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新階段重視探索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3-10-21 21:38張建剛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高質量經濟發展

張建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盵1](p.28)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應對現實挑戰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技水平不斷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有能力也有意愿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但必須妥善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找到一條適合國情的實現路徑。

一、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了現實條件。同時,實踐不斷帶來的種種挑戰也迫使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上追求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經濟實力實現大的躍升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經濟奇跡。這為我國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近年來,雖然遭遇種種歷史性重大事件,但我國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實力實現了大的躍升。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21.0 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18%。多年來,我國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總額保持世界第一,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國;工業擁有41 個大類、207 個中類、666 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在500 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特別是智能手機、計算機、電視、工業機器人等中高端新產品產量更是在全球遙遙領先。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14億多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里程分別達到4.01 萬公里、16.91 萬公里。機場港口、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就有八個為中國港口,其智能化水平和裝卸作業效率在全球遙遙領先。在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我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獲得長足發展,2022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700.3萬輛,比上年增長90.5%,全球銷量占比超過60%。這些成就的取得,為我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①參見《我國四成以上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新數據新看點)》,《人民日報》2022年6月26日;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2》,http://www.stats.gov.cn/sj/ndsj/2022/indexch.htm。

(二)科技實力取得大的突破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盵2](p.197)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質量,決定了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品質。當前,我們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沒有科技的不斷進步,就沒有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就不可能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有了比較大的躍升,取得了豐碩的科技創新成果,一些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我國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同時,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21 年,我國支出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27956.3 億元,發表203.42 萬篇科技論文,科技成果登記數78655項,專利申請數524.36萬項。2022年,PCT專利申請受理量7.4 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9.4 件,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2.93%。[3]據世界銀行WDI 數據庫數據,2020年,全球專利申請數為327.67 萬件,其中居于首位的中國專利申請數為149.72萬件,占全球比重為45.69%,第二位的美國專利申請數為59.72 萬件,占全球比重為18.22%。截至2022年年末,我國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533 個,納入新序列管理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191 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有1601 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有212家。這些數據標志著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在大踏步向科技強國邁進。①參見國家統計局:《國家數據》,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22》,https://data.stats.gov.cn/files/lastestpub/gjnj/2022/zk/indexch.htm。

(三)人民生活需求不斷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更高水平生活需要,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我國即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2022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為84778元人民幣,折合12564 美元,離世界銀行最新確立的高收入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13205美元以上的標準僅一步之遙。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022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 元,是2013 年18311 元的2.01 倍,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6.03%。反映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恩格爾系數也有明顯下降,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從2013 年的35%、37.7%,降低到2022 年的29.5%、33.0%。我國居民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顯著增長,2021 年,全國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41.8 輛家用汽車、98.7 臺洗衣機、103.9 臺電冰箱(柜)、118.7 臺彩色電視機、131.2 臺空調、259.1 部移動電話、47 臺計算機。隨著我國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居民的消費需求也不斷升級,對高、精、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服務的個性化、精細化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的消費結構正在經歷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物質型向精神型轉變、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人們的食品選擇越來越講究營養和綠色、服裝追求個性和時尚、耐用品日趨高檔化和智能化、交通越來越看重便捷和安全、住宅越來越注重格調和舒適,對旅游、休閑、娛樂、文化等精神生活方面需求越來越多,在教育、醫療、保健等發展資料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大?!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傮w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盵4](p.3)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迫切要求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能源資源使用趨于優化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我國克服日益嚴峻的能源資源外部約束的必然選擇。當前,能源危機不斷,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資源開采面臨瓶頸,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生產效率、推進質量變革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是制造業大國,自2010年以來制造業規模已連續13 年保持全球第一。2021 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4.87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16.05 萬億美元的比重為30.34%,是全球第二制造業大國美國制造業增加值2.5萬億美元的1.95 倍。而制造業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要大大高于其他產業,龐大的制造業規模,加之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決定了我國的能源資源消耗量巨大,難以為繼。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水資源產出率僅為世界水平的6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世界先進水平兩倍。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2)數據,2021 年中國能源消費量為157.65艾焦,占全球能源總消費量的26.5%,能源消費量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的美國能源消費量92.97 艾焦的1.70 倍?!艾F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難以承載高消耗、粗放型的發展了?!盵4](p.31)2019 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07.07億噸,占世界總排放量343.44億噸的31.18%,是第二大排放國美國排放量48.18億噸的2.22倍。我國提出了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任務。實現這一目標任務,迫切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和資源消耗量,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①相關數據參見《2021 年世界各國制造業增加值(現價美元)》,https://www.kylc.com/stats/global/yearly/g_manufacturing_value_added/2021.html;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22》,https://data.stats.gov.cn/files/lastestpub/gjnj/2022/zk/indexch.htm。

二、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外部不確定性增加

我國外部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甚囂塵上,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巨大挑戰。美國對華戰略已發生深度調整,對華訛詐、遏制、封鎖、極限施壓等已成常態,利用“臺灣問題”遲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已成為其戰略,聯合其盟友對華實施各種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將會層出不窮。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聯合盟友對俄羅斯進行了金融制裁、經濟制裁、貿易制裁、科技制裁、文化制裁、體育制裁等,制裁措施超過一萬多項,這些措施日后也很有可能用在中國身上。我國外部發展環境的惡化,大大增加了發展的不確定性,給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被卡脖子的風險日益顯現;我國消耗的能源資源很大一部分依賴海外,產地安全風險、運輸風險日益加大;美國濫用美元霸權,引發金融動蕩,導致貨幣結算風險、流動性風險、債券違約風險加大;受新冠疫情、俄烏沖突影響,各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我國面臨出口下降、國外循環不暢風險;等等。這些風險大大增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不確定性,增加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難度。

(二)產業鏈供應鏈存在很多卡點斷點堵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交通運輸成本的下降,特別是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產業鏈分工日益復雜,供應鏈超越國界,各國之間經濟關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程度顯著提高,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做到擁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我國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短板依然很多,存在很多卡點、斷點和堵點。當前,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國際經濟政治版圖正在調整,各國經濟脫鉤斷鏈的風險不斷加大。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正在進行政策調整,迫使一些重要產業回流,這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造成很大影響?!懊绹溦叩臉O端化轉向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全球治理體系不適應新技術變革要求,給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進程帶來不確定性?!盵5]美國對華戰略已發生轉變,將我國確定為戰略競爭對手,這導致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顯著上升,給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很多隱患。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核心工藝受制于人。我國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基礎能力還不夠強,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材料上的自給率比較低。二是我國產業鏈集成、協同和優化能力不足,產業基礎能力不夠強,產業鏈控制力不高,整體上現代化水平不高。三是產業鏈中的頭部企業不多,獲取較高附加值的能力不強,缺乏處于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支柱產業。四是供應鏈的靈活性、高效性、彈性不夠,出現市場危機時的抗沖擊力和韌性不強。五是供應鏈的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綠色化程度不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不夠,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的能力不強。

(三)經濟增長動力減弱

保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沒有量的合理增長就難以做到質的有效提升。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呈現逐步減弱的趨勢。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凈出口都表現出動能不足。很多家庭生活的耐用品已接近飽和,也沒有形成消費升級的熱點,加之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一些接觸式服務行業衰退,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高。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連續多年保持在55%左右,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還有很大潛力可挖。由于我國絕大多數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產能利用率只有70%—80%,2022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5.6%,因此投資不可能高位運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有限。我國傳統工業領域的投資已難以再高速增長,但在新基建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投資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由于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都比較緩慢,加之美國對華開展貿易戰,我國出口難以快速增長,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非常有限。但隨著“一帶一路”合作不斷加深,對“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出口呈現快速增長勢頭,這也是未來我國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

(四)供給側與需求側不匹配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存在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的問題,生產的產品質量和提供的服務質量難以有效滿足居民對優質商品和服務型消費的需求,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和服務化水平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消費升級的要求。產品的供給結構與消費結構有一定脫節,中低端產品供給大量過剩,導致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從供給側來看,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及生態環境需要的供給能力不足。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水平、產品研發能力、產業供給效率還需進一步提升。一些制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戰略性、基礎性、關鍵性技術問題還沒有攻克?;ヂ摼W、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的融合還需加強,傳統制造業的升級改造還沒有完成,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水平還不夠高。從需求側來看,總體上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弱,居民消費能力還有待提升。同時,我國有一部分消費需求被壓抑,沒有得到很好釋放。我國已形成4 億多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其消費能力和對高品質產品的消費意愿非常強烈,要合理引導和釋放這一群體的消費潛力。居民對綠色食品、藥品、衛生用品、健身器材、文化教育的健康生活消費需求,還沒有得到很好滿足。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促進餐飲、住宿、娛樂、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健康發展的措施還不夠得力。我們只有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五)科技創新與科技轉化機制不暢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盵4](p.112)國際經濟競爭甚至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就是科學技術水平的競爭?!翱萍际菄?,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盵4](p.112)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產業競爭力的大小,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好壞。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依賴于先進的科學技術,依賴于卓越的科技創新能力,依賴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當前,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巨大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實現了從“并跑”向“領跑”的跨越,但在總體上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還受制于人,科技基礎能力建設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萍紕撔碌男滦团e國體制還不健全,創新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協同創新機制不順,產學研融合效果不夠理想,科技投入與成果分享機制不合理,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水平不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科技創新活力的激發力度還須提高。

三、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證

(一)加強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建設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我們國家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黨的領導要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盵1](p.28)要完成好這一首要任務,必須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完善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是通過各級黨組織來實現的,不同層級的黨組織有不同分工,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方式、領導領域會有所不同。黨中央要經常審議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研究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要方針政策,研究提出處理重大財經問題、重大生產力布局、重大建設項目的原則和措施。各級黨委要結合地方實際,把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細化、具體化黨的方針和政策,研究處理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要事?!耙訌婞h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推動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各級黨委要加強對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領導,強化重大事項的決策權、監督權,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6](p.325)要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黨領導經濟工作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要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專業化能力,領導干部要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深入思考重大經濟政策,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提升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成效;要加強對經濟運行的調查研究,善于在學習和實踐中找思路、想辦法,努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家里手,確保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各項舉措落地見效。

(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還是確保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在堅持中不斷發展完善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進行了新的概括,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一新概括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的前提條件,是促進我國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還是保障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基礎。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充分發揮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各自優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生產力基礎。我們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在基礎設施建設、國計民生產品供給、能源資源安全生產、產業鏈供應鏈保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的優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保證;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提高效率、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效率保證。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共同發揮重要作用。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充分激發了勞動和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利于實現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有利于保護勞動所得、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整個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收入分配既是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收入分配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高低。習近平指出:“衡量發展質量和效益,就是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這才是我們要的發展?!盵7](p.242)這就意味著,高質量發展一定是科學合理分配基礎上的發展。這一分配制度,能夠有效實現各種分配方式各揚其長,各種市場主體各得其所,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的長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了政府作用,實現了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避免了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激發了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優化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確保經濟循環暢通高效,實現投入產業效益的最大化,實現高質量的供給和高質量的需求相統一。而這些目標和任務的實現,都離不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需要市場和政府積極參與。

(三)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基本制度層面保證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但還需要在一些具體運行機制上進行創新,才能更好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我們要把科技創新放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地位,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深化產學研融合,改革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水平,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完善風險創投機制,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優化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二是完善生產要素市場運行機制。我國生產要素市場還不夠發達,沒有建立起全國統一大市場,存在很多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勞動力市場遠沒有統一,人才流動還受到戶籍等制度制約;土地市場還不夠規范,土地征用、收購、置換、開發等機制不健全;金融市場抵御風險的能力還較弱,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強;數據市場發育很不成熟,數據潛能挖掘不夠,數據成交量較低。我們必須推進勞動和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改革人事制度,促使人員能夠自主有序流動,實現全國醫療養老保險的互認互轉,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增強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三是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建立宏觀調控的預警機制,重視預期管理,提高調控的科學性;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數據庫建設,提升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四是完善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們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健全碳排放市場交易制度。

四、新階段不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經濟進入更加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確保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且富有韌性,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更加高效、更加綠色、更加均衡、更加通暢、更加健康。

(一)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理想是奮斗的方向?!鞍l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盵8]“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是貫穿經濟發展全過程、全領域的根本遵循,是解決發展問題的不二法寶。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效率保證,注重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問題;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注重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條件,注重解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決的是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注重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腳點;貫徹新發展理念要堅持問題導向,立足于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及時發現、解決影響高質量發展的各類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要堅持系統觀念,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處理好經濟建設中全局與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發展和安全、供給和需求、城市和鄉村、速度和質量的關系,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顛覆性錯誤、災難性后果,確保高質量發展平穩、持續、健康推進。

(二)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綜合考慮未來世界政治經濟發展趨勢之后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們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指導我們正確處理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的行動指南,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現實路徑。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被動應對,而是主動求變;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策;不是局部調整,而是全局統籌;不是放棄開放,而是全面合作。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于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實現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乃至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圍繞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展工作,切實打通經濟循環中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環節存在的卡點、斷點和堵點,補齊產業短板,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解決好高質量發展中的動力問題、質量問題、效率問題,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從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是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發揮我國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二是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三是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體系,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四是要堅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五是要堅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六是要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確保海外資產和人員的安全,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三)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皩嵤﹦撔买寗影l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盵4](p.112)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保持強大競爭力的首要動力,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沒有持續不斷的創新,產品的競爭力就難以提高,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就不可能轉變,人民生活水平就不可能有質的提高,處于國際分工中不利位置的境況就難以改變,經濟高質量發展就難以實現。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是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這方面的重要工作是列出影響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清單,聯合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一項一項進行集體攻關。二是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方面應加大科技經費投入力度,鼓勵自由探索,激發創新活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三是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企業處于市場競爭第一線,對技術變化最為敏感,需求也最為迫切,因此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水平。四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立足經濟主戰場、立足國家戰略需求,統籌國家科研機構、國家實驗室體系、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開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研究。五是要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這就要著力于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四)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廣泛使用節能減排技術,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降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產業的比重,提高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產業的比重,促使產業結構向智能化、數字化、集約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要與我國發展階段相適應,不斷提高供給結構與消費結構的適配性,形成消費引領供給、供給促進消費的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的局面,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促使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我們不能搞超越發展階段、沒有市場需求、造成人民沉重負擔的產業升級,不能搞沒有資源稟賦優勢、缺乏市場競爭優勢、沒有市場前景的產業升級。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兩個沒有變”決定了我國在推進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仍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1](p.30)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促使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從以下五方面著力:

一是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二是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三是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四是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五是要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建設智慧能源系統。

(五)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

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是一國經濟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和體現,決定了一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水平。產業鏈供應鏈是否有韌性和安全可靠,制約著一國經濟活力大小,影響著一國經濟安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要求產業鏈供應鏈富有韌性且安全可靠。產業鏈現代化包括材料、設備、工藝、配套設施和結構的現代化,供應鏈現代化包括采購、倉儲、運輸、配送設施的現代化和流程的現代化,二者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向數字化、綠色化加速轉型,其鏈條越來越長、分工越來越細、風險也越來越高。近年來,美國不斷對我國進行政治、經濟、科技打壓,其極端化的供應鏈政策影響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給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進程帶來不確定性。我國要確保產業鏈供給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這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內容:

一是要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我國產業門類齊全優勢、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二是要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三是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產業鏈供應鏈,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四是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造全價值鏈優勢,全面提升中國的核心競爭力。五是要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支持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六是要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密切與友好國家的經濟聯系,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猜你喜歡
高質量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