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絕書》疑難字詞考釋

2023-10-23 03:55王路寧
關鍵詞:史記文獻

王路寧

(南華大學 語言文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越絕書》中許多疑難字詞的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認為有些爭議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辨明文字、慣用語或方音詞。本文即對“無將”“甫”“心中目施”“罷”“辯見”“自與”“孔主”諸字詞加以考證,還原其本來含義。

一、無將、卜將

1.《易》之卜將,春秋無將,子謀父,臣殺主,天地所不容載。(《篇敘外傳》)

2.《易》之卜將,春秋無將。今荊平何善乎?君無道,臣仇主,以次太伯,何?(《篇敘外傳》)

李步嘉曰:“二‘將’字皆為語氣助詞?!盵1]389張仲清[2]351、劉建國[3]332則以“將”為“將帥”義,“卜將”即“選拔將領”。俞紀東以為“卜將,占卜將來”,且“無將,疑指不得叛亂”[4]280。

按,無論以“將”釋為無義語氣助詞還是“將帥”,皆于義未安?!耙字?春秋無”作何解?“春秋無將”作何解?俞說更合理。蓋“將”為截割詞(1)截割詞指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代語,可以是單音詞也可以是雙音詞,一般截取自古代文獻中可表示相對完整含義的獨立句,基于說話人對于相關典故的熟稔程度而產生。周一良先生稱為“截割古書中語”(《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27頁),董秀芳先生稱為跨層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81頁)。,為“將為亂”之省?!豆騻鳌でf公三十二年》:“君親無將,將而誅焉?!薄稘h語大詞典》引此例,指出本指“將為亂”,后因以指“逆亂”[5]10408。又引《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一例為證,裴骃集解引臣瓚曰:“將,謂逆亂也?!比?“將”強調的是“打算、謀劃”,即事之未然。漢后文獻中多見強調“將而必誅”為“春秋大義”之言,如“春秋之義大居正,罪無赦。趙王掩高之逆心,失‘將而必誅’之義”(《前漢紀·高祖皇帝紀》),“春秋之法,君親無將,將而必誅”(《鹽鐵論·晁錯》)。這與“易之卜將”中的“將”的含義、用法是一致的?!兑捉洝贩譃槿?《連山》《歸藏》及《周易》?!哆B山》《歸藏》成于天皇氏時代,相傳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則時代稍晚。從“《易》之卜將”到“春秋無將”是遞進關系,即春秋以前,君君臣臣的尊卑上下關系尚未依靠“禮義”制轄,唯有依靠占卜預測吉兇幫助統治者推斷君臣關系的走向。

二、甫

日昭昭,侵以施,與子期甫蘆之碕。(《荊平王內傳》)

清人黃生所著《義府》卷下載:“《吳越春秋》漁父歌:日月昭昭乎,寢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按,《越絕書》‘馳’作‘施’,音弋移切,下‘乎’作‘甫’,‘漪’作‘碕’,施,日斜也,碕,曲岸也,二字義較確。甫當讀夫音扶?!盵6]孫詒讓《札迻·越絕書·荊平王內傳》認為“甫,與‘夫’音近字通”。[7]

按,“甫”或讀若“乎”,屬方音詞。今閩語區、湘語區以及晉語區都有非組(幫母)字和曉組(匣母)字混讀的現象,譬如福建泰寧的“夫”“罰”“?!薄胺邸弊致暷附允荹x][8],湖南雙峰的“夫”“符”“父”等字聲母也是[x]或[][9]?!案Α焙汀昂酢蓖瑢亵~部,“甫”屬于幫母,“乎”屬于匣母,這里的唇音和牙喉音相通?!肚G平王內傳》中還可見“漁者渡於于斧之津”一句,其中“于斧”當為于湖(即今安徽當涂),古縣名,也是“斧”“湖”相通,唇音和牙喉音相通。揚雄《方言》中有“虎,陳魏宋楚之間或謂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間謂之李耳”一句,蓋“李父”“李耳”即“貍虎”和“貍兒”二詞,“虎”和“父”的區別大抵為時下通語與方言聲調上的差異,這一時期“陳魏宋楚”間的“虎”即讀若“父”,唇音與牙喉音相通。卷十三中“扶,護也”,也是用音近詞來解釋的。汪榮寶的《歌戈魚虞模古讀考》中有言,“考日本之有漢籍在西晉初,而其采漢字以制‘假名’為切音之用在唐之季世;日本之所謂‘漢音’,正六朝唐人之讀音也。今觀‘假名’五十音中,其代表a,ka,sa,ta,na,ha,ma,ya,ra,wa十音者,用‘阿,加,左,多,那(亦作奈),波,末,也,羅(亦作良),和’十字,即屬于歌韻者五字,屬于戈韻者二字,屬于麻韻者二字,屬于入聲末韻者一字”[10],其中重唇的“波”其對應的輔音正是h。不過匣母同幫母相通實際上可以追溯到上古音,例證多見于戰國出土文獻,如“邞”:“廿二年邞嗇夫菑(?),工師隃,冶敤戟刃 內銘:邞”(二十二年邞嗇夫戈,《銘國》16134)。據吳良寶在《二十二年邞嗇夫戈考》中的考證可以知道,“邞”讀為“湖”,即春秋晉地“瑕”[11]。又如“”:“陳、蔡、(胡)反楚”(《清華簡二·系年》105),“己丑之日不將(胡)佢夷、(胡)雘以廷,升門有敗”(《包山楚簡》065)?!啊睘閺暮姆螂p聲符字,蔡一峰[12]、劉釗[13]認為“夫”與“巨”聲音近,“夫”可用為喉牙音的聲符。戰國傳世文獻中亦可見,如《左傳·哀公十一年》的“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而《孔子家語·正論》引作“簠簋之事,則嘗聞學之矣”,“胡”作“簠”。

三、心中目施

日入,漁者復歌往,曰:“心中目施,子可渡河,何為不出?”(《荊平王內傳》)

錢培名《札記》認為“首句有脫誤……《書鈔》作‘心中有悲日已施,子可渡河不出為?!秴窃酱呵铩纷鳌找严?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薄短接[》卷五七一引作“心中悲,日已施”。張仲清認為“中”通“忡”,表示焦急、憂慮。[2]138

按,“心中目施”當為“心中,日施”之訛?!叭帐睘楣潭ㄔ~語,常見于先秦兩漢文獻,如《淮南子·覽冥訓》的“璧襲無理,磬龜無腹,蓍策日施”,《史記·賈誼列傳》“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日施”皆表示“落日西斜”?!靶闹小碑敯抵浮凹鞠狞S昏時分”,此時“心宿位于南方的正中”。

據《呂氏春秋·季夏紀》記載,“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先秦文獻中不見明指子胥逃亡時間,而唐代的《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中記載,伍子胥行至吳江北岸,潛伏身于蘆中,說了這樣一段話:“江水淼漫波濤舉,連天沸或淺或深,……白草遍野覆平原,綠柳分行垂兩岸,鳥鵲拾食遍交橫,魚龍踴躍而撩亂?!边@里江南地帶遍野的“白草”,應該即唐詩中“白草堂檐短,黃梅雨氣蒸”(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岑參《過燕支寄杜位》)中的“白草”,變文中所說的“白草遍野”“綠柳垂”,正是江南夏日的景象。而黃昏時分,天色將晚,確與“日施”相合。

四、罷

1.臣聞愚夫之言,圣主擇焉。胥聞越王句踐罷吳之年,宮有五灶,食不重味,省妻妾,不別所愛,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適饑不費,是人不死,必為國害!(《請糴內傳》)

2.葛山者,句踐罷吳,種葛,使越女織治葛布,獻于吳王夫差。(《外傳記地傳》)

3.犬山者,句踐罷吳,畜犬獵南山白鹿,欲得獻吳,神不可得,故曰犬山。(《外傳記地傳》)

張宗祥曰:“‘句踐罷吳’之‘罷’謂‘困極罷弊’”,“越為吳所敗而罷弊”[14]。劉建國贊同此說,將“吳”視為地點補語[3]129-130。俞紀東[4]120-121、張仲清[2]218則以為“罷”當作“放遣”義,將“罷吳”理解為“被吳放歸”,并舉《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中“乃罷魏勃”一例證明“罷”有“放遣”之義。

按,此處“罷”當理解為“(主動)從某處離開”。兩漢魏晉文獻中多見與“句踐罷吳”同構句式,如:“漢元年四月,諸侯皆罷戲下,各就國”(《史記·黥布列傳》),“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叩哿T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為從事。不好徼名于世,不為利害見將?!潞投?罷州家居”(《論衡·自紀》),“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世說新語·德行》),“罷廣、司二州,傾資貢獻,家無留儲”(《南齊書·劉悛列傳》)?!熬溘`罷吳”解釋為“句踐撤離吳國”,正好對應句踐入官于吳,為吳王馬前卒三年,后被釋放回國之事。然此處用“罷”則是以較為體面的方式描述越王句踐被釋放回國一事,說他是主動離開,也較符合《越絕書》一書多以正面態度描繪越人越事的傾向。

五、辯見

嚭為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因其時自納于吳,言伐楚之利。(《外傳紀策考》)

李步嘉曰:“覽,觀也。聞,聽也。辯,明也。見,睹也”[1]168?!稘h語大詞典》亦收錄“覽聞辯見”詞條,釋為“見多識廣,能說會道”[5]14324。

按,“辯見”當作“高明的見識”或“聰明的見解”解。該詞始見于魏晉文獻,如“張壘窮守,死如亂麻。為悟既晚,辯見方賒”(《南齊書·張沖列傳》)?!稗q”早在兩漢文獻中作為形容詞已經可用以描述“言辭”或言語器官以外的對象,如“心”,“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于心而詘于口,盡禮敬士”(《史記·李斯列傳》),“故人欲心辯,不欲口辯。心辯則言丑而不違,口辯則辭好而無成”(《論衡·定賢篇》),可引申為“機智”“聰明”之義。

六、自與

此時馮同相與共戒之,伍子胥在,自與不能關其辭。(《外傳記范伯》)

張守節《史記正義》于“范蠡事越王句踐”(《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句下引《越絕》之言,曰:“于是要大夫種入吳。此時馮同相與戒之:‘伍子胥在,自余不能聞其詞?!盵15]1317而俞紀東先生以“自然”對釋“自與”[4]140。

按,“與”“余”混同當為漢以后常見現象?!芭c”為以母語部字,“余”為以母魚部字,聲同,韻母同在遇攝。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已可見,《戰國縱橫家書·李園謂辛梧章》曰:“言之秦王,秦王令受之。余(與)楚為上交?!币浴白耘c”為“自余”,則“自余”表示“此外、以外的”,其后可接名詞性成分。但也可省略名詞性成分,常置于復句的后一(或末尾)分句中,代指“其余的……”,所復指的物體與前一分句所提及的物體皆為同類型?!白杂唷币辉~多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文獻中,如:“有石碑一枚,背上有侍中崔光施錢四十萬,陳留侯李崇施錢二十萬,自余百官各有差,少者不減五千已下,后人刊之”(《洛陽伽藍記·城東正始寺》),“然棗雞口,槐兔目,桑蝦蟆眼,榆負瘤散,自余雜木鼠耳、虻翅,各其時”(《齊民要術·栽樹》),“其殺人、掠賣人、群強盜首,及雖非首而殺傷財主,曾經再犯公斷道路劫奪行人者,依法行決,自余恕死”(《魏書·世宗宣武帝紀》)。

七、孔主

左右選,則孔主日益上,不選,則孔主日益下(《外傳計倪》)

李步嘉曰:“孔,甚也。此蓋言甚其主之日益賢,或日益不肖也?!铡?翻元本、陳本、吳本‘曰’?!盵1]274而張仲清以“孔”為“大”,釋“主”為“思想,道德境界”[2]241。俞紀東則以“君主”對釋“孔主”[4]200。

按,“孔主”當作“大主”或“嘉主”解?!独献印范徽略?“孔德之容,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河上公注曰:“孔,大也?!睗h以后文獻多見以“大主”“盛主”尊稱君主,如“長生大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后圣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胄”(《太平經·鈔甲部》),“國王師黎婆達陁阿羅跋摩遣使奉表曰:宋國大主大吉天子足下……今奉微物,以表微心”(《宋書·夷蠻列傳》),“若夫神農、堯、舜、禹、湯,可謂圣人乎……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而不懈”(《淮南子·修務訓》),“前王盛主,猶或難之,況在寡暗,尤見其短”(《宋書·謝莊列傳》)等。以“孔”表“嘉美”義,春秋已有。例如宋國公孫嘉字孔父(又名“孔父嘉”),楚成嘉字子孔,鄭公子嘉字子孔,可見“孔”“嘉”義近相通。

猜你喜歡
史記文獻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