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引一條路 “美”照萬里程

2023-09-12 10:27林秀芳
新教師 2023年6期
關鍵詞:美育校本美的

林秀芳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歷來崇尚美育的價值旨歸?!抖Y記·樂記》提出: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一百多年前,蔡元培認為“中國教育要以美育代宗教”,提出了通過審美、藝術促進國民情感純粹化、高尚化,從而以人生的改造實現社會改造的美育救國之路。這些思想對于我們如何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使美育變為“成人”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蛾P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和《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印發,意味著美育的價值和力量不僅是人們的共識,而且是國家的教育導向。

當然,美育不是以美育為基礎而簡單地疊加其他各育,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的教育?;谶@樣的認識,閩侯縣實驗小學立足校情,把美育目標定位為五個方面:一是具有充分感受現實美與藝術美的情感;二是具有理解與欣賞現實美與藝術美的知識和能力;三是對美和藝術有愛好與追求;四是不斷發展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五是將美體現在行動中,并養成能力和習慣。明確了目標導向,我校圍繞“藝術點燈、課程引領、環境韻化”等方面構建美育融合教育機制,實現“藝”引一條路 ,“美”照萬里程。

一、藝術點燈,讓美的星火照進學生心靈

藝術凝聚和物化了人對事物的審美關系。通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藝術元素,可引導學生用詩意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己。我校的美育教育以音樂、美術課程為主流引領,以其他藝術活動相佐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美學知識,匡正審美觀感,提升審美能力。

1.“三韻”音樂教學,建構學科教育的美學支柱。我校以音樂學科課堂教學改革作為切入點,踐行“三韻”(聲韻、意韻、情韻)音樂教學,在深耕音樂課堂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三韻”育美的基本模式——“感知→體驗→認知→表現→創造”,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經過多年實踐,《“三韻”教學促升音樂素養的研究與實踐》榮獲教育部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2. 美術學科教學,盡顯美學育人觀。讓學生具備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是美術學科教學的重中之重。我校從拓寬美術大課堂、提供多元化展示平臺、推進項目化學習三個方面入手,努力實現美術學科審美教育效益最大化。學校的美術教師邀請相關學科教師共同參與“手作動畫”項目化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繪畫、剪紙、泥塑等綜合探索中提升核心素養,架構起探索美學的實踐框架。學生項目化學習的作品《神筆馬良》《過零丁洋》在中央電教館“成語中國”微電影征集展播活動中獲獎。

3. 藝術活動緊隨跟進。德國哲學家席勒指出,人的游戲狀態即藝術狀態。學生在藝術活動中能進入審美感知與美的浸潤的狀態。為此,我校推行“校園即舞臺,學生既演員”的理念,定期開展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藝術節、文化節、品讀書本人物節等系列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徜徉在藝術文化殿堂,理解、感悟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思想和審美價值,從而涵養自身的精神追求,增強審美素養。

二、課程引領,讓藝術教育與教育藝術交相輝映

一所學校的審美,是最高級的教育表達。梁啟超先生說過:學校課程沒有與美育無關的。如何讓學生沉浸在“審美教育場”里呢?我校的措施是:強化課程引領,將審美教育列入各課程的教學目標中,捕捉各門課程蘊藏的美育資源;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美育課程;千方百計地讓教學手段趨向藝術性,讓藝術教育與教育藝術交相輝映。

1. 挖掘課程蘊美因素,實現學科教學與美育融通。承擔美育任務的絕非僅限于藝術課程,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同樣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渠道,是學生審美觀“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土壤。我校倡導教師人人都是美育工作者:一要善于挖掘并提煉非藝術類課程的審美元素;二要以賞心悅目的教學藝術讓學生感受教學過程美;三要用美的內容、美的載體、美的言行積極影響學生;四要用智慧和真情喚醒學生的潛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催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通過以上措施,我校達成了教學內在邏輯美與外在形式美的和諧統一,實現了輔德、益智、求美、健體、促勞的育人目的,形成了“五育并舉”的發展格局。

2. 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繪就美學視域下的全景式育人圖景。我校盤活教師的特長資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開發獨特的校本美育課程,并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分層實施。一是“我能行才藝隊”校級課程,即具備一定才藝技能的學生參與的課程,如管樂、合唱、機器人制作、樹葉吹奏等。二是“我能行雛鷹隊”年段課程,主要有我校美育課程體系的必選課程《竹笛絲韻》。學生可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習校本樂器——紫竹笛,學校也根據學段特點設置了每周不一樣的自選課程,讓學生各顯其能、各展其趣。校本課程的開發基于學生興趣,服務于學生成長,讓每一個學生探索自主發展的通道,他們參與校本課程的熱情十分高漲。

三、環境韻化,讓向美愿景氤氳校園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我校師生傾心盡力,用自己對美的理解打造具有藝術韻化的審美教育空間,讓校園環境成為潤物無聲、育人有形的美育磁場。

1. 以藝術點亮校園環境美。一是精心打造視覺文化,我校的一草一木、一角一隅都是師生傾心打造的結果,目力所及皆予人舒適之感,讓人駐足流連、品之有味。二是營造積極向上的聽覺文化,我校充分利用廣播站、音樂會、上下課鈴聲、集會口令等載體讓優美的音響聲韻彌漫校園,讓學生在聽覺文化中涵養美感。

2. 以文化滋養校園人文美。美還體現在學校的人文環境。我校著力為師生的成長搭建良好的生態,實施生命化管理,讓學校的管理體現公正之美,讓學校的制度體現細節之美,讓師生的評價體現多元之美。對于學生的評價,我校改變過去單一的試卷測評方式,利用智慧校園平臺對學生實施動態評價,設計了才藝章、閱讀章、文明章等獨具特色的校園章,嘉獎有進步的學生,學生可在學年末利用獎章兌換學習用品。這樣的評價方式,讓所有學生將美的標準挺舉在頭,并努力對標踐行。

3. 以場景激活校園知性美。學校要積極作為,發揮各校內場景的作用,以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實現學生全方位成長。我校努力打造真正以文化滋養學生心靈的校園環境,教學樓道上隨手可及的小書櫥、光明小書吧、樓梯間的閱讀角、蘭亭墨廊的書寫臺、桃李園的詩詞長廊等,這些空間場景的打造,在激活學生“向美”之心的同時,更激活了他們的向學之心,實現了“場景革命”為美育服務的目的。

綜上,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的事業。實踐證明,以“藝”引路,匡正美感,用美的星火照亮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道路是培根鑄魂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

猜你喜歡
美育校本美的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閩江環境保護校本開發為例
好美的霧
《紅樓夢》(新校本)
《紅樓夢》(新校本)
點校本《史記》中的“曆”字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