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建設與思考

2023-10-31 08:29王靜芳朱曉君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專業化輔導員院校

王靜芳,朱曉君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奉賢區 201411)

0 引言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來,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對輔導員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肯定, 對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 年10 月修訂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要“切實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1]。 2019 年1 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并開始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 這也對作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重要組成部分的輔導員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要求。 2022 年5 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正式實施,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以及職業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的根本任務。加強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以下簡稱“三化”)建設,意義重大。 輔導員工作室是輔導員隊伍“三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平臺,目前雖已取得明顯的建設成效, 但涉及的多為本科院校。如,上海是推動建設輔導員工作室最早且支持力度較大的城市, 目前可查的市級公開立項建設的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共15 家,均為本科院校,沒有一所高職院校。因此,探討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實踐問題, 不斷完善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理論及建設模式, 推進輔導員工作室建設成為促進高職院校輔導員“三化”發展的一種有效范式,具有重要意義。

1 高校輔導員工作室的內涵及建設意義

1.1 輔導員工作室的內涵

目前, 全國并沒有統一的輔導員工作室建設規范, 各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也尚未形成統一的參照標準,關于輔導員工作室的內涵,學者們也有不同的認識。陳秀蘭認為,輔導員工作室是高校輔導員的一種組織形式, 設立工作室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建設一支專家型的輔導員隊伍, 形成以工作室為平臺的高校輔導員創新基地和成長孵化器[2]。 李娜認為,輔導員工作室是指高校對輔導員職責進行整合提煉并將興趣、特長相同的輔導員聯動起來的組織,它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工作核心,根據教育部43 號令中關于輔導員的九大職責來具體細化工作職能,從而加強成員間的理論探討、實踐交流、科學研究[3]。 在筆者看來,輔導員工作室是指由高校多名輔導員基于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自主自愿申報并組成的共同體,它以促進輔導員自身成長和發展為直接目的, 聚焦輔導員九項職業能力中的某一項或某一點,開展專業化、精細化的研究與實踐,并形成一定的理論成果和工作模式,推動學生思政教育、學生管理工作的不斷優化與創新,以更高質量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2 輔導員工作室建設的意義

1.2.1 輔導員角度:形成“1+1>2”的團體合力

建立輔導員工作室可以整合各層次、 具有各自專長的輔導員的力量,實現優勢互補,形成“1+1>2”的團體合力。輔導員可以通過工作室這一平臺,打破院系和工作板塊離散化的現狀, 在共同愿景下舉辦輔導員工作沙龍、問題研討、案例分析、示范課觀摩、經驗交流等活動,重新進行資源配置,運用團隊智慧為高效、 創新性地做好輔導員工作提供工作思路和方法。輔導員在做好基礎工作的同時,可以跳出事務性工作的纏繞,從一定高度和深度關注、審視崗位意義及自我發展。 工作室成員通過持續不斷的相互影響、 共同實踐和協作研究, 不僅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而且可以催生輔導員工作的內在發展動力、提升輔導員的科研能力、喚醒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推動輔導員隊伍“三化”發展。

1.2.2 學生角度:實現個性化指導

“以學生為中心”是輔導員工作的基本原則。 建設輔導員工作室的最終目的是, 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好地服務學生成長成才[4]。從當前實際看,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整體上弱于普通本科學生,厭學型、網癮型、違紀型、抑郁型等類型的學生為數不少[5]。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為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學生活動,但大多活動的參與者少、觀眾多,同時又因高職院校輔導員人均負責學生數量多、精力不足,導致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缺乏針對性、差異性。 建立輔導員工作室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薄弱環節,通過專題專攻、專人負責、專項指導等方式,實現“一對一”個性化服務,精準定位、精準幫扶,提高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6]。

1.2.3 學校角度:培育輔導員名師,打造學生工作品牌

輔導員工作室通過組織輔導員開展經驗交流或案例研討、開展專項培訓、組建理論及實踐研究團隊等,開展實踐探索和科學研究,可進一步提升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優化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高職院??梢怨ぷ魇覟槠脚_,不斷完善相關機制、制度,引導輔導員借助團隊力量,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形成具有個人特色、有較高知名度和認可度的管理方法或工作模式,從而孵化、培育出更多的輔導員名師,構建出具有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輔導員隊伍結構。同時,輔導員工作室可圍繞學生工作中的某一特定領域深耕細作, 從而打造出各類學生工作品牌,推動學生工作內涵式發展[7]。

2 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實踐

2.1 工作室建設前輔導員隊伍存在的問題

筆者開展調研的是上海市的一所有60 余年辦學歷史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 該校共有在校生11 000 余人,專兼職輔導員79 人(含二級學院分管副書記、學管辦主任等14 人),分布在7 個二級學院。筆者面向全體輔導員,就隊伍建設相關情況進行了線上問卷調查, 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9 份,并現場訪談12 人。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輔導員隊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1 結構不夠合理

調研結果顯示,該校輔導員隊伍結構不盡合理。性別方面,女性輔導員占比為84.75%,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從訪談中筆者也了解到,由于輔導員工作過于煩瑣、細化及薪資待遇等問題,部分男性輔導員在面臨成家立業的巨大壓力時會選擇跳槽。年齡方面,21 ~30 歲的占比為42.37%,31 ~40 歲的占比為57.63%,41 歲以上的為0。 在崗工作時間方面,1~2年的占比為18.64%,3~5 年的占比為52.54%,10 年以上的占比為10.17%。 隊伍整體呈年輕化特征,難以形成傳、幫、帶的成長生態環境。專業方面,法學占比為22.03%, 工學、 教育學各占20.34%, 其余37.29%分散在哲學、管理學、文學、理學及其他學科。輔導員的專業背景存在多元化特征,大部分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高職教育最新發展理念的學習研究, 容易產生“輔導員工作就是簡單的事務工作,誰都可以做”的錯誤認識。學歷及職稱方面,碩士學歷占比為93.22%, 大學本科學歷占比為6.78%,初級職稱占比為5.08%, 中級職稱占比為13.56%,高級職稱占比為0,未定級者高達81.36%。

2.1.2 職業認同感不強

職業認同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當前所從事職業的認同程度。 輔導員對所在崗位的較強認同感是輔導員致力于“三化”發展的必要前提。 調研結果顯示,66.1%的受訪者因為“熱愛輔導員職業,喜歡學生工作”而選擇輔導員崗位;但50.85%的輔導員認為工作壓力“比較大”,33.9%的輔導員認為工作壓力“很大”,15.25%的輔導員認為工作壓力“比較小”;38.98%的輔導員認為目前職業發展的最主要問題是職務晉升機會小,33.9%的輔導員認為最主要問題是職稱評聘困難,13.56%的輔導員認為最主要問題是職業能力得不到提升。 在輔導員對自我崗位的社會地位評價方面, 認為輔導員社會地位處于中層的占比為42.37%,處于中下層、下層的占比為54.24%,僅有2人認為輔導員的社會地位處于中上層、上層,占比為3.38%。 64.41%的輔導員愿意在校內進行崗位流動(即離開輔導員崗位,改做其他工作),僅有10.17%的輔導員表示不愿意離開輔導員崗位。 在對語言表達、科研寫作、組織協調、時間管理、理論學習等方面的自我能力測評中, 輔導員的平均測評分數為3.33(滿分5 分);在五項基本能力中,輔導員最愿意為之努力提升的能力為“科研寫作能力”(占比61.02%),其次是“理論寫作能力”(占比13.56%)。結合訪談結果可以發現,多數輔導員出于對崗位、對學生的熱愛而選擇輔導員崗位,但由于輔導員工作界限模糊,高職院?!扒l線一根針”“7*24 小時”的輔導員工作模式,職稱評聘等各種制度限制,諸多困難導致輔導員工作壓力較大,容易質疑自我價值,職業成就感和認同感較低。同時也發現,輔導員有意愿在科研及理論學習等方面付出時間與精力, 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2.1.3 輔導員對工作室的認知不足

經深入訪談發現, 多數輔導員認為工作室能夠帶給自己一些最新的輔導員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理念,能夠打破以往繁忙、凌亂、壓抑的工作節奏,促使自己審視自我,對自身專業化發展有明顯幫助。也有輔導員認為,工作室工作煩瑣、事務性工作多,自我價值感、獲得感比較低,他們雖然有開展專項研究的想法,但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多數輔導員愿意繼續留在工作室, 并期望成為骨干輔導員或帶頭人。也有輔導員表示,加入工作室后工作量只增不減,考核機制不盡完善,不愿繼續留在工作室,希望按照自己的專業方向發展。輔導員普遍認為,當前學校各工作室存在定位不清、布局分散、成員作用發揮不充分、專業培訓和學習不夠深入、考核機制不夠科學等問題,希望在工作室定位、制度建設、成員職責劃分、個體專業化發展指導、保障機制等方面有所完善。

2.1.4 顯性成果相對薄弱

課題組對2019~2020 年度輔導員(含分管副書記)個體在個人榮譽、學術研究等方面的顯性成果進行了整理與分析。 在個人獲獎方面,獲得校級及以上獎勵13 項,獎項主要集中在網絡思政論文、學生工作實踐和個人才藝等類別,其中指導學生參賽、優秀學生工作案例等學生工作類獲獎8 項,占比61.54%,書法、詩歌等個人才藝類獲獎5 項,占比38.46%。 尚未在市級輔導員素質能力競賽、輔導員年度人物、最美輔導員等項目中取得突破。 在科研成果方面,主要集中在公開發表論文(普刊)、申報校級課題兩類,其他科研成果較少。 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2019~2022 年輔導員科研情況統計表Tab.1 Stat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counselors from 2019 to 2022

2.2 工作室建設實踐

2.2.1 頂層規劃,由上至下推動工作室建設

2020 年6 月,為深入推進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引導輔導員向“一專多能”方向發展,提升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形成職業化、專業化乃至專家化的輔導員梯隊,進一步提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學校出臺了《XX 學院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實施細則》,初步確定了思想政治領航、學生發展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資助育人實踐、危機事件處置、輔導員隊伍建設等六個專業化方向。

學校組建各專業化發展工作室, 成員為該專業化發展方向的輔導員。工作室實施帶頭人制,聘請專業化發展帶頭人一名, 同時聘請專業化發展骨干輔導員兩名。 明確了輔導員專業化方向申報條件及考核辦法、 各專業化方向工作室帶頭人和骨干輔導員的申報條件, 以及各專業化方向工作室的管理與考核辦法。 同期,學校出臺的《XX 學院輔導員隊伍建設實施辦法》明確指出,專業化發展工作室要從理論學習、工作創新、經驗凝練、實踐研究等多個維度,加大對輔導員的專業化培養力度, 提升輔導員的理論水平和實務能力,對工作室帶頭人、骨干及成員的獎勵和優待機制進行了明確說明。

2020 年11 月,經輔導員主動申報,學校公開選拔認定了第一批專業化方向輔導員41 人,占全校輔導員總數的51.9%。后又先后認定了第一批、第二批骨干輔導員共計8 人,占全校輔導員總數的10.1%。在骨干輔導員的帶領下, 學校先后成立了思想政治領航、學生發展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資助育人實踐、危機事件處置、 輔導員隊伍建設等六個專業化方向的輔導員工作室,各工作室成員6 至14 人不等。 各工作室根據《XX 學院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實施細則》要求,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及工作計劃,明確了各自的短期及長期發展目標。

2.2.2 探尋求索,工作室建設初顯成效

高職院校輔導員事務繁雜,工作壓力大,輔導員忙于日常事務工作,往往無暇關注自身需求與發展。學校推進輔導員專業化方向發展的舉措, 喚醒了輔導員實現自我發展的內驅力,促進了輔導員“三化”成長。 調查顯示,89.93%的輔導員很清楚或比較了解學校專業化方向發展相關內容, 輔導員主動追求“三化”發展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如,工作室邀請學術專家開展“科研菜鳥成長之路”等一系列科研培訓,指導各專業化方向工作室以實踐調研、課題申報、項目實施、 論文撰寫及案例整理等措施推進相關理論研究。 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經歷的輔導員以工作室為平臺開展專項沙龍、專業培訓、專題講座、專項研討會等活動,引導大家互相學習,共同努力,提升了輔導員專項職業素質和工作能力, 推動了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2021~2022 年學校輔導員科研成果如表1 所示。

創新了輔導員育人途徑, 提升了學生工作的精細度。 各工作室將通過學習、交流、研討等形式所取得的理論成果應用到實踐工作中, 創新了輔導員育人途徑,打造了一批初具品牌效應的育人項目,提升了學生工作的精細度,推動了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專家化發展。如,學生發展指導工作室組織策劃了學校首屆大規模模擬求職大賽,針對學業困難學生,實施“一對一”幫扶措施,幫助他們制訂學業改善計劃,使其實現從行為到思想的良好轉變。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根據高職院校學生身心發展的時代特征,開展系列曼陀羅繪畫團體心理輔導等。

培育了一些骨干輔導員, 輔導員團隊面貌發生了變化。自啟動輔導員工作室建設以來,工作室吸納優秀輔導員開展建設活動,在校內形成了輔導員“圓桌派”等初具品牌效應的輔導員隊伍建設項目,一些工作經驗豐富、專業能力較強、個人魅力突出的輔導員陸續從隊伍中脫穎而出, 開始在工作室這一平臺上嶄露頭角, 在全校輔導員群體中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在校內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2021 年,1 名骨干輔導員成功入圍上海市輔導員年度人物評選。2022 年,1 人獲上海市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三等獎,1 人獲上海市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4 人在其他上海市級比賽中獲獎,11 人獲上海市級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

2.3 工作室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2.3.1 工作室發展方向偏移,工作邊界模糊

輔導員工作室大都采取項目制運行方式, 申報之初就已經確立了建設方向, 后通過工作室這一載體推動輔導員主動地、 自發地開展某一領域育人實踐或理論研究活動。 然而,在具體的工作實踐當中,工作室工作內容卻往往產生“偏移”。一方面,工作室將學術研究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 將學術成果作為工作室的重要業績, 工作室運行逐漸偏向于科研團隊。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工作項目往往應二級學院和學工部相關工作要求確定, 并不是自然地誕生于輔導員興趣的聚集和工作實際, 導致工作室從一開始成立就與輔導員實際需求產生錯位。 又因輔導員工作室的直接領導和管理部門是學工部, 各專業化方向工作室之間、工作室與學工部之間、工作室與二級學院之間的學生工作都存在較大交叉與重復, 難以明確劃分工作邊界, 導致工作室經常淪為其他部門的“附屬部門”或某項任務的“執行者”,被迫承接各項事務性工作,消耗了工作室成員的精力,影響了團隊追求專業化發展的積極性。

2.3.2 配套政策不完善,缺乏發展后勁

上海市并未出臺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對輔導員工作室建設沒有統一標準。 當前,成績比較突出、 知名度較高的輔導員工作室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雖然高職院校開始奮力追趕,但其頂層政策主要集中在工作室定位和準入機制上, 在資源配備、發展培育及考核等方面尚不完善。如在資源配置上,大部分工作室發展都存在資金不足、場地資源緊張、設備及師資不足等問題;在工作政策上,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任務多,壓力大,在沒有相應減負政策支持的情況下, 使得大部分輔導員特別是工作室主持人和骨干成員雖然很有熱情參與工作室的工作,但常常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致使工作室發展后勁不足;在考核機制上,存在工作室成員考核與輔導員人事考核重復的情況, 影響輔導員參與工作室建設的積極性。

2.3.3 工作室建設機制不全,內部約束力差

由于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可參考、 可借鑒范例較少,各高職院校又有自己不同的特點,一直以來, 工作室內部機制建設都是影響工作室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的工作室雖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但是因工作室本身屬于自愿結合體, 工作室的帶頭人與成員之間雖然存在引領、組織、考核和管理的關系,但是并不存在明確的上下級行政關系, 缺乏強制性的監督和管理權責,更多的是“共同成長”理念下的指導合作,帶頭人不具有發號施令的權力,對于成員只能給予指導建議,最終導致規章制度流于形式,難以有效執行,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因此大打折扣。這也是造成當前很多輔導員工作室建設伊始轟轟烈烈,建設后期冷冷清清,最終還是靠帶頭人單兵作戰的重要原因[8]。

2.3.4 缺乏優勢人才資源,標志性成果不多

雖然各輔導員工作室在成立之初都遴選了經驗豐富、 能力出眾的資深輔導員擔任帶頭人或骨干輔導員來主導工作室的建設。但是,因為輔導員隊伍整體呈年輕化面貌、 具有科研能力弱及職稱職級偏低等特點,使得工作室往往缺乏強有力的核心人物。并且,當前輔導員工作室成員主要是校內一線輔導員,在校內職能互補、校外專家指導等方面比較欠缺,工作室缺乏優勢人才資源支持。其次,工作室標志性成果不多。如,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等管理實務上創新不足, 未形成具有可推廣性、特色性或一定品牌效應的項目,工作室輻射力、影響力有限;在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最美”高校輔導員評選、 輔導員年度人物評選及各類科研成果發表等顯性榮譽獲取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等[9]。

3 關于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的思考

3.1 學校層面:科學規劃,重點支持和培育名師或特色工作室

輔導員工作室是由輔導員基于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自主自愿申報并組成的共同體, 其直接目的是促進輔導員職業成長與發展, 最終目的是服務學生,提升學校育人水平。 因此,高職院校應首先從學校層面做好頂層設計, 合理確定輔導員工作室的性質和地位,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從全局和整體上對輔導員工作室建設工作進行科學規劃和統籌設計,做到各工作室目標明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其次,需不斷完善工作室建設配套政策。 在申請階段要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從人員結構、職稱、學歷、專業背景等方面加以篩選, 選擇綜合素質高的輔導員擔任帶頭人。 在建設階段,要給予持續的支持和指導,確保工作室能夠有序、 有效地按照最初的目標開展工作。如,學校要在工作室經費、辦公場地、辦公設備等方面給予保障; 要調整工作室帶頭人與骨干成員的日常工作量, 明確各工作室與現有各類事務性學生工作的權責分配, 避免工作室成為變相的學生工作“附屬部門”, 保障工作室成員開展工作的時間和精力;要建立激勵機制,對工作室及其成員進行科學考評,對優秀的輔導員進行獎勵,對考評不合格的輔導員予以清退。最后,高職院校應本著“求精不貪全”的原則, 對個別比較突出的輔導員或工作室在經費投入、培訓考察、專家帶教及選派進修等方面予以適當的支持和政策傾斜, 重點支持和培育一些校內知名輔導員和特色工作室,實現以點帶面、持續發展,強化輔導員工作室對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示范引領作用。

3.2 工作室層面:錨定目標,聚力校內外優勢資源,構建“三化”發展共同體

輔導員工作室在申報之初就確立了明確的建設方向。為保證工作室建設方向不偏移,首先要科學制定工作室建設及發展規劃。 如詳細制訂工作室三年發展規劃,在學工部監管下,實施帶頭人責任制,按照時間進度和任務要求嚴格執行。其次,要建立符合實際的規章制度,明確工作室成員的工作職責、獎懲激勵措施及內部考核制度等, 確保工作室正常有效運行。 如健全“帶頭人”機制,在明確帶頭人全面計劃、組織、協調、控制整個輔導員工作室工作職責的同時,賦予帶頭人在資源調動、任務分配及成員考核中的決策權力,從而形成以“帶頭人”為核心、具有團隊和敬業精神的團隊。最后,輔導員工作室不僅要尊重每一名輔導員的需求,激發其內在活力,將工作室建設發展與輔導員實際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為輔導員發展提供更好的科研環境、實踐環境,而且要充分發揮工作室新平臺、新載體的作用,不斷整合校內專業發展資源、聚力校外優勢資源,加強同校內外輔導員名師工作室的交流學習,積極“走出去”,虛心學習,努力“引進來”,提升工作室品質[10]。如,依托校內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高的教師, 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生工作實踐的優勢互補; 聘請業界比較知名的工作室領軍人物擔任校外指導老師; 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工作室建設督導; 派輔導員參與校外進修或到其他更廣闊的平臺去交流學習、汲取寶貴經驗等,形成由內及外的推動輔導員工作室可持續發展的合力。

3.3 輔導員層面:主動作為,自覺提升個人教育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

輔導員工作室不僅僅是一個工作平臺, 更是互相促進、互相助力、共同推動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學習共同體、職業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和科研共同體。在“共同體”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每個人都是團隊不可或缺的力量, 每個人都應該在團隊中取得進步和發展。這就要求輔導員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主動作為,從多方面提升個人綜合素質。一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理論學習、業務培訓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科學知識及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等學生管理工作中必須具備的學科知識。 二是要構建工作室發展平臺,著重提升個人科研素質。良好的科研素質、優秀的科研成果是輔導員“三化”發展的重要標志,輔導員可根據自身的性格、興趣、特長、專業背景等因素,選定自己的專業化發展方向,有意識地把工作實踐轉化為研究課題,通過開展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申報科研項目、撰寫論文等形式形成科學研究成果,把自己打造成專業化方向的專家和學者。三是要重視理論成果轉化, 輔導員應將解決學生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更好地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開展科研活動、 探索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真正實現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和促進學生發展的雙贏局面。

4 結語

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輔導員“三化”發展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提檔升級、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輔導員工作室作為優化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推動輔導員“三化”發展、創新學生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載體,其發展所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需要高職院校、工作室及輔導員個體從不同維度、不同方向共同發力,上下協同,內外合作,在實現輔導員“三化”發展目標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最終提升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為高水平高職院校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專業化輔導員院校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好輔導員這樣煉成
引導青年教師走專業化成長之路
論專業化老年媒體的發展之道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校外輔導員的一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