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平市茶產業發展及其生產效率研究

2023-11-24 13:28黃小玲
閩江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漳平市漳平生產率

陳 嘉,陳 嬌,黃小玲

(閩江學院地理與海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建省是全國茶類最多的省份,茶樹種質資源豐富,茶文化底蘊深厚。閩茶在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福建茶產業的發展對于國內甚至是全球茶產業的發展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漳平市是福建省茶葉生產的重要基地,茶產業是當地重點培育的農業特色產業。[1]漳平市下轄16個鄉鎮(街道)都有茶樹種植產業,截至2020年,漳平市茶葉年總產量達1.3萬噸。(1)數據來自漳平市統計局:《漳平統計年鑒2021》,http://www.zp.gov.cn/tjnj/2021/。其中,漳平水仙茶距今已有百年歷史,永福高山茶也有20多年歷史,二者均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等級保護。此外,茶產業是漳平市對臺農業合作的主要產業之一,是閩臺交流合作的紐帶和重要元素。[2]在海峽兩岸交流加深、閩臺農業合作進程也不斷加快的背景下,研究漳平茶葉的產出增長是否來自于生產要素使用量的增加,是否源于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對于理解漳平茶葉產出增長的方式和結構具有重要意義,也為當地制定相關的茶葉生產政策提供依據,同時還為更好地解析縣域尺度,尤其是閩臺農業合作交流影響下的產業增長核心要素與模式提供了重要案例。

目前,有較多學者針對茶產業的生產效率開展研究,多從國家尺度[3]、省域尺度[4]、市域尺度[5]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時空演變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李道和等[6]從全國尺度上分析發現,我國茶產業全要素生產效率變動多受物質投入、茶園面積、茶葉生產流通制度的變革、技術創新和推廣使用以及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一些學者從省域尺度分析發現,茶葉生產效率與茶產業的行業規模、科研投入水平以及政府干預程度[7]、采摘方式、技術進步[8]等有關。但現有研究中對縣域尺度的關注較少,且在茶產業投入變量的分析上多側重單個指標,對各指標間的互動關系較少涉及。

由此,本文基于漳平市1996—2020年茶產業投入-產出變量初步劃定發展階段,通過數據包絡分析的DEA-Malmquist模型,探討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各組分的變動情況,旨在解析漳平市茶產業的生產效率變動及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分析提升其生產效率可能存在的制約因素,為地區茶產業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產經營提供可參考的建議,也為推動臺商投資落地和其他地區的產業振興提供科學依據。

一、研究區概況

漳平市地處福建省中南部,被漳州、泉州和三明等城市所包圍,為內陸咽喉地帶。此外,漳平市位于九龍江(北溪)上游、閩南金三角的邊沿地區,是連接沿海、拓展腹地的要道,地理位置極為重要??h域內下轄2個街道、11個鎮、3個鄉,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屬于中亞熱帶過渡地帶的山地氣候。漳平市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茶產業,境內分布著豐富的野生茶資源,土壤肥沃,是茶樹生長最適宜區之一。[9]

據漳平縣志記載,漳平的飲茶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時期的永福鎮。自元代起,漳平境內便開始種植茶葉,到明清時期已有相當規模,并有了專門的茶葉加工作坊[10],茶鄉文化沿襲千年。茶產業作為漳平市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特色產業[11],截至2020年,茶葉種植面積已達7 099公頃,產值達12 994萬元。(2)數據來自漳平市統計局:《漳平統計年鑒2021》,http://www.zp.gov.cn/tjnj/2021/。漳平市茶產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制作工藝,走品牌發展之路,形成以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官田鐵觀音三大名優茶品種為主的產業優勢。同時,漳平市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漸形成以優勢產業為主導、以新興產業為突破、以傳統產業為基礎的新格局。[12]近年來,漳平相繼獲得多個國家、省級品牌,如“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最大的茶葉基地”等,如今茶產業已經逐步成為漳平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中最具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之一,也是當地農民綠色增收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模型測算1996—2020年漳平市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各組分的變遷,由此探究產業在縱向尺度上的發展變化。DEA-Malmquist模型為分析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提供了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測評對象利用現有技術整合各種資源的效率。[13]

參考t期與t+1期的技術,一個投入及一個產出的生產率指數可以定義如下:

(1)

(2)

式(2)中,TEC為技術效率變動,TPC為技術進步變動,其中TEC可以進一步分為純效率變化(PTEC)和規模效率變化(SEC):

(3)

式(3)中,TFPC 即 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用來表示漳平市各年份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情況,其值大于1時,說明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反之下降;SEC表示規模效率變動情況,其值大于1時,說明規模效率提高,反之下降;PTEC反映純技術效率變化情況,值大于1時,說明純技術效率提高,反之下降;TPC特指技術進步變化情況,其值大于1時,說明技術進步,反之技術倒退。[14]

(二)數據來源及描述

本文采用的農業總產值、農業從業人員、農業化肥折純量、農用機械總動力、茶葉采摘面積、年末實有茶葉面積等數據均來自于漳平市1997—2020年統計年鑒,其中茶葉總產值來自于漳平市茶產業發展中心數據庫。文章以1996—2020年為時間序列,以各鄉鎮投入-產出變量作為截面數據,共同組成面板數據,進行生產效率分析。在截面數據中,以茶產業土地投入、勞動力投入、化肥投入和農用機械投入作為投入變量,茶葉采摘面積、茶葉產量和茶葉產值作為產出變量。其中,土地投入以年末實有茶葉面積表示,勞動力投入以從業人員數量表示,化肥投入和農用機械投入分別用化肥折純量和機械總動力表示。由于鄉鎮尺度的投入指標欠缺,本文以鄉鎮當年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之比近似換算各鄉鎮勞動力投入、化肥投入和農用機械投入數據。

選取漳平市下轄的15個鄉鎮作為決策單元(西園鎮由于部分數據缺失,未列入本次決策單元),以1996—2020年為研究時間,剔除數據不全的1998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4年、2017年后,共計15年,構成15×15的面板數據。

三、結果與分析

(一)階段分析

自1996年至2020年間,漳平市茶產業發展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波動變化,根據這一時期茶產值和產量的變化情況(圖1),以2005年和2013年為轉折點,將漳平市茶產業的發展大致劃分為傳統發展、轉型發展和鞏固發展3個階段。

圖1 漳平市1996—2020年茶葉總產值和總產量變化走勢

由漳州市1996—2020年某產業投入、產出變量表(表1)可見:

表1 漳平市1996—2020年茶產業投入、產出變量一覽表

在傳統發展階段(1996—2005年),漳平市茶葉總產值和總產量發展速度緩慢,年均增速僅為20.0%和16.2%,同期產業發展的勞動力投入、化肥投入、農用機械投入的增速與其他階段相比也較小。該階段處于產業低投入-低產出的發展狀態,產業發展的技術水平較低。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整個福建地區以紅壤為主,肥力不高,加之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茶園施肥效率不高,進一步減弱了茶園的土壤肥力,進而影響茶葉的產出;另一方面,由于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漳平市茶產業的機械化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農戶或部分中小企業的資金積累有限,對器械的購入和新技術的引進較為慎重,相對較少。

在轉型發展階段(2006—2013年),漳平市茶產業在投入與產出方面都有了顯著提升,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中,年均茶產值和茶產量分別增加31.6%和24.6%,土地、農業機械、化肥、勞動力投入的年均增速分別高達15.5%、23.0%、18.1%和15.1%。該階段的茶產業處于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發展狀態,產業發展的技術水平較高。其間,漳平市積極引進有益于茶產業發展的生產模式,側重對產業進行技術性引導,改造升級制茶技術,為茶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同時,茶產值的明顯變化與旅游產業的帶動發展以及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以下簡稱為“臺創園”)的創立有關。自2006年臺創園成立后,不斷吸引各類優質的茶企業入駐,在機械更新、種植條件維護、產品宣傳以及物流運輸等方面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技術支持。此外,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制度配合也是漳平茶產業在由集群成長向成熟過渡階段實現路徑突破的主要力量。[15]通過臺創園帶來的一系列政策優勢,推動了生產要素的聚集,從而帶動了企業投資和農戶生產的積極性。地理區位的特殊性和優越性,為地區的茶產業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在鞏固發展階段(2014—2020年),漳平市茶產業進入穩定發展期。相對前一階段,該階段無論在投入還是產出上的增速均明顯下降。在投入上,除勞動力投入保持一定的增速外,其他均呈現負增長。因為該階段的產業發展更加注重茶產業的生態化經營及精加工發展,通過適度調整產業發展速度,加大勞動力投入,降低機械動力投入,推進多茶類和茶葉的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同時,還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的施用量,保護環境不受污染,以此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

(二)生產效率分析

利用Deap2.1軟件,對漳平市1996—2020年茶產業投入-產出變量的面板數據進行測算,得出漳平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TFP)及其組分的變動情況,結果如下。

1.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分析

由圖2可知,1996—2020年期間,漳平市的全要素生產率雖有小幅度的波動變化,但總體呈增長趨勢(TFPCH>1)。其中,自經歷了研究初期至2000年前后的波動下降后,漳平市茶葉生產效率出現了連續5年的提升。至2007年左右出現波動下降后,就一直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圖2 漳平市1996—2020年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走勢圖

總體而言,漳平市茶產業生產效率,前期波動較為明顯,而后逐漸平穩發展,由初期階段的低投入-低產出,到轉型階段的高投入-高產出,再到后期的精細化發展模式,大致形成了3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漳平市茶產業生產效率總體上呈負增長,這一現象或許與該階段的科技水平有關。第二階段,漳平市茶產業生產效率明顯提高,生產效率年均增長值為2.4%,期間生產效率圍繞有效值1出現略微波動,穩定性明顯增強,這與地方政府的支持密切相關。第三階段,漳平市茶產業生產效率雖仍圍繞有效值1波動,但與前一階段相比,出現小幅度的下降,這與地區茶產業處于產業過渡階段有關。

2.分要素生產率的變動與分析

進一步利用分要素生產率解析漳平市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波動的內因。由表2可知,漳平市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各分要素變動不一,其中技術進步指數(TECH)多年間波動上升,而技術效率指數(EFFCH)則相對平穩,純技術效率指數(PECH)、規模效率指數(SECH)皆趨于平穩。

表 2 漳平市1996—2020年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要素一覽表

具體而言,技術進步指數與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技術進步是影響漳平市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主導因素。1996—2020年,漳平市茶產業的年均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為1.058,其中技術進步指數也為1.058。在漳平市茶產業發展過程中,技術進步指數出現相對穩定的增長趨勢主要在2006—2013年這一階段,該階段無論是茶產業機械化還是成熟茶葉生產技術的引進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地區茶產業的技術進步,進而影響到全要素生產效率。同時,在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小于有效值1的兩個時間段里,地區的技術進步指數也呈衰退現象,增幅大幅下降。這表明技術進步在漳平市茶產業生產效率變動中起主導作用。由此不難看出,要提高漳平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就必須立足于技術進步,加大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

就技術效率指數來看,漳平市茶產業總體呈現平穩發展態勢,但生產效率未實現最佳配置。技術效率包括純技術效率指數和規模效率指數。1996—2020年,漳平市茶產業無論是純技術效率指數還是規模效率指數都圍繞有效值1發生較小范圍的波動變化,說明在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的共同作用下,漳平市茶產業的技術效率在由傳統階段向鞏固階段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趨于平穩。綜合技術效率年均值為1,說明漳平市茶產業的管理水平和投入規??傮w上符合產業的發展趨勢,技術效率處于理想狀態。此外,僅為0.002%的多年平均增幅也表明,在技術轉化和規模投入的有效性發展上應進一步加強。投入要素總體呈增長趨勢,規模的不斷擴大并未帶來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的明顯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漳平茶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提高規模的有效性,優化配置,避免盲目擴大生產規模造成資源的浪費。

(三)影響因素分析

1.自然條件

茶樹是喜溫好濕的多年生亞熱帶經濟作物,對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有特定的要求。在氣候上,漳平市地處亞熱帶南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熱濕潤,雨水充足。在地形上,該地以低山、丘陵為主,占縣域面積的75.3%,既利于排水,又能為茶樹的生長發育保證一定的空氣濕度。在土壤上,漳平市以紅壤為主,一方面土壤的酸性強,滿足茶樹生長對土壤的需求;另一方面土質黏重,土壤的肥力較低,需要施用有機肥、復合肥等改良土壤的肥力,如若施肥不當,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茶葉產量和質量,成為影響茶產業生產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2.地方政府引導

不論是福建省針對茶產業發展的整體扶持還是臺創園對茶產業的重點發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漳平茶產業的技術進步,為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省、市、縣人民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在加大有關茶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的同時,不斷推廣茶葉技術,加快茶葉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農藥、新肥料的推廣,促進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漳平市茶葉的主要生產基地,臺創園的成立和發展對茶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至關重要。成立初期的對臺優惠政策吸引了一批臺商落戶臺創園,不僅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推動了產業的規?;洜I和機械化發展,更重要的是引進了臺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營理念,透過技術溢出效應,為產業的融合發展、品牌建設和技術突破創造條件。不同于其他地區臺創園“一代式”的發展模式,漳平市的臺創園現在仍然匯集了一大批“臺二代”,繼續推進閩臺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市場需求

產業的發展方向需兼顧地方的比較優勢和市場的需求變化。近年來,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茶葉品種的需求更加個性化,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也更為嚴格。一方面,迫使產業加大技術投入,引進新品種,研究多茶類的雜交;另一方面,通過生態經營和延長產業鏈打造綠色品牌和精品茶葉,使漳平茶葉在市場中占據了有利地位。在漳平茶產業發展的歷程中,市場需求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

四、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茶產業是漳平市重點培育的特色農業,在長時期的產業發展過程中,漳平市的茶產業已經形成了較為理想的發展模式和產業基礎。利用1996—2020年的投入-產出數據,借助Malmquist指數模型對漳平市15個鄉鎮的茶產業生產效率進行動態分析,結果表明:漳平市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總體呈增長趨勢,生產效率的變動情況總體上與前期對漳平市茶產業發展階段的劃分相符。進一步解析分要素生產率指數發現,技術進步是推動漳平市茶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導因素,但在技術轉化和規模的有效性上仍需加強。結合漳平市茶產業發展歷程及全要素生產率分析可知,漳平茶產業生產效率變動受自然條件、政府引導以及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影響,其中政府因素,尤其是臺創園的建立及發展的影響最為明顯。

(二)建議

未來,漳平市茶產業的發展可以從推動技術創新、加強政府引導和品牌建設等方面入手,共同推動產業的發展。

在政府引導方面,一方面,可以推廣使用有機肥進行綠色生產,并在保證一定環境質量的基礎上結合茶文化、閩臺文化及采摘、搖青、炒青等茶葉加工環節來規劃旅游路線,開發觀光式旅游、體驗式旅游等內容,吸引周邊城市的消費者。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地區合作與交流,定期舉辦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交流會。如設立漳平茶業發展專項基金,用于漳平特色茶產業的技術改造、產業升級和原料基地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型產業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吸納社會資本,壯大企業規模。

在技術進步方面,通過加大財政資金和茶企的研發投入進行技術創新,或引進臺灣地區及海外先進技術,由具有一定發展規模的臺企進行試驗生產,而后向農戶推廣,實現技術變現,以提高技術進步指數和技術效率指數。同時,對漳平茶葉的生產和加工技術進行改革,除了進行新品種和有機茶的試驗生產外,嘗試探索茶飲料開發、茶葉內含物提取等深加工產業鏈,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在市場需求方面,一是要加強品牌建設方面,突出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等特色茶種,走產學研發展道路,通過對當地民俗、文化等的挖掘,深化地區品牌價值,在品牌定位上區別于知名度較高的武夷巖茶;二是要創新宣傳手段,在茶葉及周邊產品的包裝上融入地方文化,打破以紅、紫、黑為主色調的傳統包裝,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包裝。在產品推廣上可借助短視頻推廣、直播引流等渠道來大力宣傳漳平茶葉,推廣茶博會、農博會等活動,培育線上銷售平臺。在積累了一定資金的基礎上,可以拍攝以漳平茶葉為主題的電影、綜藝或紀錄片等,加大宣傳力度。

由于長時間尺度的數據易存在一定的缺失,在研究過程中選擇了一定的代理變量進行數據替換,故造成少數數據不甚精確,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同時,本研究著重探究的是技術進步對地區產業發展的影響,缺乏對具體技術和發展路徑創新的有效探究,這些可作為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

猜你喜歡
漳平市漳平生產率
中國城市土地生產率TOP30
福建省漳平市通聯站訂戶展示之窗
國外技術授權、研發創新與企業生產率
積極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漳平第二中學為例
劉枝昌
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學生書法作品展
漳平:干部掛鉤精準扶貧全覆蓋
關于機床生產率設計的探討
一方力量 漳平水仙的推廣者
漳平水仙茶優質豐產栽培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