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倡議下北方茶區人才培養策略分析

2023-09-10 05:42龔春梅賀文珍白娟
大學 2023年7期
關鍵詞:茶區茶學茶文化

龔春梅,賀文珍,白娟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園藝學院,陜西 咸陽 712100;2.陜西省委黨校 研究生院,陜西 西安 710061)

茶是世界上除水之外的第二大飲料[1]。中國是最早發現、栽培和飲用茶的國家[2]。秦嶺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南麓植茶歷史悠久,“茶馬互市”“漢中買茶,熙河易馬”。經過千余年發展,陜茶因“香高味濃耐沖泡、富含鋅硒無污染”的獨特品質[3],支撐了絲綢之路自唐宋延續至明清繁榮邊貿的“茶馬互市”。近年來,陜西省人民政府遵循國家相關政策,尊重自然規律、打造生態農業,發展茶產業,延伸產業鏈。歷史上作為茶葉生產轉運集散重地的陜南茶區,如今通過產業提質增效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已成為我國江北茶區主要綠茶生產基地。

一、北方茶產業挑戰與機遇并存

地處江北茶區的陜西茶產業長期以來存在生產技術普遍落后、創新能力不強和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主要是當地茶學專業技術力量相對薄弱所致。各級政府想方設法做大產業、促農增收、振興陜茶,使其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富民潛力產業[4]。一方面,在圍繞滿足農民增收致富需求、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狠抓標準化生產、形成技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發展新路徑上進行多方面探索。上述兩方面努力的成效逐步顯現,形成以綠茶、黑茶、紅茶、青茶、白茶等五大類二十多個品種為代表的系列產品,在第十二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陜西省共獲得22個一等獎,許多產茶大縣獲得“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名茶百強縣”以及“國家現代農業技術體系茶葉示范縣”等榮譽稱號[5]。

(一)陜西茶產業面臨的挑戰

陜西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挑戰不小,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間。諸如從茶園管理入手提升茶葉單產和品質;從茶葉加工入手向清潔化、精細化轉型,改善茶葉加工水平;從品牌建設角度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提升龍頭企業、著名品牌的帶動作用;從消費驅動入手結合銷售向旅游、文化等產業融合轉型,持續提高茶產業的綜合效益等。

陜茶產品效益不高、品牌影響力小、科技含量低及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必須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協調解決,通過規劃引領、政策指導、資金項目扶持、技術支撐等措施,使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茶產業集中。在技術上,加強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開展新品研發、技術攻關、技術培訓等,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技術骨干隊伍;在機制上,擴大招商引資,通過旅游招商、品牌招商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在管理上,著重構建質量管理標準體系,同時加強產地保護、產品認證、市場監管工作等。上述挑戰背后的重點是人才,學術不立、產業難興是制約陜茶發展的主要原因,當前專業人才嚴重缺乏,斷檔現象嚴重,因此加強對茶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和輸入是重要舉措。

(二)做優做強陜茶的機遇

陜茶天然品質好[6]。茶葉品質是生態環境、茶樹品種和栽培管理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品種一致且管理水平不相上下的情況下,生態環境中氣候和土壤因素是茶樹生長和茶葉品質特點形成的基礎條件[7]。陜南3市22個茶葉主產縣覆蓋的茶園隸屬我國最北茶區,這里霧氣氤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為高端名優茶的絕佳生長地。高緯度、高海拔的地理環境,晝夜溫差大,病蟲害發生少,茶樹生長周期長,有機物積累多,使茶葉滋味更豐富,富硒斷裂帶和風化片麻巖土壤,使茶葉富含鋅、硒等多種礦物質。近年因茶葉內質豐富屢獲國際國內大獎,特別在“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獲得多個一等獎。

陜茶受關注程度高。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訪陜期間考察安康市平利縣蔣家坪茶園時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希望鄉親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倳浀南M?,指明了陜茶應走生態發展、綠色崛起之路,陜西省也將茶葉作為技術攻關重點扶持作物,接下來如何將陜南茶園蘊含的巨大自然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陜茶品牌知名度上揚。近年陜南3市各產茶縣為避免產品同質化引起惡性競爭,紛紛根據自身地理位置和文化起源制訂茶產業發展規劃,整合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地理標簽的“安康富硒茶”“漢中仙毫”和“涇陽茯茶”等區域公共品牌,并搭建互聯網公共營銷服務平臺。通過安康富硒食品大會堂推介、秦漢古茶第二屆中國茶博會專場推介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特別是“安康富硒茶”和“漢中仙毫”獲中國馳名商標,區域公用品牌價值不菲[8]。

陜茶因其“香高味濃、富含鋅硒、天然健康”的優異品質,得到了市場的普遍認同和肯定,發展前景廣闊。能對天然好品質進行科學解讀、進一步擴大知名度以及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都需要專業人才的加入并共謀發展[9],這既是陜茶的挑戰,同時也是機遇。

二、茶學專業專業化、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產業欲發展,人才是關鍵。人才成為推動產品升級、占領市場、走向世界的先行者。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訪閩時提出三茶融合思想,即“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科技始終是服務產業、助力產業的硬通貨,人才是這一硬通貨的持有者。

(一)北方茶區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茶學專業人才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發展迅猛,茶學專業人才需求急劇增加,因高就業率在農科各專業中成為熱門。江南茶區、華南茶區和西南茶區因種植規模、技術水平等優勢就業吸引力更大,導致北方茶區產業發展需要的茶學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因此,陜西省高校培育滿足北方茶區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進而走進產業、服務產業成為當務之急。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致力于培養引領北方茶產業發展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和拔尖創新型人才。為順應陜西茶產業快速發展的人才需求,學校向教育部申請并獲批自2020年起招收茶學本科專業學生,同時依托陜西省重點學科優勢,積極探索以動手實踐能力、研究創新能力為培養重點,將科研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力爭培養引領未來北方茶產業發展的多層次人才,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

(二)茶葉沿“一帶一路”走出國門需要茶學專業人才

陜南植茶、產茶、飲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陜西不論是曾經的絲綢之路起點還是作為當今“絲茶之路”的要沖之地,都應當肩負起傳播與交流茶文化的歷史使命和溝通東西方貿易的國家使命[10]。

面向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的開放窗口已經打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所在的楊凌示范區在古絲綢之路光環的輻射下,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大格局,從“國際農業示范園”到成立全國“唯一以推動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交流為特色的自貿片區”,再到2021年設立陜西楊凌綜合保稅區,打造上合國家特色農產品貿易平臺,成為陜西乃至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未來在更好履行“全面推進農業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打造“一帶一路”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這一國家使命的同時,楊凌自貿片區也將成為農業領域開展制度創新的承載平臺。

上合組織國家人才根據地已經建立。楊凌示范區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加持下,組織專家主動作為,從10年前承辦“國家援外農業培訓項目”到如今“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的落成投用,培養的大批人才已成為助推示范區高水平開放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強力“引擎”,為楊凌現代農業走出國門插上“騰飛翅膀”。走出國門的不論是推廣示范還是培訓交流項目,都需要接受過專門理論和技能訓練且語言無障礙的專業人才去實現。

概而觀之,西安為絲綢之路起點,陜茶是富有悠久茶文化淵源的特色農產品,楊凌又是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茶葉走出國門的各種有利條件均已齊備,“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這些鳳凰正是那些深刻理解北方茶園特點和茶葉加工技術、懂專業、懂外語、有情懷、可以借助上合農業平臺將中國茶推向世界的理想型人才。

三、北方茶區人才培養思路與策略

當下,各高校本科人才培養和碩士博士階段人才培養分別隸屬不同的管理部門,科研訓練到創新研究難以實現梯度遞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卓越農藝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效果。因此北方茶區新時期茶學人才需求驅動下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守正創新。

(一)借“一帶一路”機遇,勇挑絲路起點使命

象征農耕部落時代集體智慧的神農氏,據傳曾“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000年前武王伐紂得貢賦有茶、漢景帝劉啟墓中茶實物樣及法門寺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和唐宋興盛的茶馬互市,無一不證實陜西自古以茶之光芒傲然閃耀在絲綢之路上。在歷史背景映襯下的新時代,作為古老而富有朝氣的特色茶區,既要在省內提倡“陜茶進百企,陜人喝陜茶”的情懷,還要在省外宣傳“出陜西·走絲路”的路線,要勇挑國家使命,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讓陜西茶及全國優質農產品走出國門。對陜西茶產業,需要大量具有相關文化背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展開工作:第一,做好茶園栽培管理,制作名茶評優,把高端茶做靚;第二,抓好大宗茶銷售,簡化產品包裝,提升供給效能;第三,注重文化挖掘,利用地理優勢,把諸如張伯端在紫陽、諸葛亮在勉縣、李白在長安、蘇軾在塞外等名人與茶的故事做深做透,把茶坊、書院、驛站的茶事做細做實,把巴國貢茶、秦漢古茶、明清貢茶、富硒健康茶的陣地做精做強。圍繞技術支撐、產業增收、外貿出口做文章,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擴大對外推介。那么勢必需要大量具有相關文化背景、專業知識與技能及示范展示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提倡“國際視野”教學,豐富茶學課程體系

根據學校開設課程和培養方案的要求,通過長時間基礎理論學習、學科知識學習和嚴格規范的科研訓練,使學生能夠構建起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將有志于學術研究的本科生提前納入研究生教育體系,統籌安排培養環節,實現兩個高等教育子系統的有效銜接。茶產業發展需要卓越農藝人才,提質增效需要拔尖創新人才,走出國門需要國際綜合人才,“破舊立新”成為必然選擇。在加強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應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課程體系,供學生輔修俄語、阿拉伯語等。通過科學的系統教育,培養具備卓越特質的人才以滿足區域茶產業走國際化發展道路的需求。

另外,陜西省農業農村廳也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培訓,主張農業走出去。以此作啟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學研究生培養也注重以茶文化為媒介,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體會,對飲茶習俗從認可到喜愛,并引起國際學生的共鳴,促進他們結合本國文化,感知其本土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差異[11],感受作為大自然饋贈的茶,對人們健康和精神層面的助益與升華,從而有效提升我國大宗茶在供大于求背景下的國際需求度,創新品飲新模式。

(三)探索“中華文化”模式,立于人才內涵打造

人才培養旨在更加靈活地培養地方急需人才。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提出的“三茶融合”思想明確將茶文化放在首位,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是愛國主義的一種體現。同時,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茶文化也能拉動茶葉市場的消費,茶文化崇尚的自然屬性與新時期的品飲理念高度合一,因此,弘揚承載中華優秀傳統的茶文化,一方面是為了拉動茶產業的內需,宣傳其解渴和保健功效,另一方面是讓茶文化成為校園的一股清流,培養更多大學生以茶敬人、以茶雅志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人格。

在新時代背景下,弘揚陜茶文化,融入學生培養,助力產業發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2021年“茶文化”本科課程的教學中邀請西安麗莎貝爾職業培訓學校校長、省級技術能手、西安工匠、花藝大師姚利軍和高級茶藝師劉幼妮走進課堂,現場傳授插花與茶藝,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茶文化元素帶來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提升。組織本科生參與茶席布置、茶藝表演和現場插花等活動,招募茶學碩士生引導和輔助教學,將本研培養通過茶文化課堂有機統一。另邀請校外學業導師、陜西省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馬紅,為學生身臨其境梳理陜茶文化從萌芽到發展再到興盛而后纖弱、新中國成立后又興盛的歷史,展示獲獎的陜西參賽茶藝節目以及對漢陽陵和法門寺出土茶樣器的解讀,拉近學生與悠長文化、歷史文物的距離,感受絲綢之路起點的雄渾與瑰麗帶給人們的震撼,提升學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結語

研究生教育是進階專業教育,面向江北茶區發展戰略需求,品質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抓住“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培養茶學復合應用型與拔尖創新型人才,把陜茶推向國際市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學專業將以培養具有文化先行的國際視野“特色型”卓越農藝人才和“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以“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育人理念為主線,培養基礎寬厚、專業精深、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能夠促進和引領未來江北茶葉領域科技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茶區茶學茶文化
浙江大學茶學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北緣茶區秋季修剪對茶樹越冬及次年茶芽萌發影響的探討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辦案經”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別具特色的俄羅斯茶文化
茶文化視角下的茶學英語翻譯研究
生態茶區旅游開發與保護管理淺析
安徽茶區茶旅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研究
中國茶的四大茶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