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特征與教育對策

2023-09-09 23:48李小林廖全明
甘肅教育 2023年16期
關鍵詞:教育對策

李小林 廖全明

【摘要】近年來,國家對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逐年提高。文章采用張大均、江琦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適應性分量表》調查分析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情況,根據分析結果討論新生代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并為新生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6—0040—06

新生代留守兒童指出生于2000年及以后,年齡在18周歲以下,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達到6個月或其他原因平均每2個月與父母見面次數少于1次、由代理監護人教養或自我照顧的兒童[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加空心化的農村、不斷減少的同齡玩伴、網絡化的交往空間、隔代教育的即存事實等因素造成了新生代留守兒童更加減少了與父母見面的頻率和相處的時間,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生代留守兒童的心理適應問題。當前,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檢出率高達33.7%,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隔代監護等監護類型、監護人的負面評價、與父母的分離時間等是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安全感的危險因素[2]。筆者查閱大量文獻對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現狀、影響因素等問題進行研究,對社會環境、家庭結構、教養方式、交往方式發生變化后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問題進行新的分析和探索。

一、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四川省成都市、遂寧市抽取兩所農村中學的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20份,篩選回答不全或信息不全問卷,收集到有效問卷279份。收集農村留守兒童資料86份,其中男童48名,女童38名;初一年級兒童39名,初二年級兒童47名;完整家庭兒童63名,單親家庭兒童23名;父親外出務工兒童47名,母親外出務工兒童13名,父母均外出務工兒童26名;父母外出務工時間1年以內兒童62名,父母外出務工時間1年以上兒童21名。為了對照比較,共收集農村非留守兒童資料193份,其中男童93名,女童100名;初一年級兒童101名,初二年級兒童92名。本研究將父母均外出務工、父親外出務工、母親外出務工三種情況下的孩子界定為留守兒童,將父母均沒有外出務工界定為非留守兒童。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張大均、江琦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適應性分量表》展開問卷調查,問卷一共由22個題目組成,內容包括生理適應、情緒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等6個因子,每個項目分為四個等級,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適應越好[3]。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為0.827。

(三)結果分析

1.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的基本情況。從量表1的總體得分及各維度得分分析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情況,可知新生代留守兒童在6個心理適應維度上生理適應得分最高,生活適應、社會適應、情緒適應、學習適應次之,人際適應得分最低,說明了新生代留守兒童在生理適應方面表現最好,人際適應方面表現要弱一些。新生代留守兒童在心理適應總分以及生理適應、情緒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等4個維度上得分都要略低于非留守兒童,在另外2個維度上略高于非留守兒童,但兩類兒童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說明留守兒童的心理適應能力略低于非留守兒童。

2.新生代留守兒童在性別、年級、家庭結構、父母外出務工類別、外出務工時間方面的心理適應情況。從表2分析新生代留守兒童在不同性別上心理適應得分及其差異,可知除男生的生理適應得分略高于女生外,男生在心理適應總得分以及其余5個維度得分都低于女生,其中社會適應維度得分顯著低于女生,說明了男生總體上心理適應能力要略低于女生,特別是社會適應能力表現較為明顯。

從表3分析不同年級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得分及其差異,可知不同年級新生代留守兒童在心理適應總分以及心理適應各維度得分沒有顯著差異,說明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狀況沒有年級差異。

由于孤兒或其他家庭結構的留守兒童極少,將新生代留守兒童在家庭結構上分為兩類:完整家庭和單親家庭。從表4分析不同家庭結構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得分及其差異,可知完整家庭與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呈顯著差異,完整家庭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水平明顯優于單親家庭。從心理適應6個維度得分情況來看,完整家庭留守兒童得分均高于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并且在情緒適應、社會適應維度上顯著高于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在學習適應維度上得分非常顯著高于單親家庭留守兒童,說明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存在較多問題,特別是學習適應、情緒適應和生活適應方面。

從表5分析新生代留守兒童在外出務工類別變量上心理適應得分及其差異,可知新生代留守兒童在不同外出務工類別變量得分呈非常顯著的差異,父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得分非常顯著高于母親外出務工、父母均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父母均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得分顯著高于母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在心理適應6個維度上,除了生理適應、情緒適應沒有顯著差異外,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和生活適應4個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或非常顯著的差異,且這些維度均為父親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其適應得分顯著高于母親外出務工、父母均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說明父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水平較好,父母均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心理適應較差,母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存在較多問題。

將父母外出務工時間分為1年以內與1年以上兩個類別,從表6父母外出務工時間上分析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得分及其差異,可知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時間上雖然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外出務工時間在1年以內的留守兒童得分要略高于父母外出務工時間在1年以上的留守兒童。在心理適應6個維度上,除了生理適應、人際適應、社會適應得分沒有顯著差異外,在情緒適應、學習適應和生活適應維度上父母外出務工時間在1年以內的留守兒童得分都要顯著高于外出務工時間在1年以上的留守兒童,說明了父母外出務工時間在1年以內的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水平要好于外出務工時間在1年以上的留守兒童,特別是在情緒適應、學習適應和生活適應方面。

二、討論

(一)關于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基本情況的討論

本研究調查發現,新生代留守兒童在人際適應、學習適應方面表現最差,在生理適應、生活適應方面表現較好,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總體狀況略低于非留守兒童。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生代留守兒童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改善,能夠滿足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一直在出生地居住生活,生活適應、生理適應表現普遍較好。但父母教養角色的缺位、隔代教育的天生缺陷、學習過程的家庭關注缺失等因素影響孩子面對人際交往問題、學習問題時缺少最有力的支持,多次應對失措會讓孩子在人際交往、學習上喪失信心,致使人際適應、學習適應變差。而非留守兒童家庭沒有這些不利因素影響,從而導致新生代留守兒童的總體適應狀況可能會低于非留守兒童。

(二)新生代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問題值得關注的群體

1.新生代留守男生。本調查發現,新生代留守男生心理適應狀況總體上要略差于留守女生,特別是在社會適應能力上表現較為明顯,這可能是受男女生性別特點的影響。一方面,男性被認為要承擔更重要的社會責任,與生俱來就要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社會角色定位,女生則會給自己設定依賴、服從或者說更低的角色定位,因而男生較之女生可能會承擔更大的社會壓力;另一方面,女生細膩、含蓄,男生粗狂、大膽,其性格特點決定了社會對女生較之男生更寬容,社會沖突也更少,使得女生較之男生有更好的心理適應能力。

2.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本調查發現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心理適應存在較多問題,特別是學習適應、情緒適應和生活適應方面。單親家庭孩子被拋棄的擔憂、對家庭沖突的應對等因素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自責、孤僻、焦慮、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據調查這些留守單親家庭的孩子難以掌控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敗感,造成目標和理想無法實現的挫折感,加上單親家長教育責任感下降或者對孩子要求過高,會加重其挫折感,表現為學習成績落后、情緒容易波動、生活狀態較差,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危機[4]。

3.母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照料數量的差異決定了兩者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母親細膩、安全、穩定、溫暖,可以給孩子更多的保護和安全感,母親可以滿足孩子生理、安全、尊重等更多的需求,特別是學齡前留守兒童更加離不開母親的照料,表現出更強的依賴性[5]。因此,母親的缺席相對于父親缺席對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的負面影響會更為嚴重,而父親外出務工對兒童心理適應的影響作用并不那么明顯。

4.父母外出務工時間較長的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會給留守兒童帶來孤獨感。孩子能否健康成長取決于與他人特別是父母的相處,嬰兒時期通過哭、叫等方式引起父母的關注,當這種信號得到父母的及時回應,孩子與父母之間就建立起依戀關系,與父母等周圍人群產生更多的互動、進行更多的社會性探索,表現得更能夠接受周圍的環境,相反就會產生不受保護的安全焦慮、更多的社會焦慮。父母外出務工直接影響父母與兒童之間建立起的信任感、安全感,并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受到質疑。父母外出務工時間越長,產生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焦慮感就越強烈,甚至產生社交回避行為。

三、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教育的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聚集、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必然社會現象。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留守兒童仍將長期存在。因此,學校、社會、家庭協力合作,加強社會關愛服務體系建設、改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整合社會資源,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提高留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緊密合作、協同聯動,推進以政府為主導、家庭為核心、學校為基礎、社區(村委會)為依托、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政府要發揮主導性作用,大力倡導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制”,負責代理家長的培訓與任務落實,發揮好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領導小組等機構的優勢作用,促進各方面力量聯動,建立起多方協作配合的工作機制;民間組織做好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協助者、幫教者,為留守兒童提供及時、有效的困難幫扶和心理服務;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場所,要建立好留守兒童檔案,保持與監護人的密切聯系,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學習與心理上的困惑、矯正問題,發揮好學校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家長要改變“讀書無用論”“物質補償親情”等錯誤觀念,加強關懷,不斷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二)幫扶、提升農村困難家庭留守兒童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留守兒童生活適應能力

留守兒童家庭一般都會面臨一些困難,最主要的是經濟、就近就業的困難,這些困難是迫使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的重要原因,需要給這些家庭一些必要的、針對性的幫扶,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應對困難的能力。政府可以在普惠制的制度架構內,通過工作福利、社會服務等形式,或者以家庭醫療、教育補助等財政補貼的形式對確實存在困難的農村家庭予以針對性幫扶,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至少要確保農村留守兒童不會因家庭經濟困難面臨生活與學習困境。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政府可以采取獎勵、減稅、補助等政策鼓勵企業招收本地女性員工,讓農村女性可以在就近就業的情況下還能照顧孩子,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問題。

父母外出務工、子女被迫與父母分離、家庭功能不正常等因素,是造成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要原因。無論是承擔實際教育與監護責任的祖父母,還是留守兒童的親身父母,都還存在教育觀念不正確、監護責任不明確、教育能力不足的問題[6]。比如,有的留守兒童家長認為只要有錢就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對孩子負責;有的家長認為讀書不能當飯吃、賺錢更重要;有的家長覺得有良好的物質條件就能補償親情缺失的不足,這些錯誤觀念嚴重影響了監護人對孩子的教育效果。社區或學??梢酝ㄟ^營造氛圍、加強宣傳、教育培訓等方式努力讓監護人做到:切實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職責,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親情關懷;加強與子女的溝通聯系,做到聯系頻率穩定、聯系時間連續;重視與孩子面對面的交流,利用節假日、寒暑假時間看望孩子或把孩子帶在身邊;能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情況,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不斷提高監護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對孩子、對教育的理解能力,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三)加強學校教育管理,改進教育方法,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適應能力

首先,學校要不斷改進教育管理方法。留守兒童所在學校一般為寄宿制學校,其規范管理和教育有利于促進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解決農村務工家庭的部分后顧之憂;設立“代理家長制”,承擔社會家長、學校家長代理人的主導作用,一對一幫扶,及時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困難;加強教師隊伍培訓,促進教師責任心、耐心和愛心,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關懷;加強與社區、社會組織、家長的聯系和溝通管理,特別是抓住寒暑假契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孩子表現,傳授一些教育方法。其次,要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隔代教育等因素有較多心理行為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較為強烈。為此,學校要注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心理咨詢功能室、開展心理輔導活動,為有心理困擾的學生提供心理服務,樹立全員“育心”理念,特別是發揮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主力軍作用,細致把握學生心理變化,及時提供關注、關愛和關懷。第三,重視榜樣示范教育作用,促進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謹慎心理、固執等特點,容易對家長、教師的說理教育產生懷疑態度和逆反心理,而榜樣教育、行為示范教育主要是通過留守兒童親身體驗、情感卷入,給兒童樹立正面形象,容易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促進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留守兒童的榜樣教育要堅持真實性、生活性,注重選擇身邊“人”,如留守同伴、教師、家長等真實可見的榜樣,注重通過優秀評選、主題班會、戶外實踐、新媒體等兒童喜歡的方式和途徑促進留守兒童的參與程度,提升榜樣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段喬雨.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其突圍[J].現代教育科學,2017(12):24-29.

[2]黃月勝,鄭希付,萬曉紅.初中留守兒童的安全感、行為問題及其關系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03):82-87.

[3]張大均,江琦.《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02):81-84.

[4]傅安球,史莉芳.離異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45-257.

[5]李鐘帥,蘇群.父母外出務工與留守兒童健康——來自中國農村的證據[J].人口與經濟,2014(03):51-58.

[6]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與對策[J].江西社會科學,2013(11):197-200.

(本文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一般課題“新生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適應特征與教育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CJJ007)

編輯:徐春霞

猜你喜歡
教育對策
淺析高職院校新生思想問題及教育對策
淺談留守學生的教育策略
傳媒類院校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
幼兒告狀行為狀況及其對策
淺析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學前兒童問題行為的成因與教育對策
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就業狀況及教育對策
淺析高職生擇業效能感及教育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