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優化路徑
——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

2023-11-28 10:31魏慶義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研究型本科生案例

魏慶義

(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一、問題的提出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占領世界科技高地的關鍵在于培養能夠為科技創新做出卓越貢獻的創新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突出地位:“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保?]長期以來,我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受制于單一的外部建設邏輯[2]126,存在出口較窄[3]、產教結合不夠、制度支撐不足等突出問題[4]。 新時代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需要明晰未來多樣化的可能路徑,打破單一模式的局限與路徑依賴。 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中國式研究型大學的“試驗田”,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可以提供中國式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的全新圖景,為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多元道路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借鑒。 首先,新型研究型大學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環境”。相較于“傳統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究型大學創新大學理念,采用新型管理方式,創新辦學模式,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創設出全新環境[5]。 其次,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具有“原生性”。 相較于在傳統研究型大學框架下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局部改革,新型研究型大學更多的是在新的研究型大學理念以及形態變革的基礎上,自下而上生發出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 這體現在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建校伊始就普遍將“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建構獨特的培養模式。 最后,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融通變革基礎科學研究范式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試驗田”[6],表現出面向基礎學科研究和跨學科研究[7]、堅持“產”“學”“研”“用”結合、促進科學的本土化應用等特征[8]。 基于此,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可能呈現出面向基礎學科知識生產與應用的“新面向”。

新型研究型大學為中國未來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繪制了一幅藍圖,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則是新型研究型大學藍圖中的核心環節。 總的來看,新型研究型大學在理念、辦學模式、知識生產等方面的特征雖被已有研究所揭示,但這些特征在實踐中如何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互嵌,形塑了什么樣的培養模式這一核心問題尚未厘清。 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又需要哪些進一步的優化舉措更是值得深入討論的話題。 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內容分析的多案例方法,挖掘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要素,著重闡釋其運行機理并提出優化建議,補足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藍圖,以期為我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供鏡鑒。

二、研究設計與展開

(一)案例選取

在案例選擇方面,為了確保研究案例的準確性和典型性,本研究選擇中國科學院大學、上??萍即髮W、西湖大學以及南方科技大學作為案例。從案例選擇的準確性來看,這4 所高校均屬于新型研究型大學,并且以開展精英化本科教育,實施科教融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重要任務。 從辦學規模來看,這4 所高校辦學規模相對較小,其中南方科技大學本科在校生4 839 名,上??萍即髮W本科在校生1 763 名,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在校生1 640 名。 西湖大學于2022 年開始招收本科生,首批招生規模為60 人。 從案例的差異性來看,這4 所高校具有較為明顯的內部差異性。 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是依托中科院這一科研機構創辦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1964 年建立,2012 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 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上??萍即髮W是由上海市與中國科學院共辦共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學,2013 年獲批設立。 西湖大學是由社會力量舉辦,2018 年獲準設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則是由深圳市重點投入建設,廣東省主管、2010 年教育部同意籌建的“省管市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從大學排名來看,這4 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存在一定的層次差異。 總體來看,中國科學院大學排名最高,南方科技大學、上??萍即髮W次之,西湖大學的排名相對較低(見表1)。

表1 4 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基本信息

(二)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多案例設計

案例研究方法目前已經形成了相對明確的研究流程。 案例研究需要經歷啟動階段(創設初始理論框架)、案例抽樣階段(選取啟發性案例)、資料搜集與分析階段(搜集多種資料)、與文獻及相關理論的對話階段(解釋研究結果)以及最后的形成研究成果(論文撰寫)階段[9]。 在具體的形式選擇方面,本研究選擇整體多案例研究設計,旨在通過多案例的比較與整體分析建構新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典型模式。 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根據問題以及資料的性質,選擇使用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method)是一種系統分析各種類型傳播信息的質性和量化相交叉的方法。 該方法旨在挖掘存在于任何類型信息(包括文本材料、視頻、圖像等)中感興趣的主題,如字詞、段落、消息源、鏡頭、場景等,一旦確定分析單位就可采用質性、量化或混合方法開展研究。 內容分析法最初起源于新聞傳播研究,后在政治學、管理學、語言學以及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中廣泛應用[10]。 從方法層面看,內容分析法適合對新型研究型大學各種類型的資料(書籍、論文、網絡資料、訪談文本)進行歸類、抽象,進而總結新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的模式,為進一步深入的理論分析奠定基礎。內容分析法首先需要確定分析單元與編碼規則,其次,對研究資料進行概念化和操作化編碼。 最后,記錄并計算編碼結果再進行分析,得出研究結論[11]。

(三)資料搜集

案例分析方法的數據來源有:文件、檔案記錄、采訪、觀察、實物證據等[12]。 考慮到資料搜集的真實性、代表性和可得性,結合案例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的特點,研究采用以下資料:(1)案例院校網站上有關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信息,包括有關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介紹、培養方案、新聞報道等。 案例高校網站資料代表了案例院校展示的內部官方話語的信息。 (2)知乎、豆瓣等網絡平臺中案例高校學生對于培養模式的感受和評論。 此部分資料貼近大眾話語,有助于獲取學生的感知信息,彌補宏觀敘事的不足(見表2)。

表2 資料搜集表

案例研究的質量指標包括建構效度、外在效度、內在效度與信度4 個方面[13]。 首先,研究使用多元的證據來源(官方文件、網絡資料)以形成相互佐證的“證據鏈”,保證研究的建構效度。 另外,通過案例間的相互驗證,建立整體的案例研究數據庫,提高研究的外在效度。 其次是將編碼結果帶入案例中進行情景分析,尋找競爭性觀點以完善編碼結果,提高研究的內在效度。 第三是采用分段式編碼的方法,預留1/3 的資料檢驗編碼結果的理論飽和度。 在編碼過程中,研究首先識別編碼材料中的意義單元,將其納入對應的主要類屬之中。 待全部分類完畢后,對各主要類屬中的編碼條目進行梳理,歸納出該類屬之下的主要維度,并提煉維度特征。

(四)研究展開

對案例資料進行編碼。 在編碼結束后,共形成由6 個主要類屬、21 個次要維度構成的編碼表(見表3)。 之后,研究結合預留資料對編碼結果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發現其均能被納入已有的編碼結果中,未出現新的類屬以及維度,說明編碼結果的理論飽和度較為理想。 編碼發現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類屬包括培養理念、培養制度、課程體系、教學建設、實踐活動以及資源保障6 個要素。

表3 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編碼表

三、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一)理念定向:培養兼顧學術創新與個性發展,統整全球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理念在人才培養模式中起著引領與定向作用。 新型研究型大學以拔尖創新人才作為本科生培養目標,建立起了重視學生個性化與全面發展,圍繞學術導向,樹立學生全球視野、厚植學生社會責任與使命感的培養理念。 此外,創造性人格的養成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案例大學將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科研潛質作為重要的任務,致力于使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人格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在促進學生個性化與全面發展方面,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將開辟本科生成長的多元空間作為重要理念,打破單一培養模式的限制。 例如西湖大學在培養理念中明確指出:“根據學生的興趣與專長,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這也是新型研究型大學可以建設可塑性人才培養流程的原因。 其次,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研究型大學的本質特征。 這意味著新型研究型大學需要把培養學術型人才作為自身的重要使命之一。 新型研究型大學在理念層面緊緊圍繞學術導向,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追求學術卓越,使學生養成扎實的學科基礎與卓越的創新能力。 比如南方科技大學在本科生培養理念中提出:“尊重學術差異,崇尚學術創造與創新,追求學術卓越”。 在此理念下,新型研究型大學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術創新機會與資源,廣泛吸納本科生參與科研。 最后,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新興的、探索中國本土特色研究型大學的“試驗田”,兼具國際化與本土化雙重特性,這同樣集中體現在其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方面。 新型研究型大學要求本科生具有寬廣國際視野的同時,還要求養成深厚的家國情懷,服務社會。 可以說,培養理念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思想藍圖”。 正是在上述培養理念的賦能下,新型研究型大學打造獨特的課程教學體系,開設創新的實踐活動。

(二)制度支撐:學生社區式書院制、全程全員導師制與寬松的專業選擇制度

書院制和本科生導師制是新型研究型大學實現本科生個性化培養與全面發展理念的重要組織制度支持。 書院制起源于十三世紀的牛津大學[14]。 本科生導師制同樣起源于十四世紀的牛津大學,被譽為鑲嵌在牛津大學皇冠上的一顆“耀眼寶石”。 而后,這兩項制度逐漸被世界各國的大學所效仿。 書院制和本科生導師制在引進我國的過程中分化出不同的模式,例如書院制分化為“書院—學院”一體化模式、“書院—學院”雙院制模式以及學生社區模式。 導師制則可分為高年級導師制和全員全程導師制兩種類型[15]。 目前,設置書院已經成為中國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6]。 新型研究型大學除中國科學院大學未設置書院外,其余案例高校均采用了“學生社區式”的書院制模式,即以學生公寓以及若干配套設施為單位組成書院。 “學生社區式”書院既是促進不同專業、不同背景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共同體,也是對學生的課程選擇、學業發展提供支持的指導中心,特別是導師制的引入使得學生不至于在相對寬松可塑的培養流程中迷失方向。 南方科技大學將書院制與導師制互嵌,由書院為本科新生分配學業導師,導師為全職教授,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方面的意見。 上??萍即髮W同樣是在書院制框架下為學生分配導師,探索由不同學科專業導師組成的小組形式,更好地指導本科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規劃。 西湖大學在書院制框架下為學生配備“書院學長”,由經驗豐富的博士研究生擔任。 中國科學院大學選聘一流科學家擔任本科生導師。

大類培養與寬松的專業選擇制度也為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培養所采用。 南方科技大學采用“2+2”培養模式,本科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導師建議,在第一學年結束后或第二學年結束后選擇所要修讀的專業。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在完成入校后約一年半的公共基礎課學習之后,可以獲得再次選擇專業的機會。 這種“大類培養”+“專業選擇”的模式既依賴于書院制和導師制的實施,也為案例大學構建真正通專結合的課程教學體系提供了制度支持。

(三)課程體系與教學建設:促進全面發展,扎實數理基礎的可塑性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教學

課程教學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流程的核心環節。 新型研究型大學充分發揮自身面向基礎學科的優勢,堅持學術導向的培養理念,十分重視本科生數理基礎課程的學習,將其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之中,實現通專結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在此基礎上,凸顯學生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學習的可塑性。 中國科學院大學采用“三段式”培養模式,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習階段、專業課學習階段以及專業實踐學習階段。 在公共基礎課學習階段,學生們將會重點學習通識課程以及數學、物理和語言類等基礎性課程。 南方科技大學構建了由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素質培養、基礎能力培養、人文社科基礎、自然科學基礎以及大類專業概論六大模塊構成的通識教育體系,包括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所有學生必修人文類、社科類與藝術類通識課程10 學分。 通識教育課程合計要求85 學分,其中要求學生修讀22 學分以上的數學類以及物理類通識教育課程,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實現“全人”發展的基礎上,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專業課程設置同樣體現出較強的可塑性。 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為學生設置的專業選修課較為豐富,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空間。通過分析培養方案發現,在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大多數開設專業中,所提供的專業選修課的合計學分高于專業必修課的學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選擇相應的專業選修課進行修讀。 在課程教學方面,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重視通過全英文與雙語教學接軌國際,通過項目制、小班化教學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 采取“名師上講臺”等措施,真正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 并且,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高水平、國際化的師資隊伍,致力于選聘具有頂尖學術造詣的人才。通過搭建教師之間溝通與研討的平臺,啟發教師的教學智慧,提升教學效能,真正將課程體系轉化為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實際效能。

(四)實踐活動:面向學術創新創業的可塑性延展

在做好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的“必答題”之外,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還拓展課程體系的邊界,面向學術創業,設置創新創業、創新實踐方面的“選答題”課程。 不拘泥于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的固定課程模式。 首先,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專業設置以理工類為主,在加強專業知識實踐應用方面有較大拓展空間。 西湖大學的本科生課程分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基礎實驗課、綜合實訓與自主發展五大模塊。 課程設計注重知識學習與實踐研究操作有機結合。 其次,新型研究型大學將創新實踐納入小學期課程與選修課。 南方科技大學系統設計與智能制造學院開設了面向創新實踐的“項目驅動式”新工科暑期課程。 該課程集中于小學期開設,基于問題導向,吸納不同學科的本科生參與,共同進行項目設計與開發。 上??萍即髮W利用與百森商學院合作的優勢,利用在線教學的方式開設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課程。 將世界前沿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引入本科生課程體系。 可以說,新型研究型大學開設的實踐課程、創新創業課程較為充分地展現了促進知識應用與轉化,實現學術創業的理念。 這些課程對于拓寬學生選擇余地,增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可塑性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活動的意義在于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開辟多重的發展空間。 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為本科生提供豐富的海外交流機會、進入頂尖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的機會。 西湖大學發揮自身研究型大學的優勢,以一流科研引領一流教學,采取“本科生導師制”“獨立課題制”培養模式,為每位同學配備專屬科研導師。 西湖大學實施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設置科研實踐學分,引導學生走進實驗室,通過探究性課程和寓教于研的教學體系。 新型研究型大學為本科生提供的海外交流項目資源豐富,這首先體現在項目的海外合作院校選擇范圍較廣,形式多樣。 南方科技大學的海外合作項目涵蓋十余個國家和地區,既包括長期的聯培項目和學期項目,也包括短期的交換項目和暑期課程。 其次,海外交流項目資源的覆蓋率高。 西湖大學的本科生從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開始,均可前往西湖大學合作的知名海外研究機構或大學學習。 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生公派赴境外學習交流實施細則》提出各年級本科生赴境外交流的人數不少于本科生總數的50%。

(五)資源保障:設施資金投入搭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堅實平臺

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建校時間短,校園環境優良,硬件設施較為完善。 得益于充足的資金投入,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師資隊伍和硬件設施配備方面走在前列。 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高水平、國際化的師資隊伍,致力于選聘具有頂尖學術造詣的人才。 南方科技大學教學科研系列教師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經驗,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 的大學工作或學習的經歷,師資隊伍中高層次人才占比約65%。 高水平的師資人才隊伍使得新型研究型大學可以在實施高質量的課程教學、學術創新活動開展方面形成優勢。 西湖大學計劃建設本科生書院大樓,每所書院都設有公共休息室、自習室、咖啡廳、共享廚房、洗衣房、瑜伽房、健身房、咨詢室、學生組織和社團活動室、游戲室和多功能廳。 利用完善的基礎設施為學生社區式書院的運行提供平臺。 此外,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重視對于本科生學習、科研、交流的資金資助,激勵本科生積極學習,參與科研創新實踐與海外交流。 南方科技大學設有優秀學生獎學金、書院獎學金等綜合類獎學金。 為鼓勵本科生科研,南方科技大學對學生參加學科競賽進行資助和獎勵,鼓勵本科生積極申請“大創項目”和“攀登計劃”等科研項目經費。 同時學校通過設立本科生境外學習資助、深圳大運留學基金等促進學生境外交流。 最后,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建立本科生創新創業平臺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上??萍即髮W技術轉移辦公室創辦創業早期學堂(Startup School),旨在服務知識產權及其商業化,培養學生成為企業創辦者,為在校師生提供創業實踐教育與培訓。

四、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總結與問題審視

(一)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總結

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吸收國內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做法的基礎上做出了較多新的探索。 首先,新型研究型大學在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同時注重夯實學生的數理基礎,利用多樣化的創新創業課程以及實踐活動打造面向全員的可塑性培養流程,打破了“特區式”培養的桎梏。 其次,新型研究型大學在融入個性化、學術化、國際化培養理念的同時,重視與社會需求的銜接。 再次,將學生社區式書院與全程全員導師制互嵌,真正打造師生共同交流的共同體。 最后,發揮資源、資金與環境優勢,加大對本科生的資源傾斜力度。

按照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資源是創新活動的必要條件,資源分為物質資本資源、人力資本資源和組織資本資源三類,而資源具有異質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新”舉措與新型研究型大學之“新型”有著密切關系。 第一,新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獨特理念來自于其本身的“試驗田”定位,體現了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組織資本之“固定性”資源。 這必然要求其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國際化”“個性化”“學術導向”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的本土情懷,對接社會的需求。第二,培養制度的特色來自于新型研究型大學較高的師生比和扁平化的學院設置,體現出組織資本資源的“異質性”。 這四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招生人數較少,師生比在1 ∶10 左右,大幅高于“傳統研究型大學”,可以為學生社區書院和導師制提供良好的條件。 相較于“傳統研究型大學”較多的院系數量,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院系設置較為扁平化(南方科技大學設置有7 個二級學院,西湖大學設置有3 個二級學院)。 這為突破學院間壁壘,在校級層面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資源的統一設置創造了條件。 第三,課程設置重視數理基礎與創新創業實踐則得益于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獨特使命,一方面要面向基礎學科領域的重大創新,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學術創新創業帶動新型產業的發展。 第四,新型研究型大學提供的豐富科研、實踐資源來自于其地理位置、資金支持的突出優勢。 可以說,新型研究型大學優厚的科研條件來自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大量的資金投入。 杭州市明確全力提供西湖大學辦學所需用地用房、設立民辦教育專項資金重點資助西湖大學發展等。 另外,新型研究型大學位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創新創業文化較為濃厚,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

(二)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問題審視

新型研究型大學按照其理念構型,在獨特的資源稟賦下實現了自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但這并不意味著新型研究型大學建立了理想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具體來看,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不足體現在以下方面。

1. 培養理念呈現同質化趨向

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培養理念表述方面的同質性較高,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內容基本上都包括扎實的學科基礎、卓越的創新能力、寬廣的國際視野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等方面,突出的特點包括培養的個性化、國際化以及學術化。 總體上,新型研究型大學雖在一定程度上立足于社會責任、家國情懷方面突出了培養理念的特色,但是從橫向比較來看,對于學科基礎、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的強調并不能使新型研究型大學在理念方面與“傳統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征進行更加明顯的區分。

2.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特質要素尚未充分凸顯

新型研究型大學目前采取的有關拔尖創新人才實踐舉措還較為依賴國外的經驗,對于本土培養模式的構建和反思還比較缺乏。 例如本科生榮譽項目借鑒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等高校的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本科生科研則來自于二十世紀末以來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改革中的經驗[17];書院制取材于英國古典大學的學院制管理探索[18]。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學習發達國家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經驗可以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但是作為中國式研究型大學的“試驗田”,新型研究型大學有必要更加鮮明地體現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國式經驗。 目前來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尚處在探索階段,本土培養措施的創新還相對不足。

3. 培養模式創新依賴物質資源投入

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快速崛起來自于政府或者民間資本的大量投入。 案例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同樣具有資金密集型的特點,完善的校園基礎設施依賴于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全球聘任的強大師資隊伍,實現書院制、全程全員導師制、雙語教學、小班化教學的培養環節的有效運轉也離不開充足的辦學經費的支持。 雖然充足的辦學經費促成了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創新,但是也應當警惕其可能帶來的局限性:一是過于依賴資金投入可能違背新型研究型大學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變革的初衷。 二是大量資源投入的模式受制于各校的地位和稟賦,這可能造成重資源投入的模式無法有效地推廣復制。

五、新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優化路徑

(一)完善多樣性:在實踐探索基礎上豐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獨特理念

我國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理念方面存在“貪多求全”的問題,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2]135。 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新興的中國式研究型大學的“試驗田”,必須形塑自身獨特的培養理念,要在恰當的機遇與自身的努力下突破制度化的束縛,形成自己的專屬特色[19]。 目前,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數量較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雖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自身特色,但總體而言還較為單一。 事實上,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組織結構以及運行模式尚處在探索的過程中。 目前的幾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打下了樣板,但并不意味著后續出現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必須遵循已有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固定模式。 隨著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勢必會有不同定位、不同特色以及不同模式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出現。 未來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會進行更多的前沿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學也需要在廣泛的組織試驗中豐富自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獨特理念,崇尚“和而不同”。 已有新型研究型大學同樣需要在未來的辦學探索中進一步豐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提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適應二十一世紀發展需求,解決全球挑戰的卓越人才。 總體來看,新型研究型大學在產生伊始,如何構建自身的拔尖創新理念是沒有經驗可循的,因此往往吸收國外先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在此基礎上突出自身特色。 但新型研究型大學絕不是對國外先進院校的簡單復制,必須扎根本土,探索適應中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最終實現“國際”和“本土”理念交融基礎上的創新。

(二)凸顯要素創新:探尋中國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特色要素

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新生事物,其發展成長相較于“傳統研究型大學”的自主空間更大。 外界對新型研究型大學賦予了較高的期待。 從資源基礎理論的視角來看,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辦學方式靈活、院系設置扁平化(組織資源)、資金充足(財政資源)、師資力量雄厚、師生比高(智力資源)以及學術邏輯主導(聲譽資源)的特點。 這意味著新型研究型大學有更多可能去探尋中國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特色要素。 可以說,形成中國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特色要素既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應有之義,也是增強我國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的時代命題。 這要求新型研究型大學不能被已有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所束縛,必須要在思想和行動上打破路徑和要素依賴。 具體而言,新型研究型大學探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特色要素可以遵循以下幾條路徑:第一,以科教融合探尋“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新模式。 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智力密集的突出優勢,推進基礎科學研究的范式創新是其重要使命。 這意味著新型研究型大學可以抓住基礎學科研究創新這一關鍵點,推進科學研究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發揮“知識溢出”效應,以科學研究反哺人才培養。 第二,以產教融合拓寬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可能空間。 就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而言,其定位不僅僅在于輸送前沿的科研創新人才,也在于培養面向業界需求的技術專家和企業家。 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新型研究型大學面向科學本土化應用的理念相契合。 依靠較為完善的科研成果轉化平臺,良好的地理位置優勢,實現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學術創業結合過程中的創新是一條可行路徑。

(三)更新驅動力: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長效機制

目前,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構建的創新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充足的辦學經費支持。 當然,在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初創階段,充足的資金支持是必要的。 但是也應該警惕資金驅動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舉措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對于外部資源的依賴往往是不可持續的[20]。 要拓寬辦學資源通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首先應該和國家以及社會需求形成密切互動,聚焦人才培養的效用,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著眼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系統內的要素優化,集約利用辦學資源,重視資金投入的邊際效應。 作為創新驅動戰略發展的新動能,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正在形成一種協調、開放和共享的交集[21]。 新型研究型大學應當加強校地合作,形成“創新人才培養—創新成果產出—技術轉化應用”的良性循環,打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之間的聯系。 政府同樣應該加強新型研究型大學科技園以及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等設施的建設,促成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打造合作共贏的校地關系。 凸顯動力機制的創新,新型研究型大學必須充分尊重人才培養規律,加強對于自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和反思。

猜你喜歡
研究型本科生案例
國有企業研究型審計思考與探索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時軍:定錨現代化研究型醫院
定錨研究型人文醫院
中醫藥大學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改革初探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探索如何提高藥學本科生實習的質量
研究型教學模式在線性代數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