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批判性思維培養視角下的小學低段科學教學探究

2023-09-07 06:02宋肖依
黑龍江教育·小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小學低段科學教學批判性思維

宋肖依

摘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時期,而科學課堂又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陣地,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诖?,站在批判性思維的角度,分析小學科學課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現狀,以及如何在小學低段科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期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對探究科學的興趣。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小學低段;科學教學

批判性思維是指人根據一定的評價思維對某一事物進行的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活動,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又是思維傾向的一種,被認為是高階思維培養目標之一[1]。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7~11歲為具體運算階段,其中小學低段的學生普遍為7~9歲,他們處在具體運算的初始階段,可以進行簡單的分析、反思和創新,具有培養批判性思維先天條件。批判性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特征,科學研究需要批判性思維與批判性精神。小學科學教師應在教學中關注批判性思維培養,要給予學生思考機會,教給學生思維方法,激勵學生批判質疑[2]。

一、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現存問題

在小學科學教科書《科學》(教科版2017)中在全學段存在著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資源,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很少落實到教學層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沒有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意識。教師的教學以教學目標為中心,教學目標通常分為四大塊,分別是“科學概念”“科學探究”“科學態度價值觀”“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在“科學探究”中,存在批判性思維的技能要素,在“科學態度價值觀”中存在批判性思維的思維傾向要素,“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中存在批判性思維的思維傾向和反思的要素。但在教師的教案中,體現批判性思維要素的內容相對較少,在教學環節中,更難有體現批判性思維的活動。以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神奇的紙”一課為例,在“科學探究”的教學目標中,大部分教師寫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加工與改進,比較材料在改變前后的變化;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描述紙在折疊前后的變化?!倍骄渴菍W生的探究,教師的過多參與剝奪了學生探究紙的變換的機會,也削弱了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效果。

其次,小學低段學生心智水平有限。小學低段的學生年齡相對較小,語言理解能力、注意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因此,批判性思維一詞相對他們來說比較難懂。在課堂上,學生聽到的詞匯大多為,“知道了嗎”“理解了嗎”“會做了嗎”,學生會把教師說的這類要求,當作自己這節課的目標?!拔抑懒恕薄拔依斫饬恕薄拔視隽恕?,只要做到了教師的這些要求,大概完成任務了。至于這節課自己有沒有思考、有沒有分析等批判性思維活動,學生沒有概念。

二、小學低段科學課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發掘教材中的批判性思維資源。教師要明確批判性思維的內涵,包括批判性思維傾向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維傾向又包括質疑、客觀、求真、反思,批判性思維能力包括關注、論證、推理、創新、評估[3]?;谂行运季S的內涵,發掘出蘊含在教材中批判性思維的資源。

首先,明確教材目標中的批判性思維資源。在教材的教學目標的“探究”部分,要求學生有根據的進行假設,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體現;在教學目標的“態度”部分,課標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敢于創新,是批判性思維傾向的體現;在教學目標“科學態度價值觀”中,課標要求聯系課堂與生活,體現批判性思維客觀的要素。其次,教材的設計面向全體學生,具有普遍性,而在新課標中又指出,“科學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各地區教學資源不同,學生也存在差異,教師應針對此對教材做適切性的處理加工,這是科學教師專業素養的體現,也是科學教師發揮創造力的機會?!苯處熞谂行运季S的教學目標,以教材為出發點,挖掘相應的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資源。

以二年級上冊“神奇的紙”為例,義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學教師教學用書》在“探究目標”中提出:“能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的加工與改造”“能比較紙在改變前后的變化”。在這兩個教學目標中,“改造”和“比較”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創新和論證的體現。找到本節課的批判性思維目標后,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加工。例如在導入時,設置懸疑“把一張普通的紙剪幾下,剪出一個洞,把八個人圍起來,你們覺得可以做到嗎”,在這種情境下,學生要推測紙的變化,并在教師裁剪的過程中,意識到創新的方法能帶來神奇的改造效果。這樣的導入環節,不只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對教師的崇拜之情和對神奇的紙的探究興趣。

減少設計實驗過程中教師的參與。實驗的設計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基于假設進行設計的過程,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體現。在小學低段,部分教師覺得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夠完善,為了完成教材講述的任務,提高實驗的合理性,減少了學生的參與,甚至取代學生,直接由教師設計方案,無形中又剝奪了學生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機會,也不容易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興趣。在小學低段,正是學生創新等批判性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減少在設計實驗過程中的參與,把觀察、質疑、創新的機會提供給學生。

再以二年級上冊“神奇的紙”為例,“探究目標”中的“改造”和“比較”體現了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創新和論證要素。而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部分教師寫的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將紙折成瓦楞狀,再帶領學生比較普通紙和瓦楞狀紙的承重能力、彈性、隔熱性的實驗。紙的“改造”和“比較”,就變成了教師指導學生將紙改造成特定的形狀———“瓦楞狀”,然后提出比較的具體特征,比如承重能力。學生能做的就是學習折瓦楞狀紙,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比較固定的特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把這兩個環節還給學生,要給學生改造紙的機會,可以通過設定目標“改造一張普通的A4紙,讓它能夠承擔一個鉤碼的重量”,再由學生根據目標,來設計各種改造紙的方法,讓紙能夠承擔一個鉤碼的重量,這個過程可以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中的創新能力。在比較紙和瓦楞狀紙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先觀察這兩種紙都有哪些特征,然后再根據不同的特征進行比較。低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看”“聞”“聽”“摸”和“嘗”這五種常見的觀察方法,他們具備了觀察兩種紙的能力。在觀察前,可以給學生設置觀察和比較的任務,如“找出普通紙和瓦楞狀紙的5種區別”,帶著任務來觀察,可以提高學生觀察和比較的效率,還可以增加小組之間團隊合作的有效性,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發言,主動表達自己的發現,會評價別人的發現。在交流的過程中,會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中的論證和質疑的能力。

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活動進行評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各種表現進行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是正確還是錯誤,讓學生及時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因此,過程性評價具有導向作用,且小學低段學生的情感需求比較強烈,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傾向和能力進行評價,既可以讓學生意識到什么是批判性思維,又可以激勵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口頭評價和“班級優化大師”記錄表評價的方式。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觀察月相”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中間的時候,會出現滿月,學生會提出質疑,“地球那么大,為什么沒有把月亮遮住,反而出現了滿月呢?”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這個問題問得好,說明你是一個會觀察會思考的小朋友”。通過對學生質疑的肯定,向學生傳達一種信息,會質疑會思考也可以得到表揚。其次,可以將評價標準貼在黑板上,“我思考了”“我提出假設并且給出理由了”“我評價了”等詞語,當學生滿足其中一個時,在“班級優化大師”里對學生進行加分。

綜上所述,小學低段科學課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還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來發現問題、創新性地解決問題,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實踐中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傾向,最終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錢金霞.批判性思維培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文理導航,2021(11).

[2]沈建剛.小學科學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訓練策略[J].新教育科研,2021(11).

[3]簡澤宇.小學科學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缺失與培養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編輯/陸鶴鳴

猜你喜歡
小學低段科學教學批判性思維
小組合作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
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探討
論批判性思維與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養
批判性思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培養及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