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安縣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分析及保護對策

2023-10-09 08:48自海榮
南方農業·上旬 2023年7期
關鍵詞:保護利用對策建議

自海榮

摘 要 以全國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為契機,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及實地走訪調查等方式,全面查清資源家底,對云南省姚安縣農業種質資源的現狀進行普查,分析1956年、1981年、2014年和2021年的農業生產、作物品種變遷,總結當地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情況,指出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加強和規范種質資源庫建設,建立瀕危品種野生資源保護區和野生資源撫育基地;在國家制定新的野生中藥材保護條例的指引下,加大執法力度;開展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替代品研究,加強規范化栽培管理技術研究。

關鍵詞 種質資源普查;保護利用;對策建議;云南省姚安縣

中圖分類號:S32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3.026

農業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是支撐種業的核心要素[1]。目前我國雖是種質資源大國,但還不是種質資源強國。近年來,我國農業種質資源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迫在眉睫[2]。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是種質資源工作的第一步,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云南省姚安縣境內農業資源豐富,但缺乏專業性的資源調查。為摸清縣域內農業種質資源現狀,姚安縣農業農村局借助開展“全國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機會,對姚安縣農業種質資源情況進行了普查,旨在為實現農業種質資源有效保護和開發提供參考。

1? 地理和氣候特征

姚安縣地處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北緯25°13′~25°45′,東經100°56′~101°34′,區域總面積1 803 km2,地勢南高北低,四周崇山峻嶺,東臨牟定,南接南華,北連大姚,西與大理州祥云縣一江之隔。姚安縣具有滇中高原典型的地理地貌特征,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3 ℃,年平均降水量770.4 mm,年平均日照時間2 316.8 h,無霜期247 d;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及農作物資源[3-4]。

2? 普查工作概況

按照《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農辦種〔2015〕26號)、《云南省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和《楚雄州農業農村局關于印發楚雄州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姚安縣農業農村局高度重視,認真謀劃,精心組織,研究制定《姚安縣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積極與全省、全州同步推進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

姚安縣與相關部門積極溝通協調,有效推動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通過廣泛查閱歷史資料,走訪調研、實地探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資源線索,最大限度保障普查數據全面、真實,確保普查工作順利完成。截至2021年7月5日,全縣參與普查與收集行動的工作人員25人次,總行程1 350 km,走訪群眾、有關部門及單位52次,走訪行政村67個,走訪群眾350人次,開展技術培訓2次,參加人數32人,發放宣傳資料65份,制作標語1條,接受云南省種子管理站督導1次;查閱檔案25卷、書籍20本、統計資料5冊,采集數據100條;完成1956、1981、2014年三個年度普查表數據收集填報,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40份。

3? 調查結果

3.1? 農業生產變化

1956年,全縣耕地面積1.423萬hm2,草場面積0.193萬hm2,林地面積12.921萬hm2,水域面積0.69萬hm2。全縣林地面積最大,水域面積最小。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種植面積7 737.2 hm2,在主要農作物中占比37.93%;玉米、小麥、豆類和薯類分別占比5.23%、28.45%、17.5%和1.64%。主要經濟作物中油菜、煙草和桑園分別占比4.29%、4.58%和0.38%(見表1)。1956年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水稻,最小的是桑園;此時期以種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農用物資緊缺、農田水利條件差,農業科技落后。

1981年全縣耕地面積1.256萬hm2,較1956年減少11.77%;草地面積0.21萬hm2,增長9%;林地面積10.447萬hm2,減少19.14%;水域面積0.075萬hm2,增長8.74%。全縣林地面積最大,水域面積最小。水稻種植面積8 072.43 hm2,在主要農作物中占比38.04%;玉米、小麥、豆類和薯類分別占比6.84%、20.97%、22.96%和2.67%。主要經濟作物中油菜、煙草和桑園分別占比3.65%、4.43%和0.43%。1981年種植面積最大仍是水稻,占比相較1956年增加0.11個百分點,蠶桑種植面積最小,較1956年增加0.05個百分點。20世紀60—70年代姚安縣水利設施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業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至此步入一個全新階段。

2014年全縣耕地面積1.18萬hm2,較1981年減少6.02%;草地面積1.673萬hm2,增長696.83%;林地面積11.545萬hm2,增長10.51%;水域面積0.092萬hm2,增長23.21%。全縣林地面積最大,水域面積最小。水稻種植面積5 002.5 hm2,在主要作物中占比21.52%;玉米、小麥、豆類和薯類分別占比18.65%、4.3%、10.24%和2.24%。主要經濟作物中油菜、煙草和桑園分別占比8.9%、22.67%和11.48%。2014年種植面積最大是煙草,較1981年增加18.24個百分點,種植面積最小是薯類,較1981年減少0.43個百分點。此時期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在主要農作物中占比得到提高,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得到極大提升,全縣以種植經濟作物煙草為首,糧食作物水稻其次,全縣農田水利設施有了大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較大,從單純種糧轉向多種經營。

2021年全縣耕地面積1.179萬hm2,較2014年減少0.06%;草地面積7.78萬hm2,增長364.94%;林地面積12.901萬hm2,增長11.74%;水域面積0.109萬hm2,增長18.12%。全縣林地面積最大,水域面積最小。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種植面積3 284.24 hm2,在主要農作物中占比12.81%;玉米、小麥、豆類和薯類分別占比25.07%、6.15%、22.16%和0.9%。主要經濟作物中油菜、煙草和桑園分別占比8.46%、16.25%和8.19%。2021年種植面積最大的是玉米,較2014年增加6.42個百分點,種植面積最小的是薯類,較2014年減少1.34個百分點。2021年種植業穩定發展,較2014年種植業結構有一定調整,全縣以種植糧食作物玉米為首,其次是豆類、經濟作物煙草,農業生產勢頭良好,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

1956—2021年65年間,全縣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導。1956—1981年間,以種植水稻、小麥和豆類為主;2014—2021年,逐漸以種植糧食作物水稻、玉米、豆類和經濟作物煙草為主,種植業產業結構逐年優化,新技術的推廣和新品種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全縣耕地面積持續減少,1956年比1981年減少了12.56%,1981年比2014年減少了6.05%,2014比2021年減少了0.08%;全縣草地面積獲得了大幅增長,1981年比1956年增加8.81%,2014年比1981年增加696.67%,2021年比2014增加365.03%;由于國內發展建設對木材的需求量增大,導致1956年至1981年林地面積減少了19.15%,而后因退耕還林政策,林地面積開始持續增加,1981年至2014年增加10.51%,2014至2021年增加11.75%;全縣水域面積持續增長,1956年至1981年增加8.7%,1981年至2014年增加22.67%,2014至2021年增加18.48%。

2021年與65年前(1956年)相比全縣耕地面積銳減17.15%,草地面積增長3 931.08%,林地面積減少0.15%,水域面積增長57.97%,由于城鎮化步伐的推進,導致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同時國內發展建設對木材需求量劇增,導致了林地面積的減少;而草地、水域面積的增加可能歸因于產業結構的調整。2021年與40年前(1981年)相比,全縣耕地面積減少6.13%,草地面積增長3 604%,林地面積增加23.49%,水域面積增長45.33%,與7年前(2014年)相比面積增減趨勢一致;由于退耕還林、農業結構調整及非農建設占用直接導致耕地面積減少,而退耕還林的措施促使林地面積得到增長,草地、水域面積的增加可能歸因于產業結構調整及國家生態保護政策。

3.2? 農作物品種變遷

1956年,農作物品種結構比較單一,產量比較低,多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等糧食作物,且多為地方品種,幾乎無培育品種引進種植。水稻作物品種主要有波浪谷、麻線谷、小黑谷、小紅谷等;玉米品種主要有本地白包谷、本地黃包谷等;小麥品種主要是地方品種。油料作物主要是本地黃油菜。

1981年,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在繼續種植上述原地方品種的基礎上,少量引進培育品種,產量逐漸提高。其中水稻品種育成西南175、臺北8號等;玉米品種育成京雜6號等;小麥品種育成76-4等。

2014年,水稻本地品種主要有大香糯(三角糯)、小黑谷、小紅谷、波浪谷等,玉米本地種主要有黃包谷、本地白包谷、金黃后等,小麥本地種主要是龍耳朵麥、小洋麥等。同時玉米、水稻、小麥等大量引進優質高產的培育品種,其中水稻新品種有楚粳28號等,玉米新品種有中單808、海禾2號、迪卡2號等;小麥育成品種有楚麥6號等;豌豆引進了長壽仁。桑樹引進了農桑14號、農桑8號等。

2021年,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品種基本上都是新育成的,水稻主要有楚粳28、楚粳37號、楚粳54等;玉米有羅單566、大天188、北玉1521、秋碩玉6號、紅單12等近百個品種;小麥品種主要有楚麥6號、9號;豌豆主要有長壽仁、中豌6號。

從1956年至2021年65年的品種變遷來看(見表2),由于引進了一些優質、高產的農作物品種,本地品種及一些引進低產品種逐漸被替代,一些寶貴的古老地方品種及特有資源正面臨失傳甚至完全消失,保護利用不及時造成的種質資源損失不可低估。

3.3? 2021普查年份資源普查情況

姚安縣自2020年10月份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以來,為加快普查收集工作進度,采取邊收集普查數據、邊調查收集資源的方式,加快推進各項工作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具有普查歷史年限跨度大、普查數據內容廣、涉及部門多的特點,針對這些情況,姚安縣普查與收集工作組切實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廣泛查閱歷史資料,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了解資源線索,最大限度確保普查數據全面、真實,確保征集資源工作順利完成。

3.3.1? 種植業種質資源普查情況

截至2021年7月10日,已完成1956、1981、2014年三個普查年度普查數據錄入。此外,截至2022年7月20日,全縣新收集到農作物種質資源40份,其中采集種子部位37份、塊根1份、枝條2份,涵蓋8種糧食作物、2種飼料作物、1種油料作物、4種經濟作物(見表3)。填寫資源采集表40份;已上交資源樣品38份,已提交資源采集表40份。

3.3.2? 畜禽類種質資源普查情況

截至2022年3月22日,全縣完成普查入戶調查,普查數據核實和上報,普查檔案完善歸檔;經過普查,全縣77個村(社區)中,有資源的為73個,無資源的為4個。已知畜禽資源8個畜種,9個品種,其中集中飼養1 333頭(只),散養64 713頭(只);蜂資源1個品種,群體數量8 546群,均為定地飼養(見表4)。

3.3.3? 中藥材種質資源普查情況

經普查全縣山區各鄉鎮生長著天然刺五加、五味子、黃芪、板藍根、水飛薊、穿地龍、紫丹參、當歸、茯苓、黨參、玄參、重樓、木香、防風等多種中草藥,各鄉鎮土地種類多,有草甸土、棕壤土、黑鈣土等,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酸性至弱酸性反應,自然生態環境及地理位置十分適宜中草藥生長。同時,姚安縣有多年人工種植中草藥的經驗,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縣各山區鄉鎮在種植茯苓、三七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姚安茯苓在中國醫藥市場上享有盛名。前場、太平、官屯、彌興、大河口、左門等鄉鎮境內群山屹立、溪流縱橫,雨量充足、氣候溫濕,山大人稀、植被茂密,形成了多種中藥材生長的理想場所。據調查,姚安縣共有中藥材上百種,其中植物類500多種,動物類30多種,還有礦物種類。全國重要的763種中藥材中姚安有300多種,其中28種屬傳統中藥材,很多都適宜規?;N植,采集、種植中藥材,曾是部分山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2021年姚安縣共種植中藥材1 156.44 hm2,產值11 214.5萬元,主要品種有刺五加、五味子、板藍根、黃芪、紫丹參、當歸、云防風、黨參、滇重樓等,涵蓋11個植物科,1個多孔菌科(見表5)。

4? 存在的問題

4.1? 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存在較大空白

姚安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基本未開展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主要種質資源保存和利用工作亟待加強。

4.2? 社會各界對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意識不強,宣傳發動社會參與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嚴重滯后

姚安縣農業歷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這些資源是很重要的農業遺產,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本地很多寶貴的古老品種、特色資源都是在老百姓家的房前屋后、田間地角和深山密林中得以繁衍生息,群眾對種質資源的保護意識有限,不明白種質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因產業結構調整、氣候破壞等因素導致大量自然生態下的農業種質資源種類與數量顯著減少,若不加以保護,很多特有的遺傳資源則將永久消失。

4.3? 大量農作物種質資源流失

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推進和氣候變化及產業結構調整、種養方式轉變等因素,本地農作物種質資源喪失風險加劇。因產業結構調整,造成農作物種植面積縮減、資源流失。自然生態下的農業種質資源種類與數量顯著減少,特別是交通便利地區野生近緣植物(品種)被野蠻采挖,瀕臨滅絕,如野生魔芋、野生山藥、野生菌等。加之推廣新品種的更新換代,地方品種資源不斷減少,如:在姚安縣山區歷史上長期種植的耐寒水稻品種,小紅谷、小黑谷已消失;地方特有品種“大香糯(三角糯)”,因栽培區域狹窄,面臨消失;小麥品種白麥、火麥,玉米品種本地黃包谷、本地白包谷,蕎麥品種苦蕎、甜蕎已無跡可尋,姚安大白豆已無人能辨別其真假,姚安山藥魚目混珠,農作物種植資源大量流失。

4.4? 大量寶貴中藥材資源瀕臨枯竭

隨著中藥產業快速發展,本地大量中藥材資源受到過度采挖,伴隨著環境日益變化,野生中藥材資源逐漸減少,加之種植管理粗放,質量不穩定,很多寶貴的中藥材資源瀕臨枯竭。姚安縣境內野生滇重樓、紫丹參、當歸、茯苓等已近滅絕,拯救和保護野生中藥材工作已迫在眉睫。

5? 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對策建議

5.1? 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

1)加強對全縣從事種質資源保護人員的培訓,加強農業技術專業隊伍建設;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認知,強化群眾對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重要性的認識,鼓勵公眾參與,讓群眾也參與到全縣種質資源的保護工作中;3)強化種質資源管理,建立種質資源長效保護機制,從而對本地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有效保護[5]。

5.2? 加強和規范種質資源庫建設,建立瀕危品種野生資源保護區和野生資源撫育基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及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自然生態下的農業種質資源的種類與數量顯著減少,資源消失風險加劇,亟需針對瀕危、趨瀕危資源,分類制定保護措施,建立動態監測網絡,加強和規范種質資源庫建設,合理建立本地資源保護區和野生資源撫育基地,讓瀕危資源得到生養繁育[6]。

5.3? 在國家制定新的野生中藥材保護條例的指引下,加大執法力度

隨著當今環境的日益變化,野生中藥的生長環境也正逐步發生改變,相應的野生藥材保護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滯后問題,部分規定缺乏明確的實施細則。因此,國家在新制定的野生中藥材保護條例中,需強化政府監管,嚴格追究違法者的刑事責任[7]。

5.4? 開展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替代品研究,加強規范化栽培管理技術研究

1)研發消耗量大的藥材的替代品種,尤其是用于植物提取的原料藥材。2)提高藥材的質量和利用率,減少藥材的投料量。3)開發利用非藥用部位,對中藥新藥用部位進行研究,有利于擴大藥源,為中藥資源的充分利用提供新途徑。4)應用組織培養、合成技術、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現代技術,改變工藝,提高收率,減少浪費。5)在產地加強對藥農的生產指導,使藥農遵照藥材的傳統采收時間,科學采收、加工、貯藏、運輸,減少霉變、污染等造成的損失,提高中藥材質量[8-9]。

參考文獻:

[1]? 羅雁,鄢文光,陳蕊,等.云南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對策研究[J].中國種業,2021(8):19-25.

[2]? 思雨.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為建設現代種業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J].中國食品,2020(4):40-45.

[3]? 姚安縣人民政府網.姚安概況[EB/OL].(2022-09-15)[2022-12-20].http://www.yaoan.gov.cn/Pages_78_509.aspx.

[4]? 徐曉梅.文化楚雄—姚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

[5]? 胡正川,楊董會.淺談云龍縣農作物種質資源流失因素及保護對策[J].南方農業,2021,15(24):227-229.

[6]? 潘鋒,趙海.守正創新,促進中醫藥事業高質量傳承與發展[J].中國醫藥科學,2022,12(6):1-6.

[7]? 周宏英,黃宏輝,陳煒玲,等.野生中藥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南方農業,2022,16(14):148-150.

[8]? 陳士林,郭寶林.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世界科學技術,2004,6(1):1-8.

[9]? 郭明興,傅春升,陳雅慧.中藥資源現狀與可持續開發利用[J].藥學研究,2019,38(5):295-298.

猜你喜歡
保護利用對策建議
廣東省古村落現狀與保護利用模式研究
三楊莊遺址保護現狀及發展前景
職校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我國融資租賃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關于惠城區發展農業的調研報告
關于博物館產業發展路徑的探索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推進保定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