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文明敘事路徑思考
——《中國日報》智庫版的實踐

2023-11-09 12:56劉夏
中國記者 2023年10期
關鍵詞:中國日報文明生態

□ 劉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鄙鷳B文明、綠色發展理念的國際傳播,不僅是講好中國綠色故事,還是中國積極引領一種基于更加和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全球生態環境安全共同體的必然選擇[1]。

一、中國生態文明敘事的現實

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有關“中國威脅論”的雜音增多,抱有零和思維的部分西方力量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成為阻礙“中國方案”“中國實踐”傳播、落地的現實性因素。同時,生態文明思想也面臨著 “西強我弱” 的話語權格局,西方制造 “中國環境威脅論”,對中國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提出質疑,要求中國承擔超過自己的能力和義務的責任,最終延緩中華民族復興[2]。此外,由于語言表達、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差異,國際話語銜接上存在隔閡[3],也導致外界對中國了解不足。

盡管存在阻礙,需要認識到,當前正面臨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我們承諾的“雙碳”目標是確定不移的,但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該而且必須由我們自己作主,決不受他人左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國探索低碳轉型的實踐成果,豐富了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中國獲得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奠定了事實基礎。中國選擇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向世界分享綠色技術和綠色發展經驗。據此,我們可以積極爭奪國際輿論陣地和道義高地,從而進一步強化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二、實現有效傳播的路徑思考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意蘊深刻,“美麗中國”“兩山論”等,來自于中華歷史文明積淀,體現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有學者認為,充分發揮“政府外交、公共外交、新聞傳播媒體”的協同作用,實現各類傳播途徑之間的相輔相成,才能實現綠色發展理念的有效國際傳播[4]?!吨袊請蟆分菐彀姘缪葶暯咏巧?,發揮媒體優勢,對海內外中國議題和熱點話題快速反應,為國際輿論場提供專業、深刻的中國觀點,并將生態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綠色發展等理念融入,提高傳播效能。

(一)“外嘴”“外腦”發聲

因《中國日報》具有官方媒體背景,借助“外嘴”“外腦”,邀約專家署名文章的形式,增加可信度,是《中國日報》智庫版的一大優勢。挖掘調動知華、友華、有影響力的國際專家,有利于提升公信力和國際社會認可度,能夠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超越東西方對立的角度發言,從各自學科背景闡釋生態文明思想,打入國際主流話語體系。比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原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撰文稱:“為了打贏這場自然保衛戰,我們需要通過喚起人們內心對大自然的熱愛來動員群眾?!利愔袊@個口號簡明扼要、感情充沛,是在這方面的一次有益嘗試?!保?021年6月7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歐洲氣候基金首席執行官勞倫斯·圖比亞娜(Laurence Tubiana)撰文指出:“由于實際情況和政治文化背景不同,歐盟和中國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有著不同的表述和框架。但歐洲的‘綠色新政’和中國的‘生態文明’是殊途同歸?!保?020年8月5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歐盟委員會顧問杰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的文章呼吁全人類團結協作,為中國的“生態文明”愿景和歐盟的“綠色新政”提供動力(2020年7月24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該文獲生態環境部官網全文轉載[5]。

(二)國際組織、NGO“第三方”講述

在全球環境治理和國際對話當中,非政府組織機構常扮演重要角色。中國生態文明思想的對外傳播,也必須考慮匹配對接該模式,在傳統官方敘事之外,推動“第三方”講述中國環境故事。事實上,很多國內外非政府組織的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經驗豐富,相關科研人員深入中國大地,親身參與調研,通曉中國國情,兼具海外視野,能夠提供獨特視角。比如,2021年10月在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全球性會議,中國作為主席國推動“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達成,亞洲開發銀行(ADB)駐中國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牛志明為這次主場外交撰文稱:“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將主要由國家一級的行動推動,進而延伸至區域、次區域,乃至全球行動。中國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鑒?!保?021年9月2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

(三)讓事實和案例說話

要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關鍵在于尋找或者創造知識的重合地帶。在氣候、環保議題上,應基于事實依據進行科學和規范的闡發和論證,在交流和碰撞中推動新知新論[6]。國際新聞從業者應擺脫過去政治宣傳的范式,注重事實和案例,以小切口、巧敘事介紹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如,國際竹藤組織(INBAR)前總干事費翰思(Hans Friederich)撰文介紹:“竹子適應能力強,能夠在不利于其他作物生長的條件下茁壯成長。中國竹業的發展領先世界,年產值約500億美元,產業覆蓋食品、家具、建筑等由竹和竹纖維制成的產品?!保?021年12月22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這些增強了國際受眾對于中國竹子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南南合作中所扮演角色的了解。再如,為充分說明中國能夠解決制約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協同共進的資源與環境約束問題,實現生物多樣性和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謝屹在文章中舉例:“貴州省龍里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生態系統獨特,生物多樣性豐富,曾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該縣通過發展刺梨產業,打造由種植、加工、旅游觀光組成的全產業鏈,帶動全縣7100名貧困人口脫貧,改變了原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對自然保護不利局面?!保?021年12月29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鮮活證明中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四)數據的力量

如上所述,“講事實”可在對外環境話語建構當中發揮傳播效力。同樣,從國際話語權“真理原則”[7]出發,也必須貼近西方受眾關注數據指標的偏好,在說理過程中巧妙采用數字(排名、比例、總量等)來提供理性科學依據。以下面兩篇學者文章為例,均運用扎實數據,針對國際讀者關切作出了有力回答?!皻夂蚪洕鷮W之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在《從碳達峰到碳中和,英國要走將近80年,中國如何30年走完?》(2021年3月15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一文中認為,中國將努力用30年時間,從碳達峰走到碳中和,比其他國家計劃用時短得多。英國早在1972年就已實現本土碳排放達峰,而它計劃的碳中和時間為2050年,兩國數字對比,一目了然,國際讀者由此理解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碳中和任務勢必更為艱巨。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在《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那么快,為什么國際上還是“看不見”?》(2021年12月10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開篇以一組數字說明了中國新能源發展的成績——“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已達10.02億千瓦,首次突破10億千瓦大關,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分別達到3.85億千瓦、2.99億千瓦、2.82億千瓦和3534萬千瓦,均持續保持世界第一?!?/p>

(五)設置議題,有效對標

氣候和環境日益被當作意識形態手段,成為國際社會博弈的主戰場之一。環境問題涉及科學、外交層面,但本質上是發展問題,我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發展中國家的基本需求和公平發展??陀^上,多數歐美發達國家已實現碳達峰,主要目標轉向碳中和,對中國正處于發展階段缺乏了解和認知。對標國際輿論場,需要精準設置議題,兼顧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在生態文明敘事上尤其如此。如,中國如何用全球最短時間完成最高排放強度減排既是西方質疑焦點,也是我們展示環境治理成績和生態文明成果的契機。正如斯特恩在其文章中所述:“中國可以向其他國家展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如何擺脫化石燃料,實現能源轉型?!保?021年10月13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因此,《中國日報》智庫版匯集中外專家就中國如何取得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平衡、各產業減排轉型的探索等方面展開多角度的討論,涵蓋電力、農業、海洋、建筑業、核電、綠色金融等領域。再如,中國近些年推動全球光伏、風電成本大幅下降,以及海外投資“退煤”舉措都是西方媒體格外關注的。與此呼應,《中國日報》邀約相關專家撰文,由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亞洲區主任龍迪(Dimitri de Boer)與復旦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經濟學副教授王珂禮(Christoph Nedopil Wang)撰寫的文章認為:“2021年上半年,中國沒有為任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煤炭項目提供融資,中國已經開始支持許多‘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轉型……這種轉型不僅具有環境意義,也具有經濟意義,新增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只相當于新增煤炭發電的1/5?!保?021年8月9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

(六)增進環境感知,喚起共情

環境感知屬于直觀判斷與主觀感受,卻會形塑公眾的信息偏好,進而影響后續的環境信息獲取與傳播行為[8]。環境氣候關系人類未來的命運福祉,各個國家都在尋求適應各自政治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因此,中國生態文明敘事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中國自身,應當訴諸人類共同的情感,喚起海外受眾的共情。如,“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建宇在《2035“美麗中國”,不光是中國自己的事》一文中認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世界。他寫道:“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全球共建生態文明的角度謀劃,以統籌解決國內與全球環境問題為目標,不斷拓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范疇和內容?!保?020年10月26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再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前夕,時任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瑞碧(Rebecca Ivey)在撰文中加入親歷“北京藍”的講述:“我的辦公室位于北京一棟寫字樓的18層,透過窗戶向外望去, 三面遠山環繞,在澄澈的藍天下格外醒目。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當我第一次造訪這座城市時,它還籠罩在霧霾之下?!?“過去十年里,任何一個呼吸過北京空氣的人都可以證明,通往藍天的道路從來不是筆直平坦的,矚目的成就背后是中國的堅持和投入?!保?022年1月17日《中國日報》國際版第13版)文章于2022年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當天見報,達沃斯官網等平臺同時登出,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猜你喜歡
中國日報文明生態
漫畫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漢語流行詞匯英譯問題探究——兼談《中國日報》網站流行詞匯英譯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