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學科德育的實踐意義與策略

2023-10-08 18:39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第二中學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23年11期
關鍵詞:育人德育學科

楊 毅|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第二中學

張吉平|河北省內丘縣第五中學

教學“不僅要考慮認知領域的目標實現,更要關注學生態度、情感和行為領域目標的實現,促使學生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參與到各科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身心全方位的協調發展”[1]。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布的各項教育教學政策,旨在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堅持德育為先,五育融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督逃筷P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強化課程育人導向,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充分發揮本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由此可見,立德樹人已不限于專門的思政類課程,深化學科德育,強化學科協同育人,正逐漸成為大家的共識,“大德育”已成為課程教學發展的趨勢。

一、學科德育的實踐意義

當前,“雙減”是基礎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情感、人格發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各學科教師可結合本學科特點,寓德于教,認真落實學科的育人要求,在提高學生各科文化素養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精神世界的滋養,發揮每一學科教學活動全方位的育人價值,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一)學科德育,讓課堂變得有“熱度”

《學記》有云:“學學半?!庇行У恼n堂教學是以積極的課堂互動為前提的,成功的學習需要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加強與老師、同伴間的交流。長期以來,受“升學主義”“分數主義”以及一些教育“頑疾”的影響,中小學課堂“重教輕學”“重知輕智”。這種環境下的課堂常常給人一種“冷寂”的感覺:但聞教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而學生們則“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缺乏學習熱情,甚至厭學,處于只會單向接受信息的被動學習狀態,甚至處于“無信號”狀態。這不僅會打擊教師的教學熱情,降低教學質量,還荒廢了學生珍貴的求學時光,甚至損害其個性的發展。

人在本性上是樂于求知的。荀子曾言“凡以知,人之性也”。主動求知、快樂學習在學習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性趶娏仪笾尿寗酉?,才能體驗到知識的魅力,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享受求知求學的過程,并有勇氣、有毅力、有信心地戰勝求知路上的挫折與坎坷,消除厭倦心理,克服消極情緒,積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增強實踐能力?!敖處煵粌H要傳授知識信息,培養人格、情感和價值觀,還要喚起和激發學生對新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弘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保?]“基礎教育本質上是一項將人從‘自然的人性’轉化為‘人性的自然’的倫理事業,倫理道德不僅是基礎教育的本體構造,也是其價值導向與文化資源?!保?]學科德育,可以使教學回歸育人本性,使課堂變得有“熱度”。為了提升基礎教育的“育人”質量,我們必須正視學科德育的重要性。

(二)學科德育,讓知識變得有“溫度”

人的教育是通過知識來構建的,學科內容以知識為載體,教學活動也以知識為媒介。離開了知識,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論及知識,人們通常就會聯想到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敝R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備工具。然而,就知識本身而言,它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而非“目的”。它的力量所產生的結果,取決于利用它的人。知識可以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也可以危害社會、傷害人類。長期以來,工具理性在現代社會泛濫。在學校教育中,人們基本上是用一種功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課程和知識,將其看成是個體發展與謀取職業的“工具”,而忽視了人的情感與精神價值。于是,青少年兒童既厭學,又要迫于生存的考慮而不得不學,飽受心靈、精神的折磨。

知識與人生并不限于這種“工具”—“目的”維度上的“冷”關系,還存在其他維度上的關系,學科德育可以挖掘知識的“溫度”,滋養學生的心靈。一方面,學習本身就是知情意行的有機結合,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只有充分調動人的各方面要素,學習才是完整的。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可能是身心健全的。否則,只能片面地學習知識,無法領悟到知識真正的力量,還可能帶來片面的人生,引發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另一方面,它幫助學生從小樹立起一種正確的科學觀和方法論,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的探索。每一門學科知識都是人類優秀文化的結晶,都是一種交流和表達的語言,代表著一種對世界的認識和探索方式,體現了濃厚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學科知識的學習是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養成必備品格、建構關鍵能力的橋梁和紐帶。因此,知識不是“冷”的、“死”的,而是“活”的、有“溫度”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知識不是人們生活的旁觀者,它就圍繞在人們的身邊、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與個人的幸福生活、社會的進步和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緊密相連。

(三)學科德育,讓學習變得有“深度”

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本質屬性就是:人具有價值理性,人的活動離不開意向性的指引。人是價值的存在,人的生活也是由價值所構建的。人不僅追求著各種各樣的價值,而且也在不斷追尋著“價值”的“價值”。這正是一個人作為真正的“價值主體”的體現。否則,就會失去“精神內核”,淪為別人實現其價值的“工具”。誠然,我們的教育確實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他們在各行各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現代教育以“生存教育”為主要特征,而漠視“存在的教育”,其結果是,現代人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的生存能力,卻越來越對生存的必要性產生懷疑。這使得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無聊、空虛、寂寞和無意義感,從根本上威脅到人生的幸福與人類文明的進步[4]。

人們總是生活在各種境界之中。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那些達到較高境界的人,大都從小就樹立了比較遠大的人生志向??鬃釉谧允銎鋵W習和修養的歷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張載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人生理想和宏偉抱負,激勵了之后的無數仁人志士;周恩來在少年時代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充分表現了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前,全國人民正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為實現“中國夢”而奮勇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力拼搏。廣大青少年是中國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志向和抱負不僅關系著個人的成就和發展方向,還決定了中國的強盛與興旺?!秾W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要提高整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必須從小抓起,深化教學改革,在國家層面要明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在教師層面要明確“為什么教”“為誰教”,在學生層面要明確“為什么學”“為誰學”。新時代青少年要有理想、有抱負,明確人生發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樂學善學,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提升綜合素養,錘煉本領,將個人追求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之中。學科德育,讓學習變得有“深度”。

二、學科德育的實踐策略

當前,對中小學學科德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日益增多,但學科德育仍處于初級階段。一般而言,學科德育主要是將道德、品性教育滲透于非專門德育課程的學科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各科教學與品德教育相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強化德育意識,挖掘學科德育資源,把握德育時機,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使德育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使學科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德育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從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形成學科德育的合力,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形成“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力量。

(一)敬業樂群,用和諧的課堂氛圍感染學生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組織中的一員,其成長過程是個體不斷學會認識自身,學會協調與他人、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使之更趨和諧的過程。換言之,人的本性是“生成的”“多樣的”“開放的”。在教育活動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理想的教學不是單純地傳遞知識,它包括豐富的認知或非認知因素的影響,是師生之間的生命交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指出,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和愛,并凝成內在動力,使學生產生強烈持久的學習動機,從而努力學習,激發潛能。教師要教會學生在困境面前不畏懼、不退縮,敢于嘗試,勇于實踐,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質。

首先,尊重學生學習的自由。人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每一個人都有自身感受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個體的發展,不是外在的“灌輸”“規訓”或“控制”過程,而是一種內在的覺醒和成長過程。學習是一種內在的思想交流與對話,這個過程的真正實現是以自覺、自愿和自由為本質的。否則,學生就會被“異化”,喪失對學習本身的愉悅體驗,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無盡的精神負擔,課堂也就會失去生機,變得僵化與機械。這不利于學生獲取新知,更會阻礙學生潛能的發展。

其次,樹立民主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各地要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增強基層民主活力。我國的青少年民主意識相對薄弱,缺乏民主實踐的基本能力,這必然會影響他們的成長,進而影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發展的進程。為此,學校應重視在豐富多彩的民主實踐中樹立學生的民主意識。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研究發現,開放型和民主型的課堂氣氛和人際關系,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使每個學生能平等地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積極參與到集體生活中,用恰當的方式解決沖突與矛盾,并通過親身體驗感受自身所承擔的職責,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二)文以載道,用生動的學科內容激勵學生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

一方面,每個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學科語言進行思考和交流。學科教學的根本目標并不限于對具體學科知識、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的概念、命題、公式、定理等,還要逐步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對各科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建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將各種知識和技能進行融合,甚至進行創新性思考和探索,并選用適合的學科語言進行表達與交流。如果說像語文這類人文課程是教會學生熟練運用語言文字,提升文化素養,那么數學等理科課程則是教會學生學會運用符號運算、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等來認識、理解和表達現實世界的本質、關系與規律??梢哉f,中小學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展示知識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求知的快樂與充實,從而激勵學生沉浸于知識的汲取,成為促進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創造性人才。

另一方面,教師要善用學科情懷觸動學生。近現代以來,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成就急劇上升,但人的倫理行為的水準卻沒有相應上升,使得技術和倫理的鴻溝增大。這也警示我們,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不要忽略精神家園的建設。在科技進步中融入人文情懷,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萍及l展的初衷都是為了解決和協調人與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人類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古語有云“天地之間人為貴”,人之所以能作為“三才”之一,貴為“萬物之靈”,就在于其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茖W合理地發揮知識的價值,認識并改造自我、社會、自然,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文明奇觀,這才是“知識就是力量”的真正體現。缺乏這種情懷,人類自身就會出現“病態”,社會就會出現“畸形”,從而威脅到個體和社會的全面、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所以教師要善用學科情懷觸動學生,培育學生的完整人格。

(三)實踐創新,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激活學生

新課程要求推動育人方式變革,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應用,提倡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引導學生學會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其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注重讓學生經歷實踐過程,強化情感價值體驗,認識真實的世界。

教師要采用情境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生情感。教師要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科內容要與學生的經驗、日常生活、社會背景結合起來,以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學會從零散的經驗中提煉、概括出原理、原則和方法,提升思維高度,開拓思想境界,既能從經驗的生活世界走進理性的科學世界,又能用理性、抽象的科學知識指導現實的生活,做到“學以致用”。

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人在生命之初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并積極地探索著周圍世界,且這種探求往往還是超越功利的,是基于內在驅動力的。只是,隨著世俗生活的日漸浸染,物欲蒙蔽“人心”,人本性中純真的求知天性被逐漸掩蓋或遺忘,導致目的與手段顛倒、本末倒置。與其費盡心思用廉價的鼓勵或獎懲來刺激學生,不如保護青少年學生的求知天性,使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思考求索的快樂。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孟子有云:“盡信書不如無書?!眮喞锸慷嗟抡f:“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蔽覀冎乐R具有時代性、時效性和條件限制等,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破除“知識霸權”、打破“教師權威”,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也無須再做“牽線木偶”。書齋靜坐之學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也不能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課堂教學要致力于改變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機械學習的現狀,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樂于鉆研,手腦并用,使他們從小懂得知識是不斷進步的,不能盲從和故步自封,而要用寬廣的胸懷和氣魄,敢于討論、質疑、實驗和辯論。正如胡適所說“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教師要讓學生有一種實事求是的探究、實踐精神,通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成為有思想、有能力、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

(四)以評促學,用合理的評價調動學生

新時代的教育評價應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宗旨,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強化素養導向,鼓勵個性發展,注重提升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規劃的意識與基本能力,引導其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

首先,在評價主體上,教師要學會“放權”,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民主精神,讓學生成為自我評價的主人。只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形成民主、平等的課堂評價生態,學生才能學會反思和自我改進,并逐漸擺脫依賴心理,成長為學習的主人。

其次,在評價方式上,教師要積極探索增值性評價,使評價真正惠及全體學生,使學生在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的同時,不自卑、不自傲,并能發現和發展自身的優勢與興趣。評價要導向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著眼于學生一生的幸福。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重大變化,靠“陳舊”的知識已很難適應這個世界。當代的青少年兒童,只有帶著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去認識、改造世界,才能適應未來。

三、結束語

《學記》有云:“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睂W科德育是教師參與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更是貫徹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必由路徑。學科德育以課堂教學為依托,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以實現學科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通過學科德育,教師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增強求知欲,建立學習的自信心,發展學科興趣,使教學活動變得有力量。推進和落實學科德育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全方位推進核心素養、實現全面育人的必然趨勢和現實導向。

猜你喜歡
育人德育學科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學科新書導覽】
《中國德育》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