立的聯系。在效果方面,歷史人物的政治形象往往用以樹立榜樣,引導人們向善避惡,如“包公政治形象的傳播對于受眾群體的政治態度和政治人格的變化與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10],而華表的政治形象傳播效果主要表現在中國古代政治審美理想的超穩定延續。

這一超穩定延續似乎與現代美學中的藝術終結論相沖突,但澄清“藝術的終結”的本來含義有利于化解認識上的訛誤。藝術的終結并不意味著華表的作為藝術品的歷史終結,也不意味著華表的藝術形象終結。正如丹托認為藝術的終結是“藝術作品的理論接近無窮,作品客體接近于零,結果在終點存在著純粹形態的理論”[11]。所謂藝術的終結,其實是對“藝術發展史的終結”的縮寫。當丹托說藝術史終結了,他的意思是某種發展——某種敘事發展——完結了。因此華表作為藝術品,可能也會走上黑格爾所說的“產生、生長、繁榮到衰落、終結的歷程”[12]中的最后一個階段,但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其中描繪的固定的政治形象已經浸入藝術品本身而穩定固化下來。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藝術終結論就有著終極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始終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一切放在實踐發展的序列中,認為一個時代的藝術跟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是基本一致的,藝術是對生活的反映,生活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藝術也會跟著變化發展。

因此,華表藝術與其說在內涵豐富發展的層次上終結了,毋寧說是在藝術形式上固定了。華表蘊含的藝術美穩定地隨著共同體成員歷史記憶的傳承而實現了超穩定的延續,其中搭載的中國人想象圣明君王形象的審美理想也隨之代際相傳,在漫長歷史雕蝕下無改其色,厚植了中華民族政治理想的平民氣韻。

四、結束語

中國漫長的政治文明實踐產生了大批具有符號象征意義的藝術產品,這些藝術產品與人們的政治想象交融,孕育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政治文化傳統,而后者又構成了當今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重新挖掘這些展現政治審美理想的藝術品及其背后的象征意義,對于追溯當下公仆精神中清明正直、廉潔奉公、勤懇務實等政治美德的生成脈絡與演進歷程不可或缺。本文正是從華表的政治形象與藝術形象相互雜糅的歷史事實出發,探究其中散發出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精神、氣質與神韻,尤其是其中最精髓的圣王之道與民本主義思想。同時,站在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高度,用中國本土的物質產出推動知識產出,符合中國人的經驗認知與情感認知。正如在古代政治場域,君王、藝術創作者、民眾營造的同一的文化語境中,華表的藝術美感得到了極致的綻放。

參考文獻:

[1]張師偉.中國傳統政治話語中的國家起源及其政治倫理[J].社會科學文摘,2020(7):35-37.

[2]孔子.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424.

[4]吳衛.明清華表初探[J].裝飾,2003(1):25-26.

[5]寧可.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J].文史哲,2009(1):89-100.

[6]俞航.康德《判斷力批判》中的自然美與藝術美[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4.

[7]東方朔.荀子的“圣王”概念[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33-39.

[8]王守棟.華表淵源考[J].文物春秋,2006(5):29-33.

[9]荊學民,段銳.政治傳播的基本形態及運行模式[J].社會科學文摘,2017(1):17-19.

[10]楊先保,趙江濤.現代戲曲中包拯政治形象的傳播形式和功能[J].理論觀察,2019(3):135-137.

[11]阿瑟·丹托.藝術的終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12.

[12]朱立元.對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的再思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46-156,198.

作者簡介:魏岳平(2002—),男,漢族,湖南岳陽人,單位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文化傳統與政治現代化。

(責任編輯:趙良)

猜你喜歡
華表政治傳播藝術美
由誹謗木到華表
探究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美
海報設計中的自然美與藝術美
華表
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系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政治傳播效果研究
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傳播主體探析
長征時期工農紅軍革命政治文化傳播實踐的多維分析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的藝術美
中國故事中國認知國際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