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信息化模式探析

2023-09-11 11:06王藝蓉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高校思政新媒體時代立德樹人

摘要:21世紀,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新媒體平臺深深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新媒體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改變的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的德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學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德育應順應時代潮流,針對傳統教育模式中出現的問題和短板,將新媒體融入日常教育環節,實現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的信息化發展。文章分析了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并從新媒體的隱蔽性導致對學生網絡社交狀態不夠了解、新媒體的沉浸性導致學生身心健康受挫以及新媒體的虛擬性導致德育成果難以量化高校德育面臨的三大困境出發,探討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優化高校德育信息化模式,提出了四點優化策略:首先要加強理論指導,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其次要改善教學環境,結合新興媒介實現智能化育人;再者是整合網絡資源,搭建德育信息化平臺;最后是注重輿情引導,樹立優秀榜樣,豐富德育內容。希望通過文章的研究,能夠幫助廣大教師了解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的基本情況,找到優化德育教育信息化模式的途徑,提升授課的信息化水平,使高校德育在適應當下新媒體時代的前提下,實現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德育;互聯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4-0183-03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校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教學,是傳播與集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過程,青年是一個民族的希望?!盵1]當代大學生群體以00后為主,這一年齡段的學生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大背景下,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數量眾多,逐步形成了互聯網思維模式和特立獨行的性格,加之大部分學生家庭經濟較為寬裕,不需要背負養家糊口的沉重使命和經濟壓力,因此這一代年輕人更講求對個性的追求和探索,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等意識相對比較薄弱。

同時高校傳統的德育模式較為單一,“一些案例不夠針對現實,無法有時效性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2]。課堂基本以理論為主,這種方式一方面脫離了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不能在情感上與之產生共鳴;另一方面典型實例相對陳舊,部分案例與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相距較遠,學生難以身臨其境地了解當時歷史背景的艱難,也無法深刻地認識愛國主義精神,存在“假大空”的現象,往往會陷入教條主義的困境。

如今,高校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對學校管理和思政教育發展出了多種新的形式,比如線上教學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興起。但目前,高校德育并沒有脫離傳統德育模式的束縛,大部分高校對學生的德育評價趨同,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很難被納入考核體系。想要改變這種現狀,高校就需要對德育進行改革,緊跟新媒體時代的浪潮,揣摩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保證高校德育的高水平發展[3]。

二、新媒體時代德育的優化困境

(一)新媒體的隱蔽性導致網絡德育陣地監控效率不理想

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10~29歲網民占比達28.5%,當前高校學生上網比例較高。

對一部分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來說,線下教學活動有一定的強制性,教師會通過考勤率等約束學生學習,而線上授課,教師通過網絡開展教學,無法面對面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導致授課老師無法準確及時地掌握究竟是誰在發表意見,無法及時監控學生課堂學習狀態,也無法有針對性地開展互動輔導,影響線上德育教學效果。有學者研究認為,“線上教學活動會讓學生失去一些學習自覺性,對于自控力較弱的學生來說無法保證其學習效率,影響對于知識點的吸收”[4]。

對學生來說,傳統德育課程特色不鮮明,“如果授課時無法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就容易被互聯網新鮮信息吸引,其思想和行為也容易受到影響”。學生的心智并未成熟,對網絡的鑒別能力不夠,“網絡上形形色色的觀點和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多角度或者深刻地思考問題,很多時候只圖一時搞笑或者關注度和點擊量,認為自己只是在“玩?!?,并沒有其他意思,不認為有些話或者視頻發到網上會帶來不良影響[5]。

(二)新媒體的沉浸性導致學生身心健康受挫

新媒體的發展一方面拓展了學生了解社會的途徑,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關系,另一方面新媒體的沉浸性容易使學生過于沉溺于互聯網上虛擬的信息,影響現實中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安糠謱W生處于一種對現實世界困難和傷害的逃避,將自己沉浸在網絡世界,導致其跟現實世界的脫軌,嚴重的會產生網絡分離焦慮現象?!盵6]

除此之外,當下很多移動端APP為了獲得流量,會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畫像,對不同用戶精準投放內容。如果學生對學習生活產生迷茫焦慮,則很容易被互聯網刻意推送的同質化內容“洗腦”,產生“信息繭房”,“這些高強度同質化的信息可怕之處在于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失去對很多事物準確公正的判斷”。大學生如果不具有較為良好的新媒體素養去消解互聯網負面消息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就會產生抑郁等不良情緒。

(三)新媒體虛擬性導致德育成果難以量化

思想道德品質和心理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隱匿性,它們的影響因素關乎學生的個人經歷、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很難被系統地量化。目前來看,高校普遍存在德育成果量化難的問題,量化標準基本圍繞學生的具體行為,學生在虛擬世界的行為很難被監控[7]。

關于網絡虛擬行為的定性和治理并非高校獨有的難題,而是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難點。第一,網絡問題行為的源頭不好追查,新媒體的虛擬性致使用戶基本處在非實名的狀態下,很難精準定位個體學生;第二,網絡問題行為不好界定,網絡、自媒體等興起時間較短,高校網絡安全教育體系缺乏完整性,大部分高校在學生出現問題后,可以參照的處理條例和規范較少,處理手段較為單一[8]。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信息化的優化策略

(一)加強理論指導,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從古至今我國教育一直倡導對學生品格的培養。青年的價值取向代表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育人的關鍵是德育。因此面對瞬息萬變的新媒體時代和學生起伏不定的心理狀態,教育工作者應該堅持從德育出發,發揮榜樣的力量,“運用程序化、標準化、信息化手段,保障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引導學生高屋建瓴地思考問題,將由于“信息繭房”產生的壓力轉換為前進的動力[9]。

教師的師德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成才質量。青年教師更容易深入學生的思想,能夠及時通過新媒體解決學生出現的思想問題。

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加強理論建設,更新教學手段。同時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出現問題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融入信息化手段,利用抖音、微視頻等大學生常用的新興方式促進學生對德育的理解,培養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0]。

(二)改善教學環境,結合新興媒介實現智能化育人

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新媒體的加入轉變了傳統德育中對板書和書本的依賴,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阻隔;對學生來說,“新興媒介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群體獲取信息的渠道,學生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大大提高”。網絡中碎片化信息的迷惑性較強,學生的信息素養不足,無法有效篩選這些信息和知識,也缺少系統和科學的手段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和吸收[11]。

因此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可以充分結合新興媒介實現智能化教育。首先在管理上可以啟用大數據技術,精準管理學生的動態,把握學生痛點需求;其次在手段上充分利用互聯網學習平臺,如抖音和B站等年輕用戶黏度高的平臺,用新型語言結構和創新的故事敘事幫助學生吸收知識,同時要警惕泛娛樂化和過度娛樂;最后結合新媒體手段,采用“互聯網+傳統課堂”模式優化學生德育信息化體驗,比如采用“線下授課+數字教材”的模式,既可以保證學生出勤率,又可以讓教師“撰寫線上教學方案并及時分享”,在內容上進行實時更新,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12]。

(三)整合網絡資源,搭建德育信息化平臺

借助互聯網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需要整合高校德育網絡資源,搭建一個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德育信息化平臺,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在信息化模式下,優化大學生德育模式需要健全教育體系,落實德育信息化模式的工作細節。開拓德育新思路,選用全新的教學素材,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利用校內外網絡資源,打造專門的德育網站,建立公眾號、微博號,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轉移到網絡平臺中,便于大學生理解與接受?;谛滦徒逃Y源和內容,培養教師使用新媒體的技能和習慣,推動高校德育工作又好又快開展。同時關注大學生的網絡言行,剖析網絡熱點話題,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在德育信息化平臺中,借助網絡資源,提高對心理教育的重視度,為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注重輿情引導,樹立優秀榜樣,豐富德育內容

受新媒體時代特性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較強,網絡負面信息對青年人“三觀”的確立有較大的影響。

因此,高校德育工作有必要加強輿論的監督引導,充分利用多種平臺和載體,占領網絡教育高地,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早預防早干預。在手段上可以采取“預防+引導”的模式,第一是要加強輿情監控,深入學生社交媒體,關注學生平時表現和社交網絡平臺,及時發現學生需求,做好學生安撫工作。在進行輿情監控時,要了解學生常用的網絡用語,比如用大寫字母組合來代替一個詞語或者句子,了解這些用語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網絡暴力以及不可控網絡輿情的產生,將問題在可控范圍內解決。

第二是加強對學生的輿論引導,樹立正面的優秀榜樣,引領正確輿論方向,強化學生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利用美國高科技打壓等時事熱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學好本領、科技興國的雄心壯志?!皭蹏髁x教育具有豐富的知識內涵,將其融入高校德育體系中,有利于完善德育內容?!盵13]在開展德育工作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寫作、創作、拍視頻等多種具有互動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了解榜樣背后的故事,體會其中豐富而深厚的精神內涵[14]。將危機轉化為機遇,潤物細無聲地把德育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提高學生思想高度和媒介素養,阻斷消極情緒和網絡輿情的產生。

第三是建立網格化的新媒體管理體系,在思政教育者層面建立“黨委書記—專業老師—輔導員”的管理層級,在學生層面建立“黨員—班委—聯絡員”的反饋層級,“三橫三縱”編織成完整的網格化體系,掌握大學生輿論主導權,保證各個階段信息傳播都能被監管,大學生輿論導向不發生根本性偏差[15]。

四、結語

新媒體給高校德育帶來較為深刻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傳統的德育模式,同時也給高校德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因此高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聯合社會、家庭、政府等多方力量,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還要順應時代潮流,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創新教學內容,建立健全相關評價體系。把握好新媒體時代的特點,轉劣勢為優勢,結合互聯網等新興載體,突破原有教育瓶頸,打造新媒體時代德育信息化模式的新載體,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孔令先.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施路徑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12):102-106.

[2] 任云高,王倩穎,馮哲.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價值、困境和實施路徑[J].辦公室業務,2023(2):184-186.

[3] 楊曙霞.新時期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研究[D].大理:大理學院,2013.

[4] 張艷,張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危與機[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171-175.

[5] 楊陽.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探索:以大學校園“低頭族”現象為視角[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5):28-30.

[6] 劉國平,趙芳.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社團德育功能建設的思考[J].南方論刊,2014(4):66-69.

[7] 傅蕾,談江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輔助教育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2(5):23-25.

[8] 王慧芳.信息繭房對微時代大學生信息閱讀的負面影響[J].出版廣角,2018(2):69-71.

[9] 倪賽力,雷園園.新媒體時代高?!坝隆迸c“育心”融合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2):46-48.

[10] 張巍.新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路徑探析[J].公關世界,2023(5):104-105.

[11] 劉洋.“紅船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51-53.

[12] 柳偉,郭鵬程.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120-122.

[13] 李政亮.新媒體語境下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路徑優化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208-210.

[14] 張若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數字教學模式探究:以D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1):120-123.

[15] 韓鋒.高校德育實踐經驗與發展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1):106-109.

作者簡介 王藝蓉,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高校思政新媒體時代立德樹人
多媒體技術環境下高校思政教學系統的設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試論高校思政隱性教育資源的效能擴展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體時代微寫作特征及對策研究
探析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網絡化轉型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