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如何在生態環境保護中承擔重要角色

2023-11-09 12:56高敬
中國記者 2023年10期
關鍵詞:新華社稿件總書記

□ 高敬

新時代以來,我國交上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綠色答卷”。我們切身感受到生態環境逐步變好:藍天白云重新展現,綠色版圖不斷擴展,濃煙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體明顯減少,城鄉環境更加宜居……作為新華社一名從事生態環境領域報道的記者,我有幸成為這一巨變的見證者、記錄者,用自己手中的筆向國內外受眾講述美麗中國的動人故事,同時也在一篇篇報道中逐漸豐富自我、收獲成長。

一、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抓住重要的時間節點,提前進行策劃組織,推出重磅稿件,全力以赴宣傳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記者以近期參與采寫的兩篇報道為例“解剖麻雀”,淺析做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報道的體會。

時隔5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于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在大會閉幕當天播發的融媒體稿件《第一觀察︱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辯證法》,得到1100多家媒體采用,受到業內人士的高度肯定。

在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前夕,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書寫美麗中國新畫卷——習近平總書記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媒體采用達2100多家,為首個生態日寫下精彩的一筆。

回顧參與采寫這兩篇稿件的過程,我深刻體會到做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闡釋,首先要不斷加強學習,提升理論素養。對生態環境領域的記者來說,尤其要結合本職工作,加強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習領會,深刻理解其所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升新聞報道的“含金量”,讓新聞產品不再是易碎品。

□ 《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新華社長篇通訊《書寫美麗中國新畫卷——習近平總書記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

以《第一觀察|領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辯證法》為例,與2018年大會召開時相比,我國的生態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新的背景之下,該如何理解此次講話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

記者在現場聆聽了總書記重要講話后,敏銳地意識到講話中提出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的五個重大關系——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是此篇觀察稿件必須抓住的“新聞眼”。

不局限在生態環境領域進行觀察,而是跳出領域從更高視野、更深層次進行思考,從哲學角度對這五對關系進行逐一剖析,從辯證法的角度領悟五對關系中蘊含的對內與外、穩與進關系的認識,把蘊含其中的矛盾論、系統論等觀點逐一點出,大大提升了稿件的理論性和思辨性。

對長篇通訊來說,故事性是稿件好不好看的關鍵因素之一。在近幾年參與總書記報道的工作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不斷創新表達來講故事。

以長篇通訊《書寫美麗中國新畫卷——習近平總書記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為例,國內部記者通過與分社同事合作,首次在公開報道中呈現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關心閩江口濕地生態保護的故事。從網上評論、反饋看,許多讀者對此印象深刻。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抓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腳,也是總書記說的“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的生動印證。

同時,要給“老故事”賦予新的生命力。我們認真梳理了此前報道過的故事線索,進行新的采訪,通過當下的新情況、新進展增加故事的立體性、延展性。記者回訪了總書記考察調研過的地方和相關人士,呈現了昆明滇池治理的新成效、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的新進展等,以這些最新的采訪素材,立體展現生態文明建設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此外,史料不變,角度常新。稿件中空氣污染治理涉及的3個材料本身是相對獨立的故事,看似沒有交集。記者轉變思路,找到“總書記關心大氣污染治理”這根巧妙的線,把3個老故事串成一條全新的鏈子,增加了稿件的可讀性和影響力。

二、生動書寫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

調研是記者的看家本領。好的新聞報道,多是通過深入調研才能得來的。每一次調研的機會都非常寶貴。

我從2016年底開始從事生態環境領域的報道,至今已是第7個年頭。剛開始跑口的時候,正處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攻堅階段。一方面,一到秋冬季節,重污染天氣頻發重發,環境報道的社會關注度非常高;另一方面,當時京津冀的一些地方應對重污染天氣預警有一些限產停產措施,各地也在治理“散亂污”企業集群,農村地區推進清潔取暖等,這些舉措與各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與就業、民生等問題相互交織,各種輿論異常復雜。因此,記者一開始面臨的報道任務就很繁重,壓力也很大。

□ 2021年6月17日,在玉溪市易門縣十街鄉暫棲的象群(新華社/發)

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11月初,我剛接手環保報道的第二周,去參加環保部組織的發布會,主題就是新一輪重污染天氣即將影響北方多個省份。記者跟隨環保部門派出的督察組“說走就走”,哪里污染最嚴重就奔著哪里去,通過調研,記者獲得了一手的采訪素材,同時也一步步打開了生態環境報道的局面。

當時山西臨汾的二氧化硫嚴重超標問題引起社會關注。記者主動提出跟督察人員去臨汾采訪。記者隨督察人員從工礦企業到百姓家里,看群眾怎么用煤,看焦化企業如何治理廢氣,還與當地環保局、發改委等負責人深入交流了解情況。有一天半夜12點前后,當地一個站點的監測數據顯示二氧化硫濃度再次“破千”,記者一行連夜來到監測站點附近一一排查。此次臨汾之行,記者采寫的《紅色預警下,為何臨汾二氧化硫污染屢次“破千”?》,緊追社會熱點,通過生動的一線見聞,及時回應了社會關注。

無論是污染治理還是生態保護修復等,并不只是一個領域的事情,而是涉及多元的利益主體,與地方的經濟發展、民生問題等密切相關。因此,記者既要練就扎根一線的好腳力,也要在調研中多思多想,讓新聞報道保持客觀、真實,減少報道與受眾感受之間的“溫差”,讓報道經得起時間和事實的檢驗。

2019年,新華社播發了長篇通訊《攻堅,為了美麗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污染防治紀實》。這篇稿件背后,凝聚著記者團隊半年磨一劍的努力。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到2019年初,參與稿件采寫的記者赴多個省份深入采訪,采訪對象包括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交通環保等多個系統的工作人員、專家學者、企業家、普通群眾等,共采訪了100多位人士。

在云南大理,記者與為治理洱海拆掉一半房子的民宿老板面對面交流,感受到當地為處理旅游和環保之間關系付出的代價;在山西,記者采訪多家焦化、冶煉企業,采訪市長和有關部門負責人,了解這個煤炭大省面臨大氣污染治理的艱巨任務;在寧夏,記者看到千瘡百孔的賀蘭山開啟了艱難的生態修復,看到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決心……有豐富的故事,更有對故事背后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的思索。

這篇稿件最終呈現給讀者的,就不再是成就宣傳,而是選擇從問題切入,展現各地干部群眾為建設美麗家園努力奮斗的圖景,讓讀者充分認識到我國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形勢何其復雜嚴峻,充分體會到黨中央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何其堅定,我國生態環保取得的成就何其難得。

做好輿論監督報道、能夠為群眾排憂解難,是對記者調研能力的最大肯定,也是記者職業成就感的來源。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保護老百姓身邊生態環境的重要一招,是我們做生態環境領域的輿論監督最重要的一部分。近年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與新華社形成聯動機制,拓展了新聞媒體參與督察工作的形式和內容。新華社記者嵌入式參與,隨督察組深入基層現場,做好輿論監督報道,以新聞力量為生態環境保護增添助力。

□ 2021年4月,廣西一個濕地公園取水口附近漂浮的“垃圾帶”(新華社記者 高敬/攝)

2021年4月,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啟動,這是“十四五”時期的首批督察。我和國內部以及多個部門、多個分社的同事一起參與報道,與督察組同步行動,充分發揮新華社渠道優勢,文字與視頻共振,通稿與新媒體齊發力,形成強大報道聲勢。

此次督察中,新華社播發了一批記者隨督察組采訪典型案例的深度報道,既有對問題的深度披露分析,也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產生了積極正面的社會反響,推動了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整改。

三、切實提升生態環境報道的傳播效果

講好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故事,記者要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加強學習充實自己,充分運用各種媒體形式,讓新聞報道保持專業度的同時,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首先,記者要當好“翻譯”,把生態環境領域中的專業問題加工成更適合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在生態環境報道中,像生物多樣性、碳達峰碳中和、新污染物治理等不少概念,一開始是不為公眾所熟知的專業詞匯,后來經過大眾傳播才發展為公眾了解的常識。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新聞記者承擔了重要的“翻譯”角色。

例如,在我國向國際社會宣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時,很多人包括記者對“碳中和”的概念也不甚了解。記者采訪了生態環境部的官員、中國氣象局的專家以及多名高校的專家,同時閱讀了相關領域的書籍,了解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公約和會議等,在一段時間的報道中,盡量在稿件中增加一些解釋性的內容,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其次,要充分用好國際會議等對外傳播機會,向全世界講好中國綠色發展的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漸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北京世園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近年來,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國際會議紛紛選擇在我國舉辦,這是我們向海內外受眾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展示生態保護成效的黃金平臺。

2021年10月,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開幕前夕,新華社播發重磅長文《萬類霜天競自由——寫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開幕之際》。稿件選取了野馬回歸、蘭花保護、從“打鳥人”到“護鳥人”等多個故事,從中外受眾普遍感興趣的多樣生物切入,充分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貢獻,得到有關各方高度肯定。大會期間,新華社記者廣泛采訪與會人士,采寫《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解讀》等稿件,充分展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指引中國不斷開創生態文明的新境界,更將引領人類高質量發展,為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重大貢獻。

□ 從衛星視角觀察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鎮、朝陽區將臺鄉、通州區綠心城市森林公園前后明顯變化

此外,順應當前媒體變革潮流,記者也需要不斷增強自己融媒體報道的能力和水平,打造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的融合報道,提升報道影響力。

人們常說,一圖勝千言,有圖有真相。2021年4月2日,在總書記參加植樹活動后,我們推出了融媒體報道《總書記倡綠植綠,來自太空的觀察》。這是一篇從衛星視角切入的融媒體產品,通過衛星圖片的前后對比,直觀而又充分地展現了我國國土綠化取得的非凡成就。

新華社近年來播發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相關報道,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融媒體產品,既有扎實、深度的文字采訪,又有記者在現場拍攝的圖片、視頻等,在傳統媒體以及客戶端、微信等平臺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生態環境領域的新聞報道,有苦更有樂,有挑戰更有成就。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的報道也常做常新。我要永葆初心,在這條路上全力奔跑,以自己手中的筆記錄下無愧于這個時代的精彩。

猜你喜歡
新華社稿件總書記
錄用稿件補充說明
再創新高
視界
應用“8K+5G”技術創新國慶閱兵報道——新華社的實踐與思考
習總書記“下團組”
總書記的話兒記心上
“剛剛體”走紅,新華社“小編”如何專業賣萌
關于雄安新區,總書記最關注什么
總書記的告誠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