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春晚小品的共情傳播策略

2023-11-08 03:06黃怡迪陳娟
記者觀察·下旬刊 2023年7期
關鍵詞:接收者小品共情

黃怡迪 陳娟

春晚小品是春晚舞臺上的最具有敘述性和喜劇性的語言類節目之一。但隨著春晚的播出次數越來越多,并不能確保每年的春晚小品都與觀眾產生共鳴。因此隨著春晚收視率的逐年降低,如何提升傳播效果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基于共情理論,采用對策性研究方法,從春晚小品的傳播對象、敘事傳播的方式、藝術價值的體現,對取得良好效果的小品案例進行分析,為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現代化傳播提供一定的參考。

春晚小品:共情傳播的典型范本

春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共同情感和集體記憶,是體現中國集體性文明的重要節日,從19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開始,春晚就成了大眾心中闔家團圓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春晚的收視率分為兩個階段,1983年首屆春晚播出到2000年近二十年之間,收視率始終在60%到40%之間波動;從2000年到2023年二十多年的時間,收視率在40%到20%之間,2023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收視率更是跌到了20.23%的新低點。從收視率來看,春晚的受歡迎程度不是很理想,出現吸引力下降的原因有:春晚被賦予了太多宣教色彩、語言傳統、手法老套,不適應現在的網絡生態、沒有針對性地根據受眾喜愛的內容進行創作等。從春晚小品的定性來說,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春晚小品是春節聯歡晚會中一種特殊的表演形式,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和舞臺藝術,春晚小品的題材多來源于現實生活。春晚小品的內容在注重對生活進行藝術夸張的同時,更要注意作品的廣度和深度,現如今的春晚小品創作在注重挖掘現實生活題材的基礎上,創作的內容有些邊緣化,偏離了大眾的興趣點。春晚小品由央視春晚導演組負責審核,并且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相對固定的模式或創作理念。春晚小品在喜劇模式下,同時也兼有傳播主流價值觀、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的使命,是公共話語的喜劇性表達。在以主流價值觀為基礎的展現上,春晚小品也是大眾的共同經歷和情感體驗。當共情從心理學領域引入到傳播學領域后,共情不單單只是個體的情緒體驗和變化,而是群體乃至社會的情感體驗。春晚小品所展現的故事由表演者個體作為“傳播者”,根據表演者和接收者都具有的能夠產生共鳴的共同情感所發生情感連結,接收者對表演者的行為和情緒體驗產生認同,繼而會引發共情現象。受眾作為故事的“接收者”,繼而產生態度層面、認知層面和行為層面的改變,例如發生情感、態度方面的趨同。而“接收者”可能是一個個體,也可能是多個個體組成的群體,或是群體存在的整個社會?;诠睬閭鞑サ膫鞑W和心理學兩個角度,春晚小品從這兩個角度來說都是共情傳播的典型范本。

春晚小品:共情策略應用其中

促成共情的內容

每個人都有對客觀現象的主觀理解,創作者在進行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很難不添加進創作者個人的主觀思想。就如羅杰斯所說,人的世界是一個主觀世界,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理解和觀察世界的獨特角度和獨特的價值參考標準。因此,創作者需要換位思考,多從接收者的角度去考慮創作內容,才能獲得更好的反饋,賦予作品更加貼合大眾和社會需求的價值。對個性鮮明的年輕群體,要嘗試將共情傳播的理念融入到創作中去,不能局限在傳統的內容中,以創作者為中心點的單向傳播的傳統模式是不被接收者接受的。

針對春晚小品的傳播對象來說,年輕一代的群體可以跟上各種信息傳播方式的更新速度、對更新渠道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甚至是操作能力更強,因此很難在傳統的模式下停滯。在小品的內容題材方面,年輕人更是不滿足于傳統模式的表達,更樂于看見求新求變的內容;甚至說,比起在互聯網上看到的網絡化表達有時會在春晚小品中會像年終發言一樣出現在演員的對話中,年輕人更希望看到的是春晚小品中出現嶄新的經典化表達,并且可以在群體中形成共鳴。讓春晚小品中的

“金甸”有它的專屬名詞——春晚流行語,而不是讓網絡流行語在春晚小品中進行再復述。另一方面,當代年輕人對于宣教性的內容留下了刻板的印象,比起宣教類的內容,他們更喜歡富有娛樂性的、沖擊性的內容;因此在內容創作上,應該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更了解年輕群體的喜好。在換位思考這一步上,在構思“共情內容”的基礎上,怎么對內容進行判斷和分析,是進行共情表達的關鍵步驟?;蛟S從年輕人喜歡的網絡化表達入手,在內容創作中賦予一些網絡感,更能促成年輕人的共情。另外在內容創作題材的選擇上,也不能忘記春晚小品承載著弘揚主旋律和情達主流價值觀的使命。在尋求“共情傳播”的同時,還要始終思考從何種角度出發,時刻注意能在故事中讓受眾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更容易喚起受眾的共情。例如,創作者通過讓演員在對話中使用方言的方式,使“高大上”式的內容轉化為“接地氣”式的表達,在提高觀眾觀看沉浸感的同時增強了觀眾與節目的共情與聯系。

促成共情的敘事

在傳播語境中,傳播者通過語言、文字,或畫面、聲音等形式將要傳達的內容傳遞給接收者,完成二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敘事傳播可以理解為跨過特定情境,跨媒介講述故事。春晚小品敘事傳播中的內容來源于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改編,必然隨著現實事件不斷更新,而沒有跟上新時代的作品在觀眾看來是老化、枯燥的。小品作為一種藝術樣態,在傳播中選擇了三種敘事方式,即:敘事時空的營造、敘事主題的選擇、敘事距離的調控。俄國文學理論名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提出一個“陌生化”的概念,即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生活中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藝術之所以叫藝術,是因為它給人們提供了造夢的可能性,春晚小品通過故事的講述在舞臺上營造出另一種敘事時空,將生活中常見的事情經過藝術化處理,讓故事在具有熟悉感的同時也富有了新奇感,給觀眾一種全新的體驗。春晚小品主題的選擇決定了故事能否在根本上吸引觀眾,例如以親情立意為主的故事,講述的就是家里雞毛蒜皮的小事;以家國情立意為主的故事,講述的就是每個中國人心中對祖國的熱愛;基本的主題表達,無論是親情還是家國情都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中國元素,不僅能讓中國觀眾對故事產生熟悉感、代入感,表達富有中國特色的主題,更能讓海外觀眾產生興趣并獲得新鮮感。敘事距離是一種審美距離,傳播者通過距離來調控敘事信息,傳達敘事內容,使作品具有更好的藝術價值。例如觀眾觀看春晚小品更多的是為了愉悅身心、獲得樂趣,比起高深難懂的詞匯,貼近他們生活的故事才是合適的審美距離。

契合受眾促成共情

共情意味著傳達、理解求助者的愿望,羅杰斯認為“讓求助者認識輔導者具有積極理解其內心感受的愿望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對春晚小品來說,為了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創作者需要從接收者的角度去創作內容,才能使效果更加理想。這也是共情傳播在春晚小品中最重要的理論應用,最終的需求是為了使接收者能夠獲得更好的體驗。

具體到春晚小品的創作上,小品創作需要迎合年輕人的需求,讓年輕人體會到表演者試圖積極理解他們的目的,在表演中呈現他們的內心感受。根據B站的數據顯示,目前春晚所有播出的相聲小品中,播放量最高的是陳佩斯和朱時茂主演的《主角與配角》,累計播放量高達1110萬以上。近十年的相聲小品中,播放量最高的小品來自沈騰、馬麗在2014年出演的《扶不扶》,累計播放量突破了300萬。在互聯網已經深深融入大眾生活的二十一世紀,《扶不扶》還會取得這樣優秀的成績值得我們的肯定和思考。創作者在創作內容時首先結合了當時的社會熱點,其次站在年輕人的角度進行了換位思考。故事中沈騰扮演的“郝建”從一開始出場通過寥寥幾句話定位了自己是一名“熱心腸”的人,通過好心辦壞事的經歷勸解自己遇見別人的麻煩事要冷眼旁觀,很容易拉近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在馬麗扮演的老人出場后,定位馬上就切換成現實生活中許多面對碰瓷的老人在糾結“扶不扶”的年輕人,并且這里人物的定位就是整個故事中郝建的定位。同時演員的表演、臺詞、神態等也會影響觀眾的體驗,富有情感的表演能夠讓觀眾更有代入感,這種結合故事背景與大眾有相同情感的小品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共情心理。

在內容層面,一定要尊重現實,而不總是使用小品的刻板話語,將一年又一年的故事模式重復地進行講述。在《扶不扶》中,觀眾都知道的是遇到碰瓷的事情會無法說清甚至要賠償到傾家蕩產,但是小品中路過的騎自行車的演員將這一事實用藝術性的夸張描述出來“哥以前開的是大奔”,觀眾能輕松領悟到這句話包含的意思,并且也獲得了笑點。如此將現實情況轉化成個體話語、平民話語,使故事更加貼近年輕化群體的內心感受,使觀眾產生共情。共情傳播是一個包含情緒、態度認同和行為支持的完整過程。觀眾對小品中郝建的態度和情緒始終保持著認可,這種認可增強了觀眾對郝建本人身上的代入感,繼而他的行為觀眾也是可以認同的。事實上,春晚小品的共情不僅體現在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接收者和接收者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例如在春晚直播時受眾可以掃描二維碼發送實時彈幕,其他平臺也可以進行交流和溝通,這種受眾表現內心感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反映了央視在積極地理解觀眾的需求,結合實際不斷更新,也可以看作是共情傳播策略的使用。

注重價值觀念的傳遞

所謂的共情并不意味著完全要根據接收者的喜好去進行創作,也不意味著要排斥創作者的主觀思想,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還是要具有清醒的判斷和立場。小品作為一種藝術形態,要注意藝術價值觀念的傳遞,讓兩者達成平衡才是最理想的狀態。春晚作為每個家庭過年所需的電子

“年夜飯”,短時間在全國甚至是世界范圍內形成最大化程度的影響是其他節目不能比擬的。春晚代表的不僅是被黨和國家認可過的內容,更是要向世界人民展現的內容,因此春晚節目中的言語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話語。國家話語是政府在維護社會環境時所需要的語言工具,春晚小品作為語言類節目,將語言的作用發揮到了最佳的程度。因此春晚小品中雖然被賦予了戲劇化、藝術化的表演,但是在笑點十足的語言下隱藏的是中國現實社會的現象,是國家向社會傳達的通俗易懂的國家意志??紤]將話語“大眾化”表達,是站在受眾的角度理解國家話語,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能夠引起受眾的共鳴,增進和受眾之間的親切感。尋找受眾可以接受的表達有許多的體現方式,但在尋求受眾可以接受的方式之前,要從根源入手,考慮要傳達的東西是不是受眾可以接受的。在受眾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傳達才能實現傳播價值的最大化。對于主流價值的內容而言,能夠被受眾理解接受的才是優秀的內容,共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春晚小品在尋求共情傳播的同時,必須要具有獨立的意識,注重價值觀念的傳遞。

共情要求我們去理解對方、關心對方,春晚小品體現了共情傳播功能的同時,作品本身也體現了中國人集體性文明的思想,將個人的利益始終放在大家的利益之后。大道為公的思想始終根深蒂固在中國人的認知中,中國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符合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春晚小品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共情傳播過程中使用了共情的力量,化解了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甚至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隔閡,對他人的情緒和經歷感同身受,也有利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共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心理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本身就以共情作為內核,是中國人集體性文明的體現。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共情傳播比傳統的傳播方式更有助于打破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隔閡,情感觸及的始終是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通過感情建立起天然的連結,比生硬的方式更能讓受眾沉浸其中,沒有共情能力和集體認知,很難促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因此,春晚小品中蘊含著集體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情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通過春晚小品的創作手法和敘事加以設計,夯實情感基礎,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推動貢獻了力量。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

猜你喜歡
接收者小品共情
命題小品——覆雨翻云
發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臨宋人小品》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縣域教師培訓管理中如何實現共情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基于SDN的組播安全機制
(小品)《加班飯》
單粒子未知態的分級量子通信
(小品)《一年又一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