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明文士對院體態度的轉變及原因

2023-11-25 08:31雷雨晴
新美術 2023年5期
關鍵詞:宮廷畫家

雷雨晴

一 明初畫壇史實與晚明畫學之捍格

明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提出“文人”與“院體”之二分,將幾百年龐雜的畫史,收束為兩條平行發展的脈絡。對于后世的畫史書寫影響甚遠,成為不刊之論: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遙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李大將軍之派,非吾曹當學也。1[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67冊,第452頁。

董其昌明確提出,作為文士群體,“院體”或“北宗”畫風非吾輩當學。晚明的畫學書寫中,文士眾聲同調地唱提“文人”畫,貶低“院體”畫,對于師法何種傳統,有著明確的自我意識。反觀明初畫家,盡管有復古思想,但對于師從哪家之“古”,并無立場區分,而是廣泛地取法諸家傳統。

例如,明永樂年間的宮廷畫家謝環,有《杏園雅集圖》(圖1)這類精工細致、頗能體現明代院體風貌之作。而在明代王鎮墓中,出土了謝環所作《云山小景圖》(圖2),則是“米氏云山”的文人畫風格。亦可印證朱謀垔在《畫史會要》中,對謝環“山水宗荊浩、關仝、米芾”的評價。2[明]朱謀垔,《畫史會要》,《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第4冊,第560頁。根據畫家在卷尾的題跋,此卷受畫者“景容”為在野文人。在面對不同的受眾與觀者時,明初畫家可以在古代繪畫諸種傳統中進行選擇。3尹吉男,《明代宮廷畫家謝環的業余生活與仿米氏云山繪畫》,載《藝術史研究》第9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01—126頁。

圖1 [明]謝環,《杏園雅集圖》,絹本設色,縱37厘米,橫401厘米,鎮江博物館

圖2 [明]謝環,《云山小景圖》,紙本墨筆,縱28.2厘米,橫134.4厘米,淮安市楚州博物館

永樂時期的畫家馬軾,官任欽天監刻漏博士,精于星占。4馬明達,《明馬軾、馬愈族屬考》,載《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第13—25頁。馬軾現存有一件《春塢村居圖》(圖3),山石勾勒頗有浙派之面貌,晚明何良俊亦不免將馬軾誤認為宮廷畫家。5[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二十九,《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999年,第1125冊,第723頁。王鎮墓中出土的一幅馬軾《秋江鴻雁圖》(圖4),畫家則以迅捷的筆觸勾畫坡石,用蟹爪法畫就樹枝,透露出取法郭熙的痕跡,但已向浙派過渡。此畫構圖采用了元代倪瓚開創的“一江兩岸”式,使畫面平添了一絲文人畫氣息。明初畫家取法諸家,不僅表現于不同場合的作品中,甚至在一件畫作中,亦有多種面貌的體現。

圖3 [明]馬軾,《春塢村居圖》,絹本水墨,縱178.6厘米,橫112.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4 [明]馬軾,《秋江鴻雁圖》,紙本水墨,縱19.5厘米,橫42.2厘米,淮安市楚州博物館

馬軾之子馬愈,字抑之,號清癡,又號華發山人。英宗天順八年(1464)進士,后官至刑部尚書。6同注4。與其父一樣,馬愈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在2021年上海博物館舉辦的“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中,展出了馬愈唯一存世作品《畿甸觀風圖》(圖5)。這件作品原在史忠名下,若非學者考證為馬愈所畫,不少觀者會將其視為吳門畫家之作。7凌利中,《那么,馬愈究竟是誰》,訪問鏈接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395355.html,訪問日期2023年8月30日。馬愈用筆已頗具沈周面貌,以披麻皴勾勒山石,開吳門畫目之先。習畫過程中,家學傳統十分重要,但馬軾、馬愈父子二人,學畫取法判然有別,這說明,明初畫壇并不如晚明那般門戶對立。對于明初畫壇的認識的更新,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構晚明兩種畫風涇渭分明的習非勝是之論。

圖5 [明]馬愈,《畿甸觀風圖》(局部),紙本淺設色,縱28.9厘米,橫116.4厘米,上海博物館

時至晚明,尤其是嘉靖中后期之后,因吳門畫派產生了巨大影響,掌握文人畫風的非匠籍畫家大量進入畫院,宮廷內畫風也逐漸向文人畫靠攏。進入宮廷的畫家也多來自士大夫家庭,而非出身匠籍。8趙晶,《明代畫院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14頁。但晚明對于院體的批判卻不減反興,頗值得玩味。對于宮廷畫家的諸種批評,并非僅出于對院體畫風的不屑,更多緣自對其地位、職業之攻擊與打壓。

嘉靖年間出任宮廷畫家的陳洪綬,亦不免因其職業受到譏嘲。陳洪綬的繪畫,以如今的眼光來看,并不屬于“北宗”。但陳洪綬在其所著《畫論》中談及,當時某些名流倚仗曾習舉業、享有浮名,便提筆作畫。其筆墨或形似皆無,卻譏笑時任宮廷畫家的陳洪綬為“老成人”。9王正華,《從陳洪綬的〈畫論〉看晚明浙江畫壇:兼論江南繪畫網絡與區域競爭》,區域與網絡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等編,《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2001年,第341頁。

“南北宗論”可謂推崇文人畫、貶抑院體的集大成之論,關于其提出的原因,以往多從繪畫史角度解釋,即董其昌意欲樹立文人畫在畫壇的正統地位。但需注意,早在董其昌之前,何良俊、詹景鳳等便提出了類似觀點。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最先對院體進行指摘:

衡山本利家,觀其學趙集賢設色與李唐山水小幅,皆臻妙,蓋利而未嘗不行者也。戴文進則單是行耳,終不能兼利,此則限于人品也。10同注5,第723—724頁。

何良俊認為,即便是“院體中第一手”的戴進,始終無法涉足利家畫風。而如文徵明的利家,卻能駕馭行家畫風。何良俊推崇文人學習利家風格,同時貶低院體的意圖彰于紙面。而詹景鳳更是在《跋饒自然〈山水家法〉》中明確提出,院體“非文人所當師”:

若文人學畫,須以荊關董巨為宗,如筆力不能到,即以元四大家為宗,雖落第二義,不失為正派也。若南宋畫院及吾朝戴進輩,雖有生動,而氣韻索然,非文人所當師也。11參見啟功,《戾家考:談繪畫史上的一個問題》,載《文物》1963年第4期,第46頁。

這反映出,貶斥院體,是明季文士之間的普遍情緒。將其僅僅視作文人畫家個人確立“正脈”之思想產物,未必是晚明實情。不存在絕對的客觀視角,發聲者必然采取某種立場,晚明畫學崇“南”貶“北”的書寫,與其說是對畫史的系統總結,毋寧說是一場運動。

本文試圖將文人畫家、畫學寫作者還原為立體的“人”,放置于具體的環境中考量。不論是董其昌,還是其他畫學寫作者,在他們的自我認同與定位中,自己的首要身份是士人,其次才是文人與畫家?!秵⒌澮俺恕分性u價董其昌不僅是一代文宗,并且“讀其立朝諸疏,蓋最留心時務者”。12[清]鄒漪,《啟禎野乘》卷七,《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40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86頁。董其昌曾從他參與編寫的《萬歷事實纂要》三百卷中撿選關涉藩封、人才、風俗、河渠、食貨、吏治、邊防等內容的留中之疏,別出四十卷,題名為《神廟留中奏疏匯要》。董其昌在書中模仿史贊文例,為每篇奏疏題以筆斷,亦可印證其“留心時務”不虛。因此,除卻繪畫角度,也需進一步探尋,何種社會、政治的因素加諸彼時文士之上,推動著他們的寫作,或為其寫作立場定下基調。

繪畫史中,歷史與“再現歷史”的兩難,早有前輩學者指出。13民國時期,滕固、童書業等人均指出了“南北宗”論與史實之間的矛盾。參見滕固,《關于院體畫和文人畫之史的考察》,載《輔仁學志》1931年第2卷第2期,第65—85頁。童書業,《所謂“南北宗”說的批判》,載《唐宋繪畫談叢》,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第57—58頁。但若敘述即是回憶,是何種因素加諸自明初至晚明回憶之上,致使其扭曲變形,再也無法從中窺出歷史的真實面貌,以往研究卻未能揭橥。晚明對院體的貶斥流行,透露出彼時文人強烈的自我認同,以及對“他者”的區隔意識。而對自我認同需求最強烈之際,往往是其被沖擊最猛烈之時。

二 永宣宮廷畫家管理權轉移與畫史書寫命運

宮廷畫家與文士的親密程度,直接關系到他們在明季受到的褒貶。永樂年間選拔與引薦畫家,殿閣學士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成為此時文官與宮廷畫家關系往來甚密的基礎。殿閣學士起初只備顧問,并無實權。14參見《明史》卷七十二,中華書局,1974年,第1729頁。原文為:“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庇罉烦跄?,內閣大學士漸參政事,有力地支持宮中文苑。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殿閣學士可以直接選擇詔敕中書舍人,無須經過吏部銓選。15[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卷三十三《明翰林中書舍人不由吏部》,王樹民校正,中華書局,1984年,第769頁。時任武英殿大學士的黃淮在《介庵集》中透露自己承擔著舉薦宮廷畫家的職責:

太宗皇帝入正大統,海宇寧謐,朝廷穆清,機務之暇,游心詞翰。既選能文能書之士,集文淵閣,發秘藏書帖,俾精其業,期在追蹤古人。又欲仿近代設畫院于內廷,命臣淮選端厚而善畫者充其任。16[明]黃淮,《介庵集》卷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7冊,齊魯書社,1997年,第50頁。

黃淮在永樂朝引薦了同鄉畫家郭純、謝環等進入宮廷。17郭純始在興武衛從軍,后為黃淮所引薦。同注16,第49—50頁。除黃淮外,其他文官亦有舉薦畫家入宮的記載。例如,時任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的姚廣孝,便曾舉薦畫家范暹入朝。18[清]錢謙益撰集,《列朝詩集》丙集卷二《范啟東哀辭》,許逸民、林淑敏點校,中華書局,2007年,第2821頁。原文為:“先生昔為子弟員,戲筆劃花花嫣然。少師(姚廣孝)索將送畫苑,惜哉妙質親朱鉛?!边呂倪M亦是經由舉薦入宮,雖舉薦者身份并不明確。19胡廣在《送邊文進序》中提及:“今上即位之初,首延訪天下賢才。雖占一藝之長者,咸被顧問,而文進在召列?!眳⒁奫明]胡廣,《胡文穆公文集》卷十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9冊,第6頁。殿閣大學士對畫家往往有“知遇之恩”,故可知二者在此時關系非比尋常。

永樂朝畫家進入宮廷后,受到內侍機構“御用監”的管理。殿閣學士王直曾有《題山水贈楊熙節》一詩,可供佐證:“郭純永嘉人,善畫自疇昔。興來展豪素,滿眼絢金碧。永樂年中獨擅場,拜官得在內作坊?!?0[清]朱彝尊輯錄,《明詩綜》卷十八上,中華書局,2007年,第863頁?!皟茸鞣弧奔粗赣帽O作坊。21同注8,第42頁。御用監是宦官機構,在明初幾經興廢。洪武六年“御用監”改名為“供奉司”,品秩也從正三品改為從七品。22《明太祖實錄》卷八十三洪武六年(1373)六月辛未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第1482頁。后不見于洪武年間官方記載。23洪武十七年(1384)四月十六日,確定九個監,分別為內官監、神宮監、尚寶監、尚衣監、尚膳監、司設監、司禮監、御馬監、直殿監,除內官監為正六品外,其余均為正七品,品秩普遍降低,且不見御用監。參見《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一洪武十七年(1384)四月癸未,第2500—2501頁。永樂洪熙年間有“行在作坊”與“御用司”,但均鮮少見于記載。24御用監在永樂洪熙年間改名為“行在作坊”。參見許冰彬,《明代御用監考略》,載《故宮學刊》2015年第13期,第86—95頁。足見御用監在洪、永兩朝的權勢還并不大。

永樂宮廷畫家雖受御用監管理,但其供職的場所,卻極可能位于殿閣學士工作的武英殿內。邊景昭曾有一件《翎毛花卉圖卷》,上有畫家款署“武英殿錦衣衛隴西邊景昭作”。25[清]邵松年,《古緣萃錄》卷四,《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88冊,第66頁。此外,史料有載:“(郭純)永樂三年翰林以畫士薦入,武樓下作畫尋隨?!?6《永樂樂清縣志》卷七,《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據浙江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景印原書,上海古籍書店,1981年,第14頁?!拔錁恰奔礊槲溆⒌?。

供職武英殿的,不僅有宮廷畫家與殿閣學士,還有經后者薦舉入宮的中書舍人。在明初,中書舍人常取“博學能書”者,主要職能是備君主顧問,草制誥,撰寫史冊、文翰。其中不乏善畫者,如王紱、朱孔旸、金文鼎、夏昶等。這批人,便被后世視為明初的文人畫家。職是以故,永樂宮廷畫家、殿閣學士與中書舍人因同在一處供職,三者日常交流頻繁,便顯得順理成章。

大學士們為宮廷畫家書寫了大量的題跋,以及酬贈的詩文。文淵閣學士金幼孜就曾為郭純作《樸齋記》。郭純謝世后,黃淮還為其作《閣門使郭公墓志銘》。27同注16,第49—50頁。邊景昭歸鄉前,大學士紛紛為其作文。28胡廣曾作《送邊文進序》,參見注18。黃淮有《送邊文進還鄉》,見[明]黃淮,《介庵集》卷二,第540頁。解縉作《送邊文進歸閔》稱其為“當代邊鸞”。29[明]解縉,《解學士全集十二卷,年譜二卷》卷三,明萬歷晏良啟刻本,葉十五。謝環不僅是黃淮的同鄉,也是黃淮孩童時的玩伴。入宮后與黃淮等學士交往契密。30崔祖菁,《好雅與附庸風雅:從謝環的案例看明代藝術家交游中的雅賄現象》,載《裝飾》2016年第1期,第28—34頁。大學士楊士奇曾為范暹所藏俞漢遠《云山圖》作跋。31[明]楊士奇,《東里集》續集卷五十七《題范啟東藏俞漢遠云山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9冊,第447頁。大學士楊榮曾藏畫家朱孟淵《淵明歸去來圖》,并書《淵明歸去來圖后》。32[明]楊榮,《文敏集》卷十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第232頁。甚至,范暹因無地可安葬亡母靈柩而憂心忡忡,也是禮部侍郎“魏公”寄書給姑蘇顧彥章幫忙解決此事。33[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二十二《顧彥章慶八十詩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1冊,第859—860頁。在此意義上,殿閣學士不僅是永樂間宮廷畫家的伯樂,亦是他們入宮后的重要支持者。

同時,宮廷畫家亦與同在武英殿供職的中書舍人往來甚密。明初宮廷畫家邊景昭,與中書舍人王紱合作有《竹鶴雙清圖》(圖6)。王紱寫竹石,邊景昭畫鶴。圖中仙鶴設色清雅,與王紱的文人竹石融合無間,如出一手。王紱還曾為謝環所作《山林清趣圖》,現為私人收藏。在王氏文集中,亦錄有他為謝環所作的《題靜樂軒》詩。34[明]王紱,《王舍人詩集》卷五《題靜樂軒》四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7冊,第1237—163頁。謝環曾收藏王紱所作《竹圖》,此圖現已不存,端賴大學士楊士奇為其題《題庭循所藏孟端竹》詩,而為今人所知。35[明]楊士奇,《東里集》續集卷六十二,第566頁。

圖6 [明]邊文進,《竹鶴雙清圖》,紙本設色,縱109厘米,橫46.6厘米,故宮博物院

殿閣學士與宮廷畫家關系的轉變,始于宣德年間。彼時對于宮廷畫家的選拔和管理權,由文官轉移至御用監手中。宣德二年(1427),武英殿大學士黃淮以病致仕歸鄉,曾途經杭州。戴進前去拜訪黃淮,希望像郭純、謝環一樣,得到引薦,從而進入北京宮廷。但根據黃淮為戴進作《竹雪書房記》所暗示,引薦戴進入宮者并非黃淮。36同注16,卷十一,第88頁。關于戴進入京前后的史事,請參閱趙晶,《戴進入京前后史事探微》,載《新美術》2023年第2期。幫助戴進進京,并將其畫進呈給宣宗的是“鎮守福太監”。37[明]郎瑛,《七修類稿》續稿卷六,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605—606頁。派閹人出鎮為各邊之監軍,創自永樂,即所謂“鎮守太監”。38同注14,卷三百零四,第7765—7766頁。黃淮未能汲引戴進,原因是黃淮自永樂十二年(1414)起,系獄長達十二年。出獄后不數載,便因疾致仕。此次會面時,正值致仕而歸。39同注14,卷一百四十七,第4123頁。而黃淮及楊溥等殿閣學士下獄的十年內,宦官逐漸掌持宮廷畫家的遴選與管理。40[美]宋后楣[Hou-mei Sung],《元末閔浙畫風與明初浙派之形成(二)浙派之形成:謝環與戴進》,載《故宮學術季刊》1989年第七卷第一期,第127—132頁。鎮守太監成功引薦戴進入朝,透露宮廷畫家選拔與管理權轉移至內侍機構。御用監地位在宣德朝提升,正式名列二十四衙門中。41《明宣宗實錄》卷十八,宣德元年(1426)六月壬午,第487頁。對于身處民間且求進的畫家而言,戴進的際遇為他們指明了道路,即投靠宦官比干謁學士有用得多。

永樂時幾乎銷聲匿跡的御用監,在宣德時重新掌握了對于畫家管理。宣德元年(1426),御用監再次見于官方記載,正式名列二十四衙門。42同注41。內侍機構的地位的提高,與宣宗有意培養與提升宦官的文化素養分不開。劉若愚《酌中志》記載,宣德正統年間,十歲上下的“官人”,均需去內書堂讀書。43劉若愚云:“內書堂讀書,自宣德年間創建?!币奫明]劉若愚,《酌中志》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989—2990頁?!睹魇贰芬嘣唬骸昂笮谠O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制?!倍S瑜則認為正式開設內書堂應是在正統初。參見[明]黃瑜,《雙槐歲抄》卷五,《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68頁。內書堂作為宦官的“國子監”,其教育頗為講究。多由翰林院編修、檢討、修撰等學士擔任教習。44[明]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7頁 ?;鹿傥幕匚慌c文化水平的提高,使他們在薦舉與提拔方面的權力加速膨脹。

宣德年間,時任司禮監大珰王振,曾導宣宗閱武將臺,還將依附于己的紀廣拔為頭籌。而紀廣“藝既尋常,性復庸懦”,故天下輿論皆鄙之。45[明]黃瑜,《雙槐歲鈔》卷五,第168頁。不久之后,英宗親自閱武于將臺,46同注45。駙馬都尉井源三發三中。英宗大喜,但對其的嘉賞僅有賜酒而已,此外便無殊擢。觀者也不禁疑惑:“往年王太監閱武,紀廣驟陞。今天子自來,顧一杯酒耶?”47[清]夏燮,《明通鑒》卷二十二,第814頁。這也向人們傳遞了一種信號,如今即便得到天子賞識,都不如宦官的一句美言使自己獲益更大。

自宣德后,內侍機構成為宮廷畫家的主要管理者,欲入宮的匠籍畫家轉而倒戈。閹勢張甚,賄賂公行,此為冒濫之根。有研究提出,宮廷畫家林良所繪的鷹類題材作品,其受眾應是當時的宦官。投其所好地送上宦官們喜愛的猛禽類畫作,是林良破例進京,且升遷迅速的關鍵。48王瑀,《“夤緣巨珰”的明代宮廷畫家林良:兼論其鷹畫的受眾與功用》,載《藝術學研究》2023年第2期,第115—130頁。明代以來,對于宮廷畫家的“供奉”性質的鄙夷,見諸文人筆端。晚明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記載,宮廷畫家對于管理畫院的大珰,“見則叩頭,尤為猥下,清流輩賤之”。49[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446頁。宮廷畫家在晚明畫學書寫中的命運,在宣德年間便已埋下了伏筆。

三 晚明閹禍:被重新喚起的“傳奉官”記憶

時移物換,晚明文士對宮廷畫家勢同水火,則與有明一代不斷惡化的閹禍問題有關。宣德十年(1435)王振執掌司禮監后,宦官權勢日隆,依附宦官成為畫家進身之階。傳奉授官制度的出現,則使士人與嬖倖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傳奉官是指不經吏部銓選,由太監直接傳奉圣旨而升任的官員,最早從宣宗朝開始出現。傳奉官有兩個特點:一是傳奉升授的品秩與官職不受限制。往往有御用監辦事者,“取釋老書及小說不經之語,繕寫成帙,標為異名以進”。50[明]何喬遠,《名山藏》卷十六,《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25冊,第663頁。若經吏部銓選,負責抄書的匠官躍升為文官,絕無可能發生。二是傳奉人數之多?!耙蝗斩鴶凳说霉?,一署而數百人寄俸?!?1同注14,卷一百八十之《王瑞傳》,第4777—4778頁。足見當時授官之濫?!睹讲亍酚涊d太監黃順為文思院奏請牙牌,禮部言:“文思院大使共九百余員,俱升自傳奉,請牙牌者已過半矣。夫牙牌本為朝參而設,工匠非所當得也?!?2同注50,卷十七,第675頁。在成化末年的統計中,傳奉官已多達四千余人。53方志遠,《傳奉官與明成化時代》,載《歷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41—62頁。

宣德以后,宮廷畫家便主要以傳奉形式升授。見載傳奉升授的畫家共有187名。54同注53。例如宣德年間的畫家兼書辦官任道遜,宣宗命入國子監讀書,后為文華殿書辦。55同注45。景泰時,張靖升為錦衣衛千戶,而倪端、周全則為百戶。56[清]談遷,《國榷》卷三十一,鼎文書局,1978年,第2009頁。據方志遠的研究,統計在成化末年各類傳奉官的人數如表1。

表1 成化時期傳奉官初始身份57同注53。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工匠與匠官、畫士與儒士是傳奉官中占比最多的。畫家傳奉升授的官職,往往是“錦衣衛”等一類的武職。自唐代始,便有宮廷畫家寄祿武職的情況,且由于明代畫家中有很大一部分軍匠,故讓畫家在武職中寄祿或還情有可原。58[美]宋后楣,《日近清光》,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第35—58頁。但從官職品秩對比宋代畫院畫家來看,多數宋代院畫家的官品并不高,僅限于八九品。59梁田,《兩宋畫院制度研究》,上海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第41—56頁。但明代升至三品及以上的宮廷畫家,據文獻的不完全記錄就有三十多位。60彭飛,《〈明實錄〉所見明代宮廷畫家史料札記》,載《美苑》2011年第6期,第84—99頁。如木匠徐杲,因技術高超且聰明過人,深受明世宗的賞識,得以青云直上。不僅由匠籍超登仕流,最后竟官至一品工部尚書。61同注49,卷二,第1954頁。

而傳奉升授,通常需要通過結交君王貴戚身邊的宦官以引薦。李孜省是成化年間最為煊赫的傳奉官,亦是“始則結交太監梁芳、韋典、陳善、以為援引之謀。繼則依附萬喜、萬達、萬祥,以通倖進之路”。62《明孝宗實錄》卷二成化二十三年(1487)九月丁未,第9頁。如弘治時宦官蕭敬,對畫家郭詡“啖以錦衣官”,希望通過以利相邀,以當作結交的手段。63[明]徐沁,《明畫錄》卷三,《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85年,第30頁。于是,在科舉之外,另有一條“夤緣中官以達內庭,遂得幸”的途徑,只要與有權勢的宦官打通關系便可驟至美官。而這也勢必形成獻媚鉆營、行賄趨利之風。王瑞疏中云:“以至廝養賤夫,市井童稚,皆得以夤緣而進?!?4《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四十七成化十九年(1483)十二甲申,第4185—4186頁。甚至連文人士大夫亦希望通過結交宦官以換取利益:“則不惟方士藉以干進,即士大夫亦以之希榮邀重矣?!?5同注15,卷三十四,第780頁。甚至李俊在率眾大臣的上疏中寫道:“今之大臣,其未進也,非夤緣內臣則不得進;其既進也,非依憑內臣則不得安?!?6同注14,卷一百八十,第4779頁?;鹿俚脛萆踔链偈姑耖g出現自宮的潮流,至天啟崇禎都屢禁不止。67同注49,卷三十《禁自宮》,第2757—2759頁;《閹幼童》,第2762—1763頁。

即便宮廷畫家不在文官系統中晉升,匠籍出身的畫家取得錦衣衛等這樣的高位,也令文士階級頗為不滿。王恕在《王端毅公奏議》便提出:

近年以來,無功而升,無能而進者日多一日。他如工藝之人、逋逃之徒、邪術之輩各尋蹊徑,得美職而服章服者,充滿朝市……匠人出身者止于工部所屬文思院、營繕所等衙門官敘用,俱不可以授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堂上官,庶不虛費錢糧,混亂名器。68[明]王恕,《王端毅奏議》卷六《同南京吏部等衙門應詔陳言奏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185冊,第574頁。

職是,明中葉以降,文官貶低宮廷畫家,原因有三。其一,不論升文官還是武職,文官們普遍認為,市井庸流的職業不符合朝廷命官身份。這種任官制度不經吏部銓選,破壞了正常選官程序。其二,宮廷畫家轉而投靠宦官,以致“君子因廉而見斥,小人以貪而驟升”,其諂媚態度令文人清流不恥。69《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正統十四年(1449)十二月庚午,第3761頁。其三,宣德之后,書畫家基本傳奉升授為匠籍,文人鄙視宮廷畫家,轉化為敵視低階層的匠籍人員。匠籍畫家想跨越這條鴻溝,實現階級躍升,文人的社會地位與身份因此受到威脅,于是貶低與敵視,以至想把他們踢出新進清貴。匠籍升官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因而晚明畫論視院體畫家如寇讎,多稱“末流賤伎”“廝養賤夫”云云。70同注14,卷一百八十,第4777—4778頁。

盡管嘉靖后乃至明亡,傳奉授官也一直未停止。但嘉靖之后匠官授予錦衣衛武職及允許世襲的情況大大減少,畫家等技藝供奉人員通過傳奉大量寄祿于錦衣衛的現象逐步消失。71趙晶,《明代傳奉授官制度變遷考論》,載《故宮學刊》2019年第1期,第90—114頁。且隨著晚明吳門畫派影響日益擴大,嘉靖時期宮廷畫家便已經轉向文人畫風。許多宮廷畫家并非職業畫匠或軍匠出身,都系下層官員子弟或來自有一定基礎的文人家庭。吊詭的是,為何晚明對于院體畫家與畫風的攻擊不減反增?

原因或在于,晚明珰禍問題,喚起了文士對于相距不遠的閹豎擅權,傳奉日盛的記憶。清人趙翼精準概括了有明一代閹禍問題漸趨惡化的態勢:“明代宦官擅權,自王振始。然其時廷臣附之者,惟王驥、王祐等數人,其他尚不肯俯首……及汪直擅權,附之者漸多。士大夫之氣猶不盡屈也……至劉瑾,流毒遍天下。是時廷臣尚未靡然從風。是亦尚不敢奴隸朝臣也……迨魏忠賢竊權,自內六部至四方督撫,無非逆黨?!?2同注15,卷三十五,第840頁。王振、曹吉祥等宦官,雖皆始愛而終殺之。晚明閹黨亂政,世道則益頹。

雖歷來認為世宗馭宦官最嚴,但嘉靖中內官語朱象元云:“昔日張先生(璁)進朝,我們要打恭。后夏先生(言),我們平眼看他。今嚴先生(嵩),與我們拱手始進去?!?3同上。僅嘉靖一朝,便已先后不同如此! 據研究,萬歷時期兵變之頻,乃是明代中引人注目的。萬歷三十六年(1608)數月間,遼東一地便兵變四次。而兵變的原因,均與礦稅太監有關。74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史料》,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53頁。晚明因閹禍激起的民變亦不在少數。萬歷之后,討論宦官問題的奏疏、筆記亦明顯增多。

職是之故,閹禍問題愈演愈烈,直至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擅權禍國。齊、楚、浙、宣等黨投靠魏忠賢一派,與東林黨相傾軋。重新喚起了彼時清流文人對于前朝宮廷畫家夤緣內侍的記憶。百余年前明初畫壇的真實圖景早已消散,晚明的畫學寫作者,站在當下的歷史語境之下,重構與想象了明代繪畫發展史。從而隱沒了明初這段乖違常識、無法彌合的歷史。

四 宣德至嘉萬時期文人對院體畫家與畫風態度之嬗變

從宣德至嘉萬時期幾位代表畫家——戴進、沈周與文徵明的際遇,便可管窺明代前后文人對院體畫家與畫風態度之嬗變。

戴進雖由宦官所引薦,但與彼時閣臣交往甚密。據傳戴進容貌清迥絕俗,秀朗可掬。王直為其作《戴文進像贊》云:“皎素服其不緇,郁玄鬢其未星?!?5[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三七《戴文進像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2冊,第400頁。中書舍人夏昶與其為莫逆之交,并言戴進“博雅之士也,善寫山水,與余有舊好”。76[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錄》卷二,《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第7冊,第1021頁。戴氏錢塘故居中種滿筼筜翠竹,其清雅在京城官員中傳為佳話。夏昶為安撫友人的思鄉之情,特作數圖以贈,其一為《湘江雨意圖》(高士奇《江村銷夏錄》中亦稱《湘江風雨》),今不存。77同上,第1021—1022頁。王直在《抑庵文集》中收錄了為此卷所作序。78[明]王直,《抑庵文集》卷六《湘江雨意圖詩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1冊,第137頁。楊士奇集中亦有為此卷作《題戴文進湘江雨意圖卷》二首。

戴進與在京文官交往密切,亦可由戴進現存作品窺見。戴進所作《金臺送別圖》上有畫家自題“錢塘戴進為翰林以嘉先生寫”?!耙约蜗壬睘樾l靖,洪武中以能書入值文淵閣,進禮部主事。衛靖本人亦善畫,《畫史會要》記載其“善畫枯木竹石?!?9[明]朱謀垔,《畫史會要》卷四,《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第4冊,第562頁。畫中主人公正與諸官員拱手告別,書僮負笈匆匆上船,描繪了衛靖離京出任、同僚于江岸送別的情景。

現藏于蘇州博物館的《歸舟圖》(圖7),據后紙上李繼詩引,知作品中的主人公是罷官歸鄉的監察御史章珪。章珪,字孟端,江蘇常熟人,宣德年間以薦累擢監察御史,正統辛酉六年(1441)罷歸家鄉。同年七月,在朝京官為章珪或餞行或贈詩,戴進則為之配圖。卷后有楊蕭、徐珵、張益、劉溥等京都名公題跋。

圖7 [明]戴進,《歸舟圖》,絹本設色,縱36.5厘米,橫76.5厘米,蘇州博物館

《松石軒圖》卷引首有朱孔暘書,卷后附謝環、徐有貞題詩。謝詩云:“開軒習隱翠微中,自與塵寰迥不同,洗缽澗泉分石漱,支筇巖壑聽松風。有緣共結三生愿,無夢重思十八公,自是息心如止水,浮杯安肯渡江東。永嘉謝廷循?!?0單國強,《戴進》,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第146頁。此書稱此圖現藏于中國美術學院,但查閱《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未見,查《歷代著錄畫目》亦未見,圖片見《戴進,吳偉畫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21條??梢姶藭r戴進與朝中文官依舊關系契密,交往甚頻。雖然裂痕已經橫亙于文官群體與宮廷畫家之間,但尚未出現薰蕕之別的議論。

吳門領袖沈周,在繪畫方面亦不拘一格,取法諸家。沈周曾有一件《沈氏收藏卷》,現已不存。端賴杜瓊為此卷所作跋文,可知沈周所收藏卷中二十一位明初畫家為何人。令人訝異的是,作為后世口中“吳門領袖”、文人畫正脈的沈周,其收藏中并非盡是師法董、巨畫風的畫家,明初宮廷畫家亦不在少數,如郭純、戴進、沈遇等。其中曾師馬、夏風格的還有莊瑾、王(汪)質等畫家;師法北宋范寬、郭熙一脈的有沈巽、卓迪諸人。足見生活于明代中期的沈周對多元風格的欣賞。81[美]李嘉琳[Kathlyn Liscomb],《沈周所藏明初繪畫與吳派折中復古主義淵源》,雷雨晴譯,載湯志波主編,《耕石他山:海外沈周研究論集》,人民美術出版社,2023年,第1—46頁。

不僅在收藏實踐中,沈周在創作中亦體現出兼容并包的態度。與董其昌不同,沈周并無“確立正統”的興趣。前輩學者亦試圖還原沈周繪畫面貌的復雜性。82參見黃小峰,《真偽之外: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研究》,載《蘇州文博論叢》2012年總第3期,第153—164頁。臺北故宮藏有一卷沈周名下的《江山清遠圖卷》(圖8)。雖此卷真贗尚未有定論,但其題跋內容十分詳盡,值得注意。若為偽作,亦極可能是根據真跡臨仿而來?,F將跋文抄錄如下:

圖8 [明](傳)沈周,《江山清遠圖卷》(局部),絹本淺設色,縱60厘米,橫1586.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

昔年曾于錢鶴灘太史宅,賞玩夏圭、馬遠二公長卷,觀其筆力蒼勁,丘壑深奇,天然大川長谷。今之世無二公筆也。適吳學士匏翁持卷過余竹莊,視之,正昔年所觀之筆。余靜坐時,想二卷中筆力丘壑,迄今二十年矣。余對此卷摹仿合作一卷,可謂奇遇也。弘治癸丑仲秋日長洲沈周。

錢鶴灘即錢福,字與謙,自號鶴灘。跋文提到,沈周曾于其家賞玩夏圭、馬遠二幅長卷。二十年后,好友吳寬攜此圖過訪沈周。并于弘治六年(1493)得以有機會對臨原作。沈周對馬夏并無排斥之意,甚至慨嘆“今之世無二公筆也!”足見沈周創作觀念與收藏觀念一脈相承。

然而,迄于正德,文官不僅不與宮廷畫家來往,對待后者的態度亦急轉直下。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記載了一樁軼事,文徵明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院待詔。剛入翰林院時,便大為姚淶、楊維聰所窘,并揚言于眾人:“我衙門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3[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十五,第125頁。董其昌在《跋文徵明永錫難老圖卷》中未說姚淶而言龔用卿。清代梁章矩在《浪跡叢談》中引姜西溟《姚明山學士擬傳辨誣》所言,姚明山存集刻本中有數篇贈予文徵明的詩文,可證“其知衡山也深矣?!惫屎瘟伎≈涊d為不經之談,可備一說。參見[清]梁章矩,《浪跡叢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9冊,第166—167頁。楊維聰為正德十六年(1521)狀元,姚淶是嘉靖二年(1523)狀元,當時皆任翰林院修撰。足見彼時文官對于宮廷畫家之反感。雖文徵明亦非“宮廷畫匠”,楊、姚二人不免刻薄,但可管窺,彼時文士對于宮廷畫家的態度,與戴進在宣德年間受到學士的禮遇,可謂判若云泥。

對于院體之貶低,在彼時畫論中更是屢見不鮮。如屠隆《畫箋》云:“評者謂士大夫畫,世獨尚之。蓋士氣畫者,乃士林中能作隸家。畫品全法氣韻生動,以得天趣為高。觀其曰寫,而不曰畫者,蓋欲脫盡畫工院氣故耳?!?4[明]屠隆,《考槃馀事》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8冊,第198頁。

《五雜組》中記載文徵明作詩畫有“三戒”:“一不為閹宦作,二不為諸侯王作,三不為外夷作?!?5[明]謝肇淛,《五雜組》卷十五,《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837頁。體現了文徵明作為文人畫家的自覺與認同,并有意識地將自己與宮廷畫家“區隔”開來。從戴進、沈周至文徵明,文士對待宮廷“畫匠”觀感之嬗變昭然若揭,亦透露出明代各時期的群體的記憶與共識。

五 結語

明初畫家吸收古代繪畫傳統,并不局限于某一門類。畫家根據地域傳統、社會身份、創作目的與觀賞者喜好,綜合考量,靈活調整,選擇自己的具體風格。而這段史實,在晚明的畫史敘述中,卻湮滅隱卻,取而代之的是對于院體的貶低。明初至明末,本應連貫的知識地層,悄無聲息地斷裂。

究其原因,則肇始于永宣之際,宦官機構御用監取代了殿閣學士,成為宮廷畫家的選拔與管理者。欲入宮的畫匠紛紛倒戈,通過夤緣宦官以求進。宮廷畫家在晚明畫學書寫中的命運,在此時已鋪下了底色。

大量匠籍出身的畫家“傳奉官”制度獲得高級文、武官職,破壞了正常銓選制度,侵害了文人利益,夤緣之態更使珰勢益張。晚明閹禍愈深,江河日頹?!耙磺袣v史都是當代史”,晚明畫史的書寫者,乃是立足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構建了對于往昔的想象。

宣德時期,宮廷畫家戴進,不僅受到皇室貴胄,亦受到當時名公耳卿、文人雅士之青眼。成、弘時期,院體與吳門繪畫風格區別漸顯,但沈周依然取法諸家,于收藏與創作中呈現開放兼容的態度。而迄正德,不僅朝中文官對宮廷畫家不齒,作為文人業余畫家的文徵明,也要通過標立作畫的“三戒”,與宮廷畫家及中官劃清界限。由晚明回望明初的畫史著者,亦難免囿于當下的歷史結構之中。

借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體》之說,正是區隔意識造就了晚明畫派之分,而非相反。晚明珰禍愈烈,激發了文士身份的焦慮,以及對自我認同的訴求。而晚明士人、文人畫家與畫學著者,正是通過畫史敘事與建構,這項身份規劃和記憶工程,以實現自身的身份認同。

猜你喜歡
宮廷畫家
明代宮廷隊舞考論
優秀小畫家
歲朝圖 帝王宮廷篇
奇怪的小畫家
酷炫小畫家
夕為“皇室宮廷飲” 今入尋常百姓家
浪漫宮廷
宮廷古法白米飯
熱鬧的宮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