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與未來設計學發展
——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研究系列

2023-10-05 01:22鄒其昌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
創意與設計 2023年4期
關鍵詞:理論體系建構學科

文/鄒其昌(1.同濟大學 設計創意學院;2.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

創建中國設計學派(Chinese Design School),可謂學者使命與歷史必然。這里首先要特別提出的,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個關鍵問題——創新問題。提及創新,很顯然它不只專屬于設計這個領域,而是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應有所展現。若將創新大體分為理論創新與技術創新,從這兩大類別對應的創新方向來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創新活動尤其聚焦于理論創新,那么技術創新活動應集中在哪些領域呢?答案是在企業。但是就目前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而言,其中一些學者和高校教師卻把這個方向搞錯了。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最好不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頭去找,而是要到市場的最前沿地帶,去企業中尋求。技術創新做得好的人才一般都在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則不盡然,屬于理論創新的高地。

可以說,自21世紀初開始,我就開啟了中國理論創新工程(Chinese Theory Innovation Project),倡導并努力探索構建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Contemporary System of Design Theory in China)。以2004年《營造法式藝術設計思想論綱》①《營造法式藝術設計思想論綱》為我的清華大學博士后出站報告(2004—2005)。的提出為源點,尤其是由哲學轉入設計學研究,提出了以《易》《禮》體系為思想源頭的中華“考工學”設計理論體系,分別在中國上古(華夏融合圈)、中古(亞洲融合圈)、近古(東西融合圈)3個歷史階段,具體表現為在政、產、學、研四大維度層面的建構范式:《考工記》(先秦兩漢——摸索與創立的創構期)→《營造法式》(晉唐宋元——發展與完成的成熟期)→《天工開物》《考工典》(明清——總結與挑戰的轉型期)。以此為基礎,在2010年又進一步提出造物美學或造物文化體系,并在2014年正式提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于2016年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及其傳承創新研究》立項,2017年“工匠文化”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策,意味著學術研究與國家需求形成緊密的呼應關系,印證了我在2013年提出的設計產業發展12字方針——“理論先導、政策跟進、產業繁榮”前兩個邏輯目標的實現[1]②其總體要求中的指導思想就明確提到“鄉村全面振興”“鄉村工匠培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特別是“鄉村工匠培育”,我從2017 年開始就展開了系列的全國性“中國工匠培育”理論研討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對“理論先導、政策跟進、產業繁榮”的進一步印證。。這也是我的學術追求在“個人興趣—學科建設—國家需求” 三位一體境界之體現,更促使我全身心投入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的系統思考與研究。

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亦可稱之為中國有根的(Rooted theory)當代設計理論體系[2]、中國式現代化的設計理論體系[3]、中國自主的現代化設計學理論體系,也就是有別于世界其他現代化設計理論體系的新型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應該是一種另起爐灶的中國特性的現代化設計理論體系。也就是說,在傳統中國的理論體系和現代西方理論體系之外重新構建一種全新的現代理論體系——“第三種體系”,從而形成“腳踩東西方理論,構建中國當代理論”的基本框架。當年歐洲就經歷了中世紀、啟蒙時代、工業革命等創建了一套有別于東方理論體系全新的現代理論體系[4]③雅氏曾指出:軸心時代的東西方理論體系的差異性還不是特別明顯。,歷史證明,唯有創造自己的理論體系,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未來。

一、為什么要建構中國當代設計學體系

1.1 建構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必要性與歷史價值

首先,就東西方文化體系發展概況來看。整體觀之,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體系傾向于 “技術與藝術”,而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體系則傾向于“科學與哲學”。具體來看,在18世紀之前,東西方文化體系各自獨立發展,就技術文明形態來看,二者并未產生本質的區別,然而,自18世紀之后,東西方文化體系的發展開始分道揚鑣。東方文化體系依然保持以農業文明為核心的耕讀系統,即:耕——生活;讀——學術,二者有機地融為一體。西方文化體系則走出了與東方文化大相徑庭的發展之路,即以科學實驗的方式探索真理,將萬事萬物進行 “自然化”研究,尤其是從哲學層面將人性還原為自然化[5],呈現出科學信仰與宗教信仰融為一體的特征。這種文化特征可追溯至歐洲的中世紀,全社會的信仰通過神學的凈化而使得人們心性處于同一頻道,直至文藝復興以后神學與科學逐漸分離,包括其后的啟蒙運動,促使西方徹底走向科學之路(見圖1),這在《上帝與黃金:英國、美國與現代世界的形成》[6]《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7]等著作中討論得較為深入。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得益于歐洲中世紀的神學發達,我們當下不論是談論西方的技術也好,還是研究科學也罷,抑或是討論資本之時,都不可避免地牽涉到神學,以此為基礎,宗教、科學、資本、商業等推動社會飛速發展的諸多要素被全部打通,最終模塑出與東方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

圖1 東西方文化體系發展概況

其次,建構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必要性。歷史來看,中國傳統理論體系與西方傳統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并不兼容,前述也提到,二者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發生在18世紀——18世紀以前,中國傳統理論體系獨立發展、獨樹一幟,與西方傳統理論體系可謂并駕齊驅,在某些領域甚至是遙遙領先于西方世界;而18世紀以來,西方以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為代表的哲學家構建的理論體系,開始全面影響世界格局。盡管我們現在很努力地將中國傳統理論體系予以現代化,希望融入到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現代理論體系,但就目前情況看來,依然困難重重。因此,需要另起爐灶,以中西傳統理論體系為基礎,建構中國當代理論體系,即“第三種體系”——既不同于中國傳統理論體系,也有別于西方傳統理論體系(見圖2)。這一體系內涵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自主性”,正如“我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就是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GLONASS)和歐盟的伽利略系統(GALILEO)一起成為目前的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8],屬于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其戰略意義在于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圖2 建構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必要性

再次,建構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歷史價值。自麥哲倫環球航線開辟后的400余年,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加速了全球化進程,從而使西方獲得全球霸主的地位,表現為英美霸主的交替,由此引發了世界發展新格局。21世紀以來,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突破歐美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開始構建世界新格局。然而,在進步與繁榮的同時,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需要跟進,除了科技硬實力突飛猛進外,特別是基礎理論研究和文化軟實力方面,有待大幅度提升與夯實。在共享與應用歐美創造的現代文明的同時,如何創建與發展屬于中國自己的超越于現代文明之上的新文明(中國當代體系或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等),成為中國當代極其緊迫的歷史重任和根本目標。對于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以及內含的中國當代設計學體系建構問題,同樣成為中國設計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是中國當代設計話語體系建構、走向世界,并逐漸引領世界的基本前提,價值重大、意義深遠。

1.2 中國設計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態

就中國傳統設計理論的文化發展背景而言,歷史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文化圈”。第一個是先秦兩漢時期的“中原文化圈”,表現為“氏族融合”的文化形態,即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本土文化融合系統;第二個是晉唐宋元時期的“四教文化圈”(儒教、道教、佛教、中國伊斯蘭教[9]①我在撰寫馬工程教材《中國美學史》相關內容時,尤其注意將中國伊斯蘭教美學置入其中,確保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的完整性。因為中國西部包括新疆大片疆域范圍內都是信仰伊斯蘭教,因此這是繞不開的。但也要注意區分的是,中國的伊斯蘭教和境外的伊斯蘭教恐怖組織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詳見:《中國美學史》編寫組.中國美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或“亞洲融合圈”,表現為“地區融合”的文化形態,即以朱熹為代表的融合佛教文化的融合系統;第三個是明清時期的“東西文化圈”,表現為“全球融合”的文化形態,即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與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科學與民主文化的融合系統(見圖3)。

圖3 中國傳統設計理論的文化發展背景

就中國傳統設計理論體系基本形態而言,其源頭是以《周易》體系和《周禮》體系(或稱為《易》《禮》體系)為核心的“考工學”。作為中國傳統設計理論體系的基本特征,“考工學” 設計學形態既包含《易》(主要突出的是以自然性為核心的陰陽思想),還包含《禮》(主要凸顯的是人工性的五行思想,社會次序問題),這是中國文化最核心,也是最本質的思想,可統稱為“陰陽五行思想”,二者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其中五行思想在世界其它文化形態中還有一些大同小異的情況,但特別是其陰陽思想,則唯中國文化形態所獨有,由此反映出中國文化獨具特色的一面(見圖4)。從中國設計理論體系發展階段來看,自上古時期建構起來的《易》《禮》體系(包括《考工記》范式)始,經歷了中古時期的《營造法式》體系范式,直至近古時期的《天工開物》《考工典》體系范式等,到目前為止還在發展構建過程之中。與之相應地,中國設計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態按其歷史發展脈絡,可分為“傳統考工學設計理論體系——現代設計學理論體系——當代設計學理論體系”這三大歷史形態。尤其是對于當代設計學理論體系而言,目前正面臨著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處于建構發展階段,亟待設計學界各位學者的共同努力。

圖4 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態

1.3 國家發展戰略是構建中國當代設計學體系的風向標

中國當代設計學體系建構與國家發展戰略密不可分,是需要特別強調的重要因素。國家戰略是戰略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戰略,是為實現國家總目標而制定的總體性戰略概括,用于指導國家各個領域的總方略;籌劃指導發展國家的實力和潛力,以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方略。國家發展戰略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國防等各個領域的發展戰略,其中就必然涉及文化教育領域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問題。因此,站在國家發展戰略這一高度層面來說,更加現實地聚焦設計學科未來發展的戰略需求問題,正是對如何更好服務于國家、如何響應國家發展所需的具體表現。

我一直主張“學科”屬于國家戰略和人類福祉,而不只是一個知識體系建構問題。具體來說,目前我們所處的設計學科,就屬于典型的國家發展體制中的內容,那么在這個體制內從事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活動,就必須要考慮到國家戰略發展問題。國家不是一個簡單的實體概念,而是有形與無形的統一體,其無形的方面表現為由無數獨立行為主體構建而成的理論建構體。從國家與設計的關系這一視角來說,國家的本質就是一種設計文化體,因此可以把國家可以理解為一類由多種要素構成的設計集合體。比如十三經中的《周禮》,開篇即云“惟王建國”,其注曰 “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風雨之所會”“陰陽之所和”[10]。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名詞“天地”“四時”“風雨”“陰陽”既有概念的自然屬性(如天地、風雨),也有人為屬性(如四時、陰陽),分別與動詞“合”“交”“會”“和”聯用,則強調“國”是天工與人工共同作用下建構而成的設計體。此處所談之“國”顯然與我們當下所謂的國家概念有所差異,但至少強調或突出了其概念內涵,即“國”可視為一個設計物或設計品,它在客觀自然界當中天然是沒有的,而是通過人工“建”構起來的,屬于典型的人為設計之物,蘊涵著設計的成分和要素。因此,學科發展戰略屬于國家發展戰略的具體方面,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包括人類發展的重要的方面,所以要和國家所需聯系起來。

就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而言,二者既有差別,也有聯系。簡單來說,學科與學術的不同主要表現為:學術是個人的,學科是國家的。具體而言,“學術研究更具有個體性或自娛自樂性質,而學科建設則必須和國家、民族、人類的發展相關聯,切忌自娛自樂”[11]。從設計研究和設計學研究的關系來說,論及二者的關聯,當然可以將“個人興趣—學科建設—國家需求” 多維結合,針對某一設計問題充分展開研究。然而,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當學者面對設計學科建設這一問題時,其核心必須圍繞國家發展戰略進行,即便是存在個人興趣取向與之不一致時,也要調整至這一方向,因為學科發展戰略就是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不是一時一刻的事情,而是關乎到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梢院敛豢鋸埖卣f,國家發展戰略是構建中國當代設計學體系的風向標,而目前中國當代設計學科恰逢前所未有的變革和轉型,任重道遠。

1.4 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是設計學科建設的頂層設計

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若將其視為金字塔的頂端,具體到設計學科本身的系統建構,可視作金字塔的底部或基礎,而當代設計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則是中國設計學科建設中的“國家發展戰略”,屬于頂層設計問題。中國設計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完成、深化,對新時代的重大設計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之相應,通過設計實踐活動,可以進一步修正和完善設計理論體系。就目前國家大力倡導和推行的關于鄉村振興的一系列政策指導方針來看,體現了清晰的由宏觀到微觀,由理論建設到實踐落實的發展邏輯。其中的理論建設就涉及對鄉村設計學體系的系統研究、建構與深度展開。而鄉村設計學的提出[12],恰是對政、產、學、研、城鄉“五位一體”中“研”的集中體現,即充分利用高校和各級科研院所的研究資源優勢,將學科建設以系統理論予以呈現??梢哉f,這既是整個當代設計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部分,更是跨學科、多維度、交叉性的政產學研等多元互動與展開研究、實施的重大工程,意義十分重大。

進一步看,國家發展戰略內在要求中國當代設計學體系建構應重新回歸設計世界的全息性本質,這就涉及到設計學體系建構蘊含的設計單復數問題。具體而言,就設計總體(單數、廣義的設計)而言,設計即世界?!霸O計世界”(Design World)可視為一種抽象概念,是對人工世界、第二自然、人類社會的高度概括,是以“人工”的方式作用于純粹自然,從而創造出來的以人工物為主體的世界。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人工世界,并非決然獨立于第一自然,而是依然要以其存在的各類規律作為創造的客觀依據。也就是說,設計世界是一個全息性復雜體,呈現出“天工”與“人工”的交融與統一。就設計個體(復數、狹義的設計)而言,設計即問題?!霸O計問題”(Design Problem)集中于解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人們面對的均是具體問題,因此須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和方式予以應對,針對性地解決和攻克,從而收獲創新成果。人類社會幾次重大的技術(產業)革命,就充分體現出多層次、交互性、跨界性等特征。尤其是面對人類最近一次的數字技術革命,在強大的人工智能加持下,雖然當下還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如目前的ChatGPT,尚未完全實現以人工/人造數字工匠為主體的人工智能自主設計,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突飛猛進,進入“強人工智能時代”,甚至是“超人工智能時代”指日可待(見圖5)。從二者比較來看,如果說“設計世界”具有宏闊而廣博的創造性,那么“設計問題”則傾向于具體而精微的創新性。

圖5 “設計問題”背景下的人工智能時代與“數字工匠”

正因為存在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是設計學科建設的頂層設計這一基本前提,國家發展戰略內涵中國當代設計學體系的建構應具有工匠精神。這里的工匠精神并非圏囿于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而更多強調與時俱進、敢于創新。尤其是處于當下或未來數字時代的創新主體——“數字工匠”,須全面改造或更新整體思維方式,而不僅僅局限于或陷入目前設計學界津津樂道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從而擺脫與現實需求脫節或滯后等問題,培育鍛造更多理論高端化和技術高端化的復合型設計人才,從理論建設和實踐創新兩方面助力中國當代設計學體系的建構,從而為建構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貢獻力量。

二、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的建構現狀

2.1 中國當代理論體系及其建構問題

中國當代理論體系及其建構并非意味著唯理論研究,而是關涉兩個重要因素,即“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目的和任務這一角度來說,理論建構指向 “體系”,實踐探索指向“品牌”,雖然二者的側重有所區別,但又表現為殊途同歸的關系,即落腳點最終都表現為合一的“體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所指的“品牌”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概念,而是具有抽象意義層面的價值屬性。以下就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相關具體問題展開討論。

其一,關于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稱謂問題。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指的“中國” 作為當代設計理論體系的前綴,隨著中國經濟騰飛和高速發展,一旦整體國力的強盛超越目前以美國為領先的經濟體時,是可以考慮將其“拿掉”的,即可正式表述為“當代理論體系”,這就具有了世界性意義和價值。正如現在我們每每談及 “某某產品達到美國標準”,言下之意即“這類產品達到了世界標準”,也就是說目前的“美國標準”即“世界標準”或“國際標準”,而當中國的國家整體實力超越美國時,那么“中國標準”就理所應當地成為“世界標準”。

其二,關于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性質問題。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建構是中國當代設計學發展的頂層設計,即“我們要做什么”。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頂層設計”,絕不是應對當下問題的一般具體層面的頂層設計,而是具有長遠價值、關乎民族命運的頂層設計。比如中國社會主義的頂層設計師就是馬克思,他在100多年前創立的理論在中國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實踐和發展,昭示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功。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馬克思的偉大理論,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

其三,關于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內涵問題。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建構是需要全方位展開的,絕不是依靠設計學界新創幾個概念自娛自樂這么簡單,而是一個龐大的理論系統建設工程,其內涵涉及到:核心話語創造與傳播設計理論體系、核心技術創新與研發設計理論體系、核心制造系統與服務設計理論體系。并且這些理論體系建構也絕非口號,而是要能夠切實地引導設計實踐,通過設計理論體系與設計實踐活動的有效互動,促使高新尖技術能讓設計產品生成、落地,真正做到為整個設計產業活動服務。

其四,關于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方法問題。對此我曾提出了 “六字方針”——打通古今中外。所謂“古今”,指時間的開放與融合;所謂“中外”。即指空間的開放與融合,所謂“打通”,即指實踐的開放與融合,特別是“打通”,作為最后關鍵性動作,唯有充分把握“古今”“中外”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走向融合創新之路。而運用這一方法的前提與核心就是必須保持 “開放與融合”的心態,尤其對中國學者而言,更是其神圣使命,這就對目前理論創新領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一方面要熟知中國本土的設計理論體系,對本民族的設計歷史、現狀、未來發展充分把握;另一方面,還要熟悉國外理論體系的整體面貌,尤其是前沿的最新理論發展動態。這種 “學貫東西” 的治學方式是與當前的現實狀況相適應的,因此,相較于西方學者而言,中國學者更是要付出雙倍的艱辛努力。好比在研究過程中若按西方文獻中的話語(關鍵詞)在中國傳統文獻中檢索,是很難檢索到內容的,比如就拿“設計”一詞來說,若在《四庫全書》中檢索,幾乎查閱不到與之相關的內容,因此,唯有學者通過花時間、下苦功夫,扎扎實實地地閱讀、整理、消化、理解,方可有所得,這種理論研究也是目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這類人工智能數字技術所無法取代的工作。

其五,關于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路徑問題。這是與上述方法問題一脈相承的,可表述為 “傳承—借鑒—創新”。提及“傳承”,一般都只涉及對本土文化資源的理解與把握,在此需要強調的是,除此之外,還要廣泛借鑒、吸收一切世界先進設計體系,尤其是反映當下鮮活設計文化的相關內容,這是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的世界經驗,如美國體系下的美國設計體系仍是我們目前需要虛心學習的對象。對傳承民族本土資源來說,就要在中國設計理論體系的本土化、設計與民族生活方式、設計與民族文化精神這3個方面進行著眼。就拿目前舉國上下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這一基本國策來說,鄉村振興最根本的是“人”的高質量發展,具體現實是亟需鄉村設計人才,反映在高校領域,對于鄉村設計人才的培養則顯得捉襟見肘,較難在短時間內實現鄉村設計人才的系統培育,這就反映出教育滯后于政策和產業的現況。對此,近些年我一直在呼吁具有設計學背景的高校成立鄉村設計專業,因為既然有城市設計專業,那么就理所應當地開設鄉村設計專業。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8億人,占36.11%[12],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人口數量絕對值占比。按照梁漱溟的說法,中國的文化根本是在鄉村,而不是在城市,直到現在為止依然是這樣。因此,只有以“傳承”為基礎,同時廣博地吸收和借鑒外來優秀文化理論的養料,才可能提出真正扎實可靠的中國當代理論體系之 “創新”。而這種創新,對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而言,則是一種“政、產、學、研、城鄉”互動模式,其中“政、產、學、研”是手段,因為我們任何一個具體的人都是生活在城鄉的,所以這些手段和方式都必須為鄉村和城市服務(見圖6)。

圖6 中國當代理論體系的路徑問題示意

2.2 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

就目前中國設計理論的發展現狀,面臨著如何建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的問題。這是一個極具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系統工程,屬于中國理論創新工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龐大而艱巨,任重而道遠,不僅涉及設計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各個方面,還與中國理論建設的整體發展息息相關,因此需要設計領域包括研究型學者和實踐型設計師們在內的各屆人士的共同努力(見圖7)。與此同時,因為“設計學”才剛誕生不久,可謂“古老”而“新興”的學科,因此也應清晰地認識到設計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才剛剛開始。就近20年的研究進展而言,我們認為,依據當代設計實踐領域及其未來發展需求,當代設計學理論體系主要由三大核心板塊構成:基礎設計學體系(元本設計學體系)、應用設計學體系(實踐設計學體系)和產業設計學體系(社會設計學體系)。

圖7 當代設計學理論體系的三大核心板塊

基礎設計學體系(元本設計學體系)重點探索與研究的核心領域是:設計的設計學問題——設計之所以為設計的本元性(設計本體、設計世界等設計總體性)問題,即設計“一”的問題。這一體系從性質上來說屬于單數設計問題。這個問題也是設計學理論體系建構的根本問題、性質問題、頂層問題,具體包括設計學的基本概念、范疇、命題的設定與建構,也包括設計學的基本原理、總體設計發展史、設計未來探尋等。

應用設計學體系(實踐設計學體系)重點探索與研究的核心領域是:具體的設計學問題——設計面臨對象的寬廣性(設計客體、棘手問題等設計具體性)問題,即設計“多”的問題。這一體系從性質上來說屬于是復數設計問題。復數設計的領域與人類活動領域密切相關,呈現出“設計無處不在”的整體特征。這個問題也是設計學理論體系建構中各門類設計學的基本理論、核心概念、范疇、命題的設定、研究與建構問題,特別是各具體設計領域技術理論體系、操作系統、歷史發展以及實現規律等問題。

產業設計學體系(社會設計學體系)重點探索與研究的核心領域是:綜合設計學問題——在基礎設計學體系和實踐設計學體系整合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與發展的體系結構。這一體系從性質上來說屬于綜合設計問題。因此,對這一體系的探索、實施與拓展對設計者的素質而言有更高的要求。真正的“設計世界”(設計秩序與社會秩序)的構成是在該體系中完成或實現的,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天人合一”系統。具體來看,社會設計學體系主要包括社區設計學體系、鄉村設計學體系、城市設計學體系、區域設計學體系、國家設計學體系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設計學體系等。社會設計學體系的核心建構范疇主要有設計資本和設計治理[14]。

上述三大核心板塊,只是設計學體系建構的初步探索。另外還有當代設計理論體系的外圍學科,如:設計哲學、設計美學、設計人類學、設計經濟學、設計生態學、設計文明學、設計管理學、設計社會學、設計文化學、設計心理學、設計產業學等。由此看來,對于當前設計學理論框架的整體架構和重大突破,還有待更加深入的設計實踐和系統理論研究(見圖8)。

圖8 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整體示意

2.3 設計學科體系建構問題

首先,設計學科體系建構與學者個人研究。就我個人研究志趣方向而言,并不在于目前設計學界熱議的有關設計學科目錄的編制問題,而是重點關注和探討設計學科在未來升為門類,成為自成一體的學科體系。因此我的思考聚焦于:設計學(Designology)“本應”是什么?即設計學的本體或本位問題。從設計學科體系建構中如何定位這一角度來說,設計學——不只是藝術學科,也不只是人文社會學科,也不只是經濟學科,也不只是工程學科,更不只是技術學科,而是一種有著自身獨有學科屬性和特性的全新學科。

其次,設計學科體系建構與教育體系。為什么在西方設計學界沒有產生類似這種中國設計學科建設變革引發的爭辯或困惑呢?這是由相關教育體系(體制)的差異導致的。比如美國當代著名的科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人工智能之父、設計科學的創立者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曾在論述人工科學問題時認為,設計學科是工程學科不可或缺的核心課程,但不屬于工程學(工學)體系。雖然他表明設計學科不能設置或局限于工學范圍之內,但包括西蒙在內及其后的學者并未對此做出進一步系統論述和研究,這就與美國教育體系有關。因為美國高校的學位點沒有統一規定,博士點的設置也不存在“申報—評審”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基本是依據研究者(教學者)的研究興趣而自行設置,相關教育部門一般不會對此做過多干涉,因此主要表現為以學者團隊研究為主體。至于與研究課題相關的學位授予、學科分類、專業歸屬等,譬如設計學科究竟應該屬于哪一個學科門類,這些相對于課題研究本身來說則是次要因素,當然就不必過于考慮學科之間的邏輯結構問題,也并不會先入為主地制定嚴格的規定,因此對于他們從事設計學科建設或探討,不存在此類問題。而中國的學科設置則是由教育部統管,諸如教育考核指標、人才培養目標等內容都由教育部統一制定,然后分級執行,呈現“自上而下”的分級管理模式,目前最新制定的學科目錄調整,就是學科建設的階段性發展體現。綜而觀之,在中國教育體系中設置“設計學”可謂一種創舉,沒有可借鑒和參照的外國經驗,唯有中國學者通過自身的研究工作來建構和完善。

再次,設計學科體系建構與傳統本土設計資源。就傳統設計思想而言,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當屬 《周易》與《尚書》為代表的陰陽五行理論,這在前述中也有所提及。這里需要補充和強調的是《易》《禮》理論體系,特別是其中的元典性文獻——《周禮》,真正實現了陰陽五行思想的全面整合??梢哉f,中國傳統理論體系的源頭在《周禮》,包括其中的《考工記》,則成為中華考工學的經典文本。從設計學科體系建構來看中國傳統設計理論體系,其本質不存在學科交叉問題,因為中國傳統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歷來都是自成體系,融匯貫通,并且“設計”本來就涉及多學問的綜合運用,更遑論學科交叉問題。尤其是在傳統社會環境中,當設計者(主要是工匠)面對現實的創新問題時,首當其沖的絕不是思考如何“交叉”的問題,而是基于自身的職業生存問題為首要目標,他們竭盡一切所能,運用各種方式去解決問題,當然,這其中有很大成分是“熟能生巧”,呈現出由經驗知識轉換而得的技術創新。由古論今,當今所謂學科的設置,恰是人為所設,其目的都只不過是為了更好地以科學系統的方式應對知識的傳授,這可視為一種典型的演繹思維的方法論產物。在面對復雜設計問題時,通過明確的學科交叉協作,可以綜合解決問題,即設計的復數問題,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應看到,面對愈發復雜的設計世界時,尤其是充斥著各類人造物的人工世界,設計應是全息性的,集中表現為哲學層面“一”的設計,即設計的單數問題,從這一層面來看設計學科的交叉,可謂無所謂“交叉”問題了。

三、未來設計學發展方向

3.1 未來設計學的兩大板塊

未來設計學亦即新型設計學,是設計學升為門類后的建構與發展問題??傮w來說,未來設計學建構包括理論建構與學科建構兩大板塊。對其理論建構而言,未來設計學應是一種開放式的系統,具有動態發展的綜合理論屬性,直面設計的核心問題,以及具有面向未來設計的話語體系;對其學科建構而言,未來設計學的學科發展基于對現有設計學科的總體評價基礎之上,制定并建構科學系統的門類,并對其做出暢想和展望。

3.2 未來設計學的理論建構

未來設計學理論體系應是一個流動與開放的系統。具體來說,未來設計理論體系一方面基于歷史和現實的大量設計實踐,一方面又對當下和未來的設計行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未來設計學的理論建構亦并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學科范疇,隨著不同時代設計概念內涵和外延的不斷變化,未來設計學在理論建構層面也不斷調整著自身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范式。未來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及新型話語系統的意義和價值遠遠超出了學科建構的狹小范圍,關乎到整個民族在未來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根據現有的相關學科門類理論體系建設,未來設計學理論體系大致可由三大核心板塊構成,即未來農學、未來工學、未來藝術學。其中未來農學聚焦于扎實的新農業技術,未來工學圍繞尖端領先的高科技,未來藝術學則能提供深厚的藝術人文視野。在此基礎上,未來設計學融合新科技、新技術、新人文、新藝術于一體,就其綜合屬性而言,應是綜合一體、全新形態、動態發展的未來設計學,建立在設計實踐、設計產業、設計理論這樣一種三位一體的理論結構基礎之上,呈現出多維度性、多學科性、多層次性、跨文化性等特征。

未來設計學理論體系建構面臨3個核心問題。第一,未來設計學與民族生活方式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未來設計人類學、未來科學技術人類學、人類文化整體發展觀,其中人類整體文化發展觀依賴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實踐。第二,未來設計學與民族文化精神之間的關系問題。對于這個問題,可分為縱向歷時維度與橫向共時維度看待,其中縱向歷時維度主要與設計思想史有關,橫向共時維度則與設計現象和設計研究相關。第三,未來設計學新型話語系統路徑的選擇和方法論問題。關于路徑選擇,基于面向未來、放眼世界的戰略目標,因此要保持嚴謹務實、深思熟慮的態度,在方法論上則體現為多學科綜合研究、縱向的歷史梳理與橫向的廣泛借鑒相結合。

未來設計學理論體系作為一種新型話語系統建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在兩個層面展開??v向層面——立足“考工學設計體系”為代表的深厚的民族傳統設計文化資源(包括設計實踐、設計理論、設計思想);橫向層面——關注未來世界及中國的發展趨勢,這就須要一方面廣泛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設計理論、設計思想等設計文化資源,一方面還要實現 “政—產—學—研—城鄉” 的多層面有效互動。以此為基礎,逐步發展和構建出出“概念術語—理論范疇—邏輯架構”相統一的未來設計學新型話語系統。

3.3 未來設計學的學科建構

就未來設計學的學科建構而言,究竟如何定位或分類呢?依據上述對未來設計學的理論建構的探討,我們認為應該構建未來設計學科體系。而未來設計學科體系建構的前提,只能是而且必須是升格為一個門類,這是由未來設計學理體系的開放和流動的綜合屬性決定的。按照理論構建和未來學科發展趨勢,未來設計學門類可下設5~8個一級學科(見圖9)。

圖9 未來設計學門類

(1)基礎設計學——主要探討和系統研究未來設計中的通用問題,如算法問題,涉及到編程設計、數字設計、人工智能設計(又可分為弱人工智能設計、強人工智能設計、超人工智能設計的迭代)等。

(2)工程設計學——主要探討和系統研究未來設計中的工程問題,如結構設計、材料設計等。

(3)技術設計學——主要探討和系統研究未來設計中的技術問題,如操作設計、規范設計等。

(4)產業設計學——主要探討和系統研究設計中的產業、市場等問題,如配置設計、流程設計、品牌設計等。

(5)社會設計學——主要探討和系統研究未來設計中的社會問題,如社區設計、鄉村設計等。

(6)園林設計學——主要探討和系統研究未來設計中的自然植物的人工設計問題,如景觀設計、植物設計等。

(7)人文設計學——主要探討和系統研究未來設計中的人文素養問題,如審美教育、美學設計等。

(8)藝術設計學——主要探討和系統研究未來設計中的藝術形式問題,如圖形設計、色彩設計等。

未來設計學科建構還只是我們對中國當代設計學科未來發展形態的暢想??傮w而言,未來設計整體升為門類,將更合理有效地整合設計學科(本身就是交叉學科)領域內的各種優勢,有利于當代中國設計學科建設帶來歷史性的轉型升級,也符合學科發展戰略需要,更加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各類設計人自然成為學術共同體,從而具有學術研究的歸屬感。就個體而言,一方面,未來設計學門類中的各個一級學科領域,可以較為清晰地梳理設計人的基本職能或特色,有利于設計人在自己的領域展開全面深入研究,更有利于設計學科評價體系的建構。另一方面,在這種由未來設計學的學科建構組成的學術共同體中,通過各類一級學科的通力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打通原有學科壁壘,能大大增強設計人的創新設計能力,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未來設計學門類的建構,相應地對管理者和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對管理者而言,必須面對國家的發展戰略和設計未來發展需求,具有高端的管理能力以及高端的設計學知識體系建構能力。對設計教師隊伍而言,必須面對國家需求與未來設計學科的發展,實現自身理論的高端化或技術的高端化,服務于教學科研和社會。

總之,圍繞未來設計學的理論建構與學科建構,其關鍵點不僅在于理論建構和學科建設要兩條腿走路,實現互動式的雙向高質量發展,更重要的核心與落腳點則在于人才的高質量發展,不論是直接參與學科建設的研究型學者,還是從事設計實踐的設計人,都是未來設計學發展的中堅力量。

四、結語

本文在作者近20年的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的探索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與未來設計學發展的相關問題。

第一,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自我在2004年提出后,進行了長時段的系統研究。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亦可稱之為中國有根的當代設計理論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的設計理論體系、中國自主的現代化設計學理論體系或中國當代設計學體系,是中國當代設計話語體系、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的統一體,是中國設計領域的頂層設計問題,是一種有別于世界其他現代化設計理論體系的新型設計理論體系建構問題,是一種另起爐灶的中國特性的現代化設計理論體系——“第三種體系”。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是國家發展戰略內在本質需求,也是中華考工學設計理論體系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更是中國未來設計學體系發展的健康基石。

第二,就如何建構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問題,通過長期系統研究,我提出了打通古今中外的研究路徑和方法,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的三大板塊理論(元本設計學體系、實踐設計學體系和社會設計學體系),基于此,涉及一些新概念、核心范疇、新理論等,包括以《易》《禮》體系為思想源頭的中華考工學設計體系、工匠文化、設計立國、設計資本理論、設計治理理論、技術設計學體系、鄉村設計學體系、氣象設計學體系、工程設計學體系、生命設計學體系以及設計產業發展的12字方針“理論先導、政策跟進、產業繁榮”、中國工匠培育與國家發展戰略等。

第三,依據中國當代設計理論體系建構的理論邏輯與社會實踐,應立足設計學升格為門類,積極探索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創造美好生活世界的未來設計學發展問題,包括未來設計學理論體系系統建設與發展問題、未來設計學科體系亦即新型設計學科體系建設與發展問題、尤其是面對高科技新型設計教育理念建構與發展問題等。對于設計學升為門類后的新型設計學科建設與發展問題,作者有著更美好的暢想與信心——設計立國、設計強國、設計未來。

猜你喜歡
理論體系建構學科
【學科新書導覽】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概論》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超學科”來啦
建構游戲玩不夠
《文心雕龍》理論體系再認識①——兼論“依經立義”與《文心雕龍》理論體系之關系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