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監測降鈣素原對細菌性肺炎患兒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影響*

2023-11-23 10:15程利恒汪文娟吳雪芬吳杰敏洪莉敏呂曉丹王歡潘曉敏
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 2023年10期
關鍵詞:使用率抗菌住院

程利恒,汪文娟,吳雪芬,吳杰敏**,洪莉敏,呂曉丹,王歡,潘曉敏

(1.江西省婺源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 婺源 333200;2.江西省婺源縣婦幼保健院檢驗科,江西 婺源 333200)

細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BP)是兒科較為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為典型臨床癥狀[1]。目前臨床上將抗菌藥物治療作為BP 患兒的主要治療方式,但由于抗菌藥物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臨床經驗和流行病學相關數據,加之不同病原菌引起的BP 患兒大多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導致抗菌藥物的濫用和不合理使用現象較為普遍[2]。故找到一種能對患兒病情予以快速判斷且能對抗菌藥物的使用進行有效指導的血清標志物是目前臨床熱議的焦點話題。其中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炎性反應和細菌感染標志物,在診斷患兒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學者指出[3],對BP 患兒給予PCT 的連續監測能為早期預測感染病原菌類型提供依據,且能對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臨床上有關連續監測PCT 在BP 患兒抗菌藥物使用指導中的應用的相關研究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臨床對照研究分析連續監測PCT 對BP患兒抗菌藥物治療的指導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 年5 月—2021 年12 月婺源縣人民醫院和婺源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10 例BP 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規范(2019 年版)》[4]中BP 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 歲;③對本次實驗使用的抗菌藥物無過敏現象。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臟器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②入院前已經使用過抗菌類藥物;③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制劑;④由于支氣管異物等其他原因所導致的肺炎;⑤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 例。其中對照組男34 例,女21 例,年齡1~13 歲,平均年齡(7.11±1.06)歲,觀察組男32 例,女23 例,年齡1~12 歲,平均年齡(6.78±1.01)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不大(P>0.05)。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行,且研究已征得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施以常規的吸氧、補液、止咳化痰等對癥治療。

觀察組:抽取靜脈血3 ml,3000 r/min 離心10 min 后取上清液,并置于-80 ℃的冰箱內保存待檢。隨后采用Leandia AFS2000A 免疫熒光定量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對患兒的血清PCT 水平進行檢測。依據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臨床試驗結果研究和國內外文獻,制定指導抗菌藥物使用的PCT 臨界值范圍:①血清PCT ≥0.25 μg/L 則施以抗菌藥物治療,一旦患兒PCT<0.25 μg/L 則停止抗菌藥物的使用;②PCT<0.25 μg/L 且患兒生命體征平穩則不予使用抗菌藥物;③0.1 μg/L<PCT<0.25 μg/L,24 h 后需對患兒進行復查,按照結果據決定是否使用抗菌藥物;在患兒治療期間,每隔3 天對PCT 水平進行檢測,其中治療第5 天后可繼續使用抗菌類藥物的臨界值范圍:①PCT<0.25 μg/L,則停止使用抗菌藥物;②0.25 μg/L ≤PCT<0.50 μg/L,繼續使用抗菌藥物3天;③0.50 μg/L ≤PCT<1.00 μg/L,繼續使用抗菌藥物5 天;④PCT ≥1.00 μg/L,繼續使用抗菌藥物7 天。

對照組:參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5]和《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6]以及患兒的白細胞計數、血清淀粉樣蛋白A 水平以及血、痰培養結果對患兒進行經驗性的抗菌藥物的治療。若患兒無其他合并癥狀,則給予7~10 d 的抗菌藥物治療,若患兒合并胸腔膿腫等合并癥,則施以≥14 d 的抗菌藥物治療,當患兒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后3~5 d后則停止使用抗菌類藥物。

1.3 觀察指標

1.3.1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比較兩組患兒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主要包括抗菌藥物使用例數、雙聯抗菌藥物使用率、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和抗菌藥物費用。

1.3.2 臨床療效和住院情況

評估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和住院情況,其中療效指標主要包括患兒退熱時間、氣管插管率,住院情況包含住院時間和費用。

1.3.3 血清指標

分別抽取兩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后7 d 的空腹靜脈血5ml,3000r/min,離心10min 后取上清液,分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和膠體金法檢測C 反應蛋白(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白細胞計數(WBC)水平。

1.3.4 不良反應發生率

評估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皮疹等。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選擇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選擇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比較

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例數、雙聯抗菌藥物使用率、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抗菌藥物費用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比較[n(%),(±s)]

表1 兩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比較[n(%),(±s)]

組別 n 抗菌藥物使用例數(n) 雙聯抗菌藥物使用率(%) 抗菌藥物使用時間(d) 抗菌藥物費用(元)觀察組 55 35(63.63) 17(30.90) 4.87±0.73 597.68±89.65對照組 55 47(85.45) 6(10.90) 6.64±0.99 853.74±128.06 χ2/t 值 6.899 6.651 10.671 12.147 P 值 0.008 0.009 0.000 0.000

2.2 兩組臨床療效和住院情況比較

觀察組退熱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均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在氣管插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和住院情況比較[n(%),(±s)]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和住院情況比較[n(%),(±s)]

組別 n 退熱時間(d) 氣管插管率(%)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觀察組 55 2.05±0.30 4(7.27) 7.07±1.06 4116.33±617.44對照組 55 3.38±0.50 6(10.90) 9.38±1.40 5485.42±822.81 χ2/t 值 16.915 0.440 9.755 9.870 P 值 0.000 0.507 0.000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WBC、CRP、SAA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n WBC(×109/L) CRP(mg/L) SAA(mg/L)治療前 治療后7d 治療前 治療后7d 治療前 治療后7d觀察組 55 14.28±2.14 8.41±1.26a 54.52±8.17 5.68±0.85a 66.38±9.95 4.57±0.68a對照組 55 14.36±2.15 10.11±1.51a 54.66±8.19 12.57±1.88a 67.12±10.06 9.68±1.45a t 值 0.195 6.410 0.089 24.765 0.387 23.662 P 值 0.845 0.000 0.928 0.000 0.698 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發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3 討論

3.1 對患兒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抗菌藥物使用例數、雙聯抗菌藥物使用率、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抗菌藥物費用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PCT 水平能有效且特異性對BP 患兒的病情發展和嚴重程度予以客觀反應,同時以血清PCT ≥0.25 μg/L應用抗菌藥物治療,PCT<0.25 μg/L 則停止抗菌藥物的使用作為臨床應用指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抗菌藥物的使用率和使用時間、費用,且PCT 水平能對BP 患兒不同類別的細菌感染進行有效鑒別,因此在提高抗菌藥物正確使用率方面具有積極意義[7]。

3.2 對患兒臨床療效和住院情況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退熱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均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在氣管插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原因可能是因為按照患兒PCT 水平的變化情況以此來降低抗菌藥物的使用率并能縮短抗菌藥物的使用時間,同時對患兒PCT 水平變化情況進行連續監測,能有效評估病情的發展和患兒預后,有利于醫師對抗菌藥物的使用時間和種類以及抗菌譜進行及時調整,做到對癥治療,使臨床療效得到一定的提高并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8]。此外,抗菌藥物使用比例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醫療資源和醫療成本,在降低患兒住院費用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3.3 對患兒WBC、CRP、SAA 水平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WBC、CRP、SAA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采用連續監測PCT水平對抗菌藥物的使用進行指導,根據PCT 水平的檢測結果有針對性的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使治療方案得到優化,有利于改善患兒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治療效果,在降低WBC、CRP、SAA 水平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3.4 對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以連續監測PCT 水平為指導的抗菌藥物使用方法,能有效降低抗生素濫用的風險并使臨床抗生素藥物的使用療程得到縮短,有利于減輕抗菌藥物對人體產生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采用連續監測PCT 水平指導BP 患兒抗菌藥物使用能有效降低抗菌藥物的使用率和治療時間,縮短患兒住院時間且減少醫療費用,且在提高臨床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應用。

猜你喜歡
使用率抗菌住院
媽媽住院了
竹纖維織物抗菌研究進展
2018年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為3.97億
QCC在預防神經內科住院患者跌倒與墜床的應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縊 醫院擔啥責
黃連和大黃聯合頭孢他啶體內外抗菌作用
基于服務學習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帶使用率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胃腸外科圍手術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探討
凝聚智慧,著眼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