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吲哚菁綠熒光導航腹腔鏡肝血管瘤剝除術的療效分析

2023-10-07 05:25曾慶彬徐蓉龍奎董文志孫翊程
肝膽胰外科雜志 2023年9期
關鍵詞:規則性肝葉肝門

曾慶彬,徐蓉,龍奎,董文志,孫翊程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650000,1.肝膽胰外科三病區,2.麻醉手術科

肝血管瘤是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之一,約占全部肝臟良性病變的5%~20%[1]。該病好發于女性,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肝動脈介入栓塞、局部消融、肝移植等,外科手術被認為是肝血管瘤最確切的治療手段[2]。國內外治療肝血管瘤的手術方式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與傳統肝癌切除標準相似,根據腫瘤的位置及大小選擇規則性切除,以肝葉部分切除甚至半肝切除為主;另一種是肝血管瘤剝除術。本中心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吲哚菁綠(indocyanine green,ICG)熒光染色時正常肝組織會被ICG染成綠色,而肝血管瘤不被染色,因而可以很清晰地觀測到血管瘤和正常肝臟組織之間的邊界以利于肝血管瘤的剝除。本研究比較ICG熒光引導下腹腔鏡肝血管瘤剝除術與腹腔鏡解剖性肝葉切除術治療肝血管瘤的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三病區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因肝血管瘤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67例,其中男29例,女38例;年齡28~63歲,平均(44.6±2.1)歲。肝血管瘤直徑(8.39±2.76)cm,肝功能Child-Pugh分級均A、B級。其中行ICG熒光引導下腹腔鏡肝血管瘤剝除術31例(血管瘤剝除組),行腹腔鏡規則性肝葉切除術36 例(規則性肝切除組)。36例中,左半肝切除術6例,右半肝切除術1例,左肝外葉切除術9例,肝左尾狀葉切除術2例,右前肝葉切除術2例,右后肝葉切除術3例,肝Ⅱ段切除術4例,肝Ⅲ段切除術3例,肝Ⅳa段切除術2例,肝Ⅳb段切除術1例,肝Ⅵ段切除術2例,肝Ⅷ段切除術1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肝血管瘤部位、肝血管瘤直徑、白蛋白、TBIL、ALT、AST、堿性磷酸酶(AKP)、Child-Pugh分級、總膽汁酸等術前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血管瘤患者術前資料比較

1.2 手術方法

1.2.1 ICG熒光引導下腹腔鏡肝血管瘤剝除術 在開始剝除肝血管瘤前5 min從外周靜脈注入2.5 mg/L的ICG 10 mL,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肝門血流阻斷的方式(一般為Pringle 阻斷法,也可視情況不予以入肝血流阻斷),通過熒光腹腔鏡的熒光染色功能將正常肝組織與肝血管瘤的邊界清晰顯示出來(圖1A、1B),然后用超聲刀、電刀或吸引器等沿熒光邊界進行銳性、鈍性剝離,完整地將血管瘤剝除(圖1C)。血管分支用血管夾或鈦夾夾閉,若細小膽管殘端則使用血管滑線予以縫合。最后于斷面填塞止血紗布,放置引流管。

圖1 ICG熒光引導下腹腔鏡肝血管瘤剝除術

1.2.2 腹腔鏡規則性肝葉切除術 通過阻斷肝血管瘤所在肝段(肝葉)的入肝血流后,沿缺血線肝血管瘤所在肝段(肝葉)規則性切除,阻斷方式依據手術方式決定(病變較小一般采用Pringle阻斷,若行肝葉切除也可使用選擇性血管阻斷),完全離斷肝組織,妥善止血,對肝斷面較粗血管進行縫扎或鈦夾夾閉,肝創面出血點進行縫扎或電凝止血,并填塞止血紗布。切下的肝組織放入標本袋,剪碎后由臍部切口取出,常規放置引流管。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以()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及術后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第一肝門阻斷時間、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住院總費用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術后肝功能恢復時間、腹腔引流管引流量、術后拔管時間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及術后結果比較

2.2 兩組手術并發癥比較

血管瘤剝除組發生膈下積液1例,胸腔積液2例,腹腔出血1 例;規則性肝切除組發生膈下積液3 例,胸腔積液6 例,腹腔出血2 例,膽漏2 例;兩組總體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31vs13/36,χ2=4.738,P=0.030)。

3 討論

3.1 肝血管瘤的手術適應證

肝血管瘤根據含纖維組織成分的多少,分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和海綿樣血管瘤,其中以肝海綿樣血管瘤最多見[3]。大多數肝血管瘤無明顯癥狀,通常是體檢時通過B超或CT偶爾發現,隨著血管瘤體積增大,因擠壓胃腸道而出現腹脹、惡心或嘔吐癥狀,有些出現腰背部疼痛等不適[4]。由于大多數肝血管瘤患者無明顯不適,且為良性腫瘤,無惡變傾向,目前對于肝血管瘤的手術指征還存在很大爭議,尚未達成認識[5-6],國內外普遍建議以隨訪觀察為主。筆者綜合多數學者觀點[7-9],總結肝血管瘤手術的適應證如下:(1)因肝血管瘤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黃疸、血小板減少等明顯不適,或者因肝血管瘤導致患者出現心理問題;(2)肝血管瘤最大徑≥10 cm,且每年增長速度≥2 cm;張弘揚等[10]建議肝巨大血管瘤合并不明原因發熱應及時行手術治療;(3)肝血管瘤位于肝臟邊緣或表面,且直徑介于5~10 cm,發生腫瘤破裂的風險明顯增大;(4)通過現有影像學手段診斷不明確的肝血管瘤,特別是合并肝炎、肝硬化及有肝癌或者其他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結合臨床實際,筆者認為,對于一些增加破裂風險的特殊類型肝血管瘤(如位置靠近下腔靜脈、門靜脈主干等腹腔大血管,患者為運動員或長期重體力勞動者,等),醫師應充分告知患者肝血管瘤破裂的風險并權衡利弊后決定是否給予早期手術治療。

3.2 肝血管瘤的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肝血管瘤的手段多樣,包括傳統的規則性(不規則性)肝切除術、腹腔鏡肝切除術、腹腔鏡肝血管瘤剝除術、肝移植等外科手段,以及射頻消融、TACE等介入手段,外科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肝血管瘤最有效、最徹底的治療方式[1]。肝血管瘤主要由大量血管組織構成,且在正常肝組織間像氣球樣呈膨脹性生長,在正常肝組織與肝血管瘤間形成一層僅由纖維鞘構成的間隔[12],沿著該間隔可以將肝血管瘤完整剝除并最大程度地保留正常肝組織。研究發現,與肝切除術相比,肝血管瘤剝除術可以保留盡可能多的正常肝組織,可減少對血管瘤周圍的肝蒂和肝靜脈的損傷,從而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及第一肝門阻斷次數,減少對肝功能的損傷,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進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費用[13-14],本研究結論與此相似。

3.3 ICG熒光導航肝血管瘤剝除術的優點

ICG最初用于臨床評估肝功能和心排出量,21世紀后逐步應用于檢測淋巴液的流動及術中導航檢測乳腺癌、胃癌等惡性腫瘤轉移淋巴結的清掃[15]。Huang等[16]研究發現,ICG主要由肝細胞攝取,并通過毛細膽管上的載體系統排泄,不參與肝腸循環,從而可以用于標記肝(肝葉)、肝腫瘤及膽管。目前ICG主要應用于肝腫瘤的肝段(肝葉)切除[17],應用于肝血管瘤剝除術相對罕見[18]。由于肝血管瘤主要由血管內皮細胞構成,不參與ICG的攝取和排泄,從而與肝組織能形成明顯的邊界,我們因此根據這一邊界將肝血管瘤從正常肝組織完整剝除。ICG熒光導航的肝血管瘤剝除術存在以下優點:(1)ICG熒光導航不僅肝表面界線清楚,肝實質里面界限也非常清晰,可以提供實時導航,避免過多地切除血管瘤旁肝組織及重要的脈管結構;(2)ICG熒光導航可以降低因邊界掌握不清抓破或切破肝血管瘤的風險,減少術中出血量;(3)ICG熒光導航操作相對簡單,染色效果好,只需術中巡回護士外周靜脈注射ICG,避開了解剖分離肝蒂或術中B超引導定位肝內門靜脈的高難度技術要求;(4)對于殘肝體積不足、無法行肝切除術的巨大肝血管瘤,ICG熒光導航肝血管瘤剝除術可以安全地完成,大大降低肝衰竭的風險(如圖1D);(5)ICG熒光導航可以很明顯地標記出肝血管瘤,減少甚至避免遺漏多發的小血管瘤。

3.4 出血的控制

出血是肝血管瘤外科手術治療中最常見也是最大的風險,本研究中血管瘤剝除組發生腹腔出血1例,急診腹腔鏡下探查發現是肝斷面夾畢血管的鈦夾脫落所致。本研究團隊控制術中出血的經驗總結如下。(1)術前精細規劃:術前完善血細胞分析、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全套、腫瘤標志物等相關檢查,以降低患者因自身凝血功能差或肝硬化導致出血的風險。完善增強CT及增強MRI等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完成殘肝體積及肝儲備功能的計算,仔細反復閱讀影像學資料,明確肝血管瘤的供血動脈情況及與周圍脈管結構的關系,規劃手術入路及預判手術的要點和難點,必要時可完善肝臟三維CT重建。(2)術中精細操作:在開始剝除血管瘤或者切肝前,根據血管瘤的位置將血管瘤充分暴露,如位于肝Ⅵ、Ⅶ、Ⅷ段等位置比較隱蔽,或較高或右半肝較大的血管瘤,需將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及左右冠狀韌帶、三角韌帶充分游離,將手術床往患者左側傾斜或在患者右側背部墊高。如果暴露效果不好,可以在右肝腎間隙下放置“大白”(裝滿0.9% NaCl溶液的外科手套)。為更好地控制出血,在第一肝門常規留置預阻斷帶,不常規行第一肝門阻斷(除非在剝離血管瘤過程中明顯出血或肝血管瘤張力太大,間隙不明顯),從而更好地用血管滑線修補血管瘤破口,減輕血管瘤張力,使血管瘤與肝組織間的間隙更大,利于剝除。每次連續阻斷時間正常肝組織不能超過20 min,有肝硬化背景的不能長于15 min,兩次阻斷間隔放開時間至少5 min。術中低中心靜脈壓至關重要,一般維持在0~5 cmH2O,可以明顯減少術中出血。但低中心靜脈壓會增加空氣栓塞風險,術中要予以避免。在開始確定切緣時,因肝血管瘤在肝實質內呈膨脹性生長,建議離邊界1~2 cm的位置切開,以減少緊貼邊界切開切破血管瘤的風險。在剝除血管瘤的過程中,助手要充分利用好吸引器,可以沿著邊界邊推邊刮邊吸,特別是血管瘤緊貼脈管時。本研究中,血管瘤剝除組總體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規則性肝切除組,與Renzulli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建議常規在血管瘤斷面及肝腎間隙留置引流管,一方面利于充分引流,另一方面也利于及時發現并發癥。(3)術后的精細管理:術后嚴密觀察患者引流液顏色、尿量、血紅蛋白、凝血功能及肝腎功能,補充足夠的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注意維持酸堿平衡和電解質穩定。鼓勵患者咳嗽、早期下床活動及進食流質等,以減少血栓、腸梗阻及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猜你喜歡
規則性肝葉肝門
聯合半肝切除與圍肝門切除治療肝門部膽管癌的療效
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在肝門部膽管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ERAS理念下護理健康教育路徑在腹腔鏡肝葉切除圍手術期的應用
非熟練漢英雙語者英語過去式的加工機制研究
新時代下武學創新需重視其歷史性、游戲性、規則性
肝葉切除治療肝膽管結石療效分析
規則與非規則肝葉切除治療肝膽管結石療效對比分析
肝門部膽管癌47例臨床分析
肝門膽管癌內鏡診斷和治療進展
規則性肝葉切除術對肝癌的療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