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中南城市群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推進路徑

2023-10-28 05:55張悅
黨政干部學刊 2023年9期
關鍵詞:產業創新人才

張悅

[摘? 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群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遼中南城市群作為遼寧省乃至中國東北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對于帶動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遼中南城市群與中國三大城市群相比,在經濟總量、產業結構、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創新、高校和人才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針對突出問題,應完善城市空間結構發揮雙核聯動優勢、實行跨區域合作、提升民營企業競爭力、加大創新和研發力度、高等院校提質培優、提高人才待遇,有序引導促進遼中南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遼中南城市群;創新;產業;人才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3)09-0040-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同時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1]“十四五”規劃指出,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建立健全城市群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協調布局、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享、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構筑生態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2]這為今后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完善空間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具體路徑。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主力軍中的排頭兵”,城市群是加快推進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的重要推手,遼中南地區作為我國東北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和更有力的舉措打造高質量城市群。

一、城市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圍輻射構成的多個城市的集合體,它超越了城市內部的“專業化經濟”和“多樣化經濟”,能夠有效減少市場分割,產生“1+1>;2”的“城市群經濟”效應。[3]我國對城市群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丁洪俊、寧越敏將“巨大都市帶”的觀點引入戈特曼大都市帶理論。[4]20而后周一星提出都市連綿區(MIR)的概念,即以若干城市為核心,大城市與周圍地區保持強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會經濟聯系,沿一條或多條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鄉一體化區域。[5]3151992年,姚士謀等提出了城市群這一概念,6年后又進行了重新修訂,城市群被定義為在特定的地理范圍內具有不同的性質、類型等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包括小城鎮),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人口密度高、生產技術含量高、土地利用集約,以一到兩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依賴于現代交通工具和綜合交通網絡的可達性,以及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再加上城市個體之間的內外聯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群區。[6]

吳福象和劉志彪基于長三角城市群數據進行實證研究,認為城市群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主要通過區域內優質和普通要素分別主動向大城市和小城市聚集來促進研發創新效率的提升,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動時,政府主動降低交通運輸和交易成本,這些行為更加吸引了城市群外的產業,從而推動城市群的經濟增長。[7]魏守華等認為,單個城市聚點外部性和城市間網絡外部性共同驅動我國城市群的經濟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得更快更高,且東部城市群要更為明顯。[8]原倩基于近十幾年國內地級市數據進行研究得出,城市集群程度提高有利于城市經濟增長,不同區域城市,城市集群程度對城市經濟增長的效應不同。[9]王彩艷和劉修巖基于2000—2019年中國區縣面板數據和19個城市群數據,研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間結構對鄉村振興的影響發現,成熟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對鄉村振興具有促進作用,發展型城市群多中心化對鄉村振興具有抑制作用。[10]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的城市群已逐漸成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同時在引導人口和要素布局、提高產業分工和效率水平、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發展不僅是加快推進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的重要推手,且事關我國高質量發展和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局,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

遼中南城市群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南部,瀕臨渤海和黃海,由沈陽、大連兩個副省級城市和7個地級市(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盤錦)共9個城市組成,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以裝備制造、船舶制造、鋼鐵、煤炭、化工、機械制造產業為主。從地理位置看,遼中南城市群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與京津冀、山東半島組成了環渤海經濟帶,海陸交通便利,毗鄰俄羅斯東南部和朝鮮半島。從資源方面看,自然資源豐富。從基礎設施看,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城鎮化水平較高,是我國鐵路網絡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從產業上看,工業起步較早,在工業化推動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工業水平高,工業體系完善,城市化水平高,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帶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經濟方面看,遼中南城市群是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龍頭和增長極,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之一。但自2001年開始,遼中南地區發展矛盾開始顯現,經濟面臨轉型,城市發展滯后,而東南部沿海地區后來者居上,超過東北地區引領我國經濟的發展。遼中南城市群作為遼寧乃至東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必須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和更有力的舉措打造高質量發展城市群。

二、遼中南城市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遼中南城市群總面積8.15萬平方千米,占遼寧省總面積的56%,占我國東北地區總面積的10%。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GDP)為23090.1億元,占遼寧省生產總值的84.20%,占我國東北地區生產總值的52.63%;總人口2855.7萬人,占遼寧省總人口的68%,占我國東北地區總人口的29.35%,是遼寧乃至東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在產業結構方面,根據2015年至2022年《遼寧統計年鑒》,第三產業慢慢超過第二產業,到2021年底,群內第三產業占比52.16%,并有逐年上升趨勢。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遼寧省鐵路營業里程(不含地方鐵路)達到6302千米,其中高鐵營業里程2213.4千米。高鐵營業里程僅次于廣東(2485千米)、安徽(2399千米),位列全國第三、東北第一。近年來,赤喀高鐵、京哈高鐵、環渤海高鐵等多條高鐵線路陸續開通,不僅縮短了時空距離,更密切了遼寧沿海經濟帶和京津冀地區的聯系,為加強地區間合作發展奠定了有力基礎。

近年來,遼中南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成就巨大,但對比我國現有的三個世界級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還有較大差距。根據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2021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面積21.8萬平方千米,總人口1.13億,地區生產總值9.6萬億元;長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總人口1.66億,地區生產總值23萬億元;珠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積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8600萬,地區生產總值12.6萬億元。相比之下,遼中南城市群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一)經濟總量偏低,核心城市輻射帶動力減弱

地區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其高低反映了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強弱,同時影響著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根據2018—2022年《中國統計年鑒》,近5年來,遼中南城市群生產總值雖逐年上升,從2017年的19829.7億上漲為2021年的23090.1億,但占全國總量的比重卻逐年下降,從2017年的2.38%下降至2021年的2.01%。同期,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比明顯上升,至2021年占全國GDP比重分別達到8.35%、24.02%和10.96%,可見遼中南城市群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差距在拉大。此外,2021年達到萬億產值的24個城市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分別為8個、4個和2個。相比之下,遼中南城市群內經濟規模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大連和沈陽的地區生產總值卻僅分別為7825.9億元和7249.7億元,距離萬億城市尚有差距。

(二)產業同構,資源配置效率不高

產業結構相似雖在短期內可以促進發展,但長期來看會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區域內競爭激烈等諸多挑戰,阻礙經濟發展。當前,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除汽車、電子信息、石化、先進裝備、都市工業等支柱產業外,多聚焦于以金融業、物流業、信息服務業、電子商務業、科技服務業、會展業、商業服務業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和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新材料與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時尚創意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之下,遼中南城市群內各城市仍以制造業和重工業為主,產業主要集中在石化、鋼鐵、能源、化工、機械裝備制造等領域。這些企業所處產業相同、投資方向一致、產品相似,難以實現集群效應,造成資源大量浪費,同時存在惡性競爭的風險。群內主導產業尚未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集群,城市產業發展大多集中在加工、裝配等低價值環節,且城市間缺乏縱向聯系,分工合作合理性差。遼中南城市群內各城市之間的競爭同質化、重復化、低效化,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整體不高,存在錯配、誤配和缺配等現象。

(三)缺乏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市場缺乏活力

城市群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尤其是千億市值企業。一個千億市值企業對城市群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促進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帶動城市群的創新,并有助于形成周邊產業鏈,帶動地區發展等。因此,一個城市群千億“巨頭”企業的發展情況,可以反映城市群的產業發展情況。當前,遼中南城市群缺乏這樣有競爭力的千億市值企業。截至2021年,遼中南城市群僅有1家千億市值企業,即恒力石化,且涉及行業較為傳統,相較于目前發展較好的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46家、長三角城市群40家、珠三角城市群29家[11]120,不僅數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行業類型也不夠豐富,有待提升。

(四)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強

科技創新是城市群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來源于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進步來源于技術的創新,創新帶來的產出效應可以抵消物質資本投入的邊際報酬遞減效應,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根據中國科技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排行榜”,2022年大連和沈陽的排名分別是21名和22名,相比于2020年的大連17名和沈陽20名以及2019年的大連14名和沈陽18名均有下滑。同時,與世界級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相比,差距較大,如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北京、天津分別為第1名和第12名,珠三角城市群中的深圳、廣州、珠海分別為第3名、第6名和第18名,長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合肥分別為第2名、第4名、第5名、第9名、第11名,可見,遼中南城市群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當前,遼中南城市群的創新投入雖高于遼寧省平均水平,但與較成熟城市群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用于科學技術、高技術產業和新產品研發的財政支出雖逐年增加但比重偏低,對其他工業企業產生輻射帶動作用不足。

(五)高校競爭力弱且待遇偏低,人才流失嚴重

當今地區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一流的高等教育與一流的區域經濟互相成就,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和人才支持可以更好地支持城市與城市群的創新和發展。城市群教育資源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僅影響著城市群的人才培養和技能提升,也直接關系到城市群的經濟發展和競爭力。一流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推動GDP的增長。在2017年國家公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中,經濟最為發達的5個國家級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擁有102所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占全國“雙一流”高??倲档?2.86%。相比之下,遼中南城市群雖高校眾多,卻僅有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大連海事大學、遼寧大學這4所“雙一流”高校。從本質上看,人才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創新能力的提升,從而影響遼中南城市群的競爭力和吸引力。2021年全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廣東、浙江、江蘇、北京和上海分別吸引畢業生30.2萬、21.4萬、18.9萬、16.5萬和14.1萬人,占全國流動畢業生總數的47%,而遼寧省排在第20名。從2019—2021年三年趨勢看,凈流入至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和北京的畢業生規模無論在絕對規模還是增長速度上均在全國排名靠前,在三年間分別增長了6.2萬、5.8萬、2.3萬、0.7萬和0.3萬人,增速分別達到33.9%、66.3%、55.6%、11%和5%。相比之下,遼寧省近三年畢業生凈流出比重上升,從2019年的2.3%增長為2021年的2.9%。由此不難看出,遼中南城市群面臨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

三、推進遼中南城市群快速發展的路徑

(一)優化空間結構,完善城市功能

當前,沈陽、大連生產總值差距越來越小,但與城市群內其他城市差距有擴大趨勢,完善城市空間結構成為當務之急。根據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最新2022年版“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遼中南城市群沒有一線城市,沈陽、大連為二線城市,鞍山、錦州、營口、盤錦、丹東為四線城市,其余為無線城市。為解決這一問題,遼中南城市群應發揮“雙核”聯動優勢,實現城市協同發展,聚焦沈陽、大連為主引擎的中心城市發展,提升其發展能級,轉變單個城市的自我發展轉化的模式,以實現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為目標。一方面,建立長久有效的城市群一體化合作機制,加快建設沈陽都市圈,推動區域發展從強核、壯圈到帶群的轉變。另一方面,形成以沈陽和大連為主,其他城市為輔的蛛網狀交通網絡結構,統籌協調資源,打通群內各城市產業結構鏈接,加強城市之間,尤其是核心城市與其他城市之間的互動合作?;诿總€城市的原有特點進行分工,形成產業優勢互補的發展模式,可以更有效地緩解核心城市土地資源緊張和城市發展減緩等問題,縮小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

(二)跨區域合作,優化產業結構

落實跨區域合作,統籌資源配置,深入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技術創新,推進智能化改造,發展服務型制造。結合各地區資源稟賦、市場、技術、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因素,推動同構產業細分細化。做好“老字號”改造升級,比如在數控機床產業鏈方面,重點發展面向航空航天裝備、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速、精密、智能、復合、多軸聯動數控機床及集成制造系統。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等核心功能部件及應用軟件。深度開發“原字號”,化解存量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在原有工業基礎上,統籌優化產業布局,精準確定現階段產能,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石化產業基地和冶金材料產業基地,同時,重視產業綠色高效發展。著力發展精化細化化工產業,形成化工產業集群,開展化工材料精深加工,打通從石油到化工新材料的全產業鏈。提高鋼鐵及有色金屬行業水平,將制造業與人工智能深度結合,促進產業發展。培育壯大“新字號”,要緊盯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吸取省內外先進技術,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加快建設有遼寧特色的新興產業集群,積蓄發展動力,促進經濟發展。

(三)提升本土企業競爭力,扶持本土企業做大做強

在城市群的發展中,有競爭力的企業,尤其是千億市值企業對于城市群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確定發展定位??紤]當前遼中南城市群在工業上的優勢,主攻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價值鏈高端環節,發展頭部企業。其次,建立科學的決策制度。投資項目不僅需要科學嚴密的調查論證,更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審核批準。最后,打通創新服務產業通道,為客商營建優質的投資環境。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降低稅費、物業成本、物流成本、要素成本和融資成本,用好政府政策資金,把握投資機會,吸引有競爭力的企業來遼,扶持本土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實現產業集群式、規模式發展。

(四)加大創新和研發力度,打造“遼寧”品牌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確定遼中南城市群產業發展方向,構建以沈陽和大連“兩核”為核心的科技高地。首先,要完善創新平臺的各項內容。建立合理的科技創新統籌管理機制,優化整合科技資源,廣泛加強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聯系,鼓勵行業龍頭與高校院所進行深度合作,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積極吸納省內外先進適用科技成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教融合。其次,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大財政投入,強化科技創新有效供給,重視細節,切實解決“卡脖子”問題。發展面向重大應用場景,如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精細化工、新材料、集成電路、清潔能源、生物醫藥、醫療設備、節能環保、智能建造和現代農業等的關鍵技術。最后,實施重大人才工程,遴選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塑造“遼寧工匠”品牌。[12]

(五)高等院校提質培優沖刺“雙一流”,全面吸引人才

遼中南城市群高校眾多,除已成為“雙一流”院校的四所高校外,還有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諸多在專業領域極具發展潛力的高校。為此,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支持高校沖擊“雙一流”,集中力量支持省內具備沖刺世界和國家一流潛力的高校和學科,在學校建設、項目、平臺、資金資源等方面予以傾斜,著力培育更多高校和學科進入世界和國家一流建設行列。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好頂層設計,確立人才隊伍培養建設思路。其次,應加大財政投入,優化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圍繞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合成生物等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瞄準先進制造、新材料等前沿領域,助力遼中南城市群重工業改革創新。再次,堅持精準引才,面向海內外重點引進享有學術盛譽的戰略科學家和極具潛力的青年才俊,讓高端更尖端,讓青年更拔尖。最后,加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推動專業和學科升級,積極引入境內外高水平學科人才和資源,鼓勵高等院校與企業加強聯系,通過兩者的深度合作,提高高等院??萍汲晒D化率,提升高等院校競爭力。

與此同時,面對全國各地展開的“搶人大戰”,為實現人才回流,應制訂相關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配套制訂產業緊缺人才引進計劃等,形成較為完整的人才政策體系。要提高人才待遇。政府部門可通過制定更優惠的稅收政策、社會保障政策、住房補貼政策、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優待吸引“候鳥型人才”。另外,還可為留遼駐遼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便利條件,如子女入學、父母醫療養老等,支持沈陽、大連開展人才管理改革試驗,提高優質人才的幸福感和對遼滿意度,留住人才,助力遼中南城市群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N].人民日報,2021-03-13(1).

[3]歐陽慧,李智.我國城市群建設的成效、問題及對策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1(3):28-38.

[4]丁洪俊,寧越敏.城市地理概論[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5]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6]姚士謀,陳爽,陳振光.關于城市群基本概念的新認識[J].城市研究,1998(6):15-17+61.

[7]吳福象,劉志彪.城市化群落驅動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來自長三角16個城市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08,43(11):126-136.

[8]魏守華,李婷,湯丹寧.雙重集聚外部性與中國城市群經濟發展[J].經濟管理,2013,35(9):30-40.

[9]原倩.城市群是否能夠促進城市發展[J].世界經濟,2016,39(9):99-123.

[10]王彩艷,劉修巖.城市群多中心空間結構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基于中國19個城市群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23,43(1):55-63.

[11]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5——大國治城之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12]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N].遼寧日報,2021-04-06(1).

責任編輯? 魏亞男

猜你喜歡
產業創新人才
人才云
美麗鄉村要靠富民產業支撐
從產業發展看日本1920年經濟危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