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沿海漁港建設回顧與展望

2023-11-16 07:11于德雙熊玉章
漁業信息與戰略 2023年3期
關鍵詞:漁港漁船漁業

王 剛,魯 泉,于德雙,李 醒*,熊玉章

(1.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141; 2.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北京 100125)

漁港既是漁業安全生產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的重要基地和樞紐,是沿海眾多中小城鎮的重要依托。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沿海漁港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通過出臺支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漁港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漁港多元服務功能得到了擴充和完善,基本形成了覆蓋沿海重點經濟區域、重要漁區的沿海漁港布局體系,為提高中國沿海漁業防災減災能力、保障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促進漁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國擁有各級各類沿海漁港1 089座,每年保障了1 320×104t的水產品裝卸交易,漁船安全避風容量增加到15.04萬艘,有效避風率提升到11級避風水平的60%。漁港建設與漁業安全生產、漁區繁榮穩定和沿海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本文回顧總結了中國沿海漁港建設發展歷程和經驗成效,客觀分析了當前沿海漁港建設所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系統梳理了未來發展的趨勢及重點,對推動中國沿海漁港高質量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中國沿海漁港建設發展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沿海漁港建設先后經歷了起步建設、重點提升、快速發展、系統提升和高質量發展5個發展階段。

1.1 中國沿海漁港起步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89年,中國沿海漁港的建設主要是以群眾自建為主,逐步恢復避風減災和生產服務功能,建成了一批避風及生產功能基本配套的重點漁港及小型避風港。

新中國成立(1949年)前,中國沒有專用的漁業港口,漁港基礎設施十分欠缺。新中國成立后,漁港建設得到了重視和發展,國家對海洋漁業生產在資金、物資上實行扶持,發放漁業貸款,建設漁港、航標等設施[1]。碼頭、防波堤等水工設施開始在各地漁港配備,生產生活設施等也得到一定的發展。至1957年,中國已有具備簡易碼頭、防波堤的漁港共100余座,但有配套設施的漁港除國營大中型漁業基地外,為數不多,大部分群眾漁港沒有冷藏制冰、供油、供水及修船等設施[2]。1958—1974年,海洋捕撈業快速發展,海洋機動漁船數猛增,但有基本配套設施的漁港僅67座,漁港的建設步伐比較緩慢,前后方不配套的矛盾越來越突出。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海上機動漁船的增多,漁港建設已成為廣大漁民群眾的迫切要求,群眾積極自建漁港,并逐漸走向規范化。截至1983年,全國已建成了一批避風及生產功能基本配套的重點漁港及一批分散的小型避風港,349座群眾漁港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建設,其中有基本配套設施的漁港127座[3],沿海各漁港已建碼頭岸線總長度達30 700 m,防波堤總長度達51 000 m。這些漁港的建成,大大扭轉了海洋漁業生產前后方不配套的嚴重被動局面,對于發展漁業生產、改善勞動條件、開展多種經營、提高經濟效益、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成為保障中國沿海漁業生產的重要支柱。1985年后,由于國家投資體制改革,對漁港建設的投資嚴重不足,除國營漁業基地繼續建設外,全國對群眾漁港建設的投資極少[4]。

1.2 中國沿海漁港重點提升建設時期

1990—1997年,中國漁港建設興起了第一次建設熱潮。為了切實加強群眾漁港建設,盡快改變群眾漁港建設嚴重不適應捕撈業生產發展的狀況,1991年5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原農業部《關于加強群眾漁港建設的報告》,重申了保持漁業附加稅“取之于漁、用之于漁”的政策不變,以及群眾漁港建設資金仍采取民辦公助的方式,中央主要對一級漁港建設給予適當扶持,二級和三級漁港建設則由地方政府給予資助[5]。1991—1997年,以民辦公助的方式重點扶持建設了83座群眾漁港,每港中央補助100×104~300×104元[6]。據不完全統計,新建防波堤及攔沙堤8 020 m、碼頭岸線5 400 m、護岸4 200 m,疏浚港池及航道425×104m3[7],平均每艘船占有碼頭的長度由1990年的0.25 m增加到0.27 m。全國漁港面貌短期內發生了較大變化,漁港硬件設施水平大幅提升。

1.3 中國沿海漁港快速發展時期

1998—2015年,國家漁業主管部門明確了全國沿海漁港的總體布局,加快建設沿海中心漁港、一級漁港,興起了第二次漁港建設熱潮。

1998—2005年,國家選擇基礎條件較好、避風能力較強的漁港進行重點投資建設,中央投資14.49×108元(含中央轉貸地方國債4×108元),新建了36座沿海中心漁港、38座沿海一級漁港,從而在中國建設了一批功能配套完善的重點漁港,成為漁業基礎設施建設體系的重要支撐,有效掩護水域面積達到2 600×104m2,能夠為全國30%以上的海洋漁船提供服務,可滿足5.2萬艘海洋捕撈機動漁船就近避風需要。

期間,《全國漁港建設“十一五”規劃》的實施,第一次從行業規劃的高度明確了漁港的建設主體、建設內容、建設規模、建設標準和補助方式等,促進了一級以上漁港規范建設?!笆晃濉逼陂g,中央投資9.26×108元,建設中心漁港19個、一級漁港18個;建設碼頭15 179 m、防波堤34 832 m,新改建護岸13 484 m,港池航道疏浚660×104m3,港區道路36.6×104m2,陸域回填120×104m3,綜合執法辦證用房3.8×104m2,以及水電、通訊導航等配套設施[8];有效掩護水域面積達到3 900×104m2,漁港綜合防風水平達到9級,能夠為全國近38%的海洋漁船提供服務,可滿足7.8萬艘漁船就近避風需要。

“十二五”期間,在《全國漁港建設“十二五”規劃》的指導下,中央投資15.36×108元,建設中心漁港12座(其中一級漁港升級為中心漁港6座、中心漁港改擴建1座)、一級漁港32座;建設碼頭21 380 m、防波堤20 633 m,新改建護岸8 972 m,港池航道疏浚992×104m3,港區道路58.3×104m2,綜合執法辦證用房2.5×104m2,以及水電、消防、通訊導航和環保等配套設施。

1998—2015年,中央累計投資39.11×108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近50×108元,累計建設中心漁港66座、一級漁港82座[9],中央投資漁港形成有效掩護水域面積5 100×104m2,漁港綜合防風水平提升到10級,可滿足10.2萬艘海洋漁船在10級(含10級)以下大風天氣時的就近分散避風和休漁期停泊,全國沿海漁船的有效避風率達到43.7%。全國已初步形成覆蓋重點省區、重要漁區和臺風路徑海域的沿海漁港布局[10],漁港建設和設施完善帶動了漁區水產品交易流通、冷藏加工、生產補給、休閑漁業等二、三產業迅速發展,提供了15萬個就業機會,綜合經濟效益超過240×108元[11],輻射帶動了沿海重要漁區經濟的發展。

式(1)中:L為航段長度,為航路1中第i類船舶數量,艘;為航路2中第j類船舶數量,艘;為船舶的相對速度,為對遇條件下船舶發生碰撞事故的概率,其計算為

1.4 中國沿海漁港系統提升時期

“十三五”時期,漁港建設開始注重綜合體系的構建。2015年,原農業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印發國內漁業捕撈和養殖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相關實施方案的通知》(農辦漁〔2015〕65號),明確支持漁港航標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對沿海二級漁港、避風錨地、內陸漁港和已竣工驗收的沿海中心、一級漁港進行升級改造和整治維護,主要支持防波堤、攔沙堤、碼頭、護岸、港池航道錨地疏浚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在《漁港升級改造和整治維護規劃》的指導下,共安排了油價補貼政策轉移支付資金22.8×108元,實施沿海漁港升級改造和整治維護項目114個,其中整治維護沿海中心漁港19座、一級漁港18座,升級改造二級漁港59座、避風錨地18座,有效改善了全國沿海漁港設施條件,在全國基本形成以國家中心漁港、一級漁港為主體,以二級漁港、避風錨地為支撐的沿海漁港綜合體系[12]。

1.5 中國沿海漁港高質量發展時期

“十四五”以來,為落實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13]及《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11]的部署和要求,中國沿海漁港建設在著眼于漁業安全管理和防災減災功能的同時,突破傳統漁港的建設模式,促進漁港綜合開發,拓展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穩步推進漁港經濟區建設。2021年,中央計劃分3年投資30×108元,建設15個漁港經濟區試點項目[14],每個漁港經濟區中央補助2×108元,拉動地方和社會投資8×108元以上,累計將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約150×108元,沿海漁港經濟區的建設加速了中國漁港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沿海漁港從無到有,漁港建設從碼頭到后方配套,漁港功能從滿足防災減災及生產服務到集多種功能于一體,中國沿海漁港逐步從數量增長走向追求質量與效益提升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沿海漁港中央投資情況見表1),在帶動產業融合發展、拓寬漁業增收渠道、促進漁村振興方面的作用持續凸顯。

表1 沿海漁港中央投資建設情況Tab.1 Central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fishing ports

2 中國沿海漁港建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中國沿海漁港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2.1 沿海漁港布局體系基本形成

多年來,在各級漁業主管部門發展戰略、規劃與政策的指導下,中央和沿海各地不斷加大對漁港的建設支持力度,一批中心漁港、一級漁港、二級漁港和避風錨地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據《2021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統計數據[15],全國共有沿海漁港1 089座,沿海漁港分布情況見表2(未含港澳臺),其中,中心漁港67座,一級漁港91座,二級漁港211座,三級及以下漁港共720座;漁港數量位列前5的省份依次為山東238座、福建237座、浙江186座、遼寧170座以及廣東113座。目前,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四大海區11個沿海省(區、市)17個主要漁場均分布有中心和一級漁港,全國漁港設施條件總體情況得到有效改善,已基本形成了覆蓋重點省區、重要漁區和臺風路徑海域的沿海漁港布局體系,為保障漁區安全生產、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漁民安居樂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表2 沿海漁港分布情況一覽表Tab.2 List of distribution of coastal fishing ports

2.2 漁業防災減災和生產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隨著沿海漁港基礎設施的持續建設,全國沿海漁業基礎設施條件和防災減災及生產服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根據《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的有關資料,中央投資漁港防災減災和生產服務能力情況見表3。據漁港核查數據,目前全國沿海漁港共有碼頭45.52×104m,護岸61.98×104m,防波堤40.62×104m,有力地改善了漁船“上岸抓巖礁、下船舢板搖、避風到處逃”的局面,漁船停泊和避風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有效緩解了漁船回港航程遠、避風難及安全保障低的局面。2020年,中央投資漁港保障了1 000×104t的水產品裝卸交易,形成有效掩護水域面積6 200×104m2,漁港綜合防風水平提升到11級,可滿足11.74萬艘海洋漁船就近分散避風和休漁期停泊,全國沿海漁船有效避風率從“十一五”初期9級避風水平的30%提升到“十三五”末期11級避風水平的60%。如江蘇省南通市呂四中心漁港新港區,2013年建成投入使用,人工碼頭岸線長7 663 m,港池水域面積95.4×104m2,陸域面積210.8×104m2,可安全停泊漁船2 300艘,年水產品裝卸交易量達20×104t以上,是國內規模較大的綜合性人工漁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電建一級漁港,始建于1979年,當時是為安置從越南歸國的華僑難民(包括漁民和漁船)而建設[16],一級漁港項目于2012年建成驗收,現有岸線總長4 758 m,港池面積約45×104m2,可安全停泊漁船1 600艘,年水產品裝卸交易量達15×104t以上,是泛北部灣地區重要的避風港和魚貨交易樞紐港。

表3 中央投資漁港防災減災和生產服務能力情況Tab.3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production service capacity of central invested fishing ports

2.3 漁船綜合監管能力顯著增強

中國是世界第一漁船擁有大國,漁船規模龐大,漁船管理任務繁重,加上漁民操作及知識水平有限,過度捕撈、違法使用不合格網具及虛報馬力數等現象仍然存在,過度捕撈對中國沿海漁業資源造成破壞,漁業資源衰退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漁港是實施漁船管理的核心區域和重要依托,通過對傳統群眾漁港的升級改造,強化漁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改善港內停泊條件,為漁船集中休漁和集中管理提供了有利條件。根據2021年全國漁港核查數據,全國有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構駐港監管的漁港共計290座,開通寬帶的漁港共計414座,部署視頻監控系統的漁港共計610座,擁有漁業航標數量共計446個。漁港綜合管理中心、漁港信息化管理平臺、航標、消防等一系列設施的配套完善,拓展和提升了漁港管理及服務功能,提升了漁政港監機構綜合執法水平,降低了執法成本,特別是加強了休漁期漁船管理和防臺減災指揮調度,為漁業管理與服務實現功能齊全、體制健全、服務有序與運行規范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

2.4 促進漁區經濟快速發展

漁港建設和設施完善帶動了漁區水產品交易集散、精深加工、生產補給、冷鏈物流和休閑漁業等二、三產業迅速發展,為漁民從事水產品加工業、流通和餐飲服務業創造了條件和就業機會,不僅促進了漁業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還在補短板、調結構、推進漁港漁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漁港的建設為漁港陸域產業聚集搭建了平臺,帶動了民間投資和銀行融資。1998年以來,根據漁港和漁港經濟區項目的投資測算,漁港的建設帶動了地方和社會投資近200×108元,每年保障了1 320×104t的水產品裝卸交易,綜合經濟效益超過千億元。漁港所在地區通過建設多功能現代漁港和漁港經濟區,逐步打造成為漁業產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極。如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的海頭中心漁港,擁有水域面積50×104m2[17],配套陸域功能區面積23×104m2,可停泊漁船1 000艘,漁港的建設帶動了海頭鎮水產品電商交易和冷鏈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2021年,海頭鎮銷售額達到65×108元,帶動相關從業人員2萬余人,傾力打造中國海鮮電商第一鎮;位于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的閘坡中心漁港是粵西地區的樞紐漁港,擁有岸線4 449 m、水域面積約140×104m2,陸域配套有3.5×104m2的閘坡中心漁港水產品交易物流中心、水產加工企業35家以及制冰廠、冷凍廠、修船廠等生產服務設施,近年來,年漁船進港交易超過15 000艘次,年水產品交易量超過20×104t,完成了從破舊的小漁港到現代綜合性漁港的蛻變[18]。

2.5 漁港建管體制創新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農業農村部和各地高度重視漁港建設和管理,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制度改革,漁港建設和綜合管理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笆濉薄笆晃濉逼陂g,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漁港建設突出避風防災功能,以國家投入為主導,利用市場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方投資漁港的積極性,在加強宏觀統一管理的前提下,采取誰投資、誰經營、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逐步放開漁港經營權,吸引不同渠道的資金投入到漁港建設中?!笆濉薄笆濉逼陂g,漁港建設按照“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的原則,提升漁港多元化功能和現代化水平,繼續發揮政府在漁港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引導作用,積極優化財政支出和信貸投放結構,吸引社會各方投資,加大漁港建設投入?!笆奈濉币詠?漁港經濟區建設按照“完善功能、協同發展”的原則,采取政府補助和社會投資相結合的模式,將公益性設施和經營性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及同步驗收,政府補助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漁港經濟區建設的強大合力。在加強漁港建設的同時,漁港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創新完善。近年來,漁港管理改革積極推進漁港港長制、漁船進出港報告、漁港污染防治等各項管理制度,以漁港為平臺和載體,加快構建智慧漁港,充分發揮了漁港在漁業資源管理、安全監管中的特殊關鍵作用。

3 中國沿海漁港建設未來發展面臨的形勢

3.1 漁港防災減災體系亟須完善

沿海漁港建設作為重大民生基礎設施,是構建沿海漁業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屏障。中國地處太平洋西岸,南起海南島、北至遼東半島的廣闊海岸帶均遭受臺風侵襲,東南沿海以及長江口等地區受臺風影響最為嚴重。根據《2021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統計數據,2020年因臺風、洪澇造成養殖設施、堤壩、碼頭、護岸、防波堤等損毀價值29.37×108元[15]。根據各國防臺避險經驗,漁船就近進港、分散避風能最大限度地分散和降低臺風危害風險,許多國家和地區漁港建設分布密度都較高,目的就在于方便漁船分散避風,分散風險。中國平均每140 km海岸線才有1個國家投資建設的二級及以上等級的漁港,遠低于日本平均每12 km、韓國平均每13 km就有1個國家投資(或補助)建設的漁港的水平。目前,中國海洋漁船和沿海漁港分布還不匹配,福建沿海漁港群有效避風率為67%,廣東沿海漁港群有效避風率為57%,海南島沿海漁港群有效避風率不足40%,“船多港少”的矛盾依然突出,迫切需要在重點漁區加密漁港和避風錨地建設布局,逐步改善東南沿?!按喔凵佟焙忘S渤海區部分漁船無法就近停泊避風的現實狀況,不斷完善以國家級中心漁港、一級漁港為主體,以地方二、三級漁港和避風錨地為支撐的漁港防災減災體系。

3.2 漁港經濟區建設任重道遠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漁村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板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漁港建設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和挑戰,漁村要振興首先要實現產業振興,迫切要求不斷強化漁港的產業融合發展功能?!秶屹|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為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漁業強國指明了方向,明確提出建設漁港經濟區[19]?!度珖睾O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11]和2022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20]都明確提出穩步推進漁港經濟區建設。這就要求沿海中心漁港、一級漁港要更好地發揮核心平臺作用,建設智慧漁港、平安漁港、綠色漁港、產業漁港、人文漁港[21],通過“漁港+產業”模式,以漁港為中心吸引和集聚各類生產要素,不斷做大做強做優關聯產業,推進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之形成以漁港為龍頭、漁業產業為基礎、臨近村鎮為依托,貫通產加銷,融合漁文旅,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漁港經濟區,推動沿海經濟轉型升級和漁區新型城鎮化。

3.3 漁業綜合管理改革亟待加強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漁港建設和管理改革[13],目標是要依托漁港建設漁業綜合監管體系,推動試行港長制,逐步實現漁業管理重心由投入管理為主向投入產出并重、漁業執法重心由海上執法向漁港執法轉變,聚焦漁業生態保護、漁區振興和安全監管目標,推行船舶進出漁港報告、漁獲物定港上岸、漁業船員違法記分、漁獲物可追溯綠色標簽等制度,全面推進漁船漁港綜合改革,促進捕撈業可持續發展。這迫切要求要充分發揮漁港在漁業管理中的關口作用,并借助信息化技術,提升漁港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實現依港管船、管人、管漁獲及管安全。

3.4 漁港環境治理問題日益突出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對漁港建設提出了綠色低碳、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目前中國部分沿海漁港“臟亂差”的情況較為突出,有的漁港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配備不到位;有的漁港為了滿足錨泊泊穩條件,對水域采用防波堤進行近乎封閉式掩護,導致水體交換不足,局部形成永久死水團,水質環境嚴重污染[22],漁港水陸域環境亟需治理問題十分突出。這些要求沿海漁港加強污染防治設施設備的配備、采取促進港內水體交換的工程技術、建設和改造有利于海洋生物生息繁殖的水工建筑物[23]、采用節能環保的生產工藝,最大限度減少漁港建設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促進漁港建設實現綠色低碳、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助推漁業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在總結中國沿海漁港建設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沿海漁港建設水平雖然相比以往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滯后于中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還存在總體有效避風率不足、部分設施建設標準不高、漁港功能單一、產業集聚能力不強、同質化發展導致競爭加劇等問題。漁港現代化管理水平、信息技術的利用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的差距。漁港建設與城市發展爭奪空間,港城融合發展不強,新建漁港選址難度大。漁業資源衰退趨勢尚未根本性扭轉,為使漁港發展獲得新的動力,要求漁港從單一的傳統生產功能向功能多元化轉型的壓力倍增。在新的時期,實現漁港的現代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4 中國沿海漁港建設未來發展趨勢及重點

未來,中國沿海漁港的發展目標是: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依港興港、依港拓漁、依港管漁、依港興業、依港興城”,因地制宜加快陸海統籌發展,鞏固和提升漁港傳統服務功能,加快發展特色商貿、水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金融服務、漁業休閑、濱海旅游等二三產業,注重漁業產業和休閑旅游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串珠成鏈打造陸海島統籌、港產城融合、漁工貿游牧一體化發展的漁港經濟區,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4.1 繼續加大中國沿海漁港和避風錨地布局建設力度

繼續開展已建成中心漁港、一級漁港的整治維護工作,根據《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11]提出的沿海漁港布局,加大中心漁港、一級漁港的建設力度,持續開展二級漁港和避風錨地的升級改造,加密漁港建設布局,高標準建設防波堤、碼頭、港池航道錨地,著力提升全國沿海漁港安全避風容量和海洋漁船的有效避風率,不斷強化沿海漁港避風減災體系,使中國全部海洋漁船和漁民得到安全保障和庇護,為推進漁港現代化奠定安全基礎。

4.2 走高質量的發展道路,穩步推進漁港經濟區建設

堅持陸海島統籌、港產城融合、漁工貿游牧一體化發展,以“漁港+”為驅動,統籌謀劃陸??臻g,推進陸海開發對接,推動向海一側發展深水網箱、海洋牧場與海島旅游,向陸一側發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精深加工、休閑漁業等產業集聚;在全國擇優建設一批漁港經濟區,逐步實現漁港現代化、產業現代化、業態多元化與漁區城鎮化。積極探索漁港經濟區投融資機制和完善扶持政策,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拓寬漁港經濟區建設資金投入渠道,鼓勵并支持社會資本通過出資入股等形式參與漁港經濟區建設與運營,形成漁港經濟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4.3 充分發揮穩產保供作用,加強漁港水產品交易冷鏈物流一體化項目的建設

中國居民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膳食科學化、食物多樣化,呈現口糧需求下降,而肉蛋奶、魚果蔬等農產品消費快速增長的趨勢。中國水產品年產量多年保持在6 500×104t以上,2021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達6 690.29×104t,比上年增長2.16%[24]。水產品主要來源途徑為養殖和捕撈,中國是世界上主要漁業國家中唯一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在大食物觀的指引下,中國漁業為解決群眾“吃魚難”、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漁港是保障國民水產品安全供給的重要樞紐,優先選擇地處城市、交通便利、毗鄰巨大消費市場的漁港,重點加強漁港區域性現代化水產品交易市場的建立,發揮市場的中樞紐帶作用,針對大多數漁港目前缺乏冷庫及物流設施的問題,優先發展冷鏈物流產業,全面推進水產品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平臺建設,將現代多功能漁港和漁港經濟區建設成具有強競爭力、高效率的水產品交易冷鏈物流貿易中心。

4.4 加強港城融合,促進漁港漁村一體化建設

漁港不但是漁業生產的后方基地,而且與后方漁村相互依賴。當前,漁港建設已走向港城融合、產城融合、城鄉融合的新漁港時代,漁港和漁村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從漁港產業集聚的發展過程看,捕撈、養殖漁船等體現了第一產業集聚,漁港的發展帶動了冷藏加工和漁船、漁網制造等第二產業,逐步繁榮了商貿、交易物流、餐飲、休閑乃至金融等第三產業,為當地的建設開發創造機會,尤其為當地漁民及老百姓帶來各種就業的機會,也促進了漁村的繁榮。漁村環境的改善、就業機會的增多及漁民收入的增加,反過來起到聚集人流的作用,保障了漁船生產作業和陸域產業發展所需勞動力的供給。對于新建漁港,要把漁民居住和生活設施一并進行規劃,同步建設,對于已建漁港,要把漁港建設納入美麗鄉村建設整體規劃,將漁業與文化結合,依托漁港打造特色漁業風情小鎮,促進漁港漁村一體化建設,實現依港興村、港村融合。

4.5 注重環境約束,建設綠色漁港

對于地處城區、環境影響較大的老港區,可以按照現代多功能都市型漁港進行功能轉型,拓展海鮮餐飲、電子商務、文化科普、休閑旅游等多元服務功能,強化與城市功能的融合,也可以異地遷建同樣規模和功能的漁港,還城市優美環境;繼續在全國加強沿海漁港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完善港區水陸域污水、固體廢物收集及處理設施設備,配備溢油應急設施設備,實現沿海漁港污染防治設施設備配備全覆蓋;對半封閉的港域,采取帶導水功能防波堤等工程措施加大港內外水體交換能力,以提升港區內水體環境質量;積極構建自然化、生態化與綠植化港區景觀,建設與環境相協調的生態型護岸和具有增養殖功能的生態型防波堤,以減少漁港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4.6 加快科技創新,為漁港賦能

漁港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在于科技創新,要積極加快漁港綜合管理中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推進建設智慧漁港,提高漁船漁港的綜合管理效率和水平;加強漁港安全避風等級評估及技術提升、海洋島礁(人工島)漁港建設工程技術與漁船漁港消防安全保障技術研發,加快提升漁港防災減災技術水平,保障漁船避風安全和消防安全,降低臺風和火災等災害風險,支撐平安漁業建設;以人為本,利用科技進步提高漁港裝卸和陸域生產工藝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降低勞動成本硬約束;提升綠色漁港建設技術,加強促進港內水體交換工程技術、自然協調型漁港建設技術的研發[25],助推漁業生態文明建設;培養高素質的漁港建設、管理、經營人才,為推進漁港現代化建設提供人力資源。

猜你喜歡
漁港漁船漁業
漁船
千舟競發
漁港
歡迎訂閱2020年度《河北漁業》
開漁后的博賀漁港總是忙碌而又充滿生機
國內新型遠洋金槍魚圍網漁船首航
相聚在王浩兒漁港
中菲漁業合作重啟 菲漁業代表團來華培訓交流
漁船驚魂
湖南省漁業協會成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