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學科整合的詩詞教學策略

2023-09-12 10:52林敏
新教師 2023年4期
關鍵詞:詩詞教學跨學科支架

林敏

【摘 要】詩詞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出數不清的優美詩歌。詩詞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著極高的位置,是古人智慧的化身,是中華民族豐厚的精神食糧。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占了很大的比例,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學生由于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學習古詩詞有一定難度,因此,改進教學方法就成了解決古詩詞教學難的重要路徑。文章簡單分析當前古詩詞教學的難點,從跨學科整合的角度論述教師可綜合音樂、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來實施詩詞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詩詞教學 支架 跨學科 策略

自古以來,詩歌與音樂、繪畫三者實為分不開的藝術形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古詩詞教學的現狀,接著從建構“吟誦”支架品音韻、建構“繪畫”支架入畫境、建構“拓展”支架明晰意象、建構“音像”支架體悟詩情等四個方面對詩詞與音樂、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的整合教學進行一些探索。

一、詩詞教學難點

首先,詩詞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難度。詩詞的語言高度凝練,言簡意豐,往往一個字或一句話就包含了諸多內容。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水平還不強,想全面掌握古詩詞的內涵有一定難度。其次,詩詞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常用的賦、比、興到后來文章的各種用典,類別多而雜;而且詩詞的情感豐富而含蓄,沒有一定的基本功是難以理解的。再次,從學情方面分析,小學生學習詩詞大多停留在記憶的層面,由于沒有受到系統的詩詞教學訓練,鑒賞水平比較低,因而缺乏學習興趣。最后,從教師層面來分析,部分教師將詩詞教學中的重點落在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上,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詞句的意思為主要教學目標,詩詞賞析也變成了課堂上的套模式講解,詩詞教學無趣無味。一些教師只重視如何從本學科角度進行古詩詞教學,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水平還有待加強。此外,很多語文教師知道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但運用各項教學新設施、教學新手段的水平不夠,無法為學生呈現新穎的有吸引力的詩詞教學。部分學校在教學資源整合方面缺乏完善的機制,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來指導教師進行合理的教學,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數據更新也有待加強。

二、多元支架跨學科整合的詩詞教學策略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文學、音樂、舞蹈都是相伴而生的。筆者以古詩《清明》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跨學科帶領學生伴著音樂走入畫境,在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中明晰詩意詩情。

(一)品聲韻,繼承吟誦傳統,建構“朗讀”支架

一般認為,詩的源頭是歌謠。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詩歌形式不斷發展、變化、革新,但詩詞作品所具有的音韻美(頓挫的節奏、平長仄短的腔調)在民族文化的浸潤中更顯得韻味十足。詩詞教學一定要把握詩詞韻律,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筆者發現,一些教師的詩詞誦讀教學很是平淡無味,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如今的學生從小會背誦許多詩歌,也大體知道詩歌意思,教師覺得已無所可教,其實學生似懂非懂并非真懂。如何打破這個怪圈,筆者把看似簡單的“有感情地朗讀”轉化為“吟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從漢語的特點來看,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無不可吟唱。筆者根據入選小學教材的古詩詞的特點,將《清明》這首古詩的教學重點落在指導學生讀出詩詞的節奏和韻律上。首先,指導學生劃分音步,押住韻律;其次,幫助學生確定基調,突出平仄;最后,通過示范,讓學生感受吟誦帶來的聲韻之美。在簡單介紹古人吟誦“平長仄短”等規則之后,筆者領著學生為《清明》劃平仄定基調:

-? ?--? -? ? !? ?|? ?--? --- |? ? ?|? ? -? ?--? ?!? |? ? ---

清? 明? 時? 節? 雨? 紛? ?紛,路? 上? 行? 人? 欲? 斷? 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借? 問? 酒? 家? 何? 處? ?有,牧? 童? 遙? 指? 杏? 花? ?村。

學生在一片好奇中紛紛試著吟誦。在此基礎上,筆者播放名家吟誦《清明》的視頻,要求學生跟著吟誦幾遍,他們在“搖頭晃腦”的跟進中不僅明晰了詩歌節奏,感知了詩歌的音韻美,而且真正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讀”。

(二)入畫境,聯合美術學科建構“繪畫”支架

自古以來,詩畫一家。詩融畫中,畫中有詩,這是藝術家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詩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讀詩句想象畫面,且想象畫面要建立在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之上,但學生囿于自身生活經驗不足而使想象的畫面未能充分詮釋詩人的情感。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變成理解和感受詩歌意蘊的支點,加深對詩人情感的體驗,是教師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清明》時,筆者首先通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明白詩意:清明處在草長鶯飛的季節,人們趁著掃墓的機會外出踏青游玩,這是有詩意的節日,詩意總是與美景聯系在一起,走進詩的前兩句,你覺得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呢?雨有千萬種,此時詩人看到的是怎樣的雨?此情此景中,詩人內心千愁萬緒,他如何化解心中愁苦呢?接著引導學生想象每句詩的畫面,并讓他們將想象的畫面表述出來。由于該詩沒有難懂的字詞,學生通過誦讀就能理解詩意,還能將自己想象的詩歌情境描述出來。隨后,筆者出示國家一級美術師張守堂、中國美術學院吳山明等名家所作的幾幅以清明節氣為主題的水墨畫,同時出示幾幅圖中的題詩,讓學生說說哪幅畫的美術表現手法最符合題詩的詩情詩韻。有的學生喜歡張老師的畫,說畫里黃綠的柳樹、青翠的草地、郁郁蔥蔥的樹木以及一簇簇杏花讓人感覺到春天的生機勃勃。有的學生喜歡吳老師的畫,說雖然畫里只有墨色和點點杏花,但可以看出牧童的熱情、詩人的期待,隨著詩人的目光望去,似乎可以看到詩人已愜意地在酒家淺斟慢飲。這正是“畫內之意畫外尋”,學生通過對詩中所表達的情感的感悟,并通過對畫的色彩、畫中人物的表現形式的理解來體會詩情。這是教師融合了美術與語文的教學,也是學生對美的享受。

(三)明意象,牽手綜合學科建構“拓展”支架

古詩詞凝練精致,意蘊深遠,往往寄托著古人的心志。作為教學文本,對古詩詞深遠意蘊的體味,往往會超出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常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課前查閱詩人的生平資料、詩歌的創作背景等,但學生仍然很難真正領會詩詞蘊含的精神境界。還以《清明》這首詩為例,該詩既無難字也無典故,無經營造作之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感悟其背后的文化意蘊,這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一種考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掃墓、踏青、祭祖以外,還有大量的游樂的風俗備受人們喜愛。掃墓的人們心情沉重,踏青的人們歡歌笑語,祭祖的人們緬懷先賢。放風箏、植樹、蕩秋千是春的訊息,一種習俗傳承有千萬種解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用心去解讀品味。筆者課前與綜合學科教師一起組織學生開展做風箏、植樹、蕩秋千、插柳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感受清明的習俗,再組織他們分組進行清明習俗活動的匯報。接著出示組詩:①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②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③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引導學生分別從詩①中描寫寒食節、詩②中描繪的踏青尋春、詩③中描繪的清明祭掃來讀懂不一樣的清明習俗,讀出不同詩詞所表達的不同情感。

(四)悟詩情,與音樂學科融合建構“音像”支架

《清明》這首詩不止“雨”一個意象,詩人也并非失意到底,詩人愁緒如何化解,心境有無變化?詩寫到“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詩人怎樣聞訊而喜,如何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與快意,詩人為讀者留下了比詩篇所展示的內容更為廣闊的想象余地。此時通過音樂的加持,為學生建構感悟詩情的“音像”支架,可實現對詩脈的傳承。在上述學生感悟《清明》的意象后,筆者播放谷建芬作曲的《清明》,谷老師晚年為孩子們創作的《清明》,不僅保留了他的作品旋律優美且易學易唱的特點,更是抓住了古詩詞的韻味和意境,在清新的旋律中,讓孩子們與古代圣賢輕松對話。學生們在歌聲中加深了對詩人情感及作品韻味的感悟與思考,也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綜上所述,跨學科學習是基于跨學科意識,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方法,這要求教師要能夠突破學科界限,運用多學科視角去理解世界、解決問題。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緊抓語文要素進行跨學科的知識融合,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為教學服務,帶領學生在古詩詞的字里行間感受風俗之美、風氣之美,品味文學之美、文化之美。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錢塘文博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規劃2021年度課題“詩詞教學的跨學科整合策略研究”(課題立項編號:FZ2021GH05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詩詞教學跨學科支架
支架≠治愈,隨意停藥危害大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給支架念個懸浮咒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前門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設計與制造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進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