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的內在邏輯

2023-09-25 20:05王文李
經濟師 2023年9期
關鍵詞:理論邏輯雙碳目標

王文李

摘 要:文章對“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高質量集成的共同富裕的協同邏輯、供給側改革的改革邏輯、雙循環格局的循環邏輯及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展開研究,為加快“雙碳”目標更好地賦能縣域產業集成和加快實現人民群眾公平享有綠色、健康、舒適、可持續的美好生活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雙碳”目標 縣域產業 理論邏輯 歷史邏輯現實邏輯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9-292-03

2021年2月22日,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發布?!吨笇б庖姟肪o緊圍繞著綠色、低碳、循環三大主題,在國家宏觀層面努力構建滿足綠色、低碳、循環要求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基礎設施、創新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1]?!吨笇б庖姟愤€提出從建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產業準入標準、產業循環耦合、共建共享、能源梯度利用、資源循環利用、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綜合能源體系等方面對區域產業集成的高質量發展賦能“雙碳”目標的宏觀政策性要求??梢?,“雙碳”目標是國家對能源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政策,也是國內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對縣域產業集成有巨大引領作用。因此,分析研究經濟新常態下“雙碳”目標對縣域產業實現集成的內在邏輯,剖析“雙碳”目標戰略賦能縣域產業集成的理論邏輯、現實邏輯、歷史邏輯,進而洞悉“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內在科學性、戰略性與基礎性的邏輯規律。

一、“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的理論邏輯

(一)“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共同富裕的協同邏輯其一,“雙碳”目標是縣域產業集成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首先,“雙碳”目標特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致力于縣域產業集成更好地兼顧區域生態和城鄉經濟“兩步棋”協同發展,全面提升縣域產業體系中循環綠色低碳的協同綜合競爭力,大大促進了城鄉生態經濟協同發展和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其次,碳中和目標要求有序有效開發利用氫能、風能、光能、生物質能等低碳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新型能源,是新能源技術引領縣域產業體系結構性改革的內生性要求,改造提升了縣域全體人民生產生活的環境質量和能源供給質量,是縣域產業體系必須分階段分步奏全面貫徹實施的長期性、艱巨性、系統性工程,也是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更進一步說,“雙碳”目標強調構建綠色開放共享的生活方式,以營造綠色、健康、舒適、長期、可持續的美好生活為目標,是國家用于解決人口紅利減退、環境質量下降、氣候問題加重等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惡化的中國綠色發展方案,對縣域產業體系貫徹新發展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二,“雙碳”目標是縣域產業集成體實現協同再集成的必然選擇。首先,我國各縣域產業體系相對于地級市、副省級市的產業體系,廣泛存在著投融資困難、產業資金缺乏、技術基礎不足、人力資源供給邊緣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產業鏈不完整等諸多困境。各縣域產業體系普遍處于國內產業鏈體系中的初級上游階段。其次,“雙碳”目標廣泛融合了循環產業、綠色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質能產業等新技術產業的共同特性,從而能夠明顯降低各縣域產業體系能源損耗,并提升各縣域產業體系生產能效。再次,“雙碳”目標為優化各縣域產業鏈集成結構和各縣域產業集成的技術基礎體系提供了宏觀引導,進而從政府決策、能源布局、產業主體等多方面為協同支撐縣域產業體系克服地方化產業空間集聚外部性提供了廣闊的新發展思路;同時,“雙碳”目標強調中央和地方差異化的發展思路,是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下縣域產業體系能源利用方式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的變革,對縣域產業體系具有很強的政策導向性和顯著的長期綜合效益;更進一步說,“雙碳”目標又強調“全國一盤棋”,各縣域產業體系要在國家統籌布局下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既不能把“雙碳”目標簡單理解為不用碳能源、只用馬拉人力,也不能在沒有區域系統性規劃前提下生產方式簡單粗暴脫碳減碳,而要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人群的特殊性,發揮各縣域的優勢產業的先進典型引領帶動作用,努力使各縣域經濟體克服要素稟賦差異化而實現深度融合再集成。

(二)“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結構性改革的改革邏輯

其一,“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供給側改革的新改革思維。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由要素成本驅動的生產方式逐漸向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的方式轉變。2015年底,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供需錯配現象,以提升國內產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但是國內市場能源消耗量也逐年顯著提升。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雙碳”目標有效引導了國內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雙向協同調整,促進了我國產業技術、產業鏈、生產方式在碳能使用方式變革的過程中得到優化提升。

其二,“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安全、清潔、低碳、綠色的能源需求保障。在需求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國作為化石能源消費的大國長期依賴石油的進口,清潔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程度依舊嚴重不足。2021年中國石油氣進出口逆差約15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逆差約984.71億元。近幾年,我國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壓力迫使政府采取政策推動執行,中央推動地方和行業推動部門相結合,使得國內碳排放下降明顯[2]??梢?,中央和行業的碳中和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推動了我國改革碳資源需求消費的局面。同時,我國政府大力發展清潔綠色可再生能源,也為縣域產業實現集成提供大量的崗位需求。隨著新能源技術的加速普及,我國長期依賴化石能源進口的能源需求局面將被徹底逆轉。我國到2030年低碳領域的就業人數可達到6300萬,而且我國風電、太能能裝機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3]。屆時,我國縣域產業實現集成的能源安全將得到更好保障。

其三,“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多項產業結構性改革。其中,產業結構變革方面,縣域經濟體內應發揮縣域政府政策引導、域內企業主體參與、社會市場機制支持的三重作用,廣泛利用新能源技術、循環利用技術、生物質能技術等新的低碳產業發展技術,采用能源有序循環再利用以持續促使縣域內生產有序再擴大;投融資結構優化方面,縣域產業體系應完善碳信用司法體系、碳信用基礎設施體系、碳服務制度體系、碳信用產品體系與縣域環境保護的整合協調創新發展,實現縣域產業碳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再循環;分配結構調整方面,縣域產業體系應優化能源分配結構,提升碳資源使用效率,節能減排,并優先開發縣域消碳、減碳的綠色產業,同時提升綠色能源與低碳能源在縣域產業能源分配結構中的比例。

其四,碳中和措施將是各縣域產業集成的主要發力點,是未來各縣域產業體系提升競爭力水平的重要手段。碳中和措施可以帶來非常顯著的規模經濟效益,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是碳中和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的關鍵措施。

(三)“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雙循環格局的國內綠色大循環邏輯

其一,“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綠色價值鏈國內大循環的經濟效益?!半p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更大的規模最優收益。同時,在穩定的相互對立統一縣域內外市場結構和技術結構的支配下,縣域產業集成生命周期模型的成熟期也會更長更穩定?!半p碳”目標是國家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的要求,應該長期大力建設新的發展模式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也是各級行政力量大力保障的政策訴求,與政府的政策性財政資金的全力保障密不可分。同時,政府通過把控碳能源這個主要需求條件,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其他要素優勢,引導縣域產業集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進而帶動縣域產業鏈端上下游的相關產業進行綠色產品生產和綠色生活需求創造,從而拉動綠色消費、綠色營銷、垃圾綠色回收利用等綠色價值轉化方式,最終實現縣域內外經濟體整體綠色價值增長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其二,“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綠色供應鏈國內大循環的發展模式??h域產業體系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加快供給側綠色改革,提升產品綠色化水平,開展廣泛的綠色生產和綠色標準認證。綠色生產方式的進一步普及倒逼縣域內綠色消費和綠色需求的增加,從而在需求側迫使縣域產業體系的綠色生產能力和綠色產品供給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在縣域內外的市場競爭機制和技術互補融合的帶動下,縣域產業體系逐步建立起綠色低碳產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集群、縣域內外共建共享的綠色技術交流體系、縣域內外互補循環的綠色消費市場體系。從而在區域產業體系中構建起縣域內外優勢互補的綠色供應鏈國內大循環的發展模式。

二、“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的歷史邏輯

“雙碳”目標是實現縣域產業集成歷史經驗的總結。我國有多個縣域的民營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多種各具地方特色且相對獨立的縣域產業集成的高速發展模式,為國內縣域產業集成積累了寶貴的發展經驗。但是無一例外,這些模式采用的高污染高耗能的能源使用方式帶來的后果是嚴重的污染和青山綠水的破壞?!半p碳”目標在總結改革開放諸多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以改革開放發展實踐分析為切入點,追求增碳消碳中和、用能產能配比、廢物原料循環等綜合效益高的清潔循環發展目標,這是在深刻總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基礎上提出的寶貴經驗。況且能源生產消費一直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源頭,“雙碳”目標的推進對我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節能減排、產業空間重新布局、能源結構的調整、新能源有序循環開發理清了時間和發展的脈絡。

“雙碳”目標是實現縣域產業集成歷史規律的把握?!半p碳”目標在歸納低碳、環保、綠色、循環等發展方式的特征和優勢的基礎上,指出經濟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結構將出現集約、生態、循環、低碳可持續的變革需求。眾所周知,第一次工業革命因為煤炭的普遍使用,使人類社會由馬拉人力的生產方式進入了蒸汽機器拉動大規模生產的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第二次工業革命由于電力的廣泛普及,人類社會又進入電器拉動工業生產的電氣時代??梢姴煌冗M能源技術的廣泛普及可以帶動社會文明的進步。因此,“雙碳”目標是在總結了新能源技術、低碳消碳技術的普及運用規律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的深刻闡述。

三、“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的現實邏輯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新變化使縣域產業集成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國內替代能源技術、清潔能源技術、新型儲能技術、新型電力系統等新能源技術的持續推廣,涌現出大量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科技企業,為爭奪國際國內市場而對“雙碳”目標的提出先行進行了國內的實踐探索。因此,縣域產業要實現集成發展只有選擇在“雙碳”目標中盡快轉變生產方式,降低能耗與產出的比值,加快出臺縣域內“雙碳”目標中長期規劃,將碳中和措施作為碳達峰的最重要輔助手段。

地球環境的新變化對國內縣域產業集成造成巨大影響。全球地表溫度持續上升,已經造成了南極冰面開始大面積融化[4]。而全球變暖的根源就是世界各國進行工業生產大規模燃燒化石燃料所致,其次生災害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2021年我國河南、陜西、山西等省份發生的大暴雨極端天氣,提醒著我們要在全國范圍內加快規劃貫徹“雙碳”目標[2]。

新能源技術為“雙碳”目標賦能縣域產業集成具有巨大的現實價值。以綜合開發利用風能、核能、生物質能、光能、潮汐能、地熱能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的新能源技術在滿足不排放或基本不排放碳的基礎上能有效帶動縣域產業進一步擴大再生產。其中,東南沿海隨處可感受到風能的流動,核能是人類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生物質能的產物能帶動大量產業的發展也是消碳減碳的必經之路,光能能產生大量電能和熱能服務千家萬戶,潮汐能是沿海地區高效發電的重要手段,地熱能是成本效益好的能源獲取方式,總而言之,“雙碳”目標依托的新能源技術對實現縣域產業集成造福于現代人類社會具有充分的現實意義。

國際上已普遍認可“雙碳”目標的新形勢要求縣域產業集成加快落實“雙碳”目標。首先,《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是國際社會聯合締約的基礎性全球氣候協定,要求各國通過共同努力,努力將全球大氣平均溫度基本恢復到全球前工業化時期的水平。目前,國際社會已經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出政策性承諾要在2050年前后實現溫室氣體的零排放[4]。其次,中國作為基礎性全球氣候協定的主要締約國之一,理應在國內各區域產業集成體中加快落實“雙碳”目標的中長期規劃目標,加快普及新能源技術,廣泛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在系統性規劃下構建中央到地方、行業到部門的碳中和的法律體系、法規體系和政策體系,形成系統性布局下新能源技術、新生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系統性變革。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國發〔2021〕4號).2021-02-22.

[2] 莊貴陽,周宏春,郭萍,鐘茂初,張占倉.“雙碳”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J].區域經濟評論,2022(01):16-27.

[3] 徐政,左晟吉,丁守海.“雙碳”目標賦能高質量發展: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經濟學家,2021(11):62-71.

[4] 潘小海,伍勇旭,李東.雙碳發展對我國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技術經濟,2021(09):172-180.

猜你喜歡
理論邏輯雙碳目標
“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應對碳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紅船精神融入創業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策略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1期)2008-03-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