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時代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發展路徑研究
——基于廣西河池市7縣融媒體中心數字化建設的考察

2023-11-09 12:56韋慶賢胡中全
中國記者 2023年10期
關鍵詞:縣域少數民族中心

□ 韋慶賢 胡中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高層提出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五年多來,全國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取得長足進展,鞏固壯大了主流輿論陣地,但也存在諸如合而不融、融而不強等需要提高和改進的工作。廣西111個縣區中有12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中廣西河池市有5個,占比41.6%。為此,本文選取河池市7個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調研樣本單位,力圖分析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中心體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解決策略。所選取樣本單位為都安、巴馬、大化、羅城、環江、東蘭、天峨,其中都安、大化、巴馬為瑤族自治縣,羅城為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環江為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

此外,這些樣本單位在媒體融合建設中均取得不錯的成績,在2020—2022年這三年分別被上級媒體單位(如廣西廣播電視臺)評為通訊報道廣播電視類先進集體或融媒傳播類先進(優秀)集體,如表1所示。其中,巴馬、都安、大化、羅城、東蘭、天峨榮獲2020年度廣西廣播電視臺通訊報道廣播電視類先進集體,占河池市獲獎的57.1%(獲該獎項共7個縣);環江、巴馬、都安、羅城、東蘭、天峨獲2021年度廣西廣播電視臺通訊報道廣播電視類優秀集體,占河池獲獎的57.1%(獲該獎項共7個縣);2022年度廣西廣播電視臺通訊報道廣播電視類優秀集體中,所選樣本單位均榜上有名(獲該獎項共8個縣份)。

表1 廣西廣播電視臺2020-2022年表彰河池市通訊報道廣播電視類和融媒傳播類先進(優秀)集體獲獎情況

綜合以上情況來看,河池各縣域融媒體中心建設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西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縣域融媒體發展的基本狀貌,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因此,在與高校聯合開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2023年大興調查研究》調研課題《少數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路徑研究》的基礎上,筆者登錄政府網站查詢廣西河池市各縣域融媒體中心公開發布的部門預算及“三公”經費預算編制說明、機構屬性、部門概況等,以及登錄抖音號、公眾號跟蹤考察其數據后,結合自身的工作體會和觀察,最終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廣西河池市縣域融媒體數字化建設進程

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數字化建設中抓住“黨媒姓黨”這個核心,在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引導群眾等方面穩步推進,守正創新,成果累累。

(一)搭建數字傳播平臺,融媒矩陣初步成型

2018年12月底,河池首家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東蘭揭牌成立。隨后,河池其他縣區融媒體中心也先后掛牌并投入運營。在掛牌運營之初,各縣域融媒體中心就按照相關要求完成了數字化改造、移動端建設、矩陣化傳播等方面的融合轉型,把內容傳播升維到一個全新的傳播生態,實現分眾傳播、分類覆蓋,促進內容傳播的效率和質量。具體而言,各縣域融媒體中心重塑組織架構、采編流程,統籌調配廣播電視臺、客戶端、網、微采編力量,實行“機構組合、業務整合、功能融合”和“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分發”傳播格局。依托上級力量,實現業務內容向上直達市、省、中央媒體共享融合,如天峨縣融媒體中心2023年3月16日官方抖音號發布該縣送新兵入伍視頻當晚獲人民日報官方抖音號轉發。

(二)深耕本地特色資源,筑牢輿論陣地

近年來,河池各縣域融媒體中心在日常新聞信息內容生產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耕本地,突出地方特色,講好地方故事,主題宣傳有新亮點,精品創作有新突破,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作品叫座又叫好;作品獲獎數量和檔次不斷提高,對內對外報道有聲有色,在央媒、省媒、市級媒體上稿率不斷取得喜人的成績。在做精傳統媒體的同時,各縣域融媒體中心努力做大做強新媒體,不斷有爆款作品獲得用戶的點贊,提高了媒體的知名度,擴大了縣域新聞的覆蓋面,不斷吸引來新用戶。2020年建黨99周年活動中,巴馬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制作的94歲老人高唱紅歌的短視頻在抖音號上發布,當天播放量突破1000萬,新增粉絲5萬。

(三)拓展新聞服務邊界,探索“媒體+公共服務”

都安、東蘭、巴馬、環江四縣融媒中心創建手機App,初步搭建起自主可控的數字化傳播平臺。利用各移動端平臺開展直播、鏈接政務等,逐漸形成用戶黏性,具備了初步參與數字文明社會治理的基礎和條件。東蘭縣融媒體中心自建的“風物東蘭” App利用特有的模塊,向用戶展示東蘭新聞、部門動態、便民信息等。都安瑤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自建的天下都安App平臺除了發布新聞信息,還開設政務通告、政策查詢等平臺,與政府網頁、公積金、社保等部門實現政務對接,上線了15個政務服務項目。

二、廣西河池各縣域融媒體中心發展中的不足

近年來,河池各縣域融媒體中心數字化建設存在些許不足,如發展定位不夠清晰,單向傳播仍為主流,互動功能發揮不強,服務群眾能力有待提高,與成為社區信息樞紐的目標距離尚遠,從融媒向智媒轉型邁進任重道遠。

(一)融媒體中心發展定位不夠清晰

在融媒體數字化建設發展中,有的少數民族縣域融媒體中心傳統媒體意識根深蒂固,對平臺數字化建設的服務功能認識尚有待提高。首先表現為原有的媒體形態仍然存在,流程優化、平臺再造的革新未撼動傳統媒體機構的原有業務架構,移動端口基本上只作為主流媒體所生產內容的出口來運作。二是生產內容不夠“新”,內容和渠道未能深度融合,信息傳播效能欠佳。三是發展路徑方法不多,平臺運營管理水平較低。

(二)基層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服務群眾是縣域融媒體中心建強用好的重要任務之一?,F階段,以“媒體”為主責主業的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只能生產有限的數據,連接有限的社會成員。融媒體平臺的推廣主要靠內容吸引用戶,平臺尚難以真正打通基層,在連接受眾方面也尚難真正發揮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各平臺以發布新聞為主,向上融合有力,但橫向連接上,App與地方縣直部門的數據連接不暢,向下連接難以推進到鄉鎮、村(社區)及每個社會成員,端口政務線上辦理難以推進,這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只有當融媒體平臺能讓本地群眾一公里都不用跑,就能輕松實現網上辦事,其用戶黏性才會提升。

(三)成為社區信息樞紐距離尚遠

現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媒體+政務服務商務”平臺有的雖已落地,但媒體資源未能整合聯動,平臺粉絲數增長緩慢且活躍度不夠。平臺的特色農產品及風景風光、旅游商務等本地信息相對較少,成為社區信息樞紐距離尚遠,參與縣域社會治理能力較弱。區域內的政務服務機構各自為政,數據難以與融媒體中心互通,功能難以互動。

(四)人才和經費短缺,發展潛能受限

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建設中,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現象?,F階段河池各縣域融媒體編制不足,高層次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設備老化,更新換代難以正常進行。

由于人才短缺和設備陳舊,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轉型中,“老媒體人”用老辦法在做傳統業務;增量業務上,“中媒體人”因攜帶舊媒介基因,未能及時掌握互聯網媒介賦權之實質,需要慢慢學習和適應;而“新媒體人”有的因為沒有編制,身在曹營心在漢,融媒體中心只是其進入體制前的跳板。因此,縣域融媒體中心的進一步發展難度較大。

三、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發展路徑探索

(一)堅持移動優先,明確發展定位,構建數字發展平臺

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媒體行業演進的基本態勢就是從傳統媒體發展成智慧媒體。要成為智慧媒體,媒體業首先要完成自身內容生產、渠道分發等環節的數字化。因此,要明確發展定位,堅持移動優先,搭建數字化發展平臺。移動端特別是自建的App要從新聞發布窗口,走向政務服務商務等綜合平臺,并成為外界了解本地的首選窗口。二是全面提升數字化平臺運營功能,將融媒體融入地方智慧政務框架和建設進程中去,加強與縣直部門及鄉鎮、村(社區)間的聯動協作,實現信息的全域流通和服務的全局聯動,將融媒體打造成社區信息樞紐和基層傳播與治理的基礎設施,成為地方政務商務的必經之地。三是全面提升平臺的活躍度和用戶參與度,經常開展直播活動,在活動中開放用戶參與內容生產入口,增加用戶體驗,提高用戶黏性。四是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員工下載閱讀分享融媒體平臺內容,幫扶干部引導所聯系農戶關注本地融媒體平臺信息,這方面仍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

(二)堅持內容為王,創新內容生產,提升第一文本質量

創造性的內容生產是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體現。數字化時代,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要依托用戶平臺,在內容生產中堅持內容為王,創新內容生產的方式方法,從爭取流量紅利轉向爭取人心的紅利。首先,要不遺余力地堅持內容供給側改革,提升內容生產第一文本質量。內容生產要從群眾中來,突出本地特色,用本地群眾的視角觀察社會現象,提供貼近本地群眾關心的資訊。其次,要補足社群運營短板,主動維護與用戶的關系,促成評論、跟帖等,降低溝通成本,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堅持管理創新,加強人才儲備,激活干事創業熱情

建設數字化、智能化媒體平臺需要專業人才。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限,高端人才引不來,中端人才難留住。因此,要創新管理方法,對人員進出、薪酬待遇、職務職級晉升等給予相應政策;要加強人才儲備,老、中、青媒體人通過傳幫帶和走出去跟班學習,不斷增強業務水平;要不斷錘煉腳力、增強眼力、激活腦力、提升筆力,以應對互聯網傳播生態與輿論格局的變化;與區內開辦有傳媒學院的高校,建立新聞復合型人才培養平臺。另外,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反映職稱評審條件要求過高的問題,建議適當放寬評審條件,以解決基層媒體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用不好的問題。

(四)厚植市場理念,鼓勵跨界拓展,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現階段,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基本上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由財政全額撥款。一般縣域融媒體中心對財政存在保障依賴心態,對市場化風險采取規避心態。因此,地方行政機構應出臺政策,厚植媒體市場理念,在財政供養的前提下,鼓勵媒體參與市場活動,如通過開設文化傳媒公司,依托企業主體合法合規地開展業務,延長文化產業鏈,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結語

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的數字化建設有了長足的進展,但“媒體+政務服務商務”仍處于起步階段?!白晕以煅惫δ懿蛔闶侵萍s縣域融媒體中心發展的重要因素。少數民族地區縣域融媒體中心需要在政治使命、市場運營和媒介功能中找到交叉點,實現三者契合后的意識形態引領與內容價值變現,才能實現媒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猜你喜歡
縣域少數民族中心
剪掉和中心無關的
在打造“兩個中心”中彰顯統戰擔當作為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山東縣域GDP排名出爐
別讓托養中心成“死亡中心”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縣域就診率為何差了40%
一項縣域中招政策的回顧與反思
《少數民族舞》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