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意蘊

2023-10-28 05:55方杲張程飛
黨政干部學刊 2023年9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共產黨

方杲 張程飛

[摘? 要]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中國共產黨作為頂層設計者,以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思想為指南,立足中國國情,汲取人類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創造了蘊含豐富哲學思想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以“普遍性”為參考又重視“特殊性”,以“同一性”為方向來化解“斗爭性”,以“量”為基礎來追求“質”,以正視“曲折性”來推動“前進性”。探賾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哲學意蘊,既有助于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也有利于增強新時代新征程中的歷史主動和理論自覺。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D616;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3)09-0025-07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從蒙昧、野蠻到文明的發展歷程,現代化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F代化不僅是一個歷史實踐過程,也是一個蘊含豐富哲學思想,并以哲學思想指導實踐的過程?!皳碛旭R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1]16,“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2],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經過一百多年持之以恒的奮斗,成功開創了蘊含豐富哲學思想的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通向現代化的路徑?;诖?,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意蘊,有利于增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自覺,有利于更好地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一、中國式現代化以“普遍性”為參考又重視“特殊性”

任何事物都兼具普遍性與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過特殊性表現自身,沒有離開特殊性的普遍性,也沒有離開普遍性的特殊性,且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黨深刻領悟并運用這一原理,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22。

(一)中國式現代化具備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性”體現在,現代化是一種人類文明的變遷過程,是從落后到先進的世界歷史現象。第一,現代化發展的普遍性歸根到底是源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這是生產力作用的結果,生產力不斷發展逐步推動人類社會從落后的農業文明進入先進的工業文明。隨著歐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實現了工業革命,現代化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不斷走向成熟:“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保?]168基于此,落后國家或地區也被卷入到世界現代化的潮流之中,在遭受殖民、掠奪、壓榨的同時,被動地擁有了探索現代化之路的可能。第二,現代化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普遍歷史現象,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具有了共同的特征,具體可以主要概括為社會工業化、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人類交往全球化、農村城市化等六個方面。黨把現代化“中國化”了:推動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知識社會的轉化,推動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持續提高,在許多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國民文化素養和身體素質的大幅提高,國內社會福利與社會公平的根本改善,國際社會地位的提高,等等。第三,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分階段的歷史過程,內外部因素的變化可能延緩或阻滯這個過程?;诖?,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還在持續,各種挑戰和機遇并存,并且外部挑戰升級的可能性很大。簡言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遵循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順應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充分展現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普遍性。

(二)中國式現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性”體現在,雖然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但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實現現代化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現代化沒有固定的模式或標準。把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過程相比較,就能看出中國的獨特之處: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不走“國強必霸”的道路。西方學者普遍把新航路的開辟當作現代化的開端,然而在新航路開辟后的五百年里,資本主義列強爭霸的行為從未停止,可以說“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4]690。

中國近代自身也受盡西方列強的侮辱,但中國并沒有把這段屈辱史作為歷史“債務”償還給西方國家,而是作為鞭策自己發展的動力。因為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民族一直主張“和而不同”“兼愛非攻”“協和萬邦”“與人為善”。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就提出并奉行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確立并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諾并履行了永不稱霸、永不搞擴張的約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擁抱世界、擁抱變化,堅持對外開放,把開放的門越開越大,在開放的過程中實力也越來越強,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中堅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四個之問”,我們放眼世界、胸懷天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單一思維模式,牽頭并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并踐行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出了基于自己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下簡稱“兩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概言之,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普遍性,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又破解了現代化只有西方化的唯一方式的僵化思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保?]427

二、中國式現代化以“同一性”為方向來化解“斗爭性”

斗爭性和同一性的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斗爭性和同一性相互聯結、相輔相成,同一性是有條件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相互作用,推動事物變化發展。中國共產黨深刻領悟并運用這一規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兩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從“兩個文明”的關系來看,物質文明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基礎和前提,物質文明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進程。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則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物質存在方式雖然是始因,但是這并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物質存在方式起作用”[6]598,精神文明能夠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且必要的支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物質文明發展的進程和方向。但是,從人類現代化的進程來看,“先發”的西方現代化在資本的驅動下,一方面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3]405;另一方面,人的需要被遮蔽,人的精神世界縮水。這種現代化的實質是“見物不見人”,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社會動蕩、精神貧乏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就需要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先天性弊病,不以犧牲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為代價,不能聽任資本片面追求物質膨脹,而是既要物質財富極大充足,也要精神財富極大富有,“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7]324,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二三五年和二五年的遠景藍圖,要求“兩個文明”比翼齊飛,不僅要保證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富裕,也要實現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富有。因此,我們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面增強各方面實力,同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堅持文化自信,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把人作為發展的目的,一方面為促進人民群眾物質世界充裕而進行物質產品的生產,另一方面為了促進人民群眾精神世界豐盈而進行精神產品的生產,提供更多優質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從自然界進化而來,又能動地改造自然。由于人類受認知能力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同,對自然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在古代社會,由于人的生存與發展對大自然的依賴性和人認識能力的有限性,面對大自然的神奇奧義,人更多的是尊重崇拜、敬畏敬仰,認為自然是“巫魅”的,人與自然達到了一種原始的“和諧”。近代社會以來,人對于自然的敬仰慢慢消失,自然逐漸“袪魅”。一方面,經過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高揚人性、貶低神性,理性的光芒使得大自然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人的主體性地位被充分顯現,認為自然是有待加工的材料,人由崇拜自然轉向崇拜自身。另一方面,在“知識就是力量”號角的驅使下,資本把科學知識用于生產,使之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和資本增殖的工具,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資本主義借助科學的發展,使得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又以無休止的資本增殖為目的,毫無節制地利用自然。資本“摧毀一切阻礙發展生產力、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8]91。這必然造成自然資源的枯竭,自然環境的破壞,生態危機的不斷蔓延,最后嚴重制約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上,強調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共同體關系:人類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二者的命運緊密相連。一方面,只有保護好自然環境,才能夠保障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當人類文明得到發展、進步時,又能夠為自然環境保護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高度重視二者的良性互動,促進人與自然雙向受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保?]49-50黨帶領全國人民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綠色發展道路,不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滿足人們作為“有生命的人”的生存需求,還利用自然和自然之美充分滿足了人們作為“現實的人”在生態層面、美的層面上的更高追求,使人的心靈更加自由舒暢。這種方式不僅使自然環境得到改善,也顯著提升了人民的“民生三感”。

“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9]183,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隨人的誕生而誕生,隨人的發展而不斷深化。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兩個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既不為了追求物質文明而犧牲精神文明,也不為了落實精神文明而忽視物質文明;既不一味屈從自然而放棄發展,也不會為了實現發展而犧牲自然,而是要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中追求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式現代化以“量”為基礎來追求“質”

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質的統一,只有將二者統籌考慮,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如果忽略或偏重于某一方面,就會導致認識的片面性。黨深刻領悟并運用這一原理,既注重解決現代化中量的問題,爭取讓14億多人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又重視質的問題,追求可持續發展。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中“量”的問題體現為現代化對一定規模人口的覆蓋,換言之,現代化的實現程度與難度受人口規模影響。從世界現代化的現狀而言,美國是最為發達和先進的,但人口也只有3億多,西歐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總人口也只有4億多。中國式現代化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現代化,比西方現代化總人口還要多得多。這種數量級的人口對任何國家都是一種挑戰,因為再小的問題乘以14億都會成為大問題,再簡單的問題乘以14億都會變得格外復雜。加之,我國現代化是在底子薄、資源少、起步晚、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低起點上開始發展的,還一度與國際脫軌,教育資源有限、國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解決這一困境的棘手程度可想而知?!帮L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懷”,越是困難重重,黨越是勇往直前。黨辯證認識到再小的成就乘以14億也會無限巨大,再小的奮斗乘以14億也能移山填海,帶領人民深挖潛藏于巨大人口之后的人口紅利,同時又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制度,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指導思想,著力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把人口規模巨大的困境變為消費潛力巨大、人力資源強大、人才優勢巨大的有利條件。同時,堅持團結就是力量,激勵每一個中國人為自身出彩而奮斗,激發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也正是基于此,我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概言之,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之先河,書寫了人類現代化的精彩篇章。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中“質”的問題,體現在現代化的實現方式上。不同的現代化實現方式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懊裰鶓n,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10],在黨的引領下,中國式現代化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真心實意為人民謀利益,堅持改革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14億多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黨充分利用計劃和市場兩種經濟手段,使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起文明作用,讓資本為造福人民服務,同時強調規制資本,避免資本無序擴張,陷入資本野蠻生長和資本權力化的窠臼。黨將“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充分結合,使其相互作用,協調發展。黨通過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因地制宜實行鄉村振興、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福祉;通過建立健全各種制度機制,保障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使人民能夠依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通過加強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建設和改革,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和能力;通過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性活動,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通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承載能力,保障人民共享美麗中國。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前瞻思維、戰略眼光,是利國利民的現代化,不僅關注當下視角的發展,更關注未來視野下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保?1]163中國式現代化既重視量的問題,破解了在超大人口規模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的世界性難題,又重視質的問題,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以及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深刻影響。

四、中國式現代化以正視“曲折性”來推動“前進性”

事物發展是通過內在矛盾運動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實現的,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這就要求人們既要看到發展方向的前進性,又要看到發展道路的曲折性。黨深刻領悟并運用這一原理,正視中國式現代化的“曲折性”來推動現代化的“前進性”。

(一)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

中國式現代化的“曲折性”,是指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相反,是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驚濤駭浪,在曲折中艱難行進的。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就面臨以美國為首的強大資本主義陣營對新中國實行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侵略政策,后則直接發展為以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主的大規模武裝進攻;20世紀六七十年代,黨領導人民一面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完成繁重的社會主義建設任務,一面又要應付美蘇兩霸同時帶來的巨大政治經濟軍事壓力;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初,國際形勢于我國有所緩和,人民生活和綜合實力有所提升,但不久又遭到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出于霸權主義和意識形態偏見的嚴厲制裁??墒?,黨不懼壓、不信邪,越是面臨困境,黨越是下定決心干出一番成績。

如今,雖然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是依然面臨國際國內諸多挑戰。從國際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中國為“洪水猛獸”,采取各種手段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圍堵打壓,試圖用各種辦法干擾甚至中斷我國現代化進程,使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惡化。在經濟上,他們利用貿易戰、征收報復性關稅來打擊我國;政治上,大搞地緣政治、集團政治、陣營對抗孤立我國;軍事上,利用多種借口侵犯我國領海、領空;文化上,利用種種手段滲透、推行西方的民主觀、價值觀;等等。西方國家的干擾確實對我們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也讓我們更加認定,要牢牢把握自身發展的命運,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為安全、穩固的基礎上,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憂患意識,構建大安全格局,筑牢維護國家安全的銅墻鐵壁。

當然,從自身而言我們的發展也是“道阻且長”,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高質量發展的進程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黨依然要推進自我革命,等等。這些是中國發展的短板,處理不當,將會嚴重影響現代化的進程。我們要堅持辯證思維,正確看待和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曲折性,將壓力變為動力。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牢牢把握前進路上五條原則,并且在此基礎上集中力量固底板、補短板、強弱項,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掃清各種障礙。

(二)中國式現代化從歷史脈絡來看是層層推進的

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性”,體現在從歷史脈絡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層層推進的,每前進一步都展現了中國發展水平的提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都把中國的發展推到新的階段。我國開啟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了改變“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12]293的落后狀態,周恩來1954年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初步提出了“四個現代化”思想,即“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12]503,后來根據實踐的發展要求,直到1964年,“四個現代化”才正式確定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3]48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式現代化被系統提出和快速發展。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保?4]163后來鄧小平又進一步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保?5]582“小康式現代化”的提出使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更明確、更具體。此后,黨又不斷完善現代化的戰略藍圖等相關規定,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現代化理論。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式現代化也日益成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頂層設計的系統性、科學性、有效性,提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6]47新命題,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17]857“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的新要求;描繪了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藍圖,完善了從二三五年到二五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5]10,并深刻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21,還指明其五大特征、九個本質要求、五條重大原則等。

由此觀之,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是踐行初心使命,也是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但我們也要認識到這個目標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為了肩負歷史重任,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黨總是絕不畏懼、絕不退縮,不怕犧牲、百折不撓”[5]81,練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本領,續寫新征程的華麗新篇章。

總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1]16-17。為此,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普遍性”為參考又重視“特殊性”,以“同一性”為方向來化解“斗爭性”,以“量”為基礎來追求“質”,以正視“曲折性”來推動“前進性”,才能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意蘊的把握和運用,才能增強新時代新征程中的歷史主動和理論自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J].社會主義論壇,2020(2):4-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寧全集(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二二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2-01-01(1).

[11]列寧全集(2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九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1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叢? 偉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