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設計的街道導則編制研究

2023-10-13 03:39周妙瑩陳宸周麗娟戴翔駿
安徽建筑 2023年10期
關鍵詞:匯流導則街道

周妙瑩,陳宸,周麗娟,戴翔駿

(1.杭州市錢江新城建設管理委員會,浙江 杭州 310000;2.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3.杭州城市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1 前言

進入21 世紀以來,倫敦、紐約、上海、阿布扎比等城市相繼編制了面向城市街道設計的導則或類似導引[1]。這些領跑全球化進程的城市大多具有較高的高端產業集聚程度,存在顯著的高端人才吸引需求。而對高端人才來說,城市街道所體現出的空間、生活以及環境品質對他們生活地點的選擇存在關鍵影響。

在杭州江河匯流地區,隨著《發展戰略與行動規劃》提出“近期著重以青年為導向,吸引更多年輕精英,并逐步引入高端型精英人才,最終實現全齡友好、多元混合的人群結構狀態”,意味著這里也進一步加深了對高端人才競爭的參與程度,并將人的需求作為未來城市空間營建的重要依據。街道作為最能夠直觀展現人居環境品質的“窗口”性空間,顯然也就變得十分重要。因此,為了充分延續杭州進行街道整治和品質提升的在地化經驗,以及紐約、倫敦、上海等先進城市的街道設計理念,在“人本化”的總體建設方向下對江河匯流地區的街道設計品質提出相關建議與要求,支撐營造良好的街道使用體驗并合理彰顯城市發展的前瞻性,杭州在該地區組織編制了《城市街道設計導則》(以下簡稱為《導則》)。

2 設計導向

當前,隨著國內外各大城市對街道空間品質提升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針對健康街道[2]、低碳街道[3]、共享街道[4]、完整街道[5]等街道設計理念的研究層出不窮,并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業界對未來城市街道設計趨勢的相關共識?!秾t》通過綜合江河匯流地區《發展戰略與行動規劃》對城市街道設計的愿景、構想和上述激發廣泛共識的設計理念,提出了該地區城市街道設計的四個主要導向:

慢行化——注重交往與街道慢行活動,優先保障慢行交通路權,營造便捷可達的慢行空間與舒適宜人的慢行環境;

生態化——普及生態材料與低碳技術應用,提升街道空間覆綠比例,優化人對街道綠色空間的使用體驗;

藝術化——加強街道藝術氛圍,擴大公共藝術覆蓋面,增加出行體驗的趣味性與人文感;

智能化——集約布局各類街道設施,提供便利化、信息化的出行輔助服務,并借助智能手段實現街道環境的長效監管。

3 設計引導體系

《導則》將具體的設計引導分為要素設計指引與類型設計指引兩大部分。其中,要素設計指引主要依托街道設計的工作邏輯,對可能影響街道空間品質的設計要素進行全面梳理并提出指引要求,是《導則》中最為重要的核心技術章節;類型設計指引則根據城市功能布局對街道路段進行類型區分,并對涉及其特色彰顯的設計要素提出差異化的指引要求,作為對通則性要素設計指引的補充。

3.1 要素設計指引

3.1.1 一體化設計指引

考慮到江河匯流地區城市空間正在不斷新建拓展,城市街道大多先于沿街地塊實施,《導則》結合用地權屬與街道設計方案的制定邏輯,將街道空間分為兩部分,即道路空間部分與沿街地塊部分,如圖1 所示。道路空間部分是指位于道路用地紅線以內的街道路面以及由路面承載的功能性空間和相關要素,包含各類交通工具的通行與停放空間、行人活動空間、設施布局空間等;沿街地塊部分是指緊鄰道路用地紅線的地塊建設空間,包括建筑退界空間(也稱為建筑前區)、沿街建筑界面、附屬設施配建空間等。

圖1 道路空間部分(左)與沿街地塊部分(右)示意圖

《導則》從強化道路空間與沿街地塊一體化設計的角度出發,對上述兩部分間的場地標高與交通流線銜接進行了著重引導。

場地標高方面,明確提出“建筑前區標高應與人行道相同,確需抬升建筑前區標高的,應進行單向坡式的無障礙處理”,以便于道路人行空間與建筑前區公共部分的一體化利用。此外,考慮到江河匯流地區山丘分布較多的現實環境特征,也提出“近山地區因地形導致建筑前區與人行道高差較大時,應在沿街地塊部分通過精致的園林組景美化標高變化空間”,從而避免出現生硬呆板的標高銜接。

交通流線方面,出于最大限度保障街道慢行交通連續性的考慮,要求“沿街地塊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機動車出入口時,宜采用單向進出的機動車流線組織方式”。同時沿街地塊的主要慢行出入口也應設置在可達性較高且更為靠近交通站點處,并注重公交站點、公共自行車站、共享單車停放點等交通換乘設施與主要慢行出入口的結合布局,確保地塊與街道慢行流線的順暢銜接。

3.1.2 道路空間與沿街地塊指引

在道路空間部分,將人行空間及其與其它要素的關系作為重點指引內容,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闡述。

保障充足且通暢的人行空間:除最基本的規定人行道寬度下限外(見表1),也對人行道鋪裝的防滑性能、人行道的無障礙設計、部分人行橫道的夜間照明等提出指引;

表1 《導則》規定的人行道寬度下限

提供便捷的人車換乘條件:對于利用機非隔離帶空間設置的公交站點,要求其與人行道做好流線銜接,并考慮無障礙坡道設計,而對于沿街停車空間,要求其進行清晰的空間界定與適宜的景觀美化,并將地面停車位優先作為無障礙車位或錯時共享車位使用;

營造舒適美觀的人行活動氛圍:針對人行道鋪裝的材料選擇與圖案設計、行道樹池設計、休憩設施與綠化空間的結合布局、公共藝術裝置的植入、高架橋下的綠化與美化、窨井蓋的隱藏布局等設計議題提出現實可行且方向明確的指引要求。

在引導沿街地塊設計時,將圍繞街道進行沿街空間的精細化設計置于和地塊內部空間設計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從兩個主要角度切入。

視覺上形成積極連續的沿街界面:結合江河匯流地區《景觀控制規劃》的相關定位與總體要求,對沿街一線建筑界面的高度比例、連續性、朝向、色彩、屋頂及門窗形式提出相關設計指引,并嚴格限制新建地塊的圍墻設置,促進綠化景觀與建筑界面對沿街空間的限定;

功能上營造共享開放的沿街場所:要求街旁綠化與休閑活動空間具備更高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并引導沿街建筑界面通過局部加大后退距離等方式形成“口袋式”的活動場所,為各類交往活動提供舒適的環境。對于沿街建筑底層空間,在引導其布局對外開放、可交互功能的同時,建議其進行通透、精致的櫥窗展示設計,營造全時段的視覺互動氛圍。

3.1.3 附屬設施指引

制定各類設施設計的指引原則,科學分配它們之間的“藏露關系”:支撐市民日常使用和活動的設施,如座椅、健身器材等,應在不影響道路通行的前提下較為醒目地設置于視線可及、動線可達處;市民日常使用的市政設施,如交通導向牌、信箱、消防栓等,應按照相關規范設置于必要處;市民日常不使用的設施,如配電箱等,應切實做到隱蔽集中,設置在街道空間中必須進行美化遮擋。

另外結合未來城市街道的發展趨勢,《導則》對智能化設施與沿街外擺兩類要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其中,智能化設施指引主要涉及智能車路協同系統的分階段試驗推廣、“多桿合一”模式的進一步普及、街道停車空間的智能化管理以及各類工程管線的遠程監測等;沿街外擺指引則根據人行道凈通行空間與建筑前區的合計寬度不同,提出差異化的外擺設施設計要求(見表2)。

3.2 類型設計指引

由于沿街地塊的主要功能和街道自身等級對街道設計存在顯著影響,《導則》在類型設計指引部分將江河匯流地區的城市街道分為四大類型。

商業型街道:是指兩側以商業、商務用地為主,零售、餐飲、商務辦公等業態分布較為密集的路段,不宜將快速路、主干道作為商業型街道,宜以次干道、支路為主;

生活型街道:是指兩側以居住用地為主,具備面向周邊居民的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型商業功能的路段,其道路等級對應關系與商業型街道一致;

交通型街道:是指以機動車、非機動車通行為主要功能,非通行性活動較少的路段,不宜將支路作為交通型街道,宜以快速路、主干道和聯系不同城市片區的次干道為主;

綜合型街道:是指當兩側地塊功能較多、難以明確界定其類型的路段,宜以沿街地塊中占比較大的兩類功能描述其具體類型(如“商業+生活”),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街道類型與等級的對應關系。

結合杭州本土化的街道使用習慣、江河匯流地區在地化的街道建設特征以及未來街道建設的特色塑造需求,對商業、生活、交通型街道提出不同的設計引導:

商業型街道應以適應購物、餐飲、休閑、宣展等多種功能的發展需求為導向,塑造連續開放的沿街建筑界面和充裕寬敞的沿街步行空間,并通過具有藝術化風格的空間細節設計延長人的停留時間,營造濃厚的商業活力氛圍;

生活型街道應以營造寧靜安全的街道環境為首要目標,布局便捷可達的慢行設施與流暢的慢行線路,并利用沿街空間設置適宜戶外停留的多尺度開敞空間,營造全齡友好的日?;顒臃諊?,創造舒適宜人的戶外活動環境;

交通型街道應注重營造連續、安全的慢行環境,適當增設立體化慢行過街設施,在保障車輛高效通行的同時,盡量減少對慢行通行與過街的影響,街道景觀設計在整體開闊大氣的基礎上也應以降污減噪為主要建設目標。

4 實施建議與愿景

《導則》在編制時與江河匯流地區的管理部門及相關建設部門充分對接,提出了全過程的街道設計與實施流程建議,包括由地區管理部門統籌和牽頭建設立項、由實施主體組織街道設計、由多部門參與方案審查、由管理部門與實施主體共同協調施工落地以及由基層公眾參與評估維護等。同時也建議在部分交通可達性較高、公共屬性較為突出或臨近標志性自然或文化空間的片區優先開展街區概念規劃或街區一體化規劃方案的編制,待規劃方案審查通過后,再進行街道設計。

現階段的《導則》編制是從指引設計方案編制的角度出發,填補江河匯流地區在街道設計依據和評價標準方面的缺失。而在未來,隨著該地區的街道建設不斷推進,街道設計導則的內容也將變得更為豐富和深入,從而漸進、有序地實現美好的未來街道建設愿景。

猜你喜歡
匯流導則街道
熱鬧的街道
熱鬧的街道
流域匯流計算方法在風峪沙河段的應用探討
風居住的街道
基于ARM CortexM0的智能光伏匯流采集裝置設計及應用
一種球載雷達匯流環設計
街道等
含有光伏防反器的匯流方案在光伏系統中的應用
工程項目管理導則(十一)
工程項目管理導則(十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