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特征、困境與優化路徑*

2023-11-28 10:31余利川朱建軍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研究型理念大學

余利川 朱建軍

(1. 寧波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2. 中國礦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在知識經濟時代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才需求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創新型人才成為社會需求的“爭奪地”。 隨著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上??萍即髮W等以“小而精”“高起點”為特點的新興大學出現,建設新型研究型大學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2020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強高?;A研究,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 2021 年3 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推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 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推動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

新型研究型大學是研究型大學群的一個橫向分類,分類的要點是“新”[1]。 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一種新的理念、新的發展模式,相應定位、辦學愿景、學校使命等文化建設都將推動新一輪的大學改革。 大學文化彰顯大學辦學底蘊,文化建設作為高校乃至國家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其核心內容是文化培育與弘揚[2]。 文化涵育指將外在的文化理念與要求通過一定媒介與實踐化育為個人或組織的內在修養過程,是認知、認同與實踐的統一[3]。 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在借鑒國內外先進教學理念、辦學愿景、發展目標等建設經驗過程中,突出建構并發展其自身的組織文化理念,實現文化育人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同時,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高校發展的新模式,在國內尚且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更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積淀文化發展的經驗并內化為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穩定而深遠的內部動力。為此,研究聚焦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實踐,通過比較研究、文獻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依據組織新制度主義的文化—認知理論分析并提煉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共性特征,剖析其實踐困境,并對比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不同模式,為推動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提供有益的智慧支撐與經驗參考。

一、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整理

首先,在綜合考慮國內外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狀況的基礎上,通過文獻搜集、相關報紙、會議報告、碩博論文等官網搜集有關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案例資料與國家和地方的政策資料。 其次,選取8 所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研究對象,包括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上??萍即髮W、南洋理工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和俄羅斯斯科爾科沃技術學院,編譯案例大學的官方網站搜集信息。 最后,對所收集的文本資料作分層面、系統性的整理。 從理念、目標、愿景、校風校訓、辦學定位等精神文化層面整理數據,包括:制度體系、治理體系、學系體制、學科設置等制度文化以及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 在綜合分析其在文化層面共同特點的基礎上,以圖表呈現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特色(見表1)。

表1 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特點

(二)案例分析

采用多案例比較法,針對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過程與特點,通過多個案例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共性與差異。 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社會上的新興大學,國內與國外的發展進程具有很大的差距,在兼顧國內外發展狀況的基礎上,選取了8 個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研究對象。 所選取的案例大學為國內外知名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其理念、體系、制度都不同于傳統高校且具有共同特點,契合本文的研究主題。 首先,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上??萍即髮W作為國內新型研究型大學的代表,在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設計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將拔尖創新型人才當做學校的培養目標,以“小而精”、研究生教育為主作為辦學特點。 致力于朝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相較于國外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國內新型大學的發展經驗尚且不足,缺乏對新體系、新辦學模式的深度認知。 國外的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和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等典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在辦學體制與內部文化設計上都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治理體系上采用企業化的管理方式,通過自身的實踐確立辦學理念與培養模式,學科體系聚焦于生物學、工程學等前沿學科,以問題導向培養應用型、創業型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學以全新方式探索研究型大學的新形態,從一開始就站在科技創新的前沿,其文化理念與涵養機制能夠體現其辦學特色,更深層次來說能夠體現未來高校辦學與教育改革的方向與趨勢[4]。 分析新型研究型大學理念涵育實踐,能夠厘清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路徑與特色,挖掘出當前文化建設存在的困境與障礙,并為未來新興大學和傳統高校在文化涵育方面提出優化路徑與對策。 通過案例分析,新型研究型大學都注重創新文化的培育,以新理念、新定位、新目標打造學生教育的新模式與師資發展的新戰略。 采用更為靈活的體系制度,包括學系體制、學科設置與管理制度,維系文化發展的傳播性與可持續性。

(三)理論基礎

研究以新制度主義的文化—認知理論作為理論分析框架。 組織社會學視角下的新制度主義認為除了正式且具有懲戒效應的規制性制度之外,推動組織制度建設還應注重文化信念、文化認同等非正式制度,即:同正式制度契合的建構形成的意義傳遞與意義強化過程[5]。 文化—認知理論認為組織中的個體行為與認知由特定的組織文化框架與環境所塑造,一定的組織文化理念約束與引導主體的行為并逐步內化為個體自身穩定的內在理念與基本判斷。 組織文化通過外化于符合規范的行為模式后,逐漸形成組織共有的信念體系或共同意義框架,也就是理念建構或文化建構功能實現的過程。 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不同于常規高校的制度與文化理念,從而決定其文化建構的內在獨特性。 將文化—認知理論同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制度、理念與學科建設相結合,提煉出其共同特征,即:創新文化重塑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創新文化氛圍;新理念構建制度層,發揮文化引領與規范作用;特色理念打造學科體系,涵育與人才發展契合的新型文化。 以文化涵育推動組織制度建設,從而形成文化理念、打造文化框架,涵育文化發展,其中涉及促使組織個體思維方式轉變、組織文化慣性克服和個體行為規范的多個方面。 因此,文化—認知理論可以對其文化涵育中的共性與差異分析做出貢獻,具有一定的理論優勢與適用性[6],能夠為探究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共性特征、實踐困境和優化路徑提供理論支持。

二、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特征

新型研究型大學是新生的“大學群”,具有研究型大學的基因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同時具有獨樹一幟的特色。 文化是培育高校內核精神、培養高質量人才的“軟平臺”,新型研究型大學以其新穎的體系制度與目標定位,探索適合其組織發展的文化涵育實踐。 為此,研究從人才培養、治理體系與學科體系3 個維度探討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特征。

(一)將創新精神融于人才培養

新型研究型大學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將創新作為其發展的“代名詞”。 創新文化的涵育是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主要特色之一,以理念涵育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推動高質量學術成果產出與創新前沿人才的培養,進而推動學校的創新發展。 新型研究型大學遵循創新人才的培養規律,將培養的內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與提高,這是對“錢學森之問”的回答[7]。 所謂“錢學森之問”,核心的問題在于“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且創新的東西,‘冒’不出杰出的人才”。 “錢學森之問”對高等教育創新模式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側面反映出大學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深層原因,即現行培養模式不能完全適應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新型研究型大學將創新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包括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塑造與教師學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首先,在人才培養理念上,以理念涵養文化,促成創新文化的形成。 佐治亞理工學院在對人才培養理念的設計上,吸取非理性決策、認知偏差和變化拮抗等理論,構建了旨在推動高校教育質量發展的“刻意創新”理念[8]。 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以培養應用型、創業型人才為理念指引,旨在向社會提供更多具有先進創新能力的人才[9]。斯科爾科沃技術學院以培養頂尖創新人才為理念,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10]。 其次,在人才培養體系方面,打造創新體系載體,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 文化需“有形”和“無形”的載體承接文化的內涵,達到文化維系的目的。 南方科技大學確立了以“書院制、學分制、導師制”(三制)和“個性化、精英化、國際化”(三化)為核心的特色培養體系,旨在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創新能力[11]。 斯科爾科沃技術學院以創新為基礎,打造特色的CDIO 培養模式。 最后,在教師培養戰略上,發揮教師的創造性,鞏固創新文化發展。 師資是大學科研進步的中流砥柱,教學理念對于學生的培養有潛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影響。 新型研究型大學注重教師隊伍的能力培養,如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發起的“研究員計劃”,南洋理工大學開展的“南洋助理教授計劃”,以及南方科技大學PI 制度的實行,都旨在提高教師能力的基礎上,發揮教師隊伍的“創新帶頭”作用(見表2)。

表2 新型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特色

(二)以全新理念涵育治理體系

新型研究型大學是誘致性與強制性制度變遷同向聚合的產物,這也是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生邏輯。 制度層的頂層設計是文化涵育的重要陣地,將新治理理念與高校管理制度相結合,是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另一特色。 首先,在學系體制設置上,南洋理工大學秉持“教授治?!钡墓芾砝砟?,將更多的權力賦予所屬的院及院內教授,就商學院和文學院而言,其教授和副教授兼任院長、副院長或主席等行政職務,共同參與大學學術活動與行政工作。 此外,理學院的組織成員主要由經理與經理助理組成,在行為模式上逐步形成了類似于企業化的管理模式,推動了管理體系的創新。 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系體制建設在“教授治?!钡睦砟钕滦纬闪私淌谥螌W、企業管理于一身的管理體制,有利于協調新的管理價值理念與傳統學術價值的關系,推動新的制度文化在學院內慢慢孕育并成長(見表3)[12]。

表3 新型研究型大學管理制度特色

其次,在管理體制設置上,以文化層建構特色的制度層,將文化更好融入大學管理制度。 在南方科技大學成長起來的“杰青”、化學系教授譚斌表示,南方科技大學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能夠與南方科技大學一起奮斗、一起進步得益于其良好的氛圍,更重要的是全新的理念以及良好的制度。南方科技大學秉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辦學使命,初步建立起支撐一流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現代大學管理制度,全員聘任制、教師聘期考核制等制度的實行,在完善大學管理制度的同時,提高了科研人員進行學術研究的動力與活力[13]。 佐治亞理工學院秉持建成領先技術研究型大學、構建包容創新的學習社區、成為教育創新領導者的愿景,以靈活多變的組織結構為基礎,建立了以教務處長辦公室牽頭管理,多個基層職能部門與特設的教育創新委員機構共同組成的教育創新生態組織系統,推動了教育創新的管理、評估、決策組織等工作的高效展開。 韓國科學技術學院在治理體系設置上實行理事會制度,理事會成員不由政府任命,在保證大學靈活自主權的同時留有更多讓校內人員發揮個人能力的空間,促進文化發展的自主性與靈活性。

(三)以特色學科凝聚特色文化

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特點是“小而精”,主要體現在辦學規?!靶 迸c學科設置“精”。 縱觀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學科設置,其都聚焦于工程學、計算機和生物學等世界前沿領域,且注重跨學科體系的發展與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這與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理念不謀而合。 雖然跨學科體系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跨學科體系有其獨特性,通過跨學科體系培養應用型、技術型與創新型拔尖人才,將培養理念與目標融入學科設置中,通過日常教學、科研活動推動校內新型文化的養成,涵育與新型人才發展相契合的新型文化。

西湖大學堅持發展有限學科,聚焦基礎前沿科學研究,主要在生命科學、物理學、化學、尖端技術等學科[14]。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將“納米—生物—信息—認知”作為學科,打破原有院系設置,重組為5 個學院,即基礎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計算機與通信科學學院、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以及工程學院。 奧林工程學院強調新型工程學科,將工程、創業和藝術與人文三者結合起來,這就是所謂的“奧林三角”,不設院系,建立一個由卓越工程、創業精神和藝術、人文和社會科學組成的三維系統。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不設院系,而代之以四大支柱領域,即建筑與可持續設計、工程產品開發、工程系統與設計以及信息系統技術與設計領域。 斯科爾科沃技術學院通過打造教育支柱、創新支柱與研究支柱的“三大支柱”體系,面向俄羅斯前沿領域與關鍵挑戰開展跨學科的教育活動。 這些學科體系設置不僅是跨學科式,而且還是將應用學科與基礎學科相融合的跨學科領域,在促進學科發展的同時能夠培育良好的學術文化與創新文化,促進新型人才的培養與問題導向意識的養成。

三、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困境

雖然目前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文化涵育的實踐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實踐困境。 新型研究型大學普遍具有速成性的特點,表現在資金投入的密集性、師資引進的高流動性與科研產出的指標性等方面,不利于良好環境的形成與穩固,制度體系層面缺乏本土化特色,存在生搬硬套的固化模式。 結合新制度主義文化—認知理論的分析框架,將社會環境、規章制度、評價體系等因素引入其中進行分析。 具體來看,主要有良性環境難以形成、新舊價值理念沖突與內生動力不足三個實踐困境。

(一)文化涵育的良性環境難形成

文化作為支撐大學發展的精神支柱,在育人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型研究型大學以全新理念設計學科體系、管理制度與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新學風、新制度的形成,也促進了新型學術文化的傳播。 但是,由于新型研究型大學具有發展速度快、科研成果要求高等內生特點,導致有利于文化涵育的良性環境難以形成。 首先,在人才引進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學以發展速度快著稱,對人才選拔與引進要求十分嚴格,以高起點為特點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往往需要頂尖的創新型人才,導致學校內部人才流動性的加快,不利于學術文化的培養與維系。 在“破五唯”問題上,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建校初期就針對“五唯”問題進行了體系和文化層面的改革,倡導自由、開放的人才評價理念,建立新型評價體系。 但一些新型大學急于在排行榜上表現自己,在人才的選擇上往往更傾向于學歷背景豐富、學術成果光鮮、人才稱號卓越的教授與學者,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另類“五唯”文化的衍生。 追求快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要求產出量大、質量高的科研成果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打破原有的良好互助合作文化的培育,使得創新文化衍生為追求產量的無序競爭文化,不利于先進學術文化的傳承與涵育,而高品質的學術文化往往強調合作重于競爭。 其次,在學科建設上偏重于理工,難以培育良好的人文文化。 高校在學科設置上以人文學科奠基,以人文學科本身具有的尊重、愛護、團結協作等優秀文化為基點,融合學校理念打造校園與人文文化,從而更好地完善學校的精神文化體系,培養高雅的人文素養。 而新型研究型大學在學科設置上主要以工程、計算機、生物等前沿應用學科領域為主,較少關注人文學科發展,理工學科以實驗為主,在文化培育層面上缺少一定的精神積淀,對文化涵育難以形成穩定的培養與傳播環境,不利于校園理念的貫徹與人文文化養成。

(二)新舊價值理念與文化難融合

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新”主要表現就是以新理念為導航。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以“四大支柱”和“兩大集群”的全新理念來設計學生教學模式,以新文化為主要特點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教學實踐、人才評價、學科建設等方面存在舊理念與傳統學術文化的“影子”,阻礙了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過程。 從內部環境來看,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基本處于摸索階段,關于新體系、新模式方面的文化積淀較為薄弱。 雖然其在創立初期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文化體系和前沿的辦學理念,但根深蒂固的學術傳統與文化仍存在于育人實踐的方方面面。 在人才評價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學主張破除人才評價唯“帽子”傳統,人才選拔根據選拔對象的科研素質與學校發展的契合度,在實踐中常常難以擺脫傳統人才的評價標準,堅持“五唯”文化的衍生,在追求新標準的同時陷入傳統學術評價文化的泥潭。 在外部環境上,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在資金、治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支持,現有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中“省管市建”的南方科技大學,“省管省院共建”的上??萍即髮W,還有社會力量舉辦的西湖大學都體現了政府在新型大學創立方面的突出作用,成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得以快速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新型大學發展面臨的困境之一。 其一,新型研究型大學定位更高、目標更遠,對資金投入與外在支持的需求相較于傳統大學更高,而高校長遠目標建立在以高投入來獲取未來高質量人才產出的戰略愿景之上,地方政府可能由于自身財政力量不足而減少對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的支持。 其二,在治理層面,新型研究型大學治理采取企業化管理模式,新型管理主義文化受制于地方政府,對高校在外部資源獲取與內部文化培育方面產生消極影響。

(三)文化涵育潛在內生動力不足

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在發展和科研成果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但是對摸索新型教育模式的新興大學而言,其在辦學模式與辦學理念層面都或多或少借鑒或照搬了已有的實踐經驗,缺少自身發展特色,容易導致文化涵育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一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學在科研方面的高爆發式增長往往得益于其巨大資金支持,通過巨額投資在全球范圍內招聘精英學者專家,以高水平的人才引進帶動提升科研水平,實現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但高投資帶來的爆發式增長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巨額經費投入,一旦失去了資金支持,就會出現高校運作失衡與精英人才流失。 同時,新型研究型大學與外部創新主體在價值追求、組織模式、產權歸屬與權責劃分等方面存在較多分歧,容易造成角色功能錯位、內部利益失衡等問題。 部分研究型高校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成果輕轉化的思維慣性和政策導向,這使得教師群體缺少主動從事橫向創新的熱情,阻礙文化培育的步伐[15]。 另一方面,現有新型研究型大學模式的創新仍存局限,存在過度模仿、本土創新不足等問題,先進辦學理念在擴散過程中,必須與本土的文化傳統相結合,才能落地生根[16]。 新型研究型大學在治理體系上大都采用企業化管理模式,借鑒國外辦學模式與辦學理念,缺乏基于本土化的模式創新,而在新治理模式與管理主義文化下難形成本土學術自主文化。

四、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涵育的優化路徑

文化涵育是推動高校建設的隱形平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下的新型組織,相應文化建設應注重制度層、理念層與實踐層的協調發展,以制度承載文化,以理念指導實踐,保證文化涵育的持續性。為此,應從構建常態化文化建設機制、營造良好涵育環境與本土持續性發展理念3 個層面促進文化涵育的進一步優化。

(一)構建常態化文化建設機制

充分發揮好文化對高校的價值引領作用,健全文化涵育的體系和制度建設新路徑。 制度作為高校治理體系重要的“骨架”,是文化與理念傳播的重要載體,以創新理念引導制度建設,以制度培育文化,實現理念—體系—制度—文化的涵育模式。 首先,構建文化涵育與傳播的常態化機制。常態化機制即將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辦學使命等精神層面文化融入制度建設與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規章制度建設與人才評價體系建設方面吸取國內外的優秀理念,破除唯“帽子”論人才評價體系,制定更自由、靈活的評價標準。 文化層需要及時以文件形式傳達學校精神,在學校各教室、辦公室及會議室等場所設置提示語、讀物等物化傳播形式,保障文化涵育與傳播可持續性。 其次,構建協同化機制促進文化涵育進一步發展。 協同化機制一方面在校內要加強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的融合,將理念與學生選拔、人才引進、培養模式、人事管理、科研制度等方面進行深度協同,在文化層不斷升級的同時帶動高校各方面的協同進步;另一方面,校外要推動與城市發展理念的協同發展,積極開展校內外的合作與交流,新型研究型大學最看重的是多樣化合作的開放性[17]。 大學作為相對封閉的主體應通過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交流與合作實現校內文化與校外文化融合發展,做到高校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增加校企合作,積極開展校外志愿實踐活動,推動高校文化涵育。

(二)營造良好的文化涵育環境

理念建設是高校文化軟實力的主要體現,新型研究型大學注重創新、治理、育人等理念的升華,致力于領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 研究型大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模仿和依賴西方發達國家大學模式的傾向,而新型研究型大學模式創新同樣存在過度模仿、本土創新不足等問題。 首先,相對于國外發展較久的新型大學而言,國內新型大學的發展在吸取國外優秀理念的同時更應注重本土化發展,在理念層面要吸收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精神,宣揚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優秀文化,構建文化涵育的內核。 其次,新型研究型大學注重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塑造,創新高校文化宣傳方式,利用新媒體、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平臺結合線下校內實物宣傳,設立高校文化墻,舉辦文化藝術展,開展優秀文化實踐日等活動,提高文化傳播的有效性,為文化涵育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 陳舊的范式、根深蒂固的文化以及學術傳統會成為創新障礙,在對待傳統教學理念與育人理念要有所取舍,實現文化的“破”舊與“立”新。 新型研究型大學多采用企業管理模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應用新制度培育新型管理主義文化形成一種新型學術文化,為文化涵育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三)堅持持續性發展本土理念

新型研究型大學在追求高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自身根基的鞏固,為文化涵育提供堅固和平穩的陣地。 首先,新型研究型大學注重前沿學科發展,追求科研成果的原始性與創新性。 應走基礎與應用并重的研究路線,以基礎科學穩固根基,在學科設置上要注重原生文化的養成,走前沿學科與人文情懷兼顧的雙向發展模式,消弭基礎根基不牢的缺陷,為創新文化的培育筑牢基礎。 其次,新型研究型大學應尋找多方資金支持,主動與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合作,走創業型與集群化發展路線,與其他高校、企業在人才、理念、資源上形成互補性發展模式,打造合理的大學發展生態,提高自我發展的內生性與自我“造血”能力,逐步脫離依賴型、外生型發展模式,促進文化交流與本土創新文化孕育。 最后,新型研究型大學應面向本土,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 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是取傳統研究型大學之長,補自身建設之短的創新;是結合本國國情、戰略目標等的務實創新。 本土化創新能促成基于本土特色的高校創新文化,避免因“拿來主義”導致的水土不服問題。

綜上,文化建設作為一個大學發展的精神、靈魂所在,對大學未來的發展,校內人的價值觀、行為的培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型研究型大學作為一種新興組織,綜合比較國內外新型研究型大學文化塑造特點,基本都是以創新為中心點,高校定位聚焦世界,對未來的發展目標更為明確具體;培養模式圍繞學生進行設計,關注特色體系建成與一流人才培養;采用校董會或企業管理方式保證學術自由與靈活,更好地激發教授和學生的創造能力。

猜你喜歡
研究型理念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大學》
國有企業研究型審計思考與探索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時軍:定錨現代化研究型醫院
定錨研究型人文醫院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