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問題研究

2023-11-26 03:07劉永會王振華
中國農業會計 2023年21期
關鍵詞:應付款科目集體經濟

劉永會 王振華

(作者單位:隴東學院)

一、村集體經濟組織演變

村集體經濟組織,是按照村或村民小組設置的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演變可分為四個階段,并向一種新的形式發展。

第一階段:20 世紀50 年代初,初步形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生于20 世紀50 年代初期的農村合作化運動。

第二階段:20 世紀5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末,發展壯大。1962 年9 月《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正式頒布,明確規定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是生產隊,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

第三階段:20 世紀80 年代以后,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逐漸淡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逐步形成。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模式轉為一家一戶模式。

國家實施脫貧攻堅戰略以來,農村基層組織力量進一步加強,國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多、經費大,各類農業、養殖合作社相繼成立,村集體經濟實力逐漸增強[1]。

二、甘肅省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的現狀及問題

甘肅省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一般委托鄉(鎮)管理機構(簡稱“村財辦”下同)代理記賬、核算,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專業的會計人員,大多由文書兼報賬員。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暴露出很多矛盾問題和風險隱患。

(一)會計核算不規范

科目設置不夠齊全,缺少明細科目,不能準確地核算負債、收入、支出等經濟事項。例如,專項應付款科目,未按資金來源、項目類別或年份等設置明細科目,或采用項目賬輔助核算的方式。應付款科目既核算財政專項資金,又有應付其他單位的材料款或者報銷款。

資產類科目未設明細科目,部分村資產未納入賬面核算,導致資產缺失,管理混亂。近幾年,財政扶持力度加大,各村基本都有完善的辦公場所,經濟好一點的村部建成辦公樓,辦公設備一應俱全,但財務賬面無資產信息,房屋建筑物、辦公設備、家具未登記,會計記賬時,借方記應付款科目,貸方記銀行存款科目,不符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核算要求[2]。

各類收入記賬不夠明確,部分收入納入核算管理。大部分收入以應付款科目記賬,對于專項應付款、財政撥入的辦公經費、其他收入沒有區分記賬,不能區分資金性質。票據管理松散,收入管理很少使用收費票據,導致一些外界捐助資金和公益性捐贈未入賬,形成賬外賬、小金庫。財政下撥的專項應付款核算不準確,資金到賬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專項應付款。使用資金時,借記專項應付款,貸記銀行存款。未能確認當年收取,對于形成的資產,未能確認基金。

支出記賬不規范,各類報銷直接從暫存款下賬,報銷沒有明確的審核流程,對于各類資金的使用沒有制度規定,各村報銷人員每次報銷時都困惑該筆花費能否用某項經費報銷。歸屬于公積公益金的資金未計入該科目。購入固定資產沒入賬,以應付款的形式直接付款,導致賬面資產與實際資產嚴重不符。

(二)預算管理缺失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于資金量小,延續以前的粗放式管理,無預算意識,各村未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未實施年度預算,每年的收支與當年的工作計劃不符。沒有對每年的收入進行估算,未能在年初以收定支,支出無規劃,沒有具體的支出項目,導致赤字嚴重或者出現大量的存量資金,對村集體經濟長遠發展沒有起到預算引領的作用。由于未實施預算編制,也就沒有項目儲備意識,未建立完善的項目庫。未列預算準備金,遇到突發自然災害或者發生數額較大的臨時救助時無資金可用[3]。

(三)“三資”管理混亂

1.資金管理

資金管理處于粗放式管理,銀行賬戶未實施分戶管理。目前,村財管理是以鄉(鎮)為單位,每個鄉(鎮)下轄有十余村,各村銀行賬戶未實施分戶核算,村財辦使用一個銀行賬戶記賬,再通過手工備查的方式管理各村的賬戶資金,這樣的弊端是不能一目了然地從賬面查看各村的賬戶資金,每個村不能從財務系統做到賬賬相符。

2.資產管理

近幾年,各村資產規模較之前擴大,資產管理未科學規范,資產未按類別建立臺賬未及時記錄資產的增減變動情況。資產管理也未能責任到人,進行妥善保管。資產未按期折舊,未按規定報廢,資產流失情況嚴重。

3.資源管理

資源管理意識淡漠,資源閑置浪費。村集體的耕地、林地、草地、荒山、灘、礦藏等,由于缺乏資金開發,造成資源閑置,或者被少數人低價購買,肆意開采,浪費嚴重,粗放式開采造成二次開采的難度更大。生態的破壞嚴重,恢復生態需要投入比開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4]。

(四)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主監督監管缺失

雖然在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方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等可以作為管理依據,但仍然存在自身管理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因為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村級財務監管存在困難,一些地方的管理和約束工作未能落到實處,進而出現財務機構工作人員濫用職權、違規違紀等現象。

由于村級財務未納入政府預算管理,預決算有村民委員會制定編制。農村財務工作并沒有真正做到公開透明,村民缺乏監督監管的意識,由于缺乏財務知識很少發表言論,部分村干部也很少虛心聽取村民意見。村集體經濟組織雖設監委會主任崗位,但部分成員法律意識淡薄,受財務知識限制,甚至存在包庇思想,民主監管的作用大幅降低。

(五)財務人員隊伍單薄,財務人員專業知識缺乏

會計人員隊伍單薄,由于工作環境條件限制,鄉鎮很難招到專業的財會專業人員,一般由鄉鎮指定一名鄉鎮干部負責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核算,通常沒有經過系統的崗前培訓,財務管理人員缺乏系統的財會知識和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造成規范村級財務管理的瓶頸。

三、關于規范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嚴把核算關,規范報銷程序

理清賬戶資金。各村銀行賬戶資金單獨管理,財務賬套可設總的銀行存款科目再下設子科目管理。做到賬戶余額一目了然,摸清家底,準確記賬,做到賬賬相符。

規范資金支出。村集體經濟財務支出主要包括村干部薪酬、辦公費用和非生產性支出、生產性支出及其他支出。其中,辦公費用和非生產性支出必須實施額度控制,對于生產性大額支出應實行一事一議制度。

規范會計記賬,做到賬賬相符、賬證相符。規范收支,收入方面,加強票據管理,做到應收盡收,防止出現“賬外賬”“小金庫”“坐支”等不合規現象。同時,支出上做到報銷流程符合財務規范,審批手續符合內控監管要求,報銷單據規范統一等。及時報銷,務必當年票據當年報銷,年末票據次年三月份之前完成報銷,加快資金支付[5]。

(二)實施預算管理制度

編制收支預算,使村級財務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促進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嚴格執行年初預算,循序支出,防止大量超支累計欠賬或不花錢不干事存量資金大的行為發生。年度預、決算向全村公開。

1.全面制定計劃

預算能夠總攬全局,起到導向作用。幫助各村管理人員通過謀劃具體的事項來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全盤考慮各種可能的情形。

2.緊抓預算執行

明確各村工作任務,有目標、有重點、有計劃地完成工作。通過落實預算,推進實際工作,達到年初設定的目標,是體現村集體業績的一種好的管理模式。

3.積極儲備項目

預算管理促進村管理者考慮未來發展,有助于增長預見性,避免盲目行為,各村根據發展需要,積極謀劃項目,儲備項目庫,申請大型項目,籌措資金促進經濟發展[6]。

(三)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

1.農村集體資金管理

(1)各類專項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包括中管省管黨費、中央及地方財政專項補助資金、東西部協作(天津)幫扶資金、互助合作資金、其他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各項資金等,以上資金屬于專項資金,根據下達文件所列的申報計劃使用??捎糜谥С洲r戶發展種植、養殖、民族手工業和鄉村旅游業等,培育適合當地的特色優勢產業,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購置生產設施、村道路修建、村內環境治理;貧困戶職業技能培訓,貧困家庭子女初高中畢業后接受職業教育(不含雨露計劃)等;對扶貧人口扶貧貸款給予貼息等。

不得用于:辦公經費支出,交通工具購置,通信設備購置,發放獎金、津貼和補助,修建樓、堂、館、所及職工住宅和大型基建項目,彌補企業虧損和償還債務等其他與扶貧無關的支出。

(2)各類扶貧專項資金取得的投資收益管理使用??捎糜冢阂皇强蛇M行再投資取得更多分紅;二是扶持各村農戶發展產業,養殖業、種植業、手工業等;三是發展村公益事業,如鄉村建設(主要為道路、房屋、設備等維修和發展公益性事業的設備、器材等固定資產購置)、衛生整治、改善民生(飲水、住房、生產設施)、公共安全、文體活動、防災救災、幫扶困難戶、資助學生、公益性崗位工資和勞務支出等;四是成員分紅。

不得用于:裝修辦公場所;購置通信工具或繳納個人通信費用;報銷非公務活動的租車費、差旅費等;挪用、出借其他個人或集體使用;請客送禮、支付村干部報酬或福利[7]。

(3)各類公積公益金。包括各類土地征地補償款及各類捐贈等。有指定用途的捐贈用于專門事項,其他各類可用于:一是提取福利費,慰問、幫扶困難群眾;二是彌補以前年度的收支虧損;三是集體公益事業(修建購置文體設施、維修道路、學校等);四是轉增村集體經濟資本。

(4)各類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和其他收入??捎糜诠芾碇С?、經營支出等各項正常支出(除了村干部工資、福利、獎金等支出)。

2.農村集體資產管理

農村集體資產是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籌資、投勞和通過國家扶持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而形成的房屋、建筑物、生產工具和生活設施及教育、醫療、交通、水電、通信等公益設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公司、合作社出資入股,根據投資比例擁有的股權和權益;村集體所有的牲畜、林木等資產。

各項資產按類別及時建立臺賬準確記錄增減變動情況,做到賬表相符。資產管理責任到人,妥善保管。資產按期折舊,按規定報廢,防止資產流失。做好資產處置、租賃、承包、轉讓等工作,盤活資產,實現經濟創收[8]。

3.農村集體資源管理

健全資源管理制度,加強資源開發利用。村集體與有開發意向和開發能力的公司或個人,就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資源進行合作開發利用。

(四)健全財務管理制度,使財務制度化、規范化、公開化

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根據《會計法》和相關的財會制度,結合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需求,制定適合當地經濟發展和管理需求的財務制度。制度制定應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財務制度,符合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和業務管理的要求,規范會計核算,有效解決現有問題。根據財政部門的規定,村集體經濟組織于每年度必須向社會公眾公開經費預算和決算,按規定向財政、審計等部門提供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其他會計資料,接受監督,不得拒絕、隱匿、謊報[9]。

(五)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人員管理

加強財務隊伍建設,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人員應具備上崗的必要條件,具有堅持原則,廉潔自律的職業道德,從事會計業務所需的專業能力,業務知識等。會計人員應當定期參加會計業務的培訓,保證會計人員財務知識和管理思維的更新。相關部門給農村財務管理人員提供發展的平臺和空間,在職稱晉升和個人進步方面給予激勵。會計人員任用方面要實行回避制度,嚴格按照國家相關制度規定執行。

猜你喜歡
應付款科目集體經濟
2024年擬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發布
村集體經濟是如何“無中生有”的?——楊陵區農村集體經濟的成長之道
壯大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新時代如何增加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
Song of Divination卜算子·昨夜月圓
村集體扶貧資金會計處理
關于轉移支付資金核算的幾點看法
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6年10期)2016-04-17
企業采購和應付款風險問題探究
奔跑吧,村集體經濟組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